专利名称:车用电热手把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电热手把套,主要用于摩托车、电动车。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电动车等车辆的电热手把套是用塑料注塑而成,注塑时,电热元件被直接封装在套内。现有的电热手把套与车手把采用胀接方式,没有设置专门的紧固装置,手把套直接套在车手把上的,二者过盈配合,胀紧连接,靠手把套的弹性力及其内壁与车手把外表面的摩擦力将其固定。其缺点是手把套内径的尺寸精度要求高,注塑加工难度大,内径偏小则安装困难甚至损坏手把套,内径偏大则手把套易松动。另外,由于塑料的热膨胀率较大以及容易老化变形等原因,也会导致电热手把套松动,因而存在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操作失当,发生交通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电热手把套的不足,提供一种固定可靠、安装方便的车用电热手把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电热手把套,在手把套的壁中置有电热元件,其特征是在手把套的端部设有由紧固环和紧固螺栓构成的紧固装置,紧固环上有螺纹通孔,手把套上有与该螺纹通孔对应的通孔,紧固螺栓贯穿手把套上的通孔与紧固环上的螺纹通孔配合。
所述紧固环的外圆周面与手把套的内圆周面配合;或紧固环的内圆周面与手把套的外圆周面配合。
所述紧固环是整圈圆环或开口圆环。
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杆头部是圆锥体形状。
所述手把套的内壁表面上具有隔热筋或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电热手把套增设了专门的紧固装置,使手把套与车手把结合牢固,不易松动,可确保行车安全;且手把套易于加工,安装方便,不易损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安装结构图。
图2是图1的B-B剖视图(隔热筋结构)。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隔热层结构)。
图4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5是紧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安装结构图。
图8是图7中局部D的放大图。
图中代号含义1-紧固环;2-紧固螺栓;3-手把套;4-车手把;5-电热元件;6-隔热筋;7-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在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手把套3内置有电热元件5,手把套3的端部有一与紧固环1适配的沉槽,紧固环1嵌入该沉槽内,紧固环1的外圆周面与手把套3的内圆周面配合,手把套3的沉槽段的壁上有径向通孔,与紧固环1上的螺纹通孔对应,紧固螺栓2贯穿该通孔并与紧固环1上的螺纹通孔配合,拧紧紧固螺栓2,使其螺杆头顶紧车手把4,将手把套3固定在车手把4上。
通常,一颗紧固螺栓2即可固定手把套3,也可采用多颗紧固螺栓2,在紧固环1上周向布置,使所有紧固螺栓2顶紧车手把4,以加强固定效果。为了增大紧固压强,螺杆头部最好是圆锥体形状。
紧固环1可以是整圈结构,为方便装配,也可以是开口结构,图5、图6示出的是整圈结构。紧固环1须是刚体,一般应采用金属材料。
为减少热损失,手把套3与车手把4的配合面增设隔热装置,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案参见图2,在手把套3的内壁表面设置若干条隔热筋6。隔热筋6与车手把4接触,大大缩小了手把套3与车手把4的接触面积,可大幅度减小传导给车手把4的热量,节约电能。隔热筋6可以是轴向筋,也可以是径向筋,但最好是图2所示的轴向筋,以利于装配。隔热筋6与电热手把套3是整体结构,一并注塑成型。
参见图3,在手把套3的内壁表面设置隔热层7。隔热层7可采用多种结构及材料,例如,用保温隔热涂料制作的涂复层,或用石棉、云母等隔热材料制作的衬套。
实施例二参见图7至图8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是,手把套3的端部为台阶结构,紧固环1套在台阶上,紧固环1的内圆周面与手把套3的外圆周面配合,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电热手把套,在手把套的壁中置有电热元件,其特征是在手把套的端部设有由紧固环和紧固螺栓构成的紧固装置,紧固环上有螺纹通孔,手把套上有与该螺纹通孔对应的通孔,紧固螺栓贯穿手把套上的通孔与紧固环上的螺纹通孔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手把套,其特征是所述紧固环的外圆周面与手把套的内圆周面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手把套,其特征是所述紧固环的内圆周面与手把套的外圆周面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手把套,其特征是所述紧固环是整圈圆环或开口圆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手把套,其特征是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杆头部是圆锥体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手把套,其特征是所述手把套的内壁表面上具有隔热筋或隔热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电热手把套,套内置有电热元件,特点是在手把套的端部设有由紧固环和紧固螺栓构成的紧固装置,紧固环上有螺纹通孔,手把套上有与该螺纹通孔对应的通孔,紧固螺栓贯穿手把套上的通孔与紧固环上的螺纹通孔配合,拧紧紧固螺栓,使手把套与车手把结合牢固,不易松动,可确保行车安全。这种手把套易于加工,安装方便,不易损坏。
文档编号B62J33/00GK2915661SQ200620034870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7日
发明者董世荣 申请人:董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