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87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的改进。
技术背景提出有如下结构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即,在车架上经由轴转动自 如地设置支脚,使该支脚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昭55 -76774号公报(图2、图4) 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主支架具有支脚l、经由轴2可摆动地安装在 该支脚1上端部的连杆体3、在该连杆体3上经由轴4设于车体5側的保持 片6、经由轴9设于该保持片6上并按压连杆体3的凸轮11、安装在该凸轮 11上并使凸轮11转动的杆10以及脚踏板13、对使支脚1立起时的位置进 行定位的限位器8。图中,附图标记3以及12为弹簧。在该文献的图4中,在主支架上设有左右连杆体3、 3以及按压这些连 杆体3、 3的凸轮ll、 11。在搭起主支架时,操作支脚1而在假定的位置立起,然后,操作杆10 而使凸轮ll、 11转动以按压连杆体3、 3,能够以较小的力来搭起支脚1。但是,专利文献1的主支架在左右分别具有凸轮11、 11和连杆体3、3。 因此,构件数量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若构件数量增多,则主支架的重 量增加,故而在车轮的轻量化方面不理想。另外,在搭起主支架时,操作支脚l,伴随有操作杆IO这样的复杂操作。发明内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主支架,能够以更小的力进行操作,具有 筒单的结构并可实现轻量化,能够提高操作性。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在车架上经由轴部件转动自如地设有棒状部件,使该棒状部件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其特征在于, 该主支架具有杆、与该杆一体转动的凸轮以及凸轮承受部,所述杆可转动 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所述 凸轮承受部设于所述棒状部件上,被所述凸轮按压,伴随所述杆的转动, 由所述凸轮按压所述凸轮承受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凸轮承受部具有与所述凸轮抵接的滚柱部。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迷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近收 纳位置的部位,使所述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大。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触地 面之后,使所述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主支架形成具有杆、与该杆一体转动的凸轮以 及设于棒状部件上并且被凸轮按压的凸轮承受部的简单结构。主支架由于 形成简单的结构,故具有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立起的功能,可实现 轻型化。而且,由于仅通过杆的转动操作就能够搭起主支架,故能够简单地进 行操作,可提高操作性。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凸轮承受部具有与凸轮抵接的滚柱部,经由滚 柱部从凸轮向凸轮承受部传递力,故而伴随于凸轮的移动,滚柱部转动。 即,由于凸轮与凸轮承受部间的运动伴随有滚动,故与伴有滑动的运动相 比,能够减少凸轮与凸轮承受部间的摩擦损失。由于能够降低摩〗察损失,故能够以更小的力使主支架立起。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在使棒状部件立起的情况下,在棒状部件接近 收纳位置且旋转操作不需要大力的区域,与棒状部件位于接近立起位置的 区域时相比,杆的转角比棒状部件的转角大。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前半程, 能够使棒状部件顺畅地转动。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在使棒状部件立起的情况下,棒状部件与地面 接触之后接近立起位置,在转动操作需要大力的区域,使棒状部件的转角 比杆的转角小。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后半程,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 转动。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立起。


图1是本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主支架以及主支架周边的侧面图。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 图5是图3的5-5线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图7 (a)、 (b)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直到到达棒状部件接 触地面的"l妄i也位置)。图8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使棒状部件位于立起位置时)。图9是说明实施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与比较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 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 二轮机动车;49:主支架;52:轴部件;53:棒状部件;56:杆; 57:凸轮;58:凸轮承受部;60:车轮;68:滚柱部;e:杆的转角;a: 棒状部件的转角;G:地面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附图为沿符号的 方向所看到的。图1是本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二轮机动车IO具有车架11, 该车架11由车架主体12、与该车架主体12相连的后部车架13构成。车架主体12主要包括从构成车体14的前部的头管14a向后方延伸 设置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5L、 15R(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15L);安装在 主框架15L、 15R后端部并且具有枢轴16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7L、 17R (仅 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17L);从枢轴板17L、 17R的上部向斜后上方立起, 然后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导轨18L、 18R (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 18L);将座位导轨18L、 18R的后端部与所述枢轴板17L、 17R的中间部之 间连接并支承座位导轨18L、 18R的左右一对中间板19L、 19R (仅表示纸 面侧的附图标记19L )。由图2对后部车架13进行详细说明。在主框架15L、 15R的下方,经由连接部件21a-21c悬挂设有发动机 22。该发动机22为水平对置型六缸水冷式发动机。在枢轴板17L、 17R上,以枢轴16为中心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有左右一 对后摆臂24L、 24R (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24L),在这些后摆臂24L、 24R的后端部经由后轮车轴25可转动地安装有后轮26。后轮26利用发动 机22的驱动力被驱动。在后摆臂24L、 24R的中间部,经由连杆机构27立设安装有后緩沖单 元28,后缓沖单元28的上端部安装在主框架15侧形成的托架29上。在头管14a上掌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32,在该前叉32上经由前轮车轴 33安装有前轮34,在前叉32的上端部安装有转向手柄35。在主框架15L、 15R的前部侧方,在主围罩36的侧方形成有开口部37, 与该开口部37相对而配置有将发动机22冷却的散热器单元38。图中,附图标记41为前盘制动器单元,42为前圓板,43为覆盖车辆 前方的前围罩,44为风窗玻璃,46为前挡泥板,47为消音器,48L、 48R 为左右一对主支架托架,49为主支架,50为乘坐者乘坐的座位,51为蓄电 池。图2是本发明的主支架以及主支架周边部的侧面图,在主框架15L、 15R的后端部连接有支承枢轴16的枢轴板17L、 17R,在这些枢轴板17L、 17R的上部延伸设有座位导轨18L、 18R,从枢轴板17L、 17R的下部向后 方延伸设置有主支架托架48L、 48R。主支架49在作为车架11的一构成元件的主支架托架48L、48R上沿图 中表里方向安装轴部件52,经由该轴部件52转动自如地设置作为支脚的棒 状部件53,使该棒状部件53立起而使车轮(图1的附图标记60)从地面 浮起,能够在使车体14立起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车轮60是指图1的后 轮26或前轮34。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以下, 参照图3和图4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凸轮机构,利用想象线来 表示安装于棒状部件53和主支架托架48L之间的弹簧部件54。主支架49包括架设于主支架托架48L、 48R之间的凸轮轴61;与该 凸轮轴61同轴配置并且在乘坐者搭起主支架时进行操作的杆56;与该杆 56—体转动的凸轮57;配置在所述凸轮轴61的下方且安装在主支架托架 48L、 48R上的轴部件52;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轴部件52上的作为支脚的棒 状部件53;从该棒状部件53向后方延伸并具有滚柱部68的凸轮承受部58;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53与主支架托架48L、 48R之间并保持在收纳棒状部 件53的位置上的弹簧部件54,凸轮57与凸轮承受部58抵接。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与设于该左主支架托架48L内侧的中间主支架托 架48R之间,经由轴承59、 59可转动地架设凸轮轴61,在该凸轮轴61的 一端61a,在车轮外侧安装转动凸轮轴61的杆56,在凸轮轴61的中间部、 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与中间主支架托架48R之间形成花键部62,在该花键 部62上安装与凸轮轴61—体转动的凸轮57。图中,附图标记63为将杆固 定在凸轮轴61上的小螺栓。凸轮承受部58具有从棒状部件53沿水平方向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 承受部件65L、 65R;架设在这些承受部件65L、 65R上的支承轴(受軸) 66;经由轴岸义67、 67可转动地i殳于该支承轴66上的滚柱部68。在本实施 例中,支承轴66利用螺栓。图中,附图标记71表示衬垫,72表示将支承 轴66固定于承受部件65L、 65R上的螺母。即,凸轮承受部58具有与凸轮57抵接的滚柱部68,随着杆56的转动, 利用凸轮57按压凸轮承受部58的滚柱部68,使与该凸轮承受部58的滚柱 部68 —体转动的棒状部件53立起而构成。图5是图3的5 - 5线剖面图,用于说明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上安装有 成为支脚的棒状部件53的结构。在左支架托架48L上设置棒状部件53,在形成于该棒状部件53的上 端部附近的孔73中,从外侧安装作为轴部件52的螺栓74。即,在左主支 架托架48L上可转动地安装有棒状部件53。图6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与中间主 支架托架48R之间配置凸轮57,凸轮轴61插通该凸轮57,在该凸轮轴61 上安装杆56,在左主支架托架48L的外侧配置棒状部件53,在该棒状部件 53的后方且左主支架托架48L的内侧附设有被所述凸轮57按压的凸轮承受 部58。另外,在车体14的右侧设有棒状部件53,在这些棒状部件53、 53之 间架设有用于提高强度的十字部件75。返回到图3,主支架49具有杆56,其可转动地设于车架11上,在 使棒状部件53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搡作;凸轮57,其与所述杆56—体转 动;凸轮承受部58,其设于棒状部件53上并被凸轮57按压。接下来对以上说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直到到达棒状部件接触地面的接地位置),对伴随于杆56的转动,由凸轮57按压凸轮承受部58并使棒 状部件53立起的一系列作用进行说明。在(a)中,对棒状部件53位于收纳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棒状部件 53与地面G大致平^f亍。棒状部件53利用弹簧部件54被保持在与地面G大致平行的收纳位置。 此时,通过设于棒状部件53的凸轮承受部58支承凸轮57,与该凸轮57 — 体形成的杆56被按压向车架11侧并被保持。(b )是使杆56向图中箭头标记b方向转动并使棒状部件53位于接地 位置的说明图。此时,棒状部件53位于相对地面G大致倾斜50。的位置。为了使棒状部件53立起,使杆56进一步向图中箭头标记b方向转动。图8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棒状部件位于立起位置时),使 杆56向箭头标记c方向转动并使棒状部件53位于立起位置。在立起位置, 凸轮承受部58的滚柱部68到达与凸轮57上形成的小凹部78卡合的位置, 搭起主支架49的一系列操作结束。在将主支架49拆下时,从二轮机动车(图1的附图标记10)向前方压 出,若使棒状部件53以轴部件52为中心向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利用 弹簧部件54将棒状部件53拉靠向车体14侧,故而能够容易地拆下。图9是说明实施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与比较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 的图。(a) 是实施例的荷重特性,纵轴表示使杆转动时所需的力,横轴表示 搭起脚进行操作时杆(图7的附图标记56)的转角(e), 0取0°~ 10。的值。杆56的转角(e)大致为45。之后,杆56的转动操作所需的力急剧增 加,在e为50。 60。的范围内表示峰值P1,之后逐渐减小到110°。(b) 表示比较例,纵轴表示使杆转动时所需的力,横轴表示搭起脚进 行操作时棒状部件的转角(a), a取0。 90。的值。另外,比较例是指通常广泛利用,不具有以小力进行操作的功能的主 支架搭起时的荷重特性,在实施例中,也可以考虑使未图示的脚踏板部件 从棒状部件53向后方延伸设置,将脚搭在该脚踏板部件上而直接操作棒状 部件(图7的附图标记53 )以4荅起主支架时的特性。在板状部件53的转角(a)大致为50。(接地位置)之后,棒状部件 53的转动操作所需的力急剧增加,在a为60。-70。的范围内表示峰值P2, 之后逐渐减少到90° (立起位置)。在此,将实施例的峰值与比较例的峰值进行比较,在实施例中为P1, 在比较例中为P2, P1〈P2。即,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以更小的力搭 起主支架。返回到图7,在本发明中,凸轮57如下形成,即,在棒状部件53接近 收纳位置处,使棒状部件53的转角(a)比杆56的转角(e)大。即,9< a地形成凸4仑57。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的情况下,在棒状部件53接近收纳位置且旋转 操作不需要大力的区域,与接近立起位置处相比,使杆56的转角(e)比 棒状部件53的转角(a)小。因此,在立起搡作的前半程,能够使棒状部 件53顺畅地转动。返回到图8,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时,在棒状部件接触地面之后,在 接近立起位置且转动操作需要大力的区域,棒状部件的转角(a)比杆的转 角(e)小。即,a〈e地形成凸轮57。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后半程,能够以更小的力转动棒状部件。因此, 能够以更小的力立起棒状部件。如上所述,如下地形成凸轮57的形状,即,在棒状部件53接近收纳 位置处,使棒状部件53的转角a比杆56的转角9大,在接触地面G之后, 使棒状部件53的转角a比杆56的转角e小,故而不损害操作性,能够以 较轻的力进行主支架的搭起操作。另外,由于仅通过杆56的转动操作即可搭起主支架,故能够简单地进 行操作。例如,在进行棒状部件53的操作之后,不会伴随需要操作杆56 等复杂的操作。返回到图6,主支架49构成为具有杆56、与该杆56—体转动的凸轮 57、设于棒状部件53上并被凸轮57按压的凸轮承受部58的简单结构。主支架49形成简单的结构,故在具有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53 立起的功能的主支架49中,可谋求其轻量化。例如,与具有连杆和凸轮的 主支架49相比,无需连杆,故而能够实现主支架49的轻量化。由于为简 单的结构,容易实现主支架49的可靠性提高。略,故可进一步实现主支架49的轻量化。以往,作为消除搭起主支架时的荷重的技术,具有利用电机等的动力 使棒状部件直立而搭起支架的技术。根据该技术,会使主支架的构造复杂 化或重量增加。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轻量化。而且,能 够将成本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主支架49,无需连杆等、能够减少构件数量。 若减少构件数量,则将构件间设置的轴部件的滑动部或滚动部的摩擦损失 抑制得较低,故而能够以更小的力使主支架49立起。另外,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也可以省略凸4仑承受部具有的滚柱部。而且,凸轮也可以如下地形成,即,在棒状部件靠近收纳位置处,使 杆的转角与棒状部件的转角相同。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适用于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权利要求
1.一种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在车架上经由轴部件转动自如地设有棒状部件,使该棒状部件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其特征在于,该主支架具有杆、与该杆一体转动的凸轮以及凸轮承受部,所述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所述凸轮承受部设于所述棒状部件上,被所述凸轮按压,伴随所述杆的转动,由所述凸轮按压所述凸轮承受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 承受部具有与所述凸轮抵接的滚柱部。
3. 如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 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近收纳位置的部位,使所述棒状 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大。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 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触地面之后,使所述棒状部件的 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能够以更小的力进行操作,具有简单的构造并可实现轻型化,提高操作性。二轮机动车(10)的主支架(49)如下构成,即,在车架(11)上经由轴部件(52)转动自如地设置棒状部件(53),使该棒状部件(53)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该主支架(49)具有杆(56),其可转动地设置在车架(11)上并且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凸轮(57),其与该杆(56)一体转动;凸轮承受部(58),其设于棒状部件(53)上并被凸轮(57)按压,伴随杆(56)的转动,由凸轮(57)按压凸轮承受部(58),使棒状部件(53)立起。
文档编号B62H1/02GK101219686SQ20071019916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今井亮二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