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104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车架,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自行车的折叠构造,是在车架的车身杆设有可拆卸并横向朝前翻折的构造。 当需要折叠时,是将车身杆中间的可翻折构造松开,接着将车身杆后段以及其后设有的后 三角车身朝前翻折,以前述叠合的构造达到縮小整体所占体积的功效。 前述自行车的折叠构造虽可达到折叠的效果,但由于在车身杆的中间设有关节的 构造,因此使该处的强度降低,造成车身杆强度不足的特性,受力时容易在此处产生损坏的 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由于现有自行车是以横向折动车身杆的方式折收车身,因此造成车身杆强度不足 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在前三角车身的底部设有转动的构造,由此方便使 用者朝前收折后三角车身,同时维持车身杆的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折叠装置,其包括 —前三角车身,其设有一车身杆,该车身杆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体,并且在前 端结合一枢接管,该枢接管是直立设置的管体,又在该车身杆的后端设有一座管束座,在该 座管束座的中间沿直向穿设一座管孔; 对应该座管束座的前方,在该车身杆的底面以可横向旋转的形态结合一转管,该 转管朝后并朝下延伸,并且在底端结合一五通管,在该五通管朝该座管孔伸设一坐杆管,该
坐杆管以顶缘抵靠于该座管孔底端的周围定位,在该坐杆管顶部的周围结合一快拆式坐管 束; —坐椅装置,是在该座管孔以及该坐杆管插设一坐杆,该坐杆由该快拆式坐管束 紧束定位,在该坐杆的顶端结合一坐垫; —后三角车身,是在该前三角车身朝后延伸形成,在该后三角车身的左、右两侧设 有两后叉杆,在两后叉杆的后端分别形成一勾爪; —前轮叉构造,其是在左、右两侧设有直立且并列设置的两前叉侧管,在两前叉侧 管的顶端各结合一快拆式侧管束,又在两前叉侧管的顶部之间桥接上、下间隔设置的一上 联结板以及一下联结板,在上联结板与下联结板的中间之间穿设一联结孔,所述枢接管是 置于该联结孔的位置,在该联结孔与该枢接管穿置一枢轴件,该枢轴件是结合于该上联结 板与该下联结板之间,在两前叉侧管的底部分别结合朝下延伸的一前轮叉,在各前轮叉的 底端凹入形成一前轮勾爪;以及 —握把构造,是在左、右两侧设有两调整插管,以两调整插管由上插设于两前轮叉 管内,两调整插管并分别由各快拆式侧管束紧束定位,在两前轮叉管的顶端之间结合一顶 板,在该顶板的中间结合一竖管插管,在该竖管插管的端部结合一快拆式插管束,在该竖管插管插设一竖管,该竖管是由该快拆式插管束紧束定位,该束管的前端朝前延伸并结合一 把手管。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座管束座是在所述枢接管的后端结合一接合板,在该接
合板的半边朝后延伸一固定臂,在该固定臂的后端以可横向旋转的形态结合朝该接合板另
一半边延伸的一活动臂,该活动臂并靠于该固定臂,所述座管孔形成于该活动臂与该固定
臂之间,在该座管孔的底端形成直径较大的一嵌口 ,所述坐杆管以顶缘嵌入该嵌口定位; 在该接合板与该固定臂前端交接处的侧面以及该接合板与该活动臂前端交接处
的侧面之间穿设一插摆孔,该插摆孔在该活动臂与该接合板交接处形成的开口是跨过该活
动臂与该接合板之间的长条形态,在该插摆孔插设一快拆拉杆,该快拆拉杆在对应该活动
臂的端部设有一螺帽,以该螺帽扣于该活动臂的侧面,所述坐杆并由该快拆拉杆紧迫的该
活动臂与该固定臂紧束定位。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对应所述座管束座的前方,在所述车身杆的底面朝下凸伸一 转筒,该转筒是圆筒的形状,并且在周围间隔穿设多个定位螺孔,所述转管是在顶部形成直 径较小的一转钮,该转钮是圆柱形,并且以可转动的形态插设于该转筒内,对应多个定位螺 孔的位置,在该转钮的周围凹设一环状沟,在各定位螺孔螺合一定位螺柱,各定位螺柱的内 端伸入环状沟内。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五通管的顶端形成一枢接座,所述两后叉杆是位于所
述坐杆管的左、右方,在两后插杆的前端部之间结合一前杆,在该前杆与所述转管之间结合
一避震器,对应该坐杆管的后方,在两后叉杆之间结合一后杆,在两后叉杆的前端部朝下伸
设两摆动杆,通过两摆动杆的底端以可转动的形态结合于该枢接座的两侧。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对应所述后杆与所述坐杆管之间,在两后叉杆之间结合一
勾杆,在该坐杆管结合朝后延伸的一勾扣架,该勾扣架是具有弹性的架体,其在后端部朝下
并朝前弯伸形成一勾扣,以该勾扣朝前扣住该勾杆定位。 较佳的,在所述坐杆管顶部的周围结合一快拆式坐管束。 当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是将前轮结合于两前轮勾爪之间,又在后三角车身的两勾 爪之间结合后轮。需要收折时,是松脱快拆式坐管束释放坐杆,接着将坐杆连同坐垫朝上抽 离座管孔后,即可以转管的顶端为中心,将转管、五通管、坐杆管以及后三角车身等构造横 向朝前转动,然后将坐垫底下的坐杆重新插回坐杆管定位,接着放松两个快拆式侧管束,此 时两调整插管可朝下插入前叉侧管内,降低把手管的高度,接着放松快拆式插管束并释放 竖管,接着转动竖管以及把手管,最后将把手管转至两端朝向前、后方向的直向位置,即完 成本实用新型收折的操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折收构造并未在车身杆设有折叠机构,因此能够维持车身杆的 强度,同时提供使用者折叠自行车的功能。只要松开快拆式侧管束以及快拆式插管束,即可 压下把手管并将其转向,由于构造没有折动的关节,因此操作直接不需要小心翼翼的进行, 收折时只要将握把构造下降后转动把手管位置即可,过程中动作小且操作迅速,能方便使 用者折收利用并减少收折所需的时间。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两前叉侧管以及两调整插管是完整的管体,因此构造强度 较具有可弯折关节的管体强度大,能够抵御突来的受力,提升整体构造的强度。而本实用新 型进一步在坐杆管设有的勾扣架,则是能以勾扣勾住勾杆的方式定位两后叉杆的高度,避免后叉杆朝后转动而脱离前端的避震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竖管的侧视部分剖面图。[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前三角车身与前叉构造拆离[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座管束座剖面的俯视图。[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转筒处的分解图。[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转筒处的剖面图。[0028]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座管束座处的侧视图。[00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翻开座管束座的实施示意图[0030]图10、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折收的实施示意图。[00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0032]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0033]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座管束座处的侧视图。[0034]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折收的实施示意图。[00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前轮叉构造ll前叉侧管12快拆式侧管束13上联结板14下联结板15联结孔16避震构造161上直管162下直管163上嵌块1631上卡块1632上导杆1633上套杆164下嵌块1641下卡块1642下螺杆1643下套杆165避震弹簧17前轮叉171螺合孔172前轮勾爪20握把构造21调整插管22顶板221竖管插孔222竖管插管23快拆式插管束24竖管241立管242调整管243调整螺孔244延伸管2441调整沟245调整螺栓246把手管束25把手管30前三角车身31车身杆32枢接管321枢轴件3211枢杆3212卡制头[0057]3213枢接螺孔3214枢接螺栓3215头部33座管束座331接合板332固定臂333活动臂334座管孔3341嵌口335插摆孔336快拆拉杆3361拉柄3362螺帽34转筒341定位螺孔35转管351转钮352环状沟353定位螺柱36五通管361枢接座37坐杆管38快拆式坐管束40坐椅装置41坐杆42坐垫50后三角车身51后叉杆511勾爪52前杆53避震器54后杆55勾杆56勾扣架561勾扣57摆动杆60前轮61后轮17A前叉33A座管束座334A座管孔37A坐杆管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行车折叠装置,请参看图1至图8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包 括 —前轮叉构造10,如图1至图3所示,是在左、右两侧设有并列设置的前叉侧管 ll,两前叉侧管11各为直立设置的管体,在两前叉侧管11的顶端各结合一快拆式侧管束 12,又在两前叉侧管11的顶部之间桥接上、下间隔且相对设置的一上联结板13以及一下联 结板14,上联结板13与下联结板14是形状相同且中间略为后凸的板体,在上联结板13与 下联结板14中间的后凸部位之间穿设一联结孔15 ; 对应下联结板14的下方,在各前叉侧管11下半段的后侧形成一避震构造16,各避 震构造16是在各前叉侧管11的后面,以上、下间隔的形态结合一上直管161以及一下直管 162,各避震构造16的上直管161与下直管162各为直立设置的直管,并且下直管162的长 度长于上直管161的长度; 在各个上直管161的底端嵌设一上嵌块163,各上嵌块163设有一上卡块1631,各 上卡块1631是直径等于各上直管161底缘直径的圆形块体,其并以顶面抵靠于上直管161 的底缘,在各个上卡块1631顶面的中间朝上直管161内伸设一上导杆1632,以各上导杆 1632插设定位于各上直管161内,又在各上卡块1631的底面朝下凸设一上套杆1633 ; 在各下直管162的顶端嵌设一下嵌块164,下嵌块164设有一下卡块1641 ,各下卡
7块1641是直径等于各下直管162顶缘直径的圆形块体,其并以底面抵靠于各下直管162的 顶缘,在各个下卡块1641底面的中间朝下直管162内伸设一下螺杆1642,以各下螺杆1642 伸入各下直管162的顶端内,又在各下卡块1641的顶面朝上凸设一下套杆1643,在各避震 构造16的下套杆1643与上套杆1633之间套接一避震弹簧165,各避震弹簧165的顶端以 及底端分别抵靠于各上卡块1631的底面以及各下卡块1641的顶面; 设有两前轮叉17,两前轮叉17分别为直立设置的杆体,并且以可滑动形态穿设于 各个下直管162内,在各前轮叉17的顶端形成一螺合孔171,以螺合孔171螺锁结合于各个 下嵌块164的下螺杆1642,各前轮叉17的底端朝下伸出各下直管162,并在各前轮叉17的 底端凹入形成一前轮勾爪172。 —握把构造20,其对应两前叉侧管11设有两调整插管21,两调整插管21是左、右 并列设置的直管,两调整插管21由上插设于两前轮叉管21内,并且由各前轮叉管21顶端 的快拆式侧管束12紧束定位,在两前轮叉管21的顶端之间结合一顶板22,在顶板22中间 穿设一竖管插孔221,对应竖管插孔221的周缘,在顶板22结合一竖管插管222,竖管插管 222是直立设置的管体,并且由该竖管插孔221的周缘朝下延伸,在竖管插管222的底端结 合一快拆式插管束23 ; 在竖管插管222插设一竖管24,竖管24设有一立管241,以立管241由上插设于 竖管插管222,并受快拆式插管束23的紧束而定位,在立管241顶部形成一调整管242,调 整管24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管体,并且在顶部穿设一调整螺孔243 ;在调整管242插设 一延伸管244,延伸管244是朝前延伸的直管体,并且对应调整螺孔243,在顶面形成一调整 沟2441,调整沟244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沟,在调整螺孔243螺锁一调整螺栓245,调 整螺栓245以内端抵靠于调整沟2441,由此将延伸管244定位,在延伸管244前端设有一把 手管束246,在把手管束246穿插结合一把手管25,把手管25是沿横向延伸的管体,并且以 中间穿设并紧束结合于竖管24的把手管束246。 —前三角车身30,如图4至图8所示,其设有一车身杆31,车身杆31是沿前、后方 向延伸的直杆体,在车身杆31的前端结合一枢接管32,枢接管32是直立设置的管体,以枢 接管32置于前叉构造10的上联结板13与下联结板14之间,并且正对联结孔15的位置, 在联结孔15与枢接管32内穿置一枢轴件321,枢轴件321设有一枢杆3211,通过枢杆3211 以可转动形态穿设于联结孔15与枢接管32内,在枢杆3211的顶端形成一卡制头3212,以 卡制头3212卡抵于上联结板13的顶面,又在枢杆3211的底面穿设一枢接螺孔3213,在枢 接螺孔3213螺锁一枢接螺栓3214,枢接螺栓3214在底部形成一头部3215,以头部3215卡 抵于下联结板14的底面定位; 在车身杆31的后端结合一座管束座33,座管束座33是在车身杆31的后端结合一 接合板331,在接合板331后面的右半边朝后延伸形成一固定臂332,在固定臂332的后端 以可横向旋转的形态结合朝接合板331左半边延伸的一活动臂333,活动臂333并靠于固定 臂332,在活动臂333与固定臂332之间形成一座管孔334,座管孔334是沿直向延伸的孔 洞,在座管孔334的底端形成直径较大的一嵌口 3341 ; 在接合板331与固定臂332前端交接处的右侧面与接合板331与活动臂333前端 交接处的左侧面之间,沿横向穿设一插摆孔335,插摆孔335位于活动臂333与接合板331 交接处的左端开口是跨过活动臂333与接合板331之间的长条形态,在插摆孔335插设一快拆拉杆336,快拆拉杆336在对应固定臂332的右端设有一拉柄3361,又在对应活动臂
333的左端设有一螺帽3362,其中螺帽3362是扣于活动臂333前端的左面定位; 对应座管束座33的前方,在车身杆31的底面朝下凸伸一转筒34,转筒34是圆筒
的形状,并且在周围以等间隔形态朝内穿设四个定位螺孔341,在转筒34结合朝后并朝下
延伸的一转管35,转管35在顶部形成直径较小的一转钮351,转钮351是圆柱形,并且以可
转动的形态插设于转筒34内,对应定位螺孔341在转钮351的周围凹设一环状沟352,在各
定位螺孔341螺合一定位螺柱353,各定位螺柱353的内端伸入环状沟352内; 在转管35的底端结合一五通管36,在五通管36的顶端形成一枢接座361,又在五
通管36的后端朝嵌口 3341伸设一坐杆管37,坐杆管37的顶缘嵌入该座管孔334底端的嵌
口 3341内定位,在坐杆管37顶部的周围并结合一快拆式坐管束38。 —坐椅装置40,其设有一坐杆41,以坐杆41插设于座管孔334以及坐杆管37内, 借此由快拆拉杆336以及快拆式坐管束38紧束定位,在坐杆41的顶端结合一坐垫42。 —后三角车身50,是在坐杆管37的左、右方设有左、右对称的两后叉杆51,两后叉 杆5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后段朝下弯折的长板体,在各后插杆51的后端形成一勾爪 511,在两后插杆51的前端部之间结合一前杆52,在前杆52与转管35之间结合一避震器 53,对应坐杆管37的后方,在两后叉杆51之间结合一后杆54,对应后杆54与坐杆管37之 间,在两后叉杆51之间结合一勾杆55,对应勾杆55,在坐杆管37结合朝后延伸的一勾扣架 56,勾扣架56是具有弹性的架体,其在后端部朝下并朝前弯伸形成一勾扣561,以勾扣561 朝前扣住勾杆55,在两后叉杆51的前端部朝下伸设两摆动杆57,通过两摆动杆57的底端 以可转动的形态结合于枢接座361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如图1以及图4所示,是将前轮60结合于两前轮叉17底端的 前轮勾爪172之间,又将后轮61结合于后三角车身50的两勾爪511之间,并且通过避震构 造16的避震弹簧165以及后三角车身50的避震器53,分别提供前轮60以及后轮61避震 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竖管24是可调整的设计,如图2、图3所示,当需要调整把手管25 前、后的位置以适应骑乘者的身材时,是转松调整螺栓245,此时延伸管244被释放,可通过 调整沟2441沿调整螺栓245的底端滑移作前、后移动的调整,由此改变把手管25的前、后 位置,当调整把手管25的位置完成后,重新锁上调整螺栓245固定延伸管244即完成竖管 24的调整。本实用新型的竖管24除前述,是为可调整的设计以外,也可将竖管设为固定式 的构造,由此以前端结合把手管25使用,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坐垫42是可调整的设计,如图4、图5以及图8所示,当需要调整坐 垫42以适应骑乘者的身材时,是放松快拆拉杆336以及快拆式坐管束38,此时活动臂333 与固定臂332不会紧夹坐杆41,因此可以调整坐杆41上、下移动,由此改变坐垫42的位置 以适应骑乘者的身材,当调整坐垫42的高度完毕后,重新紧迫快拆式坐管束38以及快拆拉 杆336,以坐杆管37的顶部以及座管孔334周围的壁面紧束坐杆41定位。 当本实用新型需要收折时,如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先将前 三角车身30转管35之后的构造横向转动朝前收折,接着请参看图7以及图9,使快拆拉杆 336松脱后,将螺帽3362沿插摆孔335左端的开口前移,接着可将活动臂333向后翻开,此 时可以转钮351为中心,将坐杆管37、坐杆41、后三角车身50以及后轮61横向朝前转动,使后轮61与前轮60重叠,接着松脱快拆式坐管束38,将坐垫42的位置降低。 请参看图10、图ll,待后方的后三角车身50朝前折收完成之后,放松本实用新型
的两个快拆式侧管束12,此时可使两调整插管21朝下插入前叉侧管11内,降低把手管25
的高度,接着放松快拆式插管束23并释放竖管24,接着转动竖管24以及把手管25,将把手
管25转至两端朝向前、后方向的直向位置,以此縮减本实用新型左、右所占的宽度,完成本
实用新型折叠縮减体积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除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在两前轮叉17与两前叉侧管11之间设 有避震作用的避震构造16以外,也可直接将前轮叉17结合于前叉侧管11的底部使用,如 图12的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第二较佳实施例是在所述两前叉侧管11的底部后面, 分别朝下弯伸形成一前轮叉17A,两前轮叉17A是板体的形态,并且在底端同样形成如图2 中所示的前轮勾爪172。 本实用新型除了如前述第一、二较佳实施例,是将座管束座33设为固定臂332可 朝外翻开,由此使坐杆管37与坐杆41可一同朝外移出座管孔334,使得后三角车身50能以 转钮351为中心横向朝前转动以外,也可如图13至图15的第三较佳实施例,是将座管束座 33设为不具有活动关节的块体,由此提供坐杆41插设并且同样达到后三角车身50可朝前 折叠的功效。 请参看图13至图15,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是将座管束座33A设为块体,并 在座管束座33A的中间沿直向穿设所述的座管孔334A,座管孔334A是上、下孔径一致且直 径等于坐杆41直径的孔洞,坐杆管37A的顶端并抵靠于座管孔334A底端的周围; 座管孔334A倾斜的角度配合坐杆管37A倾斜的角度,让所述的坐杆41插设于座 管孔334A以及坐杆管37A之间,与第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相同,坐杆41同样受所述的快拆 式坐管束38的紧束而定位结合于坐杆管37A内,由此,能以坐杆41受座管孔334A拘束的 方式固定坐杆管37A的位置,避免座管孔334A朝旁移出转动。由于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 施例的其他构造以及构造的变化与第一、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相同,故本实用新型在此 不加以赘述。 当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构造需要收折时,如图14、图15所示,是先将快拆式坐管束 38松脱释放坐杆41,接着将坐杆41连同坐垫42朝上抽出座管束座33A的座管孔334A,此 时坐杆管37A不再受拘束,因此能以转钮351为中心,将坐杆管37A与后三角车身50等构 造横向朝前转动折叠,后三角车身50朝前折叠完成之后,最后再将坐垫42底下的坐杆41 重新插入坐杆管37A内定位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收折操作。
权利要求一种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前三角车身,其设有一车身杆,该车身杆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体,并且在前端结合一枢接管,该枢接管是直立设置的管体,又在该车身杆的后端设有一座管束座,在该座管束座的中间沿直向穿设一座管孔;对应该座管束座的前方,在该车身杆的底面以可横向旋转的形态结合一转管,该转管朝后并朝下延伸,并且在底端结合一五通管,在该五通管朝该座管孔伸设一坐杆管,该坐杆管以顶缘抵靠于该座管孔底端的周围定位,在该坐杆管顶部的周围结合一快拆式坐管束;一坐椅装置,是在该座管孔以及该坐杆管插设一坐杆,该坐杆由该快拆式坐管束紧束定位,在该坐杆的顶端结合一坐垫;一后三角车身,是在该前三角车身朝后延伸形成,在该后三角车身的左、右两侧设有两后叉杆,在两后叉杆的后端分别形成一勾爪;一前轮叉构造,其是在左、右两侧设有直立且并列设置的两前叉侧管,在两前叉侧管的顶端各结合一快拆式侧管束,又在两前叉侧管的顶部之间桥接上、下间隔设置的一上联结板以及一下联结板,在上联结板与下联结板的中间之间穿设一联结孔,所述枢接管是置于该联结孔的位置,在该联结孔与该枢接管穿置一枢轴件,该枢轴件是结合于该上联结板与该下联结板之间,在两前叉侧管的底部分别结合朝下延伸的一前轮叉,在各前轮叉的底端凹入形成一前轮勾爪;以及一握把构造,是在左、右两侧设有两调整插管,以两调整插管由上插设于两前轮叉管内,两调整插管并分别由各快拆式侧管束紧束定位,在两前轮叉管的顶端之间结合一顶板,在该顶板的中间结合一竖管插管,在该竖管插管的端部结合一快拆式插管束,在该竖管插管插设一竖管,该竖管是由该快拆式插管束紧束定位,该束管的前端朝前延伸并结合一把手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管束座是在所述枢接 管的后端结合一接合板,在该接合板的半边朝后延伸一固定臂,在该固定臂的后端以可横 向旋转的形态结合朝该接合板另一半边延伸的一活动臂,该活动臂并靠于该固定臂,所述 座管孔形成于该活动臂与该固定臂之间,在该座管孔的底端形成直径较大的一嵌口,所述 坐杆管以顶缘嵌入该嵌口定位;在该接合板与该固定臂前端交接处的侧面以及该接合板与该活动臂前端交接处的侧 面之间穿设一插摆孔,该插摆孔在该活动臂与该接合板交接处形成的开口是跨过该活动臂 与该接合板之间的长条形态,在该插摆孔插设一快拆拉杆,该快拆拉杆在对应该活动臂的 端部设有一螺帽,以该螺帽扣于该活动臂的侧面,所述坐杆并由该快拆拉杆紧迫的该活动 臂与该固定臂紧束定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座管束座的前 方,在所述车身杆的底面朝下凸伸一转筒,该转筒是圆筒的形状,并且在周围间隔穿设多个 定位螺孔,所述转管是在顶部形成直径较小的一转钮,该转钮是圆柱形,并且以可转动的形 态插设于该转筒内,对应多个定位螺孔的位置,在该转钮的周围凹设一环状沟,在各定位螺 孔螺合一定位螺柱,各定位螺柱的内端伸入该环状沟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五通管的顶端形成一 枢接座,所述两后叉杆是位于所述坐杆管的左、右方,在两后插杆的前端部之间结合一前杆,在该前杆与所述转管之间结合一避震器,对应该坐杆管的后方,在两后叉杆之间结合一 后杆,在两后叉杆的前端部朝下伸设两摆动杆,通过两摆动杆的底端以可转动的形态结合 于该枢接座的两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后杆与所述坐杆管 之间,在两后叉杆之间结合一勾杆,在该坐杆管结合朝后延伸的一勾扣架,该勾扣架是具有 弹性的架体,其在后端部朝下并朝前弯伸形成一勾扣,以该勾扣朝前扣住该勾杆定位。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件设有一枢杆,通过 该枢杆以可转动形态穿设于所述联结孔与所述枢接管,在该枢杆的顶端形成一卡制头,以 该卡制头卡抵于所述上联结板的顶面,又在该枢杆的底面穿设一枢接螺孔,在该枢接螺孔 螺锁一枢接螺栓,该枢接螺栓在底部形成一头部,以该头部卡抵于所述下联结板的底面定 位。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前轮叉与所述各前 叉侧管之间设有一避震构造,各避震构造位于所述下联结板的下方,各避震构造是在各前 叉侧管的后面,以上、下间隔的形态结合一上直管以及一下直管,各避震构造的上直管与下 直管各为直立设置的直管,在各上直管的底端嵌设一上嵌块;在各下直管的顶端嵌设一下嵌块,在各上嵌块与各下嵌块之间嵌套结合一避震弹簧, 以各避震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各上嵌块的底面以及各下嵌块的顶面,所述两前轮叉分别 为直杆体,并且各以可滑动形态穿设于各个下直管内,各前轮叉是以顶端螺锁结合于各下嵌块的底部,并且底端分别朝下伸出各下直管。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折叠装置,是在前三角车身设有一车身杆,在车身杆后端设置座管束座,对应座管束座的前方,在该车身杆的底面以可横向旋转的形态结合一转管,在转管底端结合一五通管,在五通管朝座管束座底端伸设嵌合的坐杆管,在座管束座与坐杆管穿插顶端设有坐垫的坐杆,在该前三角车身朝后延伸形成一后三角车身;当折收车身时,抽离坐杆并以转管的顶端为中心将后三角车身朝前转动折收,达到方便使用者折叠车身的功效。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484588SQ2009201624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1日
发明者谢士云 申请人:谢士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