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以及包括该前端内饰板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370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以及包括该前端内饰板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辆的前端内饰板和包括该前 端内饰板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如重型货车)的驾驶舱中,在安装有挡风玻璃的驾驶舱前壁和驾驶舱顶 壁相连接的位置通常设置有前端内饰板,用于遮盖驾驶舱前壁和驾驶舱顶壁的连接处,以 美化车内环境。通常,前端内饰板的一部分连接于驾驶舱顶壁,另一部分连接于驾驶舱前 壁,从而将驾驶舱前壁和驾驶舱顶壁的连接处遮盖起来。按照这样的结构,前端内饰板会侵占驾驶舱的内部空间,而且由于无法有效地利 用前端内饰板、驾驶舱前壁和驾驶舱顶壁所限定的腔室,致使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不
尚o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前端内饰板造成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较 低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驾驶舱内部空间利用率的前端内饰板。本实用新型的另一 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前端内饰板的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该前端内饰板 包括前端内饰板主体,其中,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包括开口,所述前端内饰板包括开闭装置 和盖板,该盖板通过开闭装置而安装在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上与所述开口的边缘相邻的位 置,以能够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驾驶舱,该驾驶舱包 括驾驶舱顶壁、前端内饰板和安装有前挡风玻璃的驾驶舱前壁,所述前端内饰板的一部分 与所述驾驶舱顶壁连接,所述前端内饰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驾驶舱前壁连接,所述驾驶舱 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定有腔室,其中,所述前端内饰板为本实用新型提供 的上述前端内饰板,该前端内饰板的前端内饰板主体的开口与所述腔室相通。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和包括该前端内饰板的车辆,由 于在该前端内饰板的前端内饰板主体上设置有开口,该开口能够与所述驾驶舱顶壁、驾驶 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定的腔室相通。而且,开口与盖板相配合,因此在不使用所述腔 室时可以将开口封闭,当使用所述腔室时可以打开开口,因此提高了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 用率。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端内饰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前端内饰板的盖板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前端内饰板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该图3显示的是前端内饰板的内侧;图4为沿图3中线A-A的局部截面图;图5为沿图3中线B-B的局部截面图;图6为表示图5中固定盒内各部件连接关系的截面图;图7为表示图6中U形座和U形簧以及枢轴部的连接关系的截面图;图8为表示图6中枢轴部与U形簧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地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该 前端内饰板包括前端内饰板主体1,其中,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1包括开口 2,所述前端内饰 板包括开闭装置和盖板3,该盖板3通过开闭装置而安装在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与所述 开口 2的边缘相邻的位置,以能够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 2。前端内饰板通常设置在车辆的驾驶舱内的驾驶舱顶壁和驾驶舱前壁相连接的位 置,前端内饰板的一部分与驾驶舱顶壁连接,另一部分与驾驶舱前壁连接,从而在驾驶舱顶 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定形成一个腔室。对于传统的前端内饰板而言,由于侵 占了驾驶舱的内部空间,且无法有效利用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定 形成的腔室,从而造成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较低。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端内饰板由于在前端内饰板的主体上开有开口,盖板3 通过开闭装置安装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并可以打开和封闭所述开口 2,从而能够有效利 用所述腔室,提高了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为了便于驾驶舱内的操作人员利用所述腔室,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设置的开口位 于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的位置,而且开口的大小和形状也可根据放入所述腔室内的物品来选 择。盖板3通过开闭装置安装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该盖板3能够相对于前端内饰 板主体转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 2。盖板3的形状大小和开口的形状大小相适应,从 而能够利用盖板3开口 2完全封闭。开闭装置固定设置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并与盖板3相连接。开闭装置可以选 择现有的各种能够实现盖板3将开口 2打开和关闭的机构。例如,开闭装置可以包括铰链, 盖板3通过铰链铰接于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并能够围绕该铰链枢轴旋转,以打开或关闭开 n 2。优选地,如图3所示,开闭装置包括压簧杆5和扭转弹性装置,压簧杆5包括枢轴 部6和与该枢轴部6固定连接的固定部7,枢轴部6通过扭转弹性装置安装于前端内饰板主 体1上,固定部7与盖板3固定连接,盖板3能够围绕枢轴部6的长度方向的轴线旋转。压簧杆5包括枢轴部6和固定部7,固定部7与盖板3固定连接,枢轴部6通过扭 转弹性装置安装于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因此,当操作人员打开盖板3时,盖板3和固定部 7—起以枢轴部6的纵向轴向旋转轴线而转动(枢轴部6自身也转动),从而实现盖板3打 开或封闭开口 2。枢轴部6和固定部7可以分别制造,然后再固定连接在一起(如通过焊 接);枢轴部6和固定部7也可一体制成。[0025]扭转弹性装置连接枢轴部6和前端内饰板主体1,当枢轴部6旋转时用于对枢轴 部6施加扭矩。具体来说,当盖板3打开开口 2时,扭转弹性装置可以对盖板3施加使盖板 3接近开口 2的扭矩,因而当操作人员松手后,盖板3能够自动地封闭开口 2,防止所述腔室 内的物体意外落出。当然,当盖板3打开开口 2时,扭转弹性装置也可以对枢轴部6施加使 盖板3远离开口 2的扭矩,从而能够节省操作人员的力气,便于盖板3的打开。优选地,为了便于盖板3对开口 2的打开和封闭,枢轴部6的纵向方向与开口 2的 边缘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枢轴部6通过扭转弹性装置安装于前端内饰板 主体1的外侧。在该情况下,扭转弹性装置也暴露于前端内饰板主体1的外部,因此为了获 得较好的美观效果,通常用装饰物将安装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外侧的扭转弹性装置遮盖起来。当枢轴部6通过扭转弹性装置安装于前端内饰板主体1的外侧时,连接盖板3的 压簧杆5也自然位于前端内饰板的外部。因此,压簧杆5的固定部7可以包括相互平行的 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该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分别与枢轴部6的两端 固定连接,且枢轴部6、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的纵向轴线共面(即位于同一平面 内)。换句话说,压簧杆5的固定部7 (包括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和枢轴部 6位于同一平面内,并与盖板3也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具有紧凑的结构。由于第一固 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相互平行,因此通过将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 —同固定 于盖板3上,能够获得较好的整体结构强度。在扭转弹性装置安装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外侧的情况下,在打开盖板3时,为了避 免处于同一平面的压簧杆5与前端内饰板主体1的干涉,优选地盖板3从开口向前端内饰 板的外部转动,以打开开口 2。当然,也可以对压簧杆5的结构进行改进,例如,使压簧杆5 的枢轴部6和固定部7的连接部分隆起,以在盖板3旋转时避免压簧杆5与前端内饰板主 体1的干涉,从而允许盖板3从开口 2向前端内饰板的内部转动,以打开开口 2。本领域技 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而加以选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枢轴部6通过扭转弹性装置安装 于前端内饰板主体1的内侧。在该情况下,扭转弹性装置不会暴露于前端内饰板的外部,因 而无需再对扭转弹性装置进行掩饰,自然具有较好的美观效果。优选地,根据人们的操作习惯,为了满足使盖板3从开口向前端内饰板外部转动 以打开开口 2的要求,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部7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 固定部72,该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分别通过隆起部73与枢轴部6的两端固定连接。如上所述,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与盖板3固定连接后能够 获得较好的整体结构强度。如图4所示,为了避免盖板3向外(即图4中盖板3的左侧)打 开过程中压簧杆5与前端内饰板主体1之间的干涉,第一固定部71通过一个隆起部73与 枢轴部6连接,第二固定部72也通过一个隆起部73与枢轴部6连接,而且参考图4可知, 隆起部73的隆起方向远离前端内饰板主体1,该隆起部73的隆起程度以盖板3转动时压簧 杆5不与前端内饰板主体1发生干涉即可。[0034]优选地,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扭转弹性装置包括扭转弹性组件和容纳该扭转弹 性组件的固定壳8,固定壳8固定于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枢轴部6贯穿固定壳8并在该固 定壳8内与扭转弹性组件的一部分连接,扭转弹性组件的另一部分固定于固定壳8。固定壳8固定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且该固定壳8内容纳有扭转弹性组件,以向 与该扭转弹性组件连接的枢轴部6施加扭转力矩。当盖板3旋转时,枢轴部6也一同旋转, 由于枢轴部6与扭转弹性组件的一部分连接,且该扭转弹性组件的另一部分与固定壳8连 接,因此,位于固定壳8内的扭转弹性组件会对枢轴部6施加扭矩。为了便于对容纳在固定盒8内的扭转弹性组件的拆卸和安装,优选地,固定盒8为 可打开的结构。例如,如图6所示,固定盒8可以包括卡扣17,当将卡扣17打开时,固定盒8 的内部暴露出来,从而便于扭转弹性组件的装配和拆卸;而当完成扭转弹性组件的装配后, 可以将卡扣17关闭,从而使固定盒8封闭起来。由于固定盒8主要起到支持盖板3和压簧杆5的作用,为了提高固定盒8的结构 强度,优选地,在固定盒8和前端内饰板主体1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强板13。固定盒8通过该 加强板13而固定在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扭转弹性组件可以选择现有的多种扭转弹性件,如扭转弹性组件可以为扭转弹簧 (未显示),枢轴部6穿过该扭转弹簧的中空部分(即该扭转弹簧套在枢轴部6上),并与该 扭转弹簧的一部分(如一端)连接,而扭转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盒8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扭转弹性组件 包括U形簧10,U形簧10包括第一簧片11、第二簧片12以及连接该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 片12的连接部14,枢轴部6穿过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之间并被第一簧 片11和第二簧片12夹紧,枢轴部6中与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 型为非圆形。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对枢轴部6的夹紧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 实现。例如,可以利用固定盒8对U形簧10的限位作用而使该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 第二簧片12将枢轴部6夹紧;或者在制作U形簧10时,使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的开 口保持较小,从而当枢轴部6穿过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之间的空间时会自然受到第 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的夹紧。 优选地,所述扭转弹性组件还包括U形座9,U形座9和U形簧10的开口方向相对, 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插入U形座9的开口内且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 12处于压紧状态,枢轴部6穿过U形座9和U形簧10之间的空间并被第一簧片11和第二 簧片12夹紧。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U形座9将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限定起 来,从而有利于保持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对枢轴部6的夹紧力的稳定性。此外,还可 以通过调整U形座9的尺寸和大小来调整U形座9对U形簧10的限位作用,从而能够调整 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对枢轴部6的夹紧程度。U形座9通常由刚性较强的材料制成,以便于将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 片12卡紧,例如,U形座9可以由45钢、各种合金钢制成,还可以由工程塑料材料制成。U形簧10包括第一簧片11、第二簧片12和连接该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的 连接部14,通过连接部14的连接,将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连接为整体上呈U形的结构。由于U形簧10为主要向枢轴部6施加压紧力的部件,因此U形簧10材料的选择通常 需要考虑该U形簧10所承载的载荷和使用条件等因素。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可以选择 50CrVA、60Si2Mn、60Si2MnA、Ni42CrTi、QBe2 等。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形成该U形簧10的开口,为了可靠地利用 U形座9将U形簧10卡住,优选地,U形簧10的开口程度大于U形座9的开口程度,从而当 U形簧10的开口插入U形座9的开口后,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能够可靠 地被U形座9卡紧。枢轴部6穿过U形座9和U形簧10之间的空间并被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夹 紧,而且枢轴部6中与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为非圆形,因此, 当枢轴部6在被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压紧的状态下转动时,会在枢轴部6上作用有扭矩。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枢轴部6中与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非 圆形的截面廓型可以为例如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优选地,枢轴部6中与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为多边 形,该多边形包括多条边,该多条边中第一条边的一端与下一条边的一端连接,下一条边的 另一端再与另一条边的一端连接,所述多条边依次连接直至连接于所述第一条边的另一 端,在多条边中相邻的两条边之间为圆弧过渡。由于该截面廓型的边与边之间为圆弧过渡,因而当枢轴部6在第一簧片11和第二 簧片12的压紧下旋转时,不会在边与边连接部位出现较大的磨损,从而有利于枢轴部6的转动。优选地,枢轴部6中与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为四边 形,如图8所示。该截面廓型包括第一边61、第二边62、第三边63和第四边64,其中,第一 边61和第二边62通过第一圆弧65连接,第二边62和第三边63通过第二圆弧66连接,第 三边63和第四边64通过第三圆弧67连接,第四边64和第一边61通过第四圆弧68连接。假定当第一簧片11与第二边62紧密接触且第二簧片12与第四边64紧密接触时, 盖板3将开口 2完全封闭。在盖板3的打开过程中,存在能够保持盖板3不动的中间状态。 例如,当第一簧片11与第三边63紧密接触且第二簧片12与第一边61紧密接触时,枢轴部 6被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夹紧而不会受到扭矩作用,此时如果操作人员松手,则能够 保持盖板3处于打开一定程度的状态。为了能够使枢轴部6受到足够的扭矩作用,优选地,扭转弹性装置有多个,枢轴部 6依次贯穿多个扭转弹性装置。如图3所示,枢轴部6贯穿两个固定盒8,从而能通过固定 盒8内的扭转弹性组件对枢轴部6施加扭矩。进一步优选地,每个扭转弹性装置的固定壳8内容纳有多个扭转弹性组件。例如, 在一个固定壳8内可以设置多个包括U形座9和U形簧10的扭转弹性组件,也可以在一个 固定壳8内设置多个扭转弹簧。这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场合而加以选择,例如,如果需要对枢 轴部6作用较大的扭矩,则需要设置多个扭转弹性装置和/或在一个扭转弹性装置中设置 多个扭转弹性组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还设置有沉台15,如图3所示,该沉台 5的突出方向朝向前端内饰板1、驾驶舱顶壁和驾驶舱前壁所限定的腔室(即向内),从而
8能够在不增加前端内饰板本体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增加前端内饰板本体的强度。在前端内饰 板主体1的两侧部位还设置有翻边16,从而能够与前端内饰板相邻的部件顺畅地结合在一 起。虽然在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所表示的前端内饰板呈弯折的形状,如图1和图3所 示,前端内饰板的前端内饰板主体1具有两部分,该两部分中一部分(如安装有开口)连接 于驾驶舱顶壁,另一部分连接于驾驶舱前壁,从而在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 之间形成截面基本为矩形的腔室。前端内饰板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前端内饰板还可以 基本为一平板状,该平板状的前端内饰板一端连接于驾驶舱顶壁,另一端连接于驾驶舱前 壁,从而在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定形成截面基本为三角形的腔室。 因此,本实用新型对前端内饰板的形状并无特别要求,只要在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 端内饰板之间形成腔室,都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在前端内饰板主体上设置与 所述腔室相通的开口,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腔室,以提高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本 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端内饰板不仅适用于汽车、还适用于各种载运工具,如卡车、轮船等。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驾驶舱,该驾驶舱包括驾驶舱顶壁、前端内饰板和安装有前 挡风玻璃的驾驶舱前壁,所述前端内饰板的一部分与所述驾驶舱顶壁连接,所述前端内饰 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驾驶舱前壁连接,所述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 定有腔室,其中,所述前端内饰板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前端内饰板,该前端内饰板的 前端内饰板主体的开口与所述腔室相通。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不脱 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做出任何改变、添加或修改。而 且,关于前端内饰板的特征可以以任意单独和/或组合的方式而加以实施。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该前端内饰板包括前端内饰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1)包括开口(2),所述前端内饰板还包括开闭装置和盖板(3),该盖板(3)通过开闭装置而安装在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与所述开口(2)的边缘相邻的位置,以能够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装置包括压簧杆(5)和 扭转弹性装置,所述压簧杆(5)包括枢轴部(6)和与该枢轴部(6)固定连接的固定部(7), 所述枢轴部(6)通过所述扭转弹性装置安装于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1)上,所述固定部(7) 与所述盖板(3)固定连接,所述盖板(3)能够围绕所述枢轴部(6)的长度方向的轴线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部(6)的纵向方向与所述 开口(2)的边缘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部(6)安装于所述前端 内饰板主体(1)的外侧,所述固定部(7)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该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分别与所述枢轴部(6)的两端固定连接,且所 述枢轴部(6)、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的纵向轴线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部(6)安装于所述前端内 饰板主体(1)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7)包括相互平行的第 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该第一固定部(71)和第二固定部(72)分别通过隆起部(73)与所述枢轴部(6)的两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73)的隆起方向远离 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1)。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弹性装置 包括扭转弹性组件和容纳该扭转弹性组件的固定壳(8),所述固定壳(8)固定于所述前端 内饰板主体(1),所述枢轴部(6)贯穿所述固定壳(8)并在该固定壳(8)内与所述扭转弹性 组件的一部分连接,所述扭转弹性组件的另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固定壳(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弹性组件为扭转弹簧,所 述枢轴部(6)穿过该扭转弹簧的中空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弹性组件包括U形簧 (10),所述U形簧(10)包括第一簧片(11)、第二簧片(12)以及连接该第一簧片(11)和第 二簧片(12)的连接部(14),所述枢轴部(6)穿过所述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之间 并被所述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夹紧,所述枢轴部(6)中与所述第一簧片(11)和 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为非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弹性组件还包括U形座 (9),所述U形座(9)和U形簧(10)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U形簧(10)的第一簧片(11)和 第二簧片(12)插入所述U形座(9)的开口内且第一簧片(11)和第二簧片(12)处于压紧 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部(6)中与所述第一簧 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为多边形,且该多边形的多条边中相邻的 两条边之间为圆弧过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端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部(6)中与所述第一簧 片(11)和第二簧片(12)接触的部分的截面廓型为四边形。
14.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驾驶舱,该驾驶舱包括驾驶舱顶壁、前端内饰板和安装有前 挡风玻璃的驾驶舱前壁,所述前端内饰板的一部分与所述驾驶舱顶壁连接,所述前端内饰 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驾驶舱前壁连接,所述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 定有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内饰板为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端内饰板, 该前端内饰板的前端内饰板主体的开口与所述腔室相通。
专利摘要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内饰板,该前端内饰板包括前端内饰板主体,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包括开口,所述前端内饰板包括开闭装置和盖板,该盖板通过开闭装置而安装在所述前端内饰板主体上与所述开口的边缘相邻的位置,以能够打开或封闭所述开口。还公开了一种包括所述前端内饰板的车辆。由于在该前端内饰板的前端内饰板主体上设置有开口,该开口能够与所述驾驶舱顶壁、驾驶舱前壁和前端内饰板之间限定的腔室相通。而且,开口与盖板相配合,因此在不使用所述腔室时可以将开口封闭,当使用所述腔室时可以打开开口,从而提高了驾驶舱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B62D25/14GK201580326SQ20092024626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
发明者朱思宇, 赵海英, 赵爱美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