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214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座椅下方具有燃料箱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鞍乘型车辆构成为,在可开闭的座椅下方且被机体罩包围的空间内配 置有燃料箱,在所述座椅下方还具有覆盖燃料箱的油箱罩,由该油箱罩隐藏燃料箱与机体 罩之间的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81920号公报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覆盖座椅与燃料箱之间的所述间隙,由于配置了大型的 油箱罩,因此,存在容易影响燃料箱的容量,并且容易增加车辆重量的课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座椅下方具有燃料箱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 中,在抑制对于燃料箱的容量和重量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隐藏燃料箱与机体罩之间的间 隙。作为解决所述课题的解决手段,记载于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例 如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1)的座椅下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有可开闭地安装在车体上的 座椅(例如实施例的座椅28)、配置在该座椅下方的燃料箱(例如实施例的燃料箱29)及在 所述座椅侧部的下方覆盖所述燃料箱的侧方的机体罩(例如实施例的左右后侧罩36),该 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内侧罩(例如实施例的左右防尘罩61,62), 为了堵塞所述燃料箱与机体罩之间的间隙,该内侧罩配置在所述燃料箱与机体罩之间并支 承在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上。所述鞍乘型车辆是包括可跨乘在车体而乘车的所有车辆的概念,不仅包括机动二 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和小型机动车辆),还包括三轮(除前一轮、后二轮的车辆 之外,还包括前两轮、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记载于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罩在其俯视图中在与所述座椅重叠 的上缘部(例如实施例的上缘部44)具有安装部(例如实施例的前后安装部65,66),在该 安装部上安装有所述内侧罩。记载于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罩在其侧视图中在与所述座椅重叠 的上缘部(例如实施例的上缘部44)具有安装部(例如实施例的前后安装部65,66),在该 安装部上安装有所述内侧罩。记载于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罩具有沿所述机体罩的上下宽度, 所述内侧罩的上部安装在所述机体罩的安装部,并且位于该安装部的下方的部位抵接并支 承在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上。记载于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罩的位于安装部的下方的部位具 有朝向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延伸的凸缘部(例如实施例的凸缘部64),该凸缘部抵接并支承在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上。记载于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的前端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机体 罩的内侧面的突起状的抵接部(例如实施例的突起69a,69b, 69c)。根据记载于第一方面的发明,在省去大型的油箱罩以抑制对于燃料箱的容量产生 的影响以及车辆重量的增加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支承在机体罩的内侧面的较小的内侧罩堵 塞燃料箱与机体罩之间的间隙,通过堵塞座椅下方的显眼的间隙以良好地保持外观性,并 且防止水、尘埃等从所述间隙进入。另外,通过将内侧罩作为安装在机体罩上的组装体,能 够简化内侧罩的组装工时。根据记载于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安装部配置在被座椅遮住的部分上,因此能够 良好地保持外观性。根据记载于第三发面的发明,由于安装部配置在被座椅覆盖的部分上,因此能够 良好地保持外观性。根据记载于第四方面的发明,在构成简单结构的基础上,能够将上下延伸的内侧 罩稳定地支承在机体罩上。根据记载于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利用凸缘部提高内侧罩的刚性,并且,能够利用 该凸缘部稳定地支承内侧罩。根据记载于第六方面的发明,通过减小抵接在机体罩的内侧面的抵接面积,即使 机体罩或内侧罩的形状不一致,也能够使抵接位置难以改变,并且能够容易进行成形管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后部的左侧视图;图3是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后部的右侧视4是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体后部的俯视图;图5是从内侧(右侧)看到的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左后侧罩的侧视图;图6是从内侧(左侧)看到的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右后侧罩的侧视图;图7是支承在所述左右后侧罩的内侧面的左右防尘罩的侧视图;图8是所述左右防尘罩的俯视图;图9是图7的Z向视图;图10是所述机动二轮车的罩上开口周边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A剖面图;图12是图10的B剖面图;图13是图10的C剖面图;图14是表示图13的主要部分的变形例的放大图;图15是从车架后部拆卸后轮挡泥板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动二轮车28 座椅29燃料箱
36左右后侧罩(机体罩)44上缘部61,62左右防尘罩(内侧罩)64凸缘部65,66前后安装部69a, 69b, 69c 突起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若没有特别的记载,前后左 右等方向与车辆中的朝向一致。另外,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 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图1所示的小型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1的车架F具有在前端固定有头管11 的主架管12、在主架管12的后端直角地固定的横向管13、前端分别与横向管13的左右端 部连接设置的左右一对后架管14a,14b以及分别固定在横向管13的左右端部的左右一对 枢轴托架13a。主架管12 —体地连接设置有斜架部(义々> 7 > — A部)12a和水平架部(口 7 ” > 一 A部)12b,其中斜架部12a从头管11向后下倾斜,水平架部12b从斜架部12a的后 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横向管13沿车架F的左右方向延伸,该横向管13的轴向中央 部在主架管12的后端部成直角固定。在头管11可转向地支承有具有左右一对腿部15和桥接部件16的前叉17,前轮 WF轴支承在左右腿部15的下端之间,其中,左右一对腿部15配置在前轮WF的两侧,桥接部 件16连接这些左右腿部15的上端。在前叉17上连接有杆形转向车把18。在左右后架管14a,14b的前部,经由连杆1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单元摆动式动力 单元P,在该动力单元P的后部轴支承有后轮WR,其中,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由配置于后 轮WR的前方侧的发动机E及配置于后轮WR的左侧方的传动装置M构成。在左右一对后架 管14a,14b中的左侧后架管14a与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缓冲单元20,由此在车 体后部构成有单元摆动式后悬架。附图标记53表示固定在左后架管14a的后部并支承后 缓冲单元20的上端部的缓冲支承托架。发动机E的气缸部2IA被设置成向车辆前方突出,在该气缸盖21的上部侧壁上连 接有进气管22,该进气管22经由节气门体23连接在配置于后轮WR的左侧方的空气滤清器 24上。另一方面,在气缸盖21的下部侧壁连接有排气管25,该排气管25沿发动机E的后 方延伸并连接在配置于后轮WR的右侧方的消音器26上。在左右后架管14a,14b的前部之间支承有配置在发动机E上方的物品收纳箱27, 在左右后架管14a,14b的后部之间支承有配置在物品收纳箱27后方的燃料箱29。在物品 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的上方可开闭地支承有乘员乘坐用的鞍乘座椅28。车架F、发动机E、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被主要以合成树脂构成的车体罩30所覆盖车体罩30具有从前方覆盖头管11周围的前罩31、从后方覆盖头管11和斜架部 12a周围的前内罩32、从侧方覆盖水平架部12b周围的左右下侧罩34、横跨该左右下侧罩34的上缘部之间并从上方覆盖水平架部12b周围的脚踏板37、从该脚踏板37的后端部以 直立方式设置并从前方覆盖座椅28的前端部下侧的前中央罩38、与该前中央罩38的左右 后方连接设置并从侧方覆盖左右后架管14a,14b、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的左右后侧罩36、 在左右后侧罩36的后部上缘部之间以横跨的方式设置并从斜上后方覆盖座椅28的后端部 下侧的后中央罩39。前罩31和前内罩32的两侧部构成从前方覆盖坐在座椅28的乘员(驾驶员)的腿 的左右护腿挡风板33。在左右护腿挡风板33的外侧缘部安装有与各罩不同的侧边条(
>7)33a。各罩类构成个别的树脂成型品。前轮WF从上方被支承在前叉17的桥接部件16的前挡泥板41覆盖。另外,后轮 WR从上方被左右后架管14a,14b及后挡泥板42覆盖,其中,后挡泥板42支承在与左右后架 管14a,14b的后方连接的后副架91上。转向车把18与座椅28之间且脚踏板37上方的空 间成为降低车高的横跨部N。附图标记98表示支承在转向车把18的前方的左右前方向指 示灯,附图标记98a表示支承在前罩31的头灯,附图标记97表示支承在后挡泥板42的侧 方的左右后方向指示灯,附图标记97a表示支承在后中央罩39的尾灯。车架F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接合而成,除了所述头管11、主架管12、横向 管13、左右后架管14a,14b及左右枢轴托架13a之外,主要由后述的多个横向构件54,55, 56和左右底架57构成。一并参照图2和图3,车架F的左右后架管14a,14b从横向管13的左右侧部向斜 上后方延伸之后,在车体后部上侧向后方弯曲,进而以稍微缓和倾斜的状态向斜上后方延 伸。以下,将左后架管14a前侧的倾斜部作为左前倾斜部51a,将后侧的倾斜部作为左后倾 斜部51b,将各倾斜部之间的弯曲部作为左弯曲部51c ;将右后架管14b前侧的倾斜部作为 右前倾斜部52a,将后侧的倾斜部作为右后倾斜部52b,将各倾斜部之间的弯曲部作为右弯 曲 pji 52c ο左右前倾斜部51a,52a构成为相互左右非对称。详细而言,左前倾斜部51a构成 直线状且向后上方延伸,与之相对,右前倾斜部52a以其中间部向斜上前方凸出的方式缓 缓地弯曲并向后上方延伸。因此,右前倾斜部52a被设置成相对于左前倾斜部51a在侧视 图中向斜上前方突出。另外,左右后倾斜部51b,52b被设置成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在左弯曲部51c的左右内侧设置有朝向右后倾斜部52b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横 向构件55。另外,在左前倾斜部51a的左右内侧设置有朝向右弯曲部52c构成向前方凸出 的弯曲形状而延伸的前横向构件54。左右后倾斜部51b,52b的后端部之间架设有安装座椅 锁定机构等的后横向构件56 (参照图15)。在前横向构件54上固定有支承物品收纳箱27的底部前侧的左右前支承托架54a, 在中央横向构件55上固定有支承物品收纳箱27的后端部和燃料箱29的前端部的左右中 央支承托架55a。物品收纳箱27的底部前侧连接固定在左右前支承托架54a上,物品收纳箱27的 后端部和燃料箱29的前端部共同连接固定在左右中央支承托架55a上。在后横向构件56 上设置有连接固定燃料箱29的后端部的后连接部(未图示)。附图标记SS表示支承于在 横向管13的左端部固定的支架托架13b的侧支架,附图标记MS表示支承于发动机E的下 方的主支架,附图标记KP表示支承于传动装置M的壳体左侧的脚蹬起动踏板。
在此参照图1,在车架F的下部以横跨主架管12的下部两侧与左右后架管14a, 14b的前端部外侧的方式设置有左右底架57。左右底架57分别具有左右底架本体57a和 左右支承架57b,其中,左右底架本体57a在主架管12的下部两侧稍微向后上倾斜并向后方 延伸,左右支承架57b从左右后架的前倾斜部51a,52a的下部稍微向后上倾斜并向后方延 伸。左右底架本体57a的后端分别接合在左右支承架57b的后部。在左右底架57上 分别支承有脚踏板37的左右侧部。左右支承架57b的后端部向车体罩30的外侧突出,在 该后端部可折叠地支承有乘客用的左右脚踏件57c。在发动机E的上方配置有物品收纳箱27,在该物品收纳箱27的后方配置有燃料箱 29。物品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的外侧与左右后架管14a,14b等一同被左右后侧罩36覆 盖,物品收纳箱27的前方被前中央罩38覆盖,燃料箱29的后方被后中央罩39覆盖。参照图2 图6,左右后侧罩36在侧视图中构成向上方凸出的月牙状,其前后中 间部的上缘部44与前中央罩38和后中央罩39的各上缘部45,46连续地连接,由此这些上 缘部形成由座椅28开闭的罩上开口 47。座椅28在闭合罩上开口 47的状态下被该罩上开 口 47的周缘部支承,由此座椅28被支承为其处于上表面(落座面)大致平行的可落座的 状态。座椅28在较硬质的树脂成型品的底板上一体地形成例如由聚氨酯泡沫材料构成 的缓冲层而构成。缓冲层的表面被例如由聚氯乙烯片等构成的表皮覆盖(均未图示)。另一方面,收纳箱27主要由树脂成型品构成,具有上方开放的箱本体27a和闭合 该箱本体27a的上部开口的上下浅且扁平状的内罩27b。内罩27b的前端部经由沿左右方 向的轴可转动地支承在箱本体27a的前端部27c上。座椅28的前端部经由与该内罩27b 的旋转轴同轴的轴,可转动地支承在箱本体27a的前端部27c上。因此,通过使内罩27b卡合在座椅28的底板等,能够一体地转动内罩27b和座椅 28,使得箱本体27a的上部开口可开闭,并且,也能够个别地转动内罩27b和座椅28,使得箱 本体27a的上部开口可开闭。另外,通过利用座椅28的转动打开罩上开口 47,能够连通与箱本体27a的上部开 口和燃料箱29的供油口 49,并且,利用支承在后横向构件56的座椅锁定机构(未图示), 在闭合座椅28的状态(闭合罩上开口 47的状态、所述可落座状态、限制向箱本体27a和燃 料箱29的连通的状态)下能够锁定其转动。另外,在图2和图3中用点划线表示的座椅28 和在图4中用实线表示的座椅28的外形是开放罩上开口 47的打开状态下的外形,在图4 中用点划线表示的座椅28的外形是所述闭合状态下的外形。燃料箱29通过在与左右后架管14a,14b的后倾斜部51b,52b大致平行的接合凸 缘29c处,将上半体29a和下半体29b —体地接合而构成中空结构的箱本体,其中,上半体 29a和下半体29b例如使钢板在上下以凸状鼓出而形成。在箱本体的前部内侧配置有燃料 泵48,在箱本体的后部上侧配置有供油口 49。在此,参照图10,左右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自燃料箱29的上表面向上方离开, 为了堵塞这些部件之间的间隙,在左右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内侧,分别安装有左右防尘罩 (内侧罩)61,62,该左右防尘罩61,62从该上缘部44向下方垂下地设置并堵塞该上缘部44 与燃料箱29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图10表示安装在右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内侧的右防尘罩62的周围,左防尘罩61也以同样的方式安装在左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内侧。参照图5至图8,左右防尘罩61,62分别是与左右后侧罩36不同的树脂成型品, 分别一体地具有板状的垂下部63和凸缘部(肋)64,其中,垂下部63被设置成从后侧罩36 上缘的前后中间部的规定范围向下方垂下,凸缘部64以与该垂下部63的前端部大致垂直 的方式从其前端缘向左右内侧(车宽度方向内侧、车体中心侧)直立。垂下部63构成为具有规定的上下宽度且在前后延伸的横宽的形状,被设置成整 体沿着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向后上倾斜。在垂下部63中,以相对于大致平行于与左右方 向垂直的面的前部、后部被设置成位于左右外侧的方式,形成向左右内侧凸出的缓和的弯 曲状。垂下部63的后端部被设置成朝向左右内侧弯曲,垂下部63的前端部被设置成朝向 左右内侧较缓和地弯曲。在垂下部63的外周缘上,向左右侧(后侧罩36侧)直立的短凸 缘63a设置在大致整个全周。左右防尘罩61,62的上缘(垂下部63的上缘)分别被设置成以沿左右后侧罩36 的上缘的方式相互左右对称。另一方面,左右防尘罩61,62的下缘(垂下部63及凸缘部64 的下缘)根据燃料箱29等形状被设置成相互左右非对称。另外,图7和图8中的实线表示 左防尘罩61的形状,双点划线表示右防尘罩62的形状。在左右防尘罩61,62的上部(垂下部63的上部)分别设置有前后一对的安装部 65,66ο一并参照图11和图13,前安装部65具有用于使突出地设置在后侧罩36的前连 接凸台67的前端部插通的凸台插通孔65a。另一方面,后安装部66具有用于使沿左右方 向的螺钉(自攻螺钉)B插通的螺钉插通孔66a,该螺钉B螺纹接合在突出地设置在后侧罩 36的后连接凸台68上。前后连接凸台67,68构成沿左右方向的圆筒状。图11和图13分 别是与前后安装部65,66中的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剖面图。前连接凸台67在使其前端部插通于前安装部65中的圆形凸台插通孔65a的状态 下,通过紧固以挤入方式螺纹接合于该凸台插通孔65a的沿左右方向的螺钉(自攻螺钉)B, 限制前安装部65向左右内侧移动(脱落),并在该状态下支承前安装部65。前安装部65 向左右外侧的移动通过使所述凸缘部64的前端(后述的各突起69a,69b,69c)抵接在后侧 罩36的内侧面来限制。另一方面,在后连接凸台68的前端面上抵接后安装部66的外侧面的状态下,通过 在后连接凸台68中拧入并紧固螺钉B,使后安装部66夹入前端面和螺钉B头部之间,在此 状态下将后连接凸台68和后安装部66连接固定,其中,螺钉B插通在所述后安装部66中 沿前后方向(防尘罩61,62的长度方向)长的长圆形的螺钉插通孔66a中。通过这些前后安装部65,66的支承以及所述凸缘部64前端的抵接支承,左右防尘 罩61,62分别一体地安装在左右后侧罩36而构成小组装体。另外,前后连接凸台67,68和 螺钉B分别在左右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左右后侧罩36的整体向车外侧凸出的鼓出形状,分别一体地具有肩部36a和侧壁 部36b,其中,肩部36a从左右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向斜下外侧倾斜地延伸,侧壁部36b从 该肩部36a的外侧缘向下方延伸。在图中,附图标记R表示肩部36a和侧壁部36b之间的 棱线(境界线)。参照图7和图8,在凸缘部64以沿着后侧罩36的肩部36a中向车外侧凸出的鼓出形状的内表面的方式,形成有向斜上外侧呈凸出的圆弧状的上缘(前端缘)64a。在该上缘 64a的中间部设置有中间突起69a,该中间突起69a朝向上缘64a的外周侧以小形的长方体 状突出。另外,在所述上缘64a的上部基端侧残存有所述垂下部63的前端缘,在形成于该 前端缘的所述短凸缘63a的前端设置有上突起69b,该上突起69b朝向左右方向内侧以小形 的长方体状突出。而且,在左防尘罩61中,在所述上缘64a的下部前端侧设置有沿后侧罩36的侧壁 部36b的内侧面的外侧缘64b,在该外侧缘64b上设置有下突起69c,该下突起69c朝向左 右方向内侧以小形的长方体状突出。另外,将下突起69c放大表示在图9中,其他突起69a 和69b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各突起69a,69b,69c被设置在比前后安装部65,66更靠下方的位置(进一步而 言,在比连接前后安装部65,66的中心(各插通孔65a,66a的轴中心)的直线T更靠下方的 位置)。另外,在左右后侧罩36上分别安装左右防尘罩61,62时,通过在左右后侧罩36的 内侧面上分别抵接左防尘罩61的三个突起69a,69b, 69c以及右防尘罩62的两个突起69a, 69b,限制绕左右防尘罩61,62中的所述直线T周围的转动(晃动),从而这些左右防尘罩 61,62稳定地支承在左右后侧罩36上。这样,通过经由小形的突起69a,69b,69c使凸缘部64的端缘抵接在后侧罩36,能 够将这些部件接触时产生的声音和干涉痕迹抑制在最小,并且,能够通过微调金属模具来 调整这些部件的接触。另外,各突起69a,69b,69c的形状不限于长方体状,也可以是梯形柱 状或半球状等。另外,垂下部63外周的短凸缘63a提高左右防尘罩61,62的整体刚性,并 且,形成于这些部件的上缘的短凸缘63a通过从下方抵接在左右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中 后述的延伸部44b的下表面(参照图12),有助于稳定地支承左右防尘罩61,62。图12是 与前后安装部65,66之间的中间位置中的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剖面图。参照图5、图6、图11至图13,在左右后侧罩36的上缘的前后中间部的规定范围 内分别设置所述上缘部44,该上缘部44在整个该范围内构成剖面为曲柄状(々,> 々状) 而延伸。上缘部44具有从所述上缘向上方直立的直立部44a和从该直立部44a的上缘向 左右内侧延伸的延伸部44b。当闭合座椅28时(处于可乘车的状态时),上缘部44隐藏在 该座椅28的左右外侧缘部28a的内侧。在该上缘部44前后的左右内侧(左右直立部44a 的左右内侧)分别突出地设置有用于连接固定防尘罩61,62的前后连接凸台67,68。上缘部44在俯视图中位于通常时的座椅28的外侧缘部28a的内侧(隐藏在外侧 缘部28a的内侧),并且,在侧视图中大致隐藏在通常时的座椅28的外侧缘部28a的内侧。 这样,通过在后侧罩36中通常被座椅28隐藏的部位的内表面设置连接凸台67,68,即使该 连接凸台67,68的成形引起在罩外表面(表面)产生缩痕(t ’ ),该缩痕也不会显眼,抑 制对于车辆外观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使左右防尘罩61,62的下部抵接并支承在左右后 侧罩36的内侧面,在该部位的外表面上也不会产生缩痕。另外,作为安装在后侧罩36的防尘罩61,62的结构,可以构成为例如如图14所 示,在左右防尘罩61,62的前后设置凸台插通孔65b和金属孔眼(7 口乂 ”卜)65c,并且, 在左右后侧罩36的上缘部44的前后设置圆筒状的凸台67b,通过在金属孔眼65c内插入 该凸台67b,在左右后侧罩36上支承左右防尘罩61,62的上部。此时,通过在所述凸台67b 的前端侧设置防止从金属孔眼65c脱落的突起67c,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左右防尘罩61,62的脱落。通过这些左右防尘罩61,62,能够抑制水、尘埃等从后轮WR侧(左右后侧罩36之 间的下方)沿着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面侵入到座椅下部件(燃料箱29和物品收纳箱27) 上。另外,抑制水直接从罩上开口 47落在配置于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的E⑶71、调速装置 72等电器部件等,并且,从罩上开口 47难以看到这些电器部件,从而提高了该电器部件的 保护性。现有的油箱罩在燃料箱29的上方被设置为横跨罩上开口 47的整个宽度,由此堵 塞燃料箱29与左右后侧罩36之间的间隙。左右防尘罩61,62与现有的油箱罩相比,充分 小且重量轻。参照图2至图4以及图10,在燃料箱29的上表面安装有覆盖燃料泵48的上端部 及供油口 49的周围的油箱罩73。油箱罩73例如为树脂成型品,其前半部被设置为覆盖燃 料泵48的上端部周边的泵罩部73a,后半部被设置为承接供油口 49周边的水、油等的托盘 部73b。在泵罩部73a的左前部上设置有从燃料泵48延伸的燃料软管74导出用的软管导 出部73c,在托盘部73b的左侧设置有排出软管75连接用的软管连接部73d。燃料软管74 和排出软管75沿着左后架的前倾斜部51a而配置。油箱罩73通过使托盘部73b嵌合在供油口 49的外周,并且将从泵罩部73a的左 前部延伸的支承腿76的前端部抵接在燃料箱29的接合凸缘29c的左前部上表面,而支承 在燃料箱29上。油箱罩73为其一部分设置在燃料箱29的上方(罩上开口 47的后部),与 现有的油箱罩73相比小型且重量轻,现有的油箱罩73在燃料箱29的上方被设置成横跨座 椅开口的整个宽度。另外,在支承腿76的前端部设置有排出软管75保持用的夹持件76a。而且,在泵罩 部73a的右前部上突出地设置有用于导出向燃料泵48供电的导线的导线导出部73e。而且, 在左防尘罩61的下端部上设置有以从上方横跨的方式避开所述支承腿76的切口 61a (参 照图7)。在右后架管14b的后倾斜部52b的外侧面上,从前侧依次配置有E⑶71和调速装 置72等。右防尘罩62位于E⑶71和调速装置72的上方,该右防尘罩62的下端部以避开 E⑶71和调速装置72的方式适当地被切开。在右后架管14b的右弯曲部52c的外侧面上, 适当地支承有方向指示灯继电器77和点火线圈78等。参照图4和图15,在左右后架管14a,14b的后端部上侧分别固定有上连接托架 82,该上连接托架82用于连接固定俯视图中呈U形的辅助把手81的左右前部。在俯视图 中,辅助把手81将圆形钢管向前方开放地以U形状弯曲成形,在该辅助把手81的左右两侧 固定且在左右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连接支架81a,分别利用沿上下方向的前后一对螺栓固 定在左右上连接托架82上。在左右后架的后端部下侧分别固定有下连接托架83,该下连接托架83用于连接 固定后挡泥板42支承用的后副架91的左右前端部。后副架91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焊接接 合而构成,具有从下连接托架83向斜下后方延伸而设置的左右一对架本体92、以及横跨 该左右架本体92的中间部之间及后端部之间的中央横梁93和后横梁94。在此,参照图2和图3,后挡泥板42的结构分割为内后挡泥板95和后挡泥板本体 96,其中,内后挡泥板95位于左右后架管14a,14b之间,主要覆盖后轮WR上方,后挡泥板本 体96与该内后挡泥板95的后部下方连接,主要覆盖后轮WR的斜上后方。
参照图15,在后挡泥板本体96的上端前侧,分别设置有左右一对卡止爪96a和左 右一对连接部96b,其中,左右一对卡止爪96a卡合在内后挡泥板95的后部下端,左右一对 连接部96b在左右一对卡止爪96a的后方与内后挡泥板95的后部下端连接。另外,在后挡 泥板本体96的上端后侧直立设置有连接臂96c,该连接臂96c与内后挡泥板95的后端部一 同紧固在后横梁94上。另外,在内后挡泥板95的前部左侧设置有所述后缓冲单元20插通 用的切口 95a。另外,通过将后挡泥板本体96的左右卡止爪96a从斜下后方卡合在内后挡泥板95 的后部下端,并且,将后挡泥板本体96的左右连接部96b连接固定在内后挡泥板95的后部 下端,后挡泥板本体96和内后挡泥板95 —体地组装构成后挡泥板42。另外,通过将突出地设置于内后挡泥板95的后部上侧的左右一对上卡止爪95b从 后方卡合在中央横梁93上,并且,将后挡泥板本体96的连接臂96c与内后挡泥板95的后 端部一同连接在后横梁94上,后挡泥板42 —体地组装在后副架91上。另外,在后挡泥板本体96的上部两侧分别安装有左右后方向指示灯97等。这样, 通过将后挡泥板42、后副架91以及这些部件的周围部件设置成一体的小组装体,提高车体 组装线中的后挡泥板42周围的组装性。另外,通过将后副架91的左右架本体92的前端部连接在左右后架管14a,14b后 端的下连接托架83上,并且,将突出地设置在内后挡泥板95的前端部上侧的左右一对前卡 止爪95c从后方卡合在中央横梁55上,所述小组装体组装在车架F上。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的座椅下罩结构适用于具有可开闭地安装于车体的座椅 28、配置于该座椅29下方的燃料箱29以及在所述座椅28侧部的下方覆盖所述燃料箱29 的侧方的左右后侧罩36的机动二轮车1,其中,为了堵塞所述燃料箱29与左右后侧罩36之 间间隙,具有配置在该燃料箱29与左右后侧罩36之间且分别支承在所述左右后侧罩36的 内侧面的左右防尘罩61,62。根据该结构,在省去大型的油箱罩以抑制对于燃料箱29的容量产生的影响以及 车辆重量的增加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支承在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面的较小的左右防尘罩 61,62分别堵塞燃料箱29与左右后侧罩36之间的间隙,能够堵塞座椅28下方的显眼的间 隙以良好地保持外观性,并且,能够抑制水、尘埃等从所述间隙侵入。另外,通过在左右后 侧罩36上分别安装左右防尘罩61,62而构成组装体,能够简化左右防尘罩61,62的组装工 时。另外,在所述座椅下罩结构中,通过使所述左右后侧罩36在其俯视图中与所述座 椅28重叠的上缘部44具有前后安装部65,66,在该安装部65,66上分别安装所述左右防尘 罩61,62,能够将安装部65,66配置在被座椅28遮住的部分,并且良好地保持外观性。另外,在所述座椅下罩结构中,通过使所述左右后侧罩36在其侧视图中大致与所 述座椅28重叠的上缘部44具有安装部65,66,在该安装部65,66上分别安装所述左右防尘 罩61,62,能够将安装部65,66配置在被座椅28遮住的部分,因此,即使在上缘部44的外表 面上产生了缩痕,该缩痕也不会显眼,能够良好地保持外观性。另外,在所述座椅下罩结构中,通过使所述左右防尘罩61,62具有沿所述左右后 侧罩36的上下宽度,使其上部安装在所述左右后侧罩36的安装部65,66上,并且,使位于 该安装部65,66的下方的部位(凸缘部64)抵接并支承在所述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面上,不仅能够简化结构,而且能够将上下延伸的左右防尘罩61,62稳定地支承在左右后侧罩36 上。另外,在上述座椅下罩结构中,通过在位于所述左右防尘罩61,62的安装部65,66 的下方的部位,设置朝向所述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面延伸的凸缘部64,使该凸缘部64抵接 并支承在所述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面上,能够利用凸缘部64提高左右防尘罩61,62的刚 性,而且,能够利用该凸缘部64稳定地支承左右防尘罩61,62。另外,在上述座椅下罩结构中,通过在所述凸缘部64的前端设置相对于所述左右 后侧罩36的内侧面的突起(抵接部)69a,69b,69c,能够减小抵接在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 面的抵接面积,并且,即使左右后侧罩36和左右防尘罩61,62的形状不一致,也能够使抵接 位置难以改变,并且能够容易进行成形管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以适用于小型车辆以外的机动二轮车、三轮车 辆或四轮车辆。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 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这是不言而喻的。
1权利要求
1.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能够开闭地安装在车体的座 椅、配置在该座椅下方的燃料箱以及在所述座椅侧部的下方覆盖所述燃料箱的侧方的机体 罩,该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内侧罩,该内侧罩用于堵塞所述燃料箱与机体罩之间的间隙而配置在该燃料箱与 机体罩之间,并且支承在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罩在其俯视图中在与所述座椅重叠的上缘部具有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安装 有所述内侧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罩在其侧视图中在与所述座椅重叠的上缘部具有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安装 有所述内侧罩。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罩具有沿所述机体罩的上下宽度,所述内侧罩的上部安装在所述机体罩的安 装部上,并且,位于该安装部的下方的部位抵接并支承在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上。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罩的位于安装部的下方的部位具有朝向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延伸的凸缘部,该凸缘部抵接并支承在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的前端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机体罩的内侧面的突起状的抵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座椅下方具有燃料箱的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在抑制对于燃料箱的容量和重量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隐藏燃料箱与机体罩之间的间隙。该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具有左右防尘罩(61,62),为了堵塞燃料箱(29)与左右后侧罩(36)之间的间隙,该左右防尘罩(61,62)配置在该燃料箱(29)与左右后侧罩(36)之间,并且分别支承在左右后侧罩(36)的内侧面上。
文档编号B62J35/00GK102001390SQ201010266179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1日
发明者樋渡大, 纳纳特·卡西巴特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