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215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
背景技术
在小型的机动二轮车中,安装有覆盖坐在座椅上的驾驶员腿部前方的护腿挡风 板。该护腿挡风板的结构通常被分割为前面侧的前罩和后面侧的前内罩,前罩和前内罩在 包围头管周围的状态下,它们外缘部彼此相互结合在一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护腿挡风板的结构中,前罩与前内罩的外缘部彼此直接对 顶,外缘部的多个部位利用螺钉相互结合在一起。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72627号公报但是,在该现有结构中,由于前罩和前内罩的外缘部彼此直接接合,因此,难以提 高两者的外缘部的设计性,并且难以提高外缘部的补修等维护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能够提高外缘部的设计性、维护 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具有第 一罩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内罩32),其覆盖车体部件的一侧;和第二罩部件 (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罩31),其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相面对而配置,覆盖所述车体 部件的其他侧;所述第一罩部件和所述第二罩部件的外缘部彼此相互结合;该鞍乘型车辆 的车体罩结构的特征在于,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和所述第二罩部件的外缘 部而安装的缘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侧边条44);该缘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 罩部件侧的第一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壁部70)、配置在所述第二罩部件侧 的第二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壁部71)及将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 连接的连接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壁部72),由第一壁部、第二壁部及连接 壁部形成为剖面大致二形;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上设置有向第二罩部件方向突出的 突起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突起59);所述缘部件的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 件的外缘部中与所述第二罩部件相对的面的背面侧对接(突豸当 6 ),并且,所述缘 部件的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的所述突起部卡合,从而所述缘部件被支承在 所述第一罩部件上。由此,以剖面大致二形形成的缘部件,在第一壁部与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的背面 侧对接的状态下,以第二壁部与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的突起部卡合、连接壁部朝向外缘的 外侧的方式,沿着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而安装。第二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的基础 上,所述突起部是利用螺钉将所述缘部件的第二壁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连接凸台, 相对于该连接凸台的所述第二壁部的螺钉固定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面79)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罩部件相对的一侧,该螺钉固定部被所述第二罩部件覆盖。第三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或第二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 罩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罩部件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罩部件延伸的连接部(例如, 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突起65);该连接部抵接在所述第一罩部件,共同紧固所述第二 罩部件、第一罩部件及缘部件的第一壁部三者。第四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的基础 上,在所述缘部件的第二壁部上设置有允许插入所述第二罩部件的连接部的切口部(例 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切口部76)。由此,第二罩部件的连接部通过缘部件的切口部向第一罩部件方向延伸,在更靠 近外缘部的附近能够进行第二罩部件、第一罩部件及缘部件的第一壁部三者的连接固定。第五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发明或第四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 罩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缘部件由透明部件形成;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上,朝向所述第 二罩部件的外缘部方向突出地设置有覆盖隐蔽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域的遮蔽壁(例如,后述 的实施方式中的遮蔽壁64)。由此,通过缘部件可透视内侧,但是,由于在连接部的外侧配置有突出地设置于第 一罩部件的遮蔽壁,因此,从外侧通过缘部件看不到连接部。第六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至第五方面发明中的任一方面发明的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罩部件是构成覆盖驾驶员腿部的前方侧的护 腿挡风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护腿挡风板35)的前面侧的前罩,所述第一罩部件是 构成所述护腿挡风板的后面侧的前内罩,所述缘部件是配置在所述前罩与所述前内罩的外 缘部之间的侧边条。根据第一方面发明,由于剖面大致二形的另行设置的缘部件沿着第一罩部件的外 缘部而安装,因此,能够利用剖面大致二形且刚性高的缘部件形成具有特征的外缘部外观, 而且,当外缘部被破损时能够只更换缘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外缘部的设计性、维护性。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剖面大致二形的缘部件在使第一壁部与第一罩部件的外 缘部的背面侧对接的状态下,使第二壁部与第一罩部件的突起部卡合,而安装在第一罩部 件上,因此,存在如下优点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缘部件容易安装在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上, 并且,组装作业性高。根据第二方面发明,由于从配置第二罩部件的一侧利用螺钉将第二罩部件固定在 连接凸台部,该螺钉固定部被第二罩部件覆盖隐藏,因此,在第一罩部件上能够利用螺钉可 靠地连接缘部件,而且,使得从外部看不到该螺钉固定部,从而能够将外观品质维持在高水 平。根据第三方面发明,由于使第二罩部件的连接部沿第一罩部件方向延伸,使该连 接部抵接在第一罩部件,以使第二罩部件、第一罩部件及缘部件的第一壁部三者共同紧固,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牢固地固定所述三者。根据第四方面发明,由于能够通过从形成于缘部件的第二壁部的切口部插入第二 罩部件的连接部,使连接部配置在更加接近缘部件的外缘部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 车体罩的外缘部的刚性。根据第五方面发明,由于能够由透明部件形成缘部件而进一步提高外缘部的设计性、功能追加的自由度,而且,使连接部的外侧由第一罩部件的遮蔽壁覆盖,因此能够将外 观品质维持在充分高的水平。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由于作为缘部件的侧边条被采用在覆盖驾驶员腿部的前方侧 的护腿挡风板部分,因此使护腿挡风板的外缘具备外观性特征,而且,由于外缘部由另行设 置的侧边条构成,因此,当外缘部被受损时,通过只更换侧边条,能够谋求降低维护成本。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1的A-A部分的剖面后视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分解立体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罩的主视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罩的左侧视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内罩的后视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内罩的左侧视图8是从后部左上方看到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前内罩的立体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边条的主视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边条的左侧视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边条的后视图12是表示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边条组装在前内罩上的状态的对应于图9的D向视的立体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2的B-B部分的剖面立体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对应于图13的E-E剖面的剖面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对应于图13的F-F剖面的剖面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2的C-C部分的剖面立体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对应于图16的G-G剖面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31前罩(第二罩部件)
32前内罩(第一罩部件)
35护腿挡风板(车体罩)
44侧边条(寸^ — > )(缘部件)
59卡合突起(突起部)
59c螺钉固定部
64遮蔽壁
65连接突起(连接部)
70第一壁部
71第二壁部
72连接壁部
76切口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若没有特别的记载,前 后左右等方向与车辆中的朝向一致。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 侧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图1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形态即小型机动二轮车1的侧面。该机动二轮车1的车 架F具有在前端结合有头管11的主架管12、在主架管12的后端成直角结合的横向管13、 以及前端分别结合在横向管13的左右端部的左右一对后架管14。主架管12由斜架部(夕‘々l· — Λ部)12a和水平架部(口 7 7 l· — Λ部)12b 构成,其中,斜架部12a从头管11向后下倾斜,水平架部12b从斜架部12a的后端大致水平 地向后方延伸。在头管11可转动操作地支承有具有左右一对腿部15和桥接部件16的前叉17,前 轮WF轴支承在左右腿部15的下端之间,其中,左右一对腿部15配置在前轮WF的两侧,桥 接部件16连接这些左右腿部15的上端。在前叉17上端连接有杆形转向车把18。在左右后架管14的前部,经由连杆1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 P,其中,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由配置于后轮WR的前方侧的发动机E及配置于后轮WR的 左侧方的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构成。另外,后轮WR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 右侧,在左侧的后架管14与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单元20。在该机动二轮 车1中,由在后端侧支承后轮WR的可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P和由缓冲单元20构成单元摆 动式后悬架。在图1中,附图标记27和29分别为配置在后架管14上部的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 附图标记28为可开闭地设置在物品收纳箱27与燃料箱29的上方侧的乘员乘坐用鞍乘座 椅。另外,附图标记48为连接在发动机E的进气管的空气滤清器,附图标记49为连接在发 动机E的排气管的消声器。前轮WF从上方由支承在前叉17的桥接部件16的前挡泥板41覆盖,后轮WR从上 方由支承在左右后架管14的后挡泥板42覆盖。另外,转向车把18与鞍乘座椅28之间且 脚踏板37上方空间成为横跨部N。另外,车架F、发动机E、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被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30所覆盖。车体罩30具有从前方侧覆盖头管11周围的前罩31、从后方侧覆盖头管11和斜 架部12a周围的前内罩32、从下方和左方覆盖斜架部12a的下部和水平架部12b周围的底 罩34、横跨该底罩34的上缘部之间并从上方覆盖水平架部12b周围的脚踏板37、从该脚踏 板37的后端部以直立方式设置并从前方侧覆盖鞍乘座椅28的前端部下侧的前中央罩38、 与该前中央罩38的左右后方连接设置并从侧方覆盖左右后架管14、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 的左右后侧罩36、以横跨在左右后侧罩36的后部上缘部之间的方式设置并从斜上后方覆 盖鞍乘座椅28的后端部下侧的后中央罩39。前罩31和前内罩32其外缘部相互结合并构成覆盖坐在鞍乘座椅28的乘员腿部 的前方侧的护腿挡风板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内罩32构成本发明的第一罩部件,前 罩31构成本发明中的第二罩部件。图2是剖开车体的一部分并从车体后方侧看到护腿挡风板35部分的图,图3是将前罩31分离并表示护腿挡风板35部分的图。另外,图4和图5是前罩31的单件图,图6 至图8是前内罩的单件图。在前罩31与前内罩32的左右的各外缘部之间,分别安装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另 行设置的侧边条44(缘部件)。图9至图11是该侧边条44的单件图,图12是表示将侧边 条44组装在前内罩32的状态的图。前罩31构成为,在以大致圆弧状覆盖从头管11至桥接部件16的前方侧的主罩 部31a的上部中央,设置有大致椭圆状的开口部50,在该开口部50的内侧配置有车头灯罩 51 (参照图1)。另外,在开口部50的上缘的前面侧,结合有另行设置的前上罩52 (参照图1 和图3)。另外,在主罩部31a的下部侧延伸设置有一对下缘罩部31b,该一对下缘罩部31b 回避前挡泥板41而向左右分支,并沿底罩34的侧面方向朝斜后方延伸。前内罩32在左右两侧的缘部上,以沿前罩31的外缘部的方式向侧方突出地设置 有接合凸缘53,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相对于两侧的接合凸缘53向车体后方侧鼓出成 大致U形。图1所示的主架管12的斜架部12a配置在该鼓出部54的内侧(前方侧)。另 外,在鼓出部54的车体后面侧以大致U形设置有支承槽55,以沿该支承槽55的方式在鼓出 部54的后面侧安装有物品收纳用的内搁物架56(参照图1和图2)。另外,在鼓出部54的上端部中央形成有上部开口 57,与前叉17结合的转向车把 18的轴部插通该上部开口 57。在从上部开口 57向上方侧突出的转向车把18的轴部的上 端,如图1至图3所示,安装有围绕速度仪表等仪表类周围的大致筒状的车把罩58。侧边条44是沿前罩31左右的各侧缘部和前内罩32左右的接合凸缘53的带状部 件,横跨前罩31左右的各侧缘部和前内罩32左右的对应的接合凸缘53而进行安装。图13至图17是表示前罩31、侧边条44、前内罩32三者组装状态的图。参照这些图和图6至图8,首先说明前内罩32的外缘部的详细结构如下在前内 罩32左右的接合凸缘53的朝向车体前方侧的面(与前罩31相对的一侧的面)上,沿着外 缘大致等间隔地隔开而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卡合突起59(突起部)。如图13、图14和图16 所示,该各卡合突起59具有支承壁59a和圆柱状的连接凸台59b,在连接凸台59b的前端面 设置有拧入后述的螺钉60的螺钉孔59c,其中,支承壁59a朝着车体前方侧突出,并具有多 个在径向外侧以放射状突出的叶片部,圆柱状的连接凸台59b从支承壁59a的中心部沿着 轴向向前方突出。另外,在各卡合突起59的支承壁59a的连接根部侧,设置有从前内罩32 的接合凸缘53向车体前方侧以箱状隆起的台座部59d。另外,如图6所示,在左右的各接合凸缘53上的相邻卡合突起59的大致中间位置 设置有扁平的对顶面61,并且在各对顶面61上设置有螺钉孔62。而且,在各接合凸缘53 的车体后方侧的面上,隆起地设置有多个沿着接合凸缘53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凸缘(e — K )63。另外,在左右的各接合凸缘53的外缘侧的延伸端上,横跨接合凸缘53的大致整个 区域形成有与车体前方侧(前罩31侧)大致垂直地弯曲并延伸的遮蔽壁64。另一方面,如图4、图5和图13至图17所示,在前罩31的左右两侧的外缘部上,设 置有多个朝向车体前方侧(前内罩32侧)突出的连接突起65 (连接部)。该连接突起65 对应于前内罩32侧的各对顶面61和螺钉孔62而设置,当把前罩31与前内罩32连接时, 该连接突起65的前端部与对应的对顶面61对接。另外,在各连接突起65的端部壁65a形 成有贯通孔65b (按照图15),并且,使该端部壁65a从前后夹入而形成有金属制的夹紧螺母66。而且,在前罩31的外缘部设置有多个朝向车体后方侧突出的卡止爪67。各卡止爪 67形成为与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大致二形,并且大致二形剖面的相对的侧壁的 高度逐渐降低而前端变细的锥状。该卡止爪67的锥面67a设置在与车体侧方相对的一侧 (朝向外缘部的外侧的一侧)。另外,侧边条44如图9至图17所示,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成为大致二形,具 有配置在前内罩32侧(车体后方侧)的第一壁部70、配置在前罩31侧(车体前方侧)的 第二壁部71及将第一壁部70和第二壁部71连接的连接壁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边条 44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侧边条44的第一壁部70形成为在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平坦,且具有大致 一定的宽度,在前内罩32侧的与螺钉孔6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插入连接用的螺钉73 的螺钉孔74。第一壁部70与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的车体后方侧的面重合。另一方面,第二壁部71在与连接壁部72相连接的区域设置有曲柄状” m 状)的台阶部75,在该台阶部75中与连接壁部72的车外侧面大致平行的面成为嵌合面 75a,前罩31的外缘部从前方侧与该嵌合面75a嵌合。在嵌合面75a上沿侧边条44的长度 方向分开而突出地设置有多个支承突起69,当前罩31的外缘部被嵌合时,通过这些支承突 起69,与前罩31的内表面相接触。另外,第二壁部71并非形成为横跨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具有一定宽度,在第一 壁部70的与各螺钉孔74对应的部位(前内罩32的与各螺钉孔62对应的部位)以凹陷深 度最大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切口部76。当组装前罩31、前内罩32及侧边条44三者时,前罩 31的连接突起65从车体前方侧插入到该各切口部76中。在该实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壁部71的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大幅突出的区域被 三个切口部76分割为四个单元(义口 ^ ” )7认,7让,71(,710,在该各单元7认,718,71(, 71D中,在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缘部上弯曲地设置有加强筋77,在被各加强筋77包围的内 侧区域形成有嵌合前内罩32侧的凸台部59b的嵌合孔78。该嵌合孔78的车体前方侧的缘 部成为拧入凸台部59b端面的螺钉60头部抵接的支承面79,该支承面79部分成为第二壁 部71的螺钉固定部。另外,在第二壁部71的三个单元71A,71B,71C分别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卡合孔 80。该卡合孔80与突出地设置于前罩31的各卡止爪67对应而设置,当组装侧边条44和 前罩31时,前罩31侧的对应的卡止爪67从车体前方侧插入并卡合在该卡合孔80。此时, 卡止爪67的锥面67a的作用为,如图17所示,该锥面67a抵接在卡合孔80的车体宽度方 向外侧的壁,前罩31在侧边条44的嵌合面75a中嵌合得越深,前罩31的外缘越强烈地挤 压嵌合面75a (支承突起69)。在以上的结构中,当组装该机动二轮车的护腿挡风板35时,首先在前内罩32的左 右外缘部上分别组装侧边条44。此时,以使侧边条44的连接壁部72配置于前内罩32的 遮蔽壁64外侧的方式,将侧边条44的后部侧的第一壁部70重合在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 53的车体后方侧的面上,将侧边条44的前部侧的第二壁部71与前内罩32的前面侧相对。 此时,适当定位侧边条44,将第二壁部71的嵌合孔78嵌合在与前内罩32的对应的凸台部 59b。
这样,如果第二壁部71的嵌合孔78嵌合在对应的凸台部59b,则侧边条44被临时 固定在前内罩32上(参照图12)。此后,在嵌合于嵌合孔78的各凸台部59b的端面上,从 第二壁部71的前面侧拧入螺钉60,由此将侧边条44固定在前内罩32的左右外缘部上。接着,如图3所示,从在左右外缘部上安装有侧边条44的前内罩32的前方侧组装 前罩31。此时,如果将前罩31的外缘部与侧边条44对准,并将该外缘部嵌合在侧边条44 的嵌合面75a的同时,将突出地设置于前罩31的外缘部的多个卡止爪67插入侧边条44的 第二壁部71的对应的卡合孔80。这样,将各卡止爪67插入对应的卡合孔80,则在所述锥 面67a的作用下,前罩31的外缘部挤压各侧边条44的嵌合面75a(支承突起69),使前罩 31相对于侧边条44和前内罩32大致准确地进行定位。其结果,从前罩31的外缘部向车体后方侧突出的多个连接突起65,在前内罩32的 接合凸缘53上的对应的安装面51上被定位,安装在各连接突起65的端部壁65a的夹紧螺 母66的位置,与前内罩32和侧边条44的对应的螺钉孔62,74 一致。此后,从侧边条44的第一壁部70的车体后方侧,在螺钉孔74,62中插入螺钉73, 将螺钉73拧入到前罩31侧的夹紧螺母66中。由此,侧边条44的第一壁部70被共同紧固 在前内罩32和前罩31上。这样使侧边条44以紧密接合状态固定在前罩31和前内罩32上,则前罩31的外 缘部挤推侧边条44的第二壁部71的嵌合面75,侧边条44的第一壁部70挤推前内罩32的 接合凸缘53的车体后方侧的面,但是,通过在嵌合面75a与接合凸缘53上分别设置接触面 积小的多个支承突起69和凸缘63,以明确接触位置,从而只要调整这些接触面之间的抵接 力,就可以容易将吱吱声(矢$音)、吹粉(粉吹t )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如上所述,在该护腿挡风板35的结构中,剖面为大致二形的另行设置的侧边条44 沿着前内罩32的外缘部安装,并且侧边条44以几乎紧密接合状态配置在前罩31和前内罩 32的外缘部之间,因此,使护腿挡风板35的外缘部具有高的刚性,并且,能够使该外缘部具 有特征性外观,还可以在护腿挡风板35的外缘部受到破坏时,单独只更换侧边条44。因此, 能够使护腿挡风板35具有高的设计性,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特别是,由于护腿挡风板35的外缘部是向车体侧方最突出的部分且受到损伤的 可能性高的部分,因此,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受到破坏时能够降低修理成本。另外,在该护腿挡风板35的结构中,剖面为大致二形的侧边条44在使第一壁部70 对接在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的背面的状态下,通过使前方侧的第二壁部71嵌合在前内 罩32的凸台部59b,以定位在前内罩32的状态而被卡止,因此,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在 前内罩32上容易且准确地安装侧边条44。另外,在该护腿挡风板35的结构中,相对于前内罩32的凸台部59b的侧边条44的 螺钉固定部配置在车体前方侧,该螺钉固定部最终被前罩31覆盖,因此,不仅能够利用螺 钉将侧边条44牢固地固定在前内罩32上,而且,能够通过利用前罩31隐藏螺钉60头部, 防止外观品质下降。而且,在该护腿挡风板35的结构中,由于使突出地设置于前罩31的连接突起65 的端部抵接在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上,并且利用螺钉73共同紧固侧边条44的第一壁 部70、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及前罩31的连接突起65,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牢固 地固定侧边条44、前内罩32及前罩31三者。
另外,在该护腿挡风板35的结构中,由于在侧边条44的第二壁部71上设置有切 口部76,通过该切口部76插入前罩31的连接突起65,因此,能够将连接突起65充分靠近 侧边条44的外缘侧而配置。因此,能够将护腿挡风板35的外缘部的刚性维持在充分高的 水平。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在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上设置有多个卡合 突起59,在该各卡合突起59的连接根部侧一体地设置有以箱状隆起的台座部59d,因此,利 用卡合突起59能够提高前内罩32和侧边条44之间的刚性,而且,利用箱状的台座部59d 能够有效地提高前内罩32的外缘部自身的刚性。而且,在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侧边条44由透明的合成树脂部件形成,因此, 有利于提高护腿挡风板35外缘的设计性。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利用透明材料形成 整个侧边条44的情况下,从外部通过侧边条44看到护腿挡风板35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 中,由于在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的端部一体地设置有覆盖隐藏连接部等内部结构的遮 蔽壁64,因此,即使利用透明材料形成侧边条44,也能够将外观品质维持在充分高的水平。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 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车体罩结构适用在小型机动二轮车,但是,也 可以适用在三轮或四轮的鞍乘型车辆。另外,适用本发明的车体罩也不限于护腿挡风板,也 可以适用于其他部位的罩上。
权利要求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具有 第一罩部件,其覆盖车体部件的一侧;和第二罩部件,其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相面对而配置,覆盖所述车体部件的其他侧; 所述第一罩部件和所述第二罩部件的外缘部彼此相互结合; 该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的特征在于,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和所述第二罩部件的外缘部而安装的缘部件; 该缘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罩部件侧的第一壁部、配置在所述第二罩部件侧的第二 壁部及将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连接的连接壁部,由第一壁部、第二壁部及连接壁 部形成为剖面大致二形;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上设置有向第二罩部件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缘部件的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中与所述第二罩部件相对的面的 背面侧对接,并且,所述缘部件的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的所述突起部卡合,从而所 述缘部件被支承在所述第一罩部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是利用螺钉将所述缘部件的第二壁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连接凸台, 相对于该连接凸台的所述第二壁部的螺钉固定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罩部件相对的一侧,该 螺钉固定部被所述第二罩部件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罩部件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罩部件延伸的连接部;该连接部抵接在所述缘部件的第一壁部,共同紧固所述第二罩部件、缘部件的第一壁 部及第一罩部件三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缘部件的第二壁部上设置有允许插入所述第二罩部件的连接部的切口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缘部件由透明部件形成;在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外缘部上,朝向所述第二罩部件的外缘部方向突出地设置有覆盖 隐蔽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域的遮蔽壁。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部件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前面侧的前罩,该护腿挡风板覆盖驾驶员腿部的 前方侧;所述第一罩部件是构成所述护腿挡风板的后面侧的前内罩; 所述缘部件是配置在所述前罩与所述前内罩的外缘部之间的侧边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能够提高外缘部的设计性、维护性。在护腿挡风板的前内罩(32)的外缘部与前罩(31)的外缘部上横跨安装有剖面为大致コ形的侧边条(44)。在前内罩(32)的接合凸缘(53)的背面上抵接侧边条(44)的车体后方侧的第一壁部(70)。在接合凸缘(53)上设置向前方突出的凸台部(59b),将凸台部(59b)嵌合在侧边条(44)的车体前方侧的第二壁部(71)的嵌合孔(78)中。将螺钉(60)从第二壁部(71)的前面侧拧入到凸台部(59b),使第二壁部(71)固定在前内罩(32)上。利用螺钉(73)共同紧固侧边条(44)、前内罩(32)及前罩(31)三者。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2001385SQ20101026625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日
发明者中野润一, 塔瓦蔡·卡塞特维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