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380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是指操控剎车及离合器用的握把手结 构。
背景技术
按,目前的机车的体型都大于日常骑乘的机车,不仅如此,其整辆的重量亦十分沉 重不已,并不容易推的动、尤其是身材较为娇小或瘦弱的骑乘者更是为之吃力,也因此在骑 乘机车时,若不注意时则容易发生倾倒现象,而一旦发生摔车时,则容易将操控剎车及离合 器把手因为系直接触撞在地缘故而导致断裂,如此一来便无法使用而需要拆换掉换新,虽 然握把手这部份占整辆车体只是小小比例而已,其次数累积下来的经费还是相当惊人。再 者,每位骑乘者的手掌大小并不相同,以致在骑乘之前总要先换好适合的把手,要不就是量 身订制了,尤其是手部在穿套不同厚度的护手套时,其手感就会有所不同,也造成手握的空 间位置有所不一,因此若没有调整到适当的长度距离而使用的话,却可能因为这样的勉强 使用而产生不好持握,无形中便会影响到心理而有所怪怪的,这对骑乘时不能专心是有不 良的后果。因此,有鉴以上所述,申请人便开发出本实用新型创作,并予提出申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其可使整支握把手具有整 体视觉的完整性,而且在受到触撞时可避免造成断裂破坏,同时也可依骑乘者手掌大小进 行调整定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为操控剎车及离 合器的握把手,由前段体、中段体及后段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前段体由其末端与中段体的前端相互枢设,而中段体与后段体以可调式的相贴滑 动方式组合,而前段体与中段体之间以及中段体与后段体之间均具有定位用的一弹簧圈及 钢珠。其中,前段体与中段体前端所相互枢接的末端为制成凸字状的接合段,在接合段 的弧形端面上则制有一球形沟槽,并在球形沟槽中间位置则设有一凹弧状的定位凹圆,而 在接合段的侧面则有一贯穿孔径,另在接合段的两侧的表面为倾斜端面。其中,在中段体的前端为倾斜端面并制有一凹口,而在凹口的内端面上设有凹孔 以放置一弹簧圈及钢珠,另在凹口侧面则设有一以供前段体的接合段套入后并使钢珠贴置 在接合段中的球形沟槽中的定位凹圆上且再由一螺栓予以螺合限位住的螺孔;另中段体的 末端上制有一呈凸字状的接合部,而在接合部两边则制成贯通前、后两端边缘的滑沟,并在 接合部上再制有一供后段体在结合后做滑动用的T形滑沟,另在末端制有凹孔以放置与后 段体做组合的一弹簧圈及贴置在后段体的定位凹圆中进行限位的钢珠。其中,后段体在与中段体的接合部结合的面上制有相对形状的内凹滑道,并在内
3凹滑道面上设有多个呈凹弧状的定位凹圆,再于后段体前端制有一为一螺栓穿入后再螺合 一螺帽的穿孔,其螺帽则在后段体套在中段体时置于与中段体接合部结合的内凹滑道中, 而中段体的钢珠亦贴置在后段体的定位凹圆中进行限位。其中,前段体的接合段两侧表面与中段体的前端皆为形成完整的视觉组合效果并 可做适时地弯折作动的倾斜端面。其中,中段体与后段体在组合后为供依骑乘者手掌大小而做延伸的调整定位作用 的可调式的相贴滑动。其中,前段体与中段体之间以及中段体与后段体之间均设有具枢接弯折及滑动后 的定位作用的弹簧圈及钢珠。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实现以下技术效果(1)不仅可使整支握把手具整体视觉的完整性,并且当握把手在受到触撞时可即 时地做弯折作动,以避免造成断裂破坏,同时也可依骑乘者手掌大小而做延伸的调整定位, 以达到具实用效果。(2)藉由前段体的接合段两侧表面与中段体的前端皆为倾斜端面,以为形成完整 的视觉组合效果,并可做适时地弯折作动。(3)藉由中段体系与后段体在组合后为可调式的相贴滑动下,以供依骑乘者手掌 大小而做延伸的调整定位作用。(4)藉由在前段体与中段体、中段体与后段体的间所设有的弹簧圈及钢珠,以为具 枢接弯折及滑动后的定位作用。

[0018]图1本实用新型的图示(一)。[0019]图2本实用新型的图示(二)。[0020]图3本实用新型的图示(三)。[0021]图4本实用新型在组合后的立体图。[0022]图5本实用新型在组合后的剖视图。[0023]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一)。[0024]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二)。[0025]图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敬请配合参阅图1、图2、图3详细说明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车用的握把 手结构,是指操控剎车及离合器用的握把手,由前段体1、中段体2及后段体3所构成,其中 在前段体1所与中段体2前端为相枢接的末端系制成凸字状的接合段11,接合段11的弧 形端面上则制有一球形沟槽12,并在球形沟槽12中间位置则设有一凹弧状的定位凹圆13, 而在接合段11的侧面则有一贯穿孔径14,另在接合段11的两侧的表面为倾斜端面15 ;而 在中段体2的前端为倾斜端面21、并制有一凹口 22,凹口 22的内端面上设有凹孔、以放置 一弹簧圈2A及钢珠2B,另在凹口 22侧面则设有一螺孔23,以为供前段体1的接合段11套 入后并使该钢珠2B贴置在接合段11中球形沟槽12的定位凹圆13上,再由一螺栓IA予以螺合限位住(如图5);另于中段体2的末端上制有一呈凸字状的接合部24,而在接合部24 两边则制成贯通前、后两端边缘的滑沟241,并在接合部24上再制有一 T形滑沟242、以供 后段体3在结合后做滑动用,另在末端制有凹孔25以放置一弹簧圈2A及钢珠2B ;而后段 体3则是在与中段体2的接合部24做结合的面上制有与接合部24具有相对形状的内凹滑 道31,并在内凹滑道31的面上设有多个呈凹弧状的定位凹圆32,再于后段体3前端制有一 穿孔33,以为一螺栓3A穿入后再螺合一螺帽3B,之后再将后段体3套在中段体2时,其螺 帽3B则置于与中段体2接合部24结合的内凹滑道31中,而中段体2中的钢珠2B亦贴置 在后段体3的定位凹圆中32进行限位(如图4、图5)。如此以为前段体1末端的接合段11乃置于中段体2前端倾斜端面21的凹口 22 中,并使位在凹口 22内端面的弹簧圈2A及钢珠2B贴置在接合段11中球形沟槽12中的定 位凹圆13上,再由一螺栓IA予以螺合限位住(如图4、图5);而后段体3上的穿孔33则是 予以穿入一螺栓3A后再螺合一螺帽3B,之后再将后段体3的内凹滑道31得以套入中段体 2接合部24两边的滑沟241中,使其螺帽3B因而位在中段体2接合部24的T形滑沟242 中、以供后段体3在结合后做滑动用,同时也将为在中段体2末端凹孔25中的弹簧圈2A及 钢珠2B给贴置在后段体3的内凹滑道31的其中一定位凹圆32中,最后再由一定位螺栓4 将之限位住(如图4、图5)。如此者,藉由前段体1的接合段11两侧表面与中段体2的前端皆为倾斜端面15、 21,以为在完成整支握把手时,乃显见出整体的完整性视觉效果,除此之外,当遇到握把手 接触到外力触击时,即可适时地呈弯折作动(如图7、图8),以避免产生断裂情形。而为了 让骑乘者能够具有最适当的抓握使用,是可藉由中段体2与后段体3之间可 滑动设计、以 做延伸的调整定位作用(如图6),并由弹簧圈2A及钢珠2B来使弯折或是滑动后而产生定 位作用。
权利要求一种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为操控刹车及离合器的握把手,由前段体、中段体及后段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前段体由其末端与中段体的前端相互枢设,而中段体与后段体以可调式的相贴滑动方式组合,而前段体与中段体之间以及中段体与后段体之间均具有定位用的一弹簧圈及钢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段体与中段体前端所相 互枢接的末端为制成凸字状的接合段,在接合段的弧形端面上则制有一球形沟槽,并在球 形沟槽中间位置则设有一凹弧状的定位凹圆,而在接合段的侧面则有一贯穿孔径,另在接 合段的两侧的表面为倾斜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中段体的前端为倾斜端 面并制有一凹口,而在凹口的内端面上设有凹孔以放置一弹簧圈及钢珠,另在凹口侧面则 设有一以供前段体的接合段套入后并使钢珠贴置在接合段中的球形沟槽中的定位凹圆上 且再由一螺栓予以螺合限位住的螺孔;另中段体的末端上制有一呈凸字状的接合部,而在 接合部两边则制成贯通前、后两端边缘的滑沟,并在接合部上再制有一供后段体在结合后 做滑动用的T形滑沟,另在末端制有凹孔以放置与后段体做组合的一弹簧圈及贴置在后段 体的定位凹圆中进行限位的钢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后段体在与中段体的接合 部结合的面上制有相对形状的内凹滑道,并在内凹滑道面上设有多个呈凹弧状的定位凹 圆,再于后段体前端制有一为一螺栓穿入后再螺合一螺帽的穿孔,其螺帽则在后段体套在 中段体时置于与中段体接合部结合的内凹滑道中,而中段体的钢珠亦贴置在后段体的定位 凹圆中进行限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段体的接合段两侧表面 与中段体的前端皆为形成完整的视觉组合效果并可做适时地弯折作动的倾斜端面。
专利摘要一种机车用的握把手结构,是指操控刹车及离合器用的握把手,由前段体、中段体及后段体构成,其中前段体由其末端与中段体的前端相枢设,且在前段体的接合段两侧表面为倾斜端面;而在中段体的前端为倾斜端面,并在一凹口内组装有一弹簧圈及钢珠,另在中段体末端则与后段体组合,以由中段体上一接合部外两边的滑沟及其内的T形滑沟来供后段体滑动,并由中段体的一弹簧圈及钢珠来局限在后段体内凹滑道上的其中一定位凹圆中;如此前段体的接合段两侧表面与中段体的前端皆为倾斜端面情形下,不仅使整支握把手具整体视觉的完整性,且握把手在受到触撞时可即时做弯折作动,以免断裂破坏,同时也可依骑乘者手掌大小而调整定位,以具实用效果。
文档编号B62K21/26GK201712747SQ201020167769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张文彦 申请人:张文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