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自救圆木固定在履带式车辆履带板上的装置。
背景技术:
履带式车辆具有很好的越野性能,可在没有道路的各种地形上行驶,但是,也会因 为土质松软而淤陷。通常情况下,履带式车辆淤陷时,只要所需牵引力不超过自身重量,均 可通过自救脱离险境。由于履带式车辆淤陷是由于地面松软、泥泞等原因,难以提供足够的 牵引力。此时,尽管发动机动力充足,也只能使履带打滑、空转,致使履带式车辆难以行驶。履带式车辆通常是通过车辆自带的圆木来自救,自救方法是使用圆木固定在履带 上,以改善履带和地面之间的附着条件,提高地面附着牵引力,而后利用自身动力,带动履 带转动,使履带式车辆驶出淤陷地点。目前履带式车辆将圆木固定在履带上是通过自救钢 丝绳来实现,但现有的自救钢丝绳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重量重现有自救钢丝绳均采用金属材料,金属丝编织的钢丝绳,铸钢铸造的连 接板,重量重,不便于在野外泥泞地形下拆卸、安装和搬运;2、安装不便现有专用自救钢丝绳采用钢丝绳、铸钢连接板结构,与履带板有楔入 式和卡固式的连接方式,这两种方式在野外泥泞地形往履带上安装均非常不方便;3、固定方式单一现有专用自救钢丝绳与履带板连接、固定的方式单一,只能采用 自救钢丝绳连接板结构指定的连接、固定方式,当出现履带板变形、损坏、位置不适等情况 时,没有其它方式选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重量 轻,使用安装方便,固定方式多样的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它包括有由丝状细绳编织 而成的柔性带,在柔性带的两端设有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上均设有连接孔。所述柔性带两端连接板上的连接孔中装有螺栓。所述柔性带为长扁平带。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它包括有丝状细绳编织而 成的柔性带,所述柔性带为长扁平带,柔性带的两端折向后与其中段相应部位固定,形成两 个圈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结构简单实用,重量轻,连接、固定方式灵活、多样,使用方便,成本低,制造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由丝状细绳编织而成的柔性带1,柔性带1为扁平 带,为非金属化学材料编织而成。在柔性带1的两端设有连接板2,两个连接板2上均设有 连接孔3,连接孔3中装有螺栓4。将柔性带1包在圆木上,再将螺栓4插入履带板的履刺 孔(或防滑履带板固定孔内),用螺帽紧固,即可将连接板2及柔性带1固定在履带式车辆的 履带上,从而将圆木固定在履带上,来实现履带式车辆的自救。本实用新型也可取消连接板2,根据履带板结构特点,将柔性带1的两端折向后固 定至其中段,从而在柔性带1两端制成环圈、大小圈、两端小圈等形状,以便于采取钩挂履 带板爬齿、绕挂单侧履带孔、绕挂双侧履带板孔等方法,将自救圆木固定在履带板上,顺利 进行自救。本实用新型钩挂履带爬齿的方法为当履带式车辆履带板上没有防滑履刺孔、防 滑履带板固定孔,或防滑履刺孔、防滑履带板固定孔直径较小时,可以采用将柔性带1两端 缝合制成圈,而后将圈穿过履带上的主动轮齿孔,钩挂在履带爬齿上的方法,将自救圆木固 定在履带上。本实用新型绕挂履带的方法与钩挂履带爬齿的方法相似,将圈穿过履带上的单侧 齿孔或双侧主动轮齿孔,绕挂在履带上,将自救圆木固定在履带上。本实用新型其它未说明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权利要求一种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它包括有由丝状细绳编织而成的柔性带(1),在柔性带(1)的两端设有连接板(2),两个连接板(2)上均设有连接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所述柔性 带(1)两端连接板(2 )上的连接孔(3 )中装有螺栓(4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所述柔性 带(1)为长扁平带。
4.一种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它包括有丝状细绳编织而成 的柔性带(1),所述柔性带(1)为长扁平带,柔性带(1)的两端折向后与其中段相应部位固 定,形成两个圈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履带式车辆自救圆木非金属柔性固定带,其特征是它包括有由丝状细绳编织而成的柔性带(1),在柔性带(1)的两端设有连接板(2),两个连接板(2)上均设有连接孔(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重量轻,连接、固定方式灵活、多样,使用方便,成本低,制造方便,适用于各种履带式车辆采用自救圆木自救时对圆木进行固定。
文档编号B62D55/26GK201703448SQ201020224678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2日
发明者卫俊峰, 张战平, 曾飞鹏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南京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