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身上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的车身上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身上部设置有构成车身的车顶的车顶部件、在车顶部件的左右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侧梁部件、和以跨着车顶部件和侧梁部件搭挂的方式被架设的角撑板(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角撑板是例如用于对车顶部件与侧梁部件的连结部位、或车身框架部件与车身框架部件的连结部位等进行加强的部件,该角撑板通过螺栓和点焊等跨着部件与部件而接
I=I O在专利文件1公开的车身上部构造中,角撑板以跨着侧梁部件(侧内板部件)和车顶部件(车顶梁)搭挂的方式而设置。角撑板具有与车顶梁的下表面紧固的大致水平的车顶梁紧固面、与侧内板部件紧固的大致垂直的支柱紧固面、和沿车顶紧固面与支柱紧固面倾斜地形成的俯视呈三角形的加强用的倾斜部。角撑板是例如将金属制板材折弯成俯视呈大致L字状而形成的。在车顶梁紧固面上形成有卡定于形成在车顶梁上的卡定部中的落下防止部。在支柱紧固面上形成有卡合于形成在侧内板部件上的卡合部中的错位防止部。在角撑板上,沿着大致水平的车顶梁紧固面和大致垂直的支柱紧固面以向车室侧突出的状态形成有俯视呈三角形的倾斜部。图7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车身上部构造的图,是表示车顶拱形角撑板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8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车身上部构造的图,是车顶拱形角撑板的立体图。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在角撑板200 (车顶拱形角撑板)中还具有去除了上述倾斜部而形成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车顶梁100及角撑板200的车室内侧安装有侧面窗帘式气囊(图示省略),而且,还安装有将侧面窗帘式气囊的车室内侧覆盖的作为内饰部件的车顶衬里(附图省略)、和中央支柱装饰件300。中央支柱装饰件300通过设置在上端的舌片310而相对于车顶衬里卡定。如图7所示,角撑板200的上端部210侧的前后端部通过螺栓500固定在由车顶加强件组成的车顶部件400上,下端部220侧的前后端部通过螺栓500固定在车顶梁100 上。角撑板200在上下前后的四个端部和中央部的5个位置上形成有用于设置螺栓500的螺栓插入孔。另外,在角撑板200的下侧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形成爪250的缺口部240。专利文件1 日本国特开2009-298335号公报(图1 图2)但是,在如上述专利文件1记载的车身上部构造中,在沿车顶梁安装侧面窗帘式气囊的情况下,存在形成在角撑板上的倾斜部成为障碍的问题。另外,专利文件1记载的角撑板将落下防止部及错位防止部形成在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两端部上,因此形成倾斜部的位置和大小被限制,从而存在无法使倾斜部沿着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较大地形成的问题。由此,角撑板相对外力的单体刚性低,进而希望有一种刚性高的角撑板。另外,在图7及图8中所示的角撑板200,与专利文件1所示的角撑板相同地,将角撑板200的临时保持用的爪250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因此缺口部240不可缺少。 在角撑板200中,与形成缺口部240相应地,角撑板200的刚性降低,从而存在在车辆侧面碰撞时被施加的侧碰撞负荷不容易传递至车顶部件400侧的问题。另外,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在侧面窗帘式气囊(图示省略)展开的情况下,侧面窗帘式气囊抵在中央支柱装饰件300上,从而存在中央支柱装饰件300脱落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被发明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使角撑板的刚性及强度提高的车身上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部件;左右端部被所述侧梁部件支承的车顶部件;和角撑板,该角撑板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并紧固在所述侧梁部件上的梁侧面部、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紧固在所述车顶部件上的车顶侧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撑板具有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与形成在所述侧梁部件上的卡定部卡定的一对爪部;和在该一对爪部之间,在从所述梁侧面部的下端到所述车顶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范围形成的加强筋。根据该结构,由于角撑板在一对爪部之间在从梁侧面部的下端到车顶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及沿上下的范围形成有加强筋,从而由加强筋对梁侧面部和车顶侧面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使角撑板的强度及刚性提高。由此,角撑板通过加强筋承受在车辆侧面碰撞时施加的负荷从而抑制角撑板整体的变形,因此能够使侧碰撞负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另外,由于角撑板具有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与形成在侧梁部件上的卡定部卡定的一对爪部,从而在对角撑板进行螺栓紧固时,能够在使爪部与卡定部卡定而不会落下的卡挂状态下作业。由此,能够消除用手对角撑板进行握持的情况,并且能够使螺栓紧固作业的作业性及作业效率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所述车顶部件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拱形车顶,该拱形车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拱形加强筋,形成在该拱形加强筋上的棱线与形成在所述加强筋上的棱线对齐地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拱形车顶以使形成在该拱形加强筋上的棱线与形成在上述加强筋上的棱线对齐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使负荷传递在强度较高的棱线彼此之间进行,还能够使从角撑板向拱形车顶的侧碰撞负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所述车顶部件包括车顶加强件,该车顶加强件在与所述加强筋的车宽方向内侧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凸部。根据该结构,由于车顶部件的车顶加强件在与加强筋的车宽方向内侧对应的部位上形成凸部,所以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向支柱的侧碰撞负荷沿着使角撑板向车室上方旋转的方向输入,因此该侧碰撞负荷被凸部支承,从而能够使负荷向车顶加强件传递。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具有形成在所述梁侧面部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形成在所述车顶侧面部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所述纵加强筋形成为深度比所述横加强筋的深度大。根据该结构,由于纵加强筋形成为深度比横加强筋的深度大,所以能够使纵加强筋的针对侧碰撞负荷的耐力提高。另外,由于横加强筋的深度形成为比纵加强筋深度小,所以横加强筋与拱形车顶之间的高度差异减小,因此能够使车辆侧面碰撞时的侧碰撞负荷向拱形车顶的传递效率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具有形成在所述梁侧面部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形成在所述车顶侧面部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形成为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纵加强筋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大。根据该结构,由于横加强筋形成为比纵加强筋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大,所以能够使车辆侧面碰撞时的横加强筋针对侧碰撞负荷的耐力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具有形成在所述梁侧面部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形成在所述车顶侧面部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在所述纵加强筋与所述横加强筋之间形成有将彼此之间连续地连接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形成为随着趋向上端而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大的末端扩开形状。根据该结构,由于纵加强筋与横加强筋之间通过随着趋向上端而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大的末端扩开的弯曲部而连续地形成,所以能够使车辆侧面碰撞时的侧碰撞负荷从车顶侧部侧向车顶部件的传递效率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在所述爪部上形成有从所述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后端部开始折弯并向车宽外侧延伸的第一折弯部、和从该第一折弯部的端部开始折弯并向下方侧延伸的第二折弯部。根据该结构,由于爪部形成有从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后端部开始折弯并向车宽外侧延伸的第一折弯部、和从第一折弯部的端部开始折弯并向下方侧延伸的第二折弯部,所以能够使作为卡定构造的爪部的形状、和侧梁部件侧的卡定部的构造简化。另外,由于爪部的第一折弯部从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后端部开始折弯并向车宽外侧延伸形成,所以能够将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因此配置自由度高。另外,由于在角撑板以卡定在侧梁部件的卡定部上的方式安装在车身上时,爪部的第二折弯部被卡挂在卡定部上,所以即使不用手对角撑板进行握持,也能够使其支承在安装部位上。由此,能够使将角撑板安装到车身上的安装作业的作业性提高,并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另外,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优选的是,在所述侧梁部件的下方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和对该支柱的室内侧进行覆盖的支柱装饰件,该支柱装饰件在上端具有卡定在所述角撑板的所述加强筋上的卡定凸部。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柱装饰件形成有卡定凸部,所以能够对支柱装饰件的上端进行高强度地卡定。例如,在具有侧面窗帘式气囊的车身上,在侧面窗帘式气囊展开时,能够防止支柱装饰件变形并脱落。由此,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即使乘员与支柱装饰件接触,也能够避免对乘员的损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使角撑板的刚性及强度提高的车身上部构造。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一例的重要部位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角撑板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角撑板的放大右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角撑板的放大后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一例的重要部位放大斜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变形例的重要部位概略立体图。图7是表示以往的车身上部构造的重要部分概略立体图。图8是表示以往的车身上部构造的图,是角撑板的放大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 车身2 角撑板2a 梁侧面部2b 车顶侧面部2c 爪部2d 加强筋2e 纵加强筋2f横加强筋2g弯曲部2h 第1折弯部2i 第2折弯部2k 棱线3 车顶部件4 侧梁部件4a 卡定部5 支柱30车顶部件32车顶加强件32c 凸部33拱形车顶33a拱形加强筋33b 棱线51支柱装饰件51a卡定凸部B 螺栓
C车辆Hl纵加强筋的深度H2横加强筋的深度Wl横加强筋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2纵加强筋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前”是指车辆C的前进侧,“后”是指车辆C的后退侧,“上”是指车辆C的垂直上方侧,“下”是指车辆C的垂直下方侧。车辆的结构首先,在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进行说明前,针对采用了本发明的车身上部构造的车辆C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C是具有如下部件的汽车包含车顶板31的车顶部件3、在车顶部件3的下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部件4、和使该侧梁部件4与车顶部件3 接合并加强的角撑板2,不特别地对车辆C的种类和形状等进行限定。即,车辆C只要是在车身1上具有对车顶部件3与侧梁部件4等的连结部进行加强的角撑板2,则可以是乘用车、卡车及工程车等。下面,以乘用车为例进行说明。车身的结构如图1所示,车身1是用于形成车辆C的整体的骨架部件,例如具有后述的侧梁部件4的各种金属制车身框架、和车顶板31等的金属制车身板。在车身1的两侧的车身侧部 Ia上形成有以自由开闭的方式设置有未图示的车门的车门开口部lb、lc。另外,车身1的车身侧部Ia以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因此省略对副驾驶席侧 (左侧)的说明。车身上部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车身上部Id上主要配置有作为车身1整体的上部部位的构成车身 1车顶部位的车顶部件3、构成其左右侧部附近的骨架的侧梁部件4、上述角撑板2、和从侧梁部件4向下方延伸设置的支柱5。另外,后述的支柱5在车身上部Id中由例如设置在侧梁部件4的中央部上的中央支柱部、设置在侧梁部件4的前端部上的前支柱部(图示省略)、和设置于侧梁部件4的后端部上的后支柱部(图示省略)所组成。下面,以在车辆C的右侧中央部的车身上部Id的车身侧部Ia上配置的中央支柱部的支柱5为例,对车顶部件3、侧梁部件4和角撑板2进行说明。车门开口部Ib是以自由开闭的方式设置有前侧车门的开口部。在车门开口部Ib 的前端部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前支柱,在车门开口部Ib的后端部上设置有作为中央支柱的支柱5。车门开口部Ic是以自由开闭的方式设置有后侧车门的开口部。在车门开口部Ic 的前端部设置有上述支柱5,在车门开口部Ic的后端部设置有后支柱(图示省略)。车顶部件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上述车顶部件3,其左右端部被侧梁部件4支承,是形成车辆C的车顶的部件,形成为具有车顶板31、车顶加强件32和车顶衬里(图示省略)。车顶板的结构车顶板31是形成车顶的表面的板部件,由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的轧制钢板等的金属板组成。车顶板31的左右两端部,在所谓的凹( t力 > )槽部(图示省略)的底面部位与侧梁部件4和支柱5重叠熔接而连结。车顶加强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车顶加强件32配置在车顶板31之下。该车顶加强件32在从车身前端部到车身后端部及左右一对端部的范围,以适当的间隔配置有多个,是用于对该车顶板31 进行支承并与侧梁部件4连结的部件,由钢板等的金属制板部件形成。车顶加强件32 —体形成有将车顶板31的左右端部与侧梁部件4连结的侧框部32a、在左右的侧框部32a、32a 之间架设的车顶梁部32b、形成在与加强筋2d的车宽方向内侧对应的部位上的凸部32c、和用于对车顶加强件32进行加强的加强用凹凸部32d。侧框部32a是分别沿左右侧梁部件4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邻接的状态延伸设置的部位,对车顶板31的左右端部进行支承。车顶梁部32b是以朝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搭挂着架设在侧框部32a、32a之间的部位。车顶梁部32b在车身上部Id上至少搭挂在支柱5的上部连结于侧梁部件4的连结部位上而配置,对其数量不进行特别地限定。凸部32c是在纵剖面来看与呈凹部状的横加强筋2f —致地形成为隆起状态的鼓起部,其发挥对安装在车顶加强件32上的角撑板2的结合部位进行加强的作用,还发挥通过与横加强筋2f的卡合而将角撑板2定位支承在规定位置上的作用。加强用凹凸部32d是为了使由金属制板部件组成的车顶加强件32的强度提高而冲压成形为截面呈凹状或凸状的部位,其形成在车顶加强件32的各处。加强用凹凸部32d 在侧框部32a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车顶梁部32b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侧梁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上述侧梁部件4是与车顶部件3的左右端部和支柱5连接,并且以角撑板2从该侧梁部件4搭挂到车顶部件3上的状态而设置的部件,该侧梁部件4在车身侧部Ia的车身上部Id上朝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侧梁部件4例如由车顶侧梁内板和车顶侧梁外板等的多个板部件接合而形成,并在纵剖面来看以形成封闭截面的方式接合成管状,该侧梁部件4发挥作为车身1的骨架部件的功能。在该侧梁部件4上形成有供形成在角撑板 2的左右的爪部2c插入的一对卡定部4a、和供用于将角撑板2固定在车身1上的4个螺栓 B中的2个分别螺合的螺栓孔4b (参照图4)。卡定部的结构卡定部4a是通过使左右一对爪部2c分别插入并卡定而对角撑板2进行支承的部位,由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的一对孔组成。卡定部4a还发挥在将螺栓插入孔2j (参照图3)与形成在侧梁部件4上的螺栓孔4b (参照图4)进行对位时的定位的作用。卡定部4a 穿设在与形成在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心线附近的爪部2c—致的、侧梁部件4上的规定位置上。卡定部4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爪部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卡定部 4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爪部2c的厚度长。
如图4所示,卡定部4a形成为,在爪部2c插入并卡定时,使得左右一对螺栓孔4b 与车顶部件3的左右一对螺栓孔3a —同与角撑板2的各螺栓插入孔2j对位。如图4所示,螺栓孔4b是供对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下部侧进行固定的螺栓B紧固的孔,由分别形成在支柱5的上部的侧梁部件4上的左右一对圆孔组成。螺栓孔4b形成在上述左右一对卡定部4a的斜下侧附近,当使爪部2c插入卡定部4a并卡定后,角撑板2的螺栓插入孔2j自动地进行位置调整,与螺栓孔4b重合。角撑板的结构上述角撑板2是折弯形成为主视(从车辆前方方向观察)大致L字状(大致〈字状)的金属制板部件,是用于对车顶部件3和侧梁部件4进行连接并保持的连接部加强部件。角撑板2分别具有后述的梁侧面部2a、梁侧面部2b、爪部2c、加强筋2d、弯曲部2g和螺栓插入孔2j。梁侧面部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梁侧面部2a是与侧梁部件4紧固的角撑板2的下部侧的半体部分,沿车身上下方向延设。即,该梁侧面部2a是供角撑板2紧固在侧梁部件4上的角撑板紧固面,沿侧梁部件4的车室侧的表面大致垂直地形成。梁侧面部2a设置在加强筋2d 的前后两侧。车顶侧面部的结构车顶侧面部2b是与车顶部件3紧固的角撑板2的上部侧的半体部分,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即,该车顶侧面部2b是供角撑板2紧固在车顶部件3上的角撑板紧固面,沿车顶部件3的车室侧的表面水平地形成。爪部的结构如图4所示,爪部2c是供形成在侧梁部件4上的卡定部4a插入并卡挂的一对卡定用突出片,其从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突出,并形成为前端向下方折弯的弯曲形状(钩形状)。如图2所示,在爪部2c上形成有从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后端部开始折弯并向车宽外侧延伸的第一折弯部2h、和从该第一折弯部2h的端部开始折弯并向下方侧延伸的第二折弯部2i。由此,通过冲压对角撑板2进行冲切并弯曲加工,从而将爪部2c形成为从梁侧面部2a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相对于侧梁部件4(参照图5)以L字形的钩状突出形成的状态。爪部2c的第二折弯部2i及前端部形成有易于插入到卡定部4a (参照图5)中的、接近圆形形状的圆角。加强筋的结构如图2所示,加强筋2d是在一对爪部2c、2c之间,以在从梁侧面部2a的下端的中央部到车顶侧面部2b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范围向车室侧鼓出的状态而形成的、加强用的隆起部位。加强筋2d具有形成在梁侧面部2a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2e、 和形成在车顶侧面部2b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2f。加强筋2d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凹部状,并以使纵加强筋2e及横加强筋2f的棱线2k对齐的方式连续形成。纵加强筋及横加强筋的结构如图4所示,纵加强筋2e的深度Hl (高度)形成为比横加强筋2f的深度H2 (高度)大。
如图3所示,横加强筋2f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l形成为比纵加强筋2e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2大。该横加强筋2f以与车顶部件3的凸部32c卡合的方式与之对齐。在上述纵加强筋2e与横加强筋2f之间形成有将彼此之间连续地连接的弯曲部 2g,角撑板2的中央部位沿车室内壁面以大致L字状(大致〈字状)折弯(参照图2及图 4)。如图3所示,加强筋2d形成为随着从弯曲部2g趋向上端而使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l逐渐变大的末端扩开形状。从加强筋2d的弯曲部2g开始的下部侧的纵加强筋2e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2在从弯曲部2g到下端的范围以均等的形状延伸。螺栓插入孔2j是供用于将角撑板2固定在车身1上的螺栓B分别插入的贯通孔, 该螺栓插入孔2j穿设在角撑板2的左右端部的四个位置上。该螺栓插入孔2j分别形成在加强筋2d的上下端部的左右的附近,上述加强筋2d在角撑板2的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形成。 如图4所示,四个螺栓插入孔2j中的下侧左右的两个以分别与侧梁部件4的螺栓孔4b重合的方式配置,上侧左右的两个以分别与车顶部件3的螺栓孔3a重合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上述角撑板2的棱线2k是在使截面呈凹部形状的加强筋2d在角撑板2上形成时所形成的左右的折弯部分,其在从纵加强筋2e的下侧端部到横加强筋2f的车室侧上端部的范围内形成。棱线2k发挥对角撑板2e及加强筋2d整体进行加强的作用、 与车顶部件3 (参照图3) 32c的棱线32e对齐而使角撑板2支承在车顶部件3的规定位置上的作用、以及供插入在纵加强筋2e的内壁与侧梁部件4的车室侧的面之间的空间中的卡定凸部51a(参照图5)内嵌而对支柱装饰件51的上端部进行支承的作用。支柱的结构如图5所示,支柱5是在侧梁部件4的下方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柱状的框架部件,其车室侧通过支柱装饰件51覆盖。支柱5是例如由冲压加工钢板等金属制平板部件所形成的未图示的中央支柱内部件、支柱内主体、及中央支柱外部件接合而形成为具有管状封闭截面的中央支柱部。支柱5的车室侧通过作为内装材料的支柱装饰件51覆盖。支柱装饰件51在上端突出形成有与角撑板2的纵加强筋2e卡合的卡定凸部51a。车身上部构造的作用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将角撑板2向侧梁部件4及车顶部件3安装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在将角撑板2向侧梁部件4及车顶部件3安装时,首先将左右的爪部2c插入侧梁部件4的卡定部4a中。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角撑板2由于爪部2c从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侧端部朝车身侧部Ia方向(侧梁部件4方向)突出(参照图4),由此以使横加强筋2f与车顶部件 3的凸部32c卡合并向侧梁部件4侧方向滑动的方式移动。于是,角撑板2被凸部32c引导,爪部2c朝卡定部4a移动,从而爪部2c自动进入卡定部4a内并被卡挂。如图4及图5所示,在该状态下即使从角撑板2将手松开,爪部2c也还会维持卡挂在卡定部4a中的状态。由此,角撑板2不会从侧梁部件4落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后述的将角撑板2通过螺栓B固定在车身1上的螺栓紧固作业。如图4所示,当作业者从角撑板2将手松开后,角撑板2由于自重而下降,折弯成钩状的爪部2c卡挂在卡定部4a上,从而爪部2c容易地卡定在卡定部4a上,并相对于侧梁部件4及车顶部件3以自动地对位在规定的紧固位置上的状态被支承。由此,角撑板2即使晃动,也会维持卡挂状态而难以落下,从而能够提高定位作业及紧固作业的作业性和作业效率。另外,如图3所示,上述爪部2c的第一折弯部2h从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开始朝侧梁部件4折弯,由此,不需要用于形成爪部2c的特别的占有空间,从而能够使角撑板2简化。另外,能够将角撑板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使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如图5所示,加强筋2d及棱线2k在从角撑板2的梁侧面部2a到车顶侧面部2b 的范围沿车顶部件3的棱线32e、纵加强筋2e及横加强筋2f的棱线2k在上下方向上形成。 另外,如图3所示,横加强筋2f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l形成为比纵加强筋2e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W2大,另外,如图4所示,纵加强筋2e的深度Hl (高度)形成为比横加强筋 2f的深度H2大。由此,能够使角撑板2的强度及刚性提高。而且,由于横加强筋2f的深度H2减小,所以能够减小横加强筋2f与车顶部件3 之间的高度的差异,因此能够使向车顶部件3的侧碰撞负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如图5所示,通过将四个螺栓B经由各螺栓插入孔2j而紧固在螺栓孔4b中,从而角撑板2被牢固地固定在车顶部件3及侧梁部件4上。在进行螺栓B的紧固作业时,角撑板2如上所述地通过爪部2c而被卡定在侧梁部件4的卡定部4a上,由此抑制角撑板2的落下,从而不需要用手握持。由此,能够提高将角撑板2固定在车身1上的螺栓紧固作业的作业性。如图1所示,车顶部件3的左右端部与侧梁部件4接合。在车顶部件3与侧梁部件4的接合部分,大致L字状的角撑板2在支柱5的上部以从车顶部件3向侧梁部件4搭挂的方式重合并通过螺栓B而被固定。由此,角撑板2能够对车顶部件3与侧梁部件4的接合部分进行加强从而使强度及刚性提高。角撑板2的梁侧面部2a通过螺栓B固定在支柱5的上端部中央的上方的侧梁部件4上。其结果,由于构成了使车辆C在侧面碰面时承受的侧碰撞负荷从支柱5、侧梁部件 4经由角撑板2高效地传递至车顶部件3的结构,所以能够使从车身1的侧面方向的传递效
率提高。另外,由于在车辆C侧面碰撞时支柱5所承受的侧碰撞负荷沿着使角撑板2向车室上方旋转的方向输入,所以,在有大负荷输入的情况下,使横加强筋2f与凸部32c抵接, 从而能够抑制该旋转。由此,能够通过高强度的横加强筋2f使负荷向车顶部件3传递从而使侧碰撞负荷分散。另外,如图5所示,支柱装饰件51的上端的卡定凸部51a被卡合地安装在角撑板2 的纵加强筋2e内,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在侧梁部件4及支柱5上。由此,在侧面窗帘式气囊(图示省略)展开时,能够抑制支柱装饰件51从车身1脱落,因此能够避免乘员与支柱装饰件51的接触。变形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造及变更,当然本发明也涉及这些被改造及变更了的发明。另外,在已经说明的结构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上部构造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概略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一例,以由车顶板31和车顶加强件 32组成的车顶部件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6所示,例如车顶部件30还可以是包含拱形车顶33的部件。在该情况下,拱形车顶33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拱形加强筋33a。形成在拱形加强筋33a上的棱线33b以与形成在加强筋2d上的棱线2k对齐的方式配置。由此,在车辆C侧面碰撞时,成为从角撑板2向车顶部件30的拱形车顶33、主要从加强筋2d的棱线2k经由拱形加强筋33a的棱线32e向拱形车顶33高效传递负荷的结构, 从而能够使从车身1的侧面方向来的侧碰撞负荷的负荷传递效率提高。其他的变形例另外,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配置在中央支柱附近的侧梁部件4与车顶部件3的连结部位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同样地应用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梁部件4中其他的支柱部(例如,设置有前支柱及后支柱等的部位等)上。另外,如图1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安装角撑板2的部件,以侧梁部件4及车顶部件3的连结部位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车身框架部件与其他的车身框架部件具有角度地连结的连结部位均能够应用。在该情况下,角撑板2以搭挂在车身框架部件和其他的车身框架部件上的方式安装在该连结部位上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上部构造,其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部件;左右端部被所述侧梁部件支承的车顶部件;和角撑板,该角撑板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并紧固在所述侧梁部件上的梁侧面部、 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紧固在所述车顶部件上的车顶侧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撑板具有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与形成在所述侧梁部件上的卡定部卡定的一对爪部;和在该一对爪部之间,在从所述梁侧面部的下端到所述车顶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范围形成的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拱形车顶,该拱形车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拱形加强筋,形成在该拱形加强筋上的棱线与形成在所述加强筋上的棱线对齐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包括车顶加强件,该车顶加强件在与所述加强筋的车宽方向内侧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具有形成在所述梁侧面部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形成在所述车顶侧面部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所述纵加强筋形成为深度比所述横加强筋的深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具有形成在所述梁侧面部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形成在所述车顶侧面部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形成为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纵加强筋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具有形成在所述梁侧面部上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形成在所述车顶侧面部上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在所述纵加强筋与所述横加强筋之间形成有将彼此之间连续地连接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形成为随着趋向上端而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大的末端扩开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爪部上形成有从所述角撑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后端部开始折弯并向车宽外侧延伸的第一折弯部、和从该第一折弯部的端部开始折弯并向下方侧延伸的第二折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梁部件的下方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和对该支柱的室内侧进行覆盖的支柱装饰件,该支柱装饰件在上端具有卡定在所述角撑板的所述加强筋上的卡定凸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角撑板的刚性及强度提高的车身上部构造。在车身上部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部件(4);左右端部被侧梁部件(4)支承的车顶部件(3);和角撑板(2),其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并紧固在侧梁部件(4)上的梁侧面部(2a)、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紧固在车顶部件(3)上的车顶侧面部(2b)。角撑板(2)具有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与形成在侧梁部件(4)上的卡定部(4a)卡定的一对爪部(2c);和在一对爪部(2c)之间,在从梁侧面部(2a)的下端到车顶侧面部(2b)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范围形成的加强筋(2d)。
文档编号B62D25/04GK102476655SQ20111033063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9日
发明者
岸进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