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等的具有履带(crawler)的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液压挖掘机基本上由具有履带的能够独立行驶的下部行驶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搭载于该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旋转体、以及以能够俯仰运动的方式设在该上部旋转体上的作业装置构成。而且,液压挖掘机是在作业现场等的不平整地面行驶、并利用作业装置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的装置。该情况下,液压挖掘机的下部行驶体通常基本上由以下部分构成构架装置,其具有在转向架构架的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构架;惰轮,其设在所述侧构架的前、后方向的一侧;驱动轮,其设在侧构架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履带,其卷绕地设在上述惰轮和驱动轮之间。另外,在侧构架与惰轮之间,设有履带张力调整装置,其通过将惰轮向与驱动轮相反侧弹压从而调整履带的张力。在此,构架装置的转向架构架,具有从位于中央的中央构架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前、后的腿部,该各腿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板;面对该上板的下侧设置的下板;在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位于前侧并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前纵板;在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位于后侧并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后纵板。另外,侧构架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构架主体;设在该构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一端部的连接凸缘;设在该连接凸缘的一侧并安装有所述惰轮的惰轮托架;设在所述构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并安装有所述驱动轮的驱动轮托架;与所述连接凸缘相比位于该驱动轮托架侧并设在所述构架主体上,承受所述履带张力调整装置的载荷的隔壁。而且,各腿部的前端部在与连接凸缘相比向驱动轮托架侧离开的位置上连接在侧构架的构架主体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23634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175^9号公报可是,当液压挖掘机在不平整地面等上行驶时,有时会跨越台阶、石块,此时,惰轮上作用有上、下方向的载荷和扭转方向的载荷。这些载荷经由惰轮托架作用于连接凸缘和构架主体。但是,若如各专利文献那样、将各腿部的前端部在与连接凸缘相比向驱动轮托架侧离开的位置上连接在侧构架的构架主体上,则行驶时的载荷无法释放至腿部侧。该情况下,来自惰轮的载荷作用在连接凸缘和构架主体的连接部等上,因此,为了提高耐久性,需要加强连接凸缘和构架主体,存在重量、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推压惰轮时的反力作为载荷作用在设在构架主体上的隔壁上,因此,为了承受该载荷,隔壁的强度也必须提高,存在重量、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通过将从惰轮作用于侧构架的载荷高效地释放至转向架构架侧,从而将连接凸缘、构架主体、隔壁的强度抑制得较低,能够削减重量和制造成本。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包括转向架构架,其具有从位于中央的中央构架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前、后的腿部;左、右的侧构架,其沿该转向架构架向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各腿部的前端,所述转向架构架的各腿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上板、与该上板的下侧相对设置的下板、在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设在前侧的前纵板、在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设在后侧的后纵板形成,所述侧构架由以下部分构成构架主体,其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连接凸缘,其设在该构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一端部;惰轮托架,其设在该连接凸缘的一侧并安装有惰轮;驱动轮托架,其设在所述构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并安装有驱动轮;隔壁,其与所述连接凸缘相比位于该驱动轮托架侧,并设在所述构架主体上,承受来自将所述惰轮向一侧弹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载荷。而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特征在于,所述各腿部中的位于所述惰轮托架侧的腿部,将所述前纵板的前端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缘上,将所述后纵板的前端部在与所述隔壁对应的位置上固定在所述构架主体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惰轮托架侧的腿部是将所述前纵板的前端部直接连结在所述连接凸缘上、并将所述后纵板的前端部隔着所述构架主体与所述隔壁间接地连结的结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构架的构架主体由上部板和底板形成,所述上部板通过上面板、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形成横截面呈门型状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底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安装在所述内侧面板和外侧面板的下侧,位于所述惰轮托架侧的腿部,将其前端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缘和所述上部板的内侧面板上,所述隔壁位于所述上部板内并且是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上的结构。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若使下部行驶体在不平整地面等上行驶,则来自惰轮的上、下方向的载荷及扭转方向的载荷经由惰轮托架作用于连接凸缘。该情况下,在连接凸缘上,由于固定有位于惰轮托架侧的腿部的前纵板的前端部,因此,作用于连接凸缘的载荷能够经由腿部的前纵板释放至转向架构架侧。另外,由于在与构架主体的隔壁相对应的位置上固定有后纵板的前端部,因此,若基于推压惰轮时的反力的载荷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作用于隔壁,则该载荷能够经由腿部的后纵板释放至转向架构架侧。而且,腿部通过上板、下板、前纵板及后纵板形成箱构造体,同样地,侧构架通过构架主体、连接凸缘及隔壁形成箱构造体。因此,通过将腿部的前纵板连接到侧构架侧的连接凸缘上,并将后纵板在隔壁的位置连接到构架主体上,能够以连续的一体的箱构造体的方式构成。在该连续的箱构造体中,由于内部没有设置加强部件等,因此当扭转方向的载荷等从惰轮托架侧传递至侧构架时,能够将侧构架的扭转顺畅地传递至腿部侧。其结果是,通过将从惰轮作用于侧构架的载荷释放至转向架构架侧,由此,无需将连接凸缘、构架主体、隔壁的板厚尺寸增厚或追加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削减构架装置的重量和制造成本。而且,在将连接凸缘、构架主体、隔壁的板厚减薄的情况下,它们相对于载荷能够柔韧地变形,因此,能够通过该变形吸收载荷,能够提高耐久性。而且,通过采用将腿部和侧构架连续的箱构造体,不会使载荷在局部集中,能够使整体变形并将载荷从侧构架传递至腿部,能够谋求耐久性的提高、轻量化等。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能够将行驶时从惰轮作用于连接凸缘的载荷经由直接连结在该连接凸缘上的腿部的前纵板高效地释放至转向架构架侧。同样地,能够将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作用于隔壁的载荷经由隔着构架主体与所述隔壁间接连结的腿部的后纵板高效地传递至转向架构架侧。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通过将惰轮托架侧的腿部的前端部固定在连接凸缘和上部板的内侧面板上,能够从内侧牢固地支承通过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横截面形成为门型状的构架主体,能够提高针对载荷的耐久性。另外,隔壁在上部板内固定在上面板、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上,由此,能够可靠地连结腿部的后纵板,能够将载荷高效地释放至后纵板。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图2是将图1中的下部行驶体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图3是对将右侧的侧构架的构架主体在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截断的状态的构架装置等进行放大表示的局部剖切的俯视图。图4是以单体对构架装置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3中的箭头V-V方向观察侧构架的一侧部分和惰轮和履带张力调整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6是从图5中的箭头VI-VI方向观察构架装置和惰轮和履带张力调整装置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从图5中的箭头VII-VII方向观察履带张力调整装置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以假想线表示前腿部的上板的一部分和构架主体的上部板的构架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9是从左、右方向的内侧观察前腿部相对于侧构架的连接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图10是从图5中的箭头X-X方向观察前腿部相对于侧构架的连接状态的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2下部行驶体6 惰轮7驱动轮8 履带10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1构架装置12转向架构架13中央构架
14前腿部14A 上板14A1、14B1、14C1、14D1 前端部14B 下板14C前纵板14D后纵板15后腿部16侧构架17构架主体18上部板18A上面板18B内侧面板18C外侧面板19 底板20前侧的连接凸缘20A内侧端缘21惰轮托架22后侧的连接凸缘23驱动轮托架24 隔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以将本发明的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适用于液压挖掘机的下部行驶体的情况为例,按照图1至图10详细说明。其中,下部行驶体的前侧和后侧,因上部旋转体的旋转位置而变化,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有惰轮的一侧作为构架装置的前侧、将设有驱动轮的一侧作为构架装置的后侧进行说明。图1中,1表示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液压挖掘机,该液压挖掘机1基本上由能够独立行驶的装轨式的下部行驶体2、经由旋转轮3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搭载于该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旋转体4 ;以能够俯仰运动的方式设在该上部旋转体4的前侧的作业装置5构成,利用作业装置5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在此,装轨式(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如图2所示,是用于在建筑现场、不平整地面等的具有凹凸的地面上行驶的部件,基本上由后述的构架装置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在后述的侧构架16的前侧的惰轮6 ;设在侧构架16的后侧的驱动轮7、卷绕地设在上述惰轮6和驱动轮7上的履带(crawler) 8构成。惰轮6经由大致U字状的轭9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后述的惰轮托架21上。另外,如图3所示,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穿过后述的连接凸缘20的穿插开口 20B而设置在惰轮6 (轭9)和侧构架16之间,该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通过将惰轮6向一侧弹压从而调整履带8的张力。该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如图7所示,大致由以下部分构成在侧构架16内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管IOA ;基端侧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嵌在该管IOA的前侧、前端侧抵接在支承惰轮6的轭9上的轭侧杆IOB ;基端侧插嵌在所述管IOA的后侧、前端侧插嵌在后述的侧构架16的隔壁M上并抵接的构架侧杆IOC ;设在所述管IOA和轭侧杆IOB之间的弹簧部件IOD ;通过所述轭侧杆IOB和构架侧杆IOC而形成在所述管IOA内的润滑室IOE ;设在所述构架侧杆IOC上、一端侧连通该润滑室10E、另一端侧在构架侧杆IOC中沿轴向延伸并向外部开口的润滑通路IOF ;螺纹连接在该润滑通路IOF的开口部上的供脂阀10G。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通过弹簧部件IOD的弹力而将惰轮6向从驱动轮7离开的方向推压,由此对履带8施加适度的张力。另外,在具有凹凸的地面上行驶的情况下,弹簧部件IOD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许履带8与地面的凹凸相配合地变形。而且,通过对充填于润滑室IOE中的润滑脂的量进行增减,对构架侧杆IOB相对于管IOA的突出尺寸进行调整,由此进行履带8的张力的调整。在此,当通过弹簧部件IOD的弹力推压惰轮6时,其反力成为载荷并作用在侧构架 16的隔壁M上。尤其是,当惰轮6向后侧移动并使弹簧部件IOD挠曲变形时,经由构架侧杆10B,在隔壁M上作用较大的载荷。而且,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构架装置,该构架装置11是作为下部行驶体2的基部的部分。在此,如图3、图4所示,构架装置11大致由位于中央部的转向架构架12、配置在该转向架构架12的左、右两侧的侧构架16构成。12是构架装置11的转向架构架,该转向架构架12由位于中央的中央构架13、从该中央构架13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前腿部14和左、右的后腿部15构成。13是形成转向架构架12的中央部分的中央构架,该中央构架13,如图4所示,由大致长方形状的上板13A、面对该上板13A的下侧地设置的大致长方形状的下板13B、从该下板13B贯穿所述上板13A并向上侧延伸的大直径的圆筒状的圆筒体13C构成。而且,中央构架13是在圆筒体13C上经由旋转轮3而支承上部旋转体4的部件。在此,中央构架13 的上板13A和下板13B与后述各腿部14、15的上板14A、15A和下板14B、15B连续形成。14是设在中央构架13的前侧的左、右的前腿部,该左、右的前腿部14,以从中央构架13的圆筒体13C向前侧倾斜的方式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圆筒体13C的径向)延伸。各前腿部14通过上板14A、下板14B、前纵板14C、后纵板14D而作为箱构造体(棱筒状)形成,其中,上板14A以与中央构架13的上板13A连续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下板14B面对该上板14A的下侧地配置,并以与中央构架13的下板1 连续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 前纵板14C在所述上板14A和下板14B之间位于前侧,并向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后纵板 14D在所述上板14A和下板14B之间位于后侧,并向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前腿部14,如图9所示,前纵板14C和后纵板14D的上端缘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上板14A上,下端缘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下板14B上。前纵板14C和后纵板14D的基端侧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中央构架13的圆筒体13C上。在此,上板14A的前端部14A1,如图8至图10所示,固定在后述的侧构架16的形成构架主体17的上部板18的内侧面板18B上。具体地,上板14A的前端部14A1,以沿上面板18A与内侧面板18B之间的棱线的方式向前、后方向延伸,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内侧面板 18B的上部位置。另一方面,下板14B的前端部14B1,以沿内侧面板18B的方式向前、后方向延伸,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内侧面板18B的下部位置。
而且,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位于后述的惰轮托架21侧,其前端部14C1如图6所示,利用焊接方式一体地固定在后述的连接托架20的内侧端缘20A上。在此,当通过下部行驶体2在不平整地面等上行驶时,当惰轮6跨越台阶、岩石时,从该惰轮6经由惰轮托架21对连接凸缘20作用上下方向、扭转方向的较大载荷(负载)。但是,通过将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 一体地固定在连接凸缘20的内侧端缘20A上,作用在该连接凸缘20上的上、下方向及扭转方向的载荷能够经由一体地固定的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该情况下,通过将前纵板14C直接连结到连接凸缘20上,能够将载荷高效地释放到转向架构架12侧。另外,前腿部14的后纵板14D,在前纵板14C的后侧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其前端部14D 1在与后述的隔壁M对应的位置上利用焊接方式一体地固定在构成构架主体17的上部板18的内侧面板18B上。由此,后纵板14D能够隔着内侧面板18B与隔壁M间接地连结,因此,能够将行驶时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作用于隔壁M的轴方向(后方向)的载荷经由后纵板14D释放到转向架构架12侧。该情况下,前腿部14的后纵板14D —体地固定在内侧面板18B的外侧面上,隔壁M —体地固定在内侧面板18B的内侧面上,因此,能够以从后纵板14D到隔壁M连续的构造物的方式形成,能够与直接连结的情况基本上同样地将载荷高效地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15是设在中央构架13的后侧的左、右的后腿部,该左、右的后腿部15如图3、图4所示,以从中央构架13的圆筒体13C向后侧倾斜的方式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各后腿部15与前述的前腿部14基本上同样地、通过将上板15A、下板15B、前纵板15C及后纵板15D利用焊接方式固定而形成为棱筒状。在此,上板15A的前端部和下板15B的前端部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上部板18的内侧面板18B和后侧的连接凸缘20上。前纵板15C的前端部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上部板18的内侧面板18B上,后纵板15D的前端部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后侧的连接凸缘20上。16表示构成构架装置11的左、右的侧构架,该左、右的侧构架16位于转向架构架12的左、右两侧并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此,侧构架16如图3等所示,基本上由后述的构架主体17、前侧的连接凸缘20、惰轮托架21、后侧的连接凸缘22、驱动轮托架23、隔壁M构成。另外,左、右的侧构架16除了在左、右方向呈对称形状以外是相同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仅对右侧的侧构架16进行说明,对于左侧的侧构架16的说明,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17是位于侧构架16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构架主体。该构架主体17如图10等所示,由上部板18和底板19形成,其中,上部板18由位于上侧并向外侧且下侧倾斜的上面板18A、从该上面板18A的内侧端缘向下延伸的内侧面板18B以及从所述上面板18A的外侧端缘向下延伸的外侧面板18C形成为横截面门型状,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底板1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安装在所述各侧面板18B、18C的下侧。构成构架主体17的上部板18和底板19的板厚尺寸,由于后述的理由而能够设定得较小(薄)。而且,在构架主体17的前端部,经由后述的前侧的连接凸缘20而安装有惰轮托架17,在后端部,经由后侧的连接凸缘22安装有驱动轮托架23。20是设在构架主体17的前端部的前侧的连接凸缘,该连接凸缘20通过将钢板等的下端侧向前侧折弯成大致J字状而形成。另外,连接凸缘20形成为比构架主体17的外形形状还要大的板体,由此,在内侧部分,能够从构架主体17突出地形成内侧端缘20A,在该内侧端缘20A上,能够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的前端部14C1。另外, 在连接凸缘20的中央部,形成有供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穿插的穿插开口 20B。21是设在连接凸缘20的前侧的惰轮托架,该惰轮托架21利用焊接方式一体地固定在连接凸缘20的前表面上。惰轮托架21如图3、图4所示,具有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方式从连接凸缘20向前侧突出的内支承板21A和外支承板21B。另外,在各支承板21A、 21B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将轭9(惰轮6)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的导向槽21C。22是设在构架主体17的后端部的后侧的连接凸缘,23表示设在该连接凸缘22的后表面上的驱动轮托架。该驱动轮托架23上安装有驱动轮7。M是与前侧的连接凸缘20相比位于后侧并设在构架主体17内的隔壁。该隔壁M 是承受将惰轮6向前侧弹压的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的载荷(反力)的部件。具体地,隔壁 24配置在从惰轮6离开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的长度的量的位置上。另外,隔壁M形成为梯形形状的板体,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供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的构架侧杆IOC的前端部嵌插的杆嵌插孔24A。而且,隔壁M的周围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上部板18的上面板18A、内侧面板18B、外侧面板18C上。在此,当通过下部行驶体2在不平整地面等上行驶时,从履带8、惰轮6对侧构架 16的前侧部分作用有上、下方向及扭转方向的载荷。该情况下,作用于侧构架16的前侧部分的载荷,由于能够如前述那样经由前腿部14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因此,例如能够将构成侧构架16的前侧部分的构架主体17、前侧的连接凸缘20、隔壁M的板厚尺寸设定得较小(薄)。由于同样的理由,不需要用于提高构架主体17、连接凸缘20、隔壁对的强度的加强部件,因此,从前侧的连接凸缘20到隔壁M之间,能够不需要用于提高构架主体17的强度的部件。由于这些因素,能够与所作用的载荷相应地使构架主体17、连接凸缘20、隔壁 24柔韧地变形,并通过该变形吸收载荷。而且,如前述那样,前腿部14通过上板14A、下板14B、前纵板14C、后纵板14D而形成为箱构造体。而且,侧构架16的前侧部分通过由上面板18A、内侧面板18B、外侧面板18C 构成的门型状的上部板18、连接凸缘20及隔壁M形成为箱构造体。而且,以将前纵板14C 连接在连接凸缘20上、并经由内侧面板18B将后纵板14D连接到隔壁M上的方式将前腿部14连接到侧构架16上。其结果是,能够将由前腿部14和侧构架16构成的两个箱构造体作为连续的一体的箱构造体构成。在这个由前腿部14和侧构架16构成的连续的箱构造体中,由于内部没有设置加强部件等,因此,当扭转方向的载荷等从惰轮托架21侧传递至侧构架16侧时,能够将侧构架16的扭转顺畅地传递至前腿部14侧。另外,25是设在侧构架16的构架主体17的上侧的两个上辊。沈是设在构架主体 17的下侧的多个、例如7个下辊。这些上辊25、下辊沈是将履带8向前、后方向引导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上述结构,以下说明该液压挖掘机1的动作。首先,在通过液压挖掘机1进行行驶时,通过对驱动轮7进行旋转驱动,使履带8在驱动轮7与惰轮6之间周绕运动,使液压挖掘机1在作业现场内独立行驶。然后,在进行土砂等的挖掘作业等的情况下,通过使作业装置4俯仰运动,能够挖掘土砂。在此,若液压挖掘机1在行驶时越过地面的层差,则此时在惰轮6上作用有上、下方向的载荷和扭转方向的载荷。这些载荷经由侧构架16的惰轮托架21作用于连接凸缘20和构架主体17。另外,若履带8与地面的凹凸形状相应地变形,则由于惰轮6被向后侧强推,因此,从该惰轮6经由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对侧构架16的隔壁M作用较大的载荷。然而,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架装置11,构成为将形成转向架构架12的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的前端部14C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位于侧构架16的惰轮托架21侧的前侧的连接凸缘20的内侧端缘20A上。另外,构成为将后纵板14D的前端部14D1在与侧构架16的隔壁M相对应的位置上固定在构架主体17上。因此,在液压挖掘机1行驶时从惰轮6作用于连接凸缘20上的上、下方向及扭转方向的载荷(负载)能够经由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另外,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作用于侧构架16的隔壁M上的载荷能够经由前腿部14的后纵板14D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其结果是,从惰轮6作用于侧构架16的载荷能够经由前腿部14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因此,无需将构架主体17、前侧的连接凸缘20、隔壁M的板厚尺寸增大(厚)或追加加强部件。由此,能够削减构成下部行驶体2的构架装置11的重量和制造成本。另外,构架主体17、前侧的连接凸缘20、隔壁对,通过将来自惰轮6的载荷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能够将其板厚尺寸形成得较薄。该情况下,构架主体17、连接凸缘20、隔壁M能够相对于所作用的载荷柔韧地变形,因此,能够通过该变形吸收载荷,并提高侧构架16等的耐久性。而且,通过将前腿部14连接到侧构架16上,将两个箱构造体作为连续的一体的箱构造体构成。在此基础上构成为在前腿部14的内部、和在侧构架16内的连接凸缘20与隔壁M之间,不设置加强部件等。由此,能够构成为将前腿部14和侧构架16连续的箱构造体。其结果是,当扭转方向的载荷等从惰轮托架21侧向侧构架16传递时,能够使连续的箱构造体的整体顺畅地变形,能够将载荷从侧构架16顺畅地传递至前腿部14,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谋求耐久性的提高、轻量化等。另外,前腿部14中,由于将前纵板14C的前端部14C1直接地连接(焊接)在前侧的连接凸缘20的内侧端缘20A上,因此,能够将行驶时从惰轮6作用于连接凸缘20的载荷经由直接连结在该连接凸缘20上的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高效地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另一方面,由于前腿部14是将后纵板14D的前端部14D1隔着构架主体17的上部板18而与隔壁M间接连结的结构,因此,能够将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作用到隔壁M上的载荷经由隔着构架主体17连结在隔壁M上的前腿部14的后纵板14D高效地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另外,通过将前腿部14的前端部焊接到连接凸缘20和上部板18的内侧面板18B上,能够从内侧牢固地支承横截面呈门型状的构架主体17,能够提高针对行驶时作用的载荷的耐久性。另外,隔壁M在形成构架主体17的上部板18内,一体地固定在上面板18A、内侧面板18B及外侧面板18C上。由此,成为后纵板14D隔着内侧面板18B与隔壁M间接连结的结构,但由于能够以连续构造物的方式形成从后纵板14D到隔壁24,因此,后纵板14D与直接连结的前纵板14C大致同样地,能够将载荷高效地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而且,由于能够将来自惰轮6的载荷经由前腿部14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因此,不需要用于提高构架主体17、连接凸缘20、隔壁M的强度的加强部件。即,从前侧的连接凸缘20到隔壁M之间,仅设有该连接凸缘20和隔壁M。由此,能够与行驶时或作业时所作用的载荷相应地使构架主体17、连接凸缘20、隔壁M柔韧地变形,并通过该变形吸收载荷。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举例说明了设在液压挖掘机1 上的下部行驶体2的构架装置1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在下部行驶体上具有构架装置的作业车辆、例如液压起重机等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包括转向架构架,其具有从位于中央的中央构架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前、后的腿部;左、右的侧构架,其沿该转向架构架向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各腿部的前端,所述转向架构架的各腿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上板、与该上板的下侧相对设置的下板、在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设在前侧的前纵板、在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设在后侧的后纵板形成,所述侧构架由以下部分构成构架主体,其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连接凸缘,其设在该构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一端部;惰轮托架,其设在该连接凸缘的一侧并安装有惰轮;驱动轮托架,其设在所述构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并安装有驱动轮;隔壁,其与所述连接凸缘相比位于该驱动轮托架侧,并设在所述构架主体上,承受来自将所述惰轮向一侧弹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载荷,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腿部中的位于所述惰轮托架侧的腿部,将所述前纵板的前端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缘上,将所述后纵板的前端部在与所述隔壁对应的位置上固定在所述构架主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惰轮托架侧的腿部是将所述前纵板的前端部直接连结在所述连接凸缘上、并将所述后纵板的前端部隔着所述构架主体与所述隔壁间接地连结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构架的构架主体由上部板和底板形成,所述上部板通过上面板、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形成横截面呈门型状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底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安装在所述内侧面板和外侧面板的下侧,位于所述惰轮托架侧的腿部,将其前端部固定在所述连接凸缘和所述上部板的内侧面板上,所述隔壁位于所述上部板内并且是固定在所述上面板、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上的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部行驶体的构架装置,通过将从惰轮作用于侧构架的载荷释放至转向架构架侧,将连接凸缘、构架主体、隔壁的强度抑制得较低,并削减重量和制造成本。将形成转向架构架(12)的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的前端部(14C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位于侧构架(16)的前侧的连接凸缘(20)上。另外,构成为将后纵板(14D)的前端部(14D1)在与侧构架(16)的隔壁(24)相对应的位置上固定在构架主体(17)上。因此,行驶时等从惰轮(6)作用于连接凸缘(20)的载荷能够经由前腿部(14)的前纵板(14C)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另外,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10)作用于隔壁(24)的载荷能够经由前腿部(14)的后纵板(14D)释放至转向架构架(12)侧。
文档编号B62D55/10GK102556189SQ20111040067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生井喜雄, 田边慎一 申请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