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备胎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汽车备胎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方便、快捷,且省时、省力的汽车备胎升降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载重汽车上。然而,目前的大多数汽车备胎升降装置,都采用备胎横向放置,这样限制了整车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备胎纵向布置的汽车备胎升降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和备胎固定架,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架和备胎固定架连接,上摆臂、下摆臂、车架和备胎固定架连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中位于车架上的边是竖向的,车架上设有驱动上摆臂或下摆臂绕其在车架上的铰接点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油泵和油缸,上摆臂和下摆臂各通过各自的固定座与车架连接,上摆臂和下摆臂与固定座铰接,固定座固定在车架上,油缸的一端与上摆臂连接,油缸的另一端与上摆臂的固定座的连接,油缸连接油泵,油泵设置在车架上。为了便于在双前轴汽车上布置,所述的上摆臂和下摆臂均包括两个杆体,两个杆体的中间靠拢两端叉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下摆臂与备胎固定支架与车架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以对备胎提供升降功能,由于平行四边形机构中位于车架上的边是竖向的,因此备胎固定支架一直是竖向升降的,备胎在竖直固定在备胎固定支架上,使得备胎纵向布置,因此能使备胎在升降过程中始終保持竖直状态,节省升降空间,便于在车上安装,并且能保证落到地面的备胎竖立,便于安装。
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发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发明最終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4为图I中件4、5和6的结构示意放大 图中1、油泵,2、举升缸,3、固定座;4、上摆臂,5、下摆臂,6、备胎固定支架,7、备胎。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图2所示的ー种具体实施例,它包括油泵I、举升缸2和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上摆臂4、下摆臂5和备胎固定支架6,上摆臂4和下摆臂5 —端各通过ー个固定座3与车架连接,上摆臂4和下摆臂5与固定座3铰接,固定座3固定在车架上,上摆臂4和下摆臂5的另一端与备胎固定支架6铰接连接;举升缸2铰接连接在上摆臂4和上摆臂4的固定座之间;如图4所示,上摆臂4和下摆臂5平行并且长度相等,这样上摆臂4、下摆臂5、车架和备胎固定支架6构成双曲柄机构即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中位于车架上的边是竖向的。上摆臂4和下摆臂5均包括两个杆体,两个杆体的中间靠拢两端叉开。这样上摆臂4和下摆臂5的两端各有两个连接点,稳定性好,而中间部分较窄,便于在双前轴汽车上应用,上下摆臂在上下摆动时中 间部分可以通过双前轴汽车两个车轮间的间隙,便于布置。工作原理
备胎7固定在备胎固定支架6上,本发明充分运用双曲柄机构即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特点两个曲柄以相同的角速度作同向转动,而连杆作平动。使备胎7始终以纵向竖直状态,完成升降运动。本装置的初始状态如图2所示,平行四边形机构处于收起状态。当需要更换备胎时,在油泵I和举升缸2推动下,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双曲柄即上、下摆臂同时同向以等角速度向下转动,随即推动备胎架作平动,使备胎7始終保持竖直状态直至备胎7落到底面,如图3所示。备胎7收起时,举升机构以相同状态反向运动,直至备胎7收起,如图2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备胎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和备胎固定架,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架和备胎固定架连接,上摆臂、下摆臂、车架和备胎固定架连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中位于车架上的边是竖向的,车架上设有驱动上摆臂或下摆臂绕其在车架上的铰接点转动的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备胎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油泵和油缸,上摆臂和下摆臂各通过各自的固定座与车架连接,上摆臂和下摆臂与固定座铰接,固定座固定在车架上,油缸的一端与上摆臂连接,油缸的另一端与上摆臂的固定座的连接,油缸连接油泵,油泵设置在车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汽车备胎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臂和下摆臂均包括两个杆体,两个杆体的中间靠拢两端叉开。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备胎升降装置,本发明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和备胎固定架,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架和备胎固定架连接,上摆臂、下摆臂、车架和备胎固定架连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中位于车架上的边是竖向的,车架上设有驱动上摆臂或下摆臂绕其在车架上的铰接点转动的驱动机构。本发明由于平行四边形机构中位于车架上的边是竖向的,因此备胎固定支架一直是竖向升降的,备胎在竖直固定在备胎固定支架上,使得备胎纵向布置,因此能使备胎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节省升降空间,便于在车上安装,并且能保证落到地面的备胎竖立,便于安装。
文档编号B62D43/02GK102849129SQ2012103535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栾会磊, 侯米罗 申请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