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汽车中的后备箱盖(行李箱盖,trunk lid)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设置在汽车车体后部中的后备箱具有后备箱盖,后备箱盖具有从顶部覆盖后备箱开口的表面(上表面)、和从后方覆盖后备箱的开口的表面(后表面)。后备箱盖通过连接到后备箱的上表面的后侧的铰链固定在车体后部,且设置成允许通过围绕铰链的旋转轴线转动来开启和关闭开口。此外,通过闩锁(latch)机构可将后备箱盖保持在完全关闭状态中,该闩锁机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侧处的撞针(str iker )和后备箱盖侧上的闩锁。当驾驶员等人员到达后备箱时,在释放后备箱盖的闩锁后,驾驶员将手指放在后备箱盖的后表面的下端上并位于闩锁等的附近,向上转动后备箱盖,并打开后备箱。另外,当关闭后备箱时,驾驶员将手指放在后备箱盖的上表面上并位于后备箱盖的上表面与后表面之间的边界的拐角部处,向下转动后备箱盖,并关闭后备箱盖。这样,由于后备箱盖绕旋转轴线转动,因此在开启和关闭后备箱盖时,后备箱盖与铰链之间的连接部分中将产生应力集中,并因此可发生弯曲和变形。鉴于此原因,例如,JP-A-2009-29290披露了一种增强整个后备箱盖的刚度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后备箱盖的内板中,可提供左、右突缘(加强,bead)部以便在左、右铰链附接部分(连接部分)与锁定附接部分(闩锁)之间延伸,并基本上形成V形。此外,铰接臂的固定在左、右铰链附接部分的固定部分沿左、右铰链部分的延伸方向倾斜地设置。进一步地,为抑制后备箱盖发生弯曲和变形,可考虑一种方法,该方法在某部分(gp,后备箱盖与铰链之间的连接部分)中具有加强构件,在打开和关闭后备箱盖时应力集中在该加强构件上,以便部分地增强刚度,并通过该加强构件使应力分散在整个后备箱盖上。为了通过在后备箱盖与铰链之间的连接部分中设置加强构件来抑制后备箱盖发生弯曲和变形,要求该加强构件具有能够经受应力集中的尺寸和厚度。此外,即使通过加强构件将应力分散到整个后备箱盖,也优选地使加强构件的尺寸较大。但是,增加加强构件的尺寸会引起其重量的增加,也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此外,在JP-A-2009-29290所披露的结构中,由于左、右突缘部在左、右铰链附接部分与锁定附接部分之间延伸,并基本上形成V形,因此减弱了后备箱盖的下侧的拐角部处的刚度,并且当开启和关闭后备箱盖时可能会发生扭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而制造,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能够保证整个后备箱盖的刚度并有效地分散应力。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呈现一种功能性效果,其由后面描述的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中示出的各个构造来得到,但该功能性效果不由传统工艺来获得,且不限于上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后备箱盖包括内板,其包括:上表面部分,上表面部分从汽车的车体的上侧覆盖设置在车体的后部中的后备箱的开口 ;以及后表面部分,后表面部分从车体的后侧覆盖开口,上表面部分的后端连接到后表面部分的上端,后备箱盖通过铰链固定于车体的后部,铰链设置在内板的上表面部分的前侧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且每个铰链均在连接部分处连接到内板,后备箱盖能够操作以允许后备箱的开启和关闭,其特征在于,内板包括:主框架,主框架沿上表面部分和后表面部分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连接部分与后表面部分的下拐角部分之间延伸;以及辅助框架,辅助框架在主框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在上表面部分和后表面部分中,并且辅助框架包括第一辅助框架,第一辅助框架包括:上表面倾斜侧部,上表面倾斜侧部在上表面部分中从连接处的附近延伸至车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到车体的后侧;以及后表面倾斜侧部,后表面倾斜侧部在后表面部分中从延伸到后表面部分的主框架的附近延伸到车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到车体的上侧,并且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在上表面部分和后表面部分之间的边界中彼此连接。所述后备箱盖可在上表面部分中包括加强构件,加强构件连接到铰链,并且主框架在连接部分处设置于加强构件与铰链之间,并且加强构件包括:第一接合部分,第一接合部分接合到主框架;以及第二接合部分,第二接合部分接合到第一辅助框架。第一接合部分可包括至少两个接合部分,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接合部分可设置成使连接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接合部分之间。第一辅助框架可包括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的两个框架,并且辅助框架可包括中间框架,中间框架连接于两个框架的连接部分,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在该连接部分处彼此连接。中间框架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上表面部分与后表面部分之间的边界中延伸。后备箱盖可在后表面部分中包括用于保持后备箱的开口的完全关闭状态的闩锁,并且辅助框架可包括第二辅助框架,第二辅助框架连接到中间框架和闩锁。后备箱盖可在后表面部分中包括用于保持后备箱的开口的完全关闭状态的闩锁,辅助框架可包括连接到中间框架的两个第二辅助框架,并且闩锁可布置在两个第二辅助框架之间。当执行后备箱盖的开启和关闭操作时,应力集中在后备箱盖的内板与铰链之间的连接部分上。根据所披露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可将应力传递到主框架和辅助框架,该主框架在铰链与内板之间的连接部分与后表面部分的下拐角部分之间延伸,并且所述辅助框架包括上表面倾斜侧部,该上表面倾斜侧部沿内板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从设置在上表面部分中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延伸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至后侧。因此,可有效地将应力从主框架和辅助框架上分布到内板的整个上表面部分。此夕卜,辅助框架具有后表面倾斜侧部,后表面倾斜侧部从设置在后表面部分中的且在该后表面部分中延伸的主框架的附近延伸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至上侧。而且,由于所述后表面倾斜侧部和上表面倾斜侧部在上表面部分与后表面部分的边界中彼此连接,因此可通过后表面倾斜侧部将传递到辅助框架的上表面倾斜侧部的应力分布到后表面部分。S卩,可将该应力分散在整个内板上。此外,可通过延伸至后表面部分的下拐角处的主框架以及包括后表面倾斜侧部的辅助框架来提高后备箱盖的在后表面部分的下拐角部分附近的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另夕卜,辅助框架的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中在上表面部分与后表面部分的边界中彼此连接。即,辅助框架通过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形成为基本上V形,并且通过沿内板的边缘设置的主框架以及形成为基本上V形的辅助框架而在内板中提供了基本上三角形的框架。因此,可提高整个后备箱盖的刚度。此外,可通过提高整个后备箱盖的刚度来减少内板的厚度。
图1为示出包括后备箱盖的汽车的后部的实例的立体图。图2为涉及实施例的后备箱盖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示出图2中所示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A和4B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后备箱盖的框架以及铰链与加强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图4A为平面图,并且图4B为从图4A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基于附图描述实施例。另外,下文所述实施例仅为一示例,并且其不旨在排除未在下文所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多种修改和技术的应用。1.总体构造利用图1至4B,将对涉及本实施例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进行描述。在下述的描述中,通过设定汽车(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前侧、基于所述的前侧来定义左侧和右侧、且设定重力的方向为下侧、并将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设定为上侧来进行描述。此外,设定面向车体中心的一侧为内侧、并设定与内侧相反的一侧为外侧来进行描述。此外,在该描述中的术语“水平”和“竖直”并非严格指水平和竖直,而指基本上水平和基本上竖直,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存在误差和斜度。如图1所示,在汽车车体I的后部中,设置有与车辆内部2隔开的后备箱(装载室)3以及覆盖后备箱3的开口的后备箱盖5。后备箱盖5为盖构件,其包括水平上表面部分5A和后表面部分5B,水平上表面部分从上侧覆盖后备箱3的开口,并且后表面部分连续形成以便从上表面部分5A的后端弯曲至下侧,并且后表面部分从后侧覆盖后备箱3的开口。另夕卜,上表面部分5A的后端(其为上表面部分5A与后表面部分5B之间的边界)也称为上表面部分后端拐角部分5C。也就是说,后备箱盖5在垂直于车辆宽度方向(车体I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基本上为L型的竖直截面。此外,后备箱盖5构造成使得当从俯视观看时,上表面部分5A基本上为矩形(该矩形的长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且后表面部分5B基本上为等腰梯形(在该等腰梯形中,当从后方观看时(当从车体的后部看时),上端侧(上表面部分5A的后端的一侧)比下端侧长),而且后备箱盖5为对称的并以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为中心线。在车体I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车体I的后部的两端中的一对铰链6和6连接到后备箱盖5的前边缘,并且后备箱盖5通过铰链6和6固定在车体I的后部。后备箱盖5以能够在上下方向(竖直方向)中围绕铰链6和6的旋转轴线7 (参考图3)转动的方式设置。后备箱盖5的后表面部分5B的下部中心中设置有闩锁8,并且在面对闩锁的车体I 一侧设置有撞针(未示出)。用于保持后备箱盖5的完全关闭状态的闩锁机构包括闩锁8和撞针。另外,由于可应用一种公知的机构作为闩锁机构,因此省略其细节。此外,闩锁8的位置并不限制此描述。如图2所示,后备箱盖5包括位于车体I内侧的内板10、位于车体I外侧的外板
20、以及连接到内板10的一对加强件(加强构件)30和30。内板10包括水平上表面部分IOA和后表面部分10B,水平上表面部分从上侧覆盖后备箱3的开口,后表面部分连续形成以便从上表面部分IOA的后端(即,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10C)弯曲至下侧,并且后表面部分从车体I的后侧覆盖所述开口。也就是说,上表面部分IOA的后端连接到后表面部分IOB的上端,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竖直横截面形成为基本上L型。内板10为后备箱盖5的主要构件,并且形成为具有与后备箱盖5基本上的外形相同的外形。铰链6的固定部分6a均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连接到上表面部分IOA的背面(即,后备箱3侧的表面)的内板10。外板20包括从上侧与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交迭的水平上表面部分20A以及从下侧与内板10的后表面部分IOB交迭的后表面部分20B,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竖直横截面基本上形成为L型。与内板10相似,外板20为后备箱盖5的主构件,并且外板形成为具有与后备箱盖5基本上的外形相同的外形。外板交迭于内板10上,并且外板接合于内板10,从而构成后备箱盖5的外表面(即装饰性表面,该装饰性表面为车体I的外表面)加强件30为这样的构件,其接合到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10A,以便对当开启和关闭后备箱盖5时应力所集中的部分(后文中称为应力集中位置)进行加强。在这里,应力集中位置为内板10与铰链对6和6的彼此连接处,(即,连接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的前侧与铰链6和6的固定部分6a之间的连接部分40和40),并且在包括连接部分40和40的部分中设置所述一对加强件30和30。在执行后备箱盖5的打开操作的情况下,当由驾驶员从后备箱盖5的后表面部分5B的下端对后备箱盖5施加向上的力、并且向上转动后备箱盖5时,由于后备箱盖5围绕铰链6和6的旋转轴线7转动,因此驾驶员施加的力集中在内板10与铰链6和6之间的连接部分40和40上。例如,此时,位于内板10与铰链6和6之间的连接部分40和40为应力集中位直。类似地,在执行后备箱盖5的关闭操作的情况下,当驾驶员从后备箱盖5的上表面部分5A或上表面部分5A与后表面部分5B之间的边界的拐角部分处对后备箱盖5施加向下的力、并向下转动后备箱盖5时,由于后备箱盖5沿铰链6和6的旋转轴线7转动,因此驾驶员施加的力集中在连接部分40和40上。此时,位于内板10与铰链6和6之间的连接部分40和40为应力集中位置。铰链6为连接到车体I和后备箱盖5的构件,如图2和图3所示,且铰链包括连接到后备箱盖5的固定部分6a和在旋转轴线7与固定部分6a之间延伸的铰链臂部分6b。如上所述,固定部分6a为连接到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的部分,并且该固定部分水平地设置成沿循上表面部分IOA的背面,且该固定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铰链臂部分6b包括从固定部分6a的前端部延伸至下侧的部分、从旋转轴线7延伸至下侧的部分、以及连接到这两部分的部分。铰链臂部分6b突出到下侧的凸型形状,以便当打开后备箱盖5时避免与车体I干涉。旋转轴线7是这样的轴线,其连接右铰链6和车体I之间的连接部分与左铰链6和车体I之间的连接部分,且该轴线如图3中交替的长划线与短划线所示。另外,铰链6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并且可采用其它公知的构造。2.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2-1.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内板10包括形成后备箱盖5的框架的主框架11和辅助框架12至15。另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框架的结构,在内板10的表面上,设置有主框架11的部分用点区域表示,设置有辅助框架12至15的部分用斜线区域表示。此外,主框架11和辅助框架12至15可通过将单独构件(框架构件)焊接于内板10来构造,例如使用焊接等。另夕卜,用于形成框架的一部分可通过将加工内板10自身的形状来形成。主框架11为沿内板10的外周边设置的框架构件。即,主框架11包括上表面前部11a、后表面下部Ilb和侧部Ilc和11c,其中上表面前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的前侧处延伸,所述后表面下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后表面部分IOB的下侧处延伸,所述侧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到上表面前部Ila的端部和后表面下部Ilb的端部,并且所述侧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上表面部分IOA和后表面部分IOB的两个边缘延伸。主框架11的侧部Ilc设置成在上表面部分IOA中包括位于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并且所述侧部在后表面部分IOB中延伸至下拐角部分IOD的附近。S卩,主框架1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内板10的两个边缘的每个侧部Ilc和Ilc的竖直横截面基本上形成L型,并且主框架11的侧部Ilc至少在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与后表面部分IOB的下拐角部分IOD之间延伸。也就是说,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中,连接有铰链6的连接部分40是对应于内板10的主框架11的侧部Ilc的部分。辅助框架12至15为设置在沿内板10外周边设置的主框架11的内侧的框架构件。在这里,尽管辅助框架12至15均以名称和数字表示,但是通过将框架分为第一辅助框架12、中间框架13、第二辅助框架14和第三辅助框架15来进行描述,且辅助框架12至15可整体成型,并可构造成包括多个单独的构件。第一辅助框架(辅助框架)12分别设置在内板1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中,右第一辅助框架12和左第一辅助框架12对称布置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内板10的中心为中心线。第一辅助框架12包括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和后表面倾斜侧部12b,其中所述上表面倾斜侧部设置在上表面部分IOA中并且从连接部分40的附近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部、并且延伸到后部,所述后表面倾斜侧部设置在后表面部分IOB中并且从主框架11的侧部Ilc (其延伸到后表面部分10B)的附近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部、并且延伸至上部。而且,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和后表面倾斜侧部12b在上表面部分IOA与后表面部分IOB之间的边界(即,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10C)中彼此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辅助框架12由于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和后表面倾斜侧部12b而被弯曲并且基本上形成V形,其中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中的一个沿上表面部分IOA从弯曲拐角部分12C延伸至连接部分40的附近,且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中的另一个沿后表面部分IOB延伸至主框架11的侧部Ilc的附近。即,第一辅助框架12被构造成使得第一辅助框架的一个端部12A位于连接部分40 (其为上表面部分10A)的附近,并使得第一辅助框架的另一个端部12B位于主框架11的侧部Ilc (其为后表面部分10B)的附近,并且弯曲中间部分(拐角部分)12C位于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IOC中。由于第一辅助框架12具有这种形状,因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通过主框架11的侧部Ilc和第一辅助框架12,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和后表面部分IOB的两侧上都基本上形成三角形框架。中间框架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中间框架连接到形成于左、右第一辅助框架12和12的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和12a与后表面倾斜侧部12b和12b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基本上V形的第一辅助框架12的拐角部分)。也就是说,中间框架13设置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与后表面部分IOB之间的边界(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10C)中。第二辅助框架14设置在内板10的后表面部分IOB中,第二辅助框架从中间框架13的中间部分延伸至下侧,并且第二辅助框架连接到中间框架13和主框架11的后表面下部lib。在这里,两个第二辅助框架1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一间距平行布置,且闩锁8位于二者之间。另外,闩锁8在图3中通过交替的长划线和短划线示出。第三辅助框架15设置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中,第三辅助框架从中间框架13的中部延伸至前侧,并且第三辅助框架连接到中间框架13和主框架11的上表面前部11a。在这里,在内板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设置一个第三辅助框架15。因此,辅助框架12至15被构造成使得第一辅助框架12连接到中间框架13的两个端部,第二辅助框架14和14连接到中间框架13的中间部分的下侧,并且第三辅助框架15连接到中间框架13的中间部分的前侧,并且与主框架11 一起构成内板10的框架。2-2.框架与铰链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接着,将对包括后备箱盖5的框架的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的结构以及位于连接部分40中的加强件30的连接结构进行描述。另外,尽管图4A和图4B示出了左侧处的加强件30,但是设置在右侧处的加强件30也可具有相同的结构(面对称)。如图3、图4A和图4B所示,铰链6的固定部分6a的上表面与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的背面接触,并且该上表面通过螺栓41和螺母42固定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0在这里,在固定部分6a的长度方向上,内板10固定在固定部分6a的两个位置处。也就是说,位于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个位置处。此时,铰链6的固定部分6a与设置有主框架11的侧部Ilc的上表面部分IOA的背面接触。也就是说,铰链6通过螺栓41和螺母42固定在主框架11的侧部11c。此外,如上所述,加强件30连接到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加强件
30包括两个平面部分30a和30b以及斜面部分30c,该两个平面部分的高度彼此不同,并可通过弯曲矩形板状构件来获得,斜面部分位于平面部分30a与30b之间。在位于平面部分30b下方的平面部分30a的一个表面(上表面部分)上,焊接两个螺母42,每个螺母均具有与螺栓41对应的内径以用于接内板10和铰链6。上述的螺栓41从下侧拧入两个螺母42中。因此,如图4B所示,铰链6的固定部分6a和加强件30的平面部分30a在这样的状态中相互连接,其中在所述状态中,内板10的主框架11介于铰链6的固定部分6a与加强件30的平面部分30a之间。此外,加强件30的四个拐角被点焊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的上表面(表面)上。加强件30包括两个第一接合部分31和31和两个第二接合部分32和32,其中所述两个第一接合部分接合到主框架11的侧部11c,所述两个第二接合部分接合到第一辅助框架12的上表面倾斜侧部12a的一个端部12A的附近。所述两个接合部分31和31设置在平面部分30a的两端,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插入两个连接部分40和40。也就是说,第一接合部分31和31以及连接部分40和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且第一接合部分31和31设置在连接部分40和40的前方和后方。此外,所述两个第二接合部分32和32设置在位于平面部分30a上方的平面部分30b的两端处。这样,加强件30为加强内板10与铰链60之间的连接部分40的构件,并且加强件还为连接到设置在上表面部分IOA上的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的构件。另外,如图4A和图4B所示,涉及本实施例的内板10被设置成使得第一辅助框架12从上表面部分IOA中的主框架11突出到上侧。鉴于此原因,接合到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的加强件30形成为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部分30a和30b。此外,内板10设置有凸缘部分10f,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凸缘部分的两个端部都向外部倾斜地向上延伸以接合外板20的端部。3.效果当执行后备箱盖5的开启和关闭操作时,将在后备箱盖5的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中产生应力集中。相反地,根据涉及本实施例的后备箱盖5的框架结构,可将作用在连接部分40上的应力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内板10的两个边缘传递到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其中所述主框架在连接部分40与后表面部分IOB的下拐角部分IOD之间延伸,且所述第一辅助框架具有上表面倾斜侧部12a,该上表面倾斜侧部从上表面部分IOA中的连接部分40的附近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至后侧。第一辅助框架12具有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其从提供在上表面部分IOA的连接部分40的附近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的内部和后部。由于此原因,可有效地将应力从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分散到内板10的整个上表面部分IOA0此外,第一辅助框架12包括后表面倾斜侧部12b,该后表面倾斜侧部设置在后表面部分10B,且从主框架11 (其延伸至后表面部分10B)的附近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侦U、以及延伸至上部,并且后表面倾斜侧部12b和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在上表面部分IOA与后表面部分IOB之间的边界中彼此连接。因此,可通过后表面倾斜侧部12b将传递到上表面倾斜侧部12a的应力分散到后表面部分10B。也就是说,可将应力分散到整个内板10。此外,可通过延伸到后表面部分IOB的下拐角部分IOD的主框架11和包括后表面倾斜侧部12b的第一辅助框架12来提高后备箱盖5的后表面部分5B的下拐角部分附近的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此外,第一辅助框架12的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和后表面倾斜侧部12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中在上表面部分IOA与后表面部分IOB之间的边界中彼此连接。即,第一辅助框架12由于上表面倾斜侧部12a和后表面倾斜侧部12b而形成为基本上V形,并且内板10由于沿内板10的边缘的主框架11以及形成为基本上V形的第一辅助框架12而形成为基本上三角形的框架。因此,可提高整个后备箱盖5的刚度。另外,从而可减小内板10的厚度,并可促进后备箱盖5的成本降低及其轻量化。
此外,由于加强件30 (该加强件连接于铰链6,并且在加强件与铰链6之间设置有主框架)设置在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中,因此可提高应力所集中的连接部分40的刚度。此外,加强件30连接到主框架11和第二辅助框架12,并与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彼此连接。因此,可通过加强件30将作用在位于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上的应力可靠地分散到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此外,由于如上述地可通过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将作用在连接部分40上的应力基本上分散到整个内板10,因此加强件30可具有能够连接到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的最小尺寸。此外,可在两个位置处设置第一接合部分31和31,(主框架11通过这些接合部分接合到加强件30),并且第一接合部分31和31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第一接合部分
31和31之间设置连接部分40与40。因此,可进一步提高连接部分40附近的刚度。进一步地,由于中间框架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中间框架连接到第一辅助框架12和12的设置于内板1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上表面倾斜侧部12a与下表面倾斜侧部12b之间的连接部分12C,所以可以通过中间框架13将传递到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的应力更有效地分散到整个内板10。此外,由于中间框架13设置在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与后表面部分IOB之间的边界(B卩,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10C)中,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后备箱盖5的刚度。4.其他尽管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多种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主框架11沿内板10的周边设置,但是主框架可设置有这样的至少一个部分,所述至少一个部分在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与后表面部分IOB的下拐角部分IOD之间、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内板10的上表面部分IOA和后表面部分IOB的两个边缘延伸。此外,设置有中间框架13的位置的部分不限于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10C,但该部分可以是位于上表面后端拐角部分IOC的前方或下方的部分。此外,中间框架13的数量不限于一个,而是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延伸有两个中间框架13。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内板1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第一辅助框架12和12连接到中间框架,且其连接位置可以不在拐角部分12C上。此外,第二辅助框架1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通过闩锁8将第二辅助框架14连接到中间框架13。即,优选地,通过第二辅助框架连接到中间框架13(其连接到第一辅助框架12)和闩锁8。因此,产生应力集中的点(连接部分40)以及施加有力的点(闩锁8附近)通过第一辅助框架12、中间框架13和第二辅助框架14彼此连接。即,由于通过框架分散了作用在内板10上的力(应力),因此可防止内板10的没有框架的部分的变形。即,可获得加强后备箱盖5的刚度的相同效果。此外,尽管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加强件30可通过弯曲和成形矩形板状构件而包括斜面部分30c、以及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部分30a和30b,但是加强件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形状。例如,当从俯视图观看时,该形状可为梯形,其中以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分31和31的主框架11侧为长边,并且第一辅助框架12侧为短边。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斜面部分30c以及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部分30a和30b与内板10的形状相匹配,因此如果内板10的形状发生改变,则两个平面部分30a和30b以及斜面部分30c根据内板10的形状的改变而适
当地发生改变。此外,所述部分(在该部分处,加强件30接合到主框架11和第一辅助框架12)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接合位置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另外,内板10与铰链6之间的连接部分40不限于两个位置,如果该铰链6能够可靠地固定在内板10上,则连接部分可为一个位置,并且可设置三个或更多个的位置。此外,后备箱盖5的外形与铰链6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并且根据汽车的类型、以及后备箱3的形状等而相互不同。
权利要求
1.一种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所述后备箱盖包括内板,其包括:上表面部分,所述上表面部分从汽车的车体的上侧覆盖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部中的后备箱的开口;以及后表面部分,所述后表面部分从所述车体的后侧覆盖所述开口,所述上表面部分的后端连接到所述后表面部分的上端,所述后备箱盖通过铰链固定于所述车体的所述后部,所述铰链设置在所述内板的所述上表面部分的前侧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且每个所述铰链均在连接部分处连接到所述内板,所述后备箱盖能够操作以允许所述后备箱的开启和关闭,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板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沿所述上表面部分和所述后表面部分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后表面部分的下拐角部分之间延伸;以及辅助框架,所述辅助框架在所述主框架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设置在所述上表面部分和所述后表面部分中,并且 所述辅助框架包括 第一辅助框架,所述第一辅助框架包括:上表面倾斜侧部,所述上表面倾斜侧部在所述上表面部分中从所述连接处的附近延伸至所述车体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到所述车体的后侧;以及后表面倾斜侧部,所述后表面倾斜侧部在所述后表面部分中从延伸到所述后表面部分的所述主框架的附近延伸到所述车体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到所述车体的上侧,并且所述上表面倾斜侧部和所述后表面倾斜侧部在所述上表面部分和所述后表面部分之间的边界中彼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备箱盖在所述上表面部分中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连接到所述铰链,并且所述主框架在所述连接部分处设置于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铰链之间,并且 所述加强构件包括:第一接合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接合到所述主框架;以及第二接合部分,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接合到所述第一辅助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接合部分,并且 所述至少两个接合部分设置成使所述连接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接合部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框架包括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的两个框架,并且 所述辅助框架包括中间框架,所述中间框架连接于所述两个框架的连接部分,所述上表面倾斜侧部和所述后表面倾斜侧部在所述连接部分处彼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框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所述上表面部分与所述后表面部分之间的边界中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备箱盖在所述后表面部分中包括用于保持所述后备箱的所述开口的完全关闭状态的闩锁,并且 所述辅助框架包括第二辅助框架,所述第二辅助框架连接到所述中间框架和所述闩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盖在所述后表面部分中包括用于保持所述后备箱的所述开口的完全关闭状态的闩锁, 所述辅助框架包括连接到所述中间框架的两个第二辅助框架, 并且 所述闩锁布置在所述两个第二辅助框架之间。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后备箱盖的框架结构,后备箱盖包括内板,其包括上表面部分和后表面部分,上表面部分的后端连接到后表面部分的上端,后备箱盖通过铰链固定于车体的后部,铰链设置在内板的上表面部分的前侧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且每个铰链均在连接部分处连接到内板,后备箱盖能够操作以允许后备箱的开启和关闭,内板包括主框架和辅助框架,并且辅助框架包括第一辅助框架,第一辅助框架包括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在后表面部分中从延伸到后表面部分的主框架的附近延伸到车体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延伸到车体的上侧,并且上表面倾斜侧部和后表面倾斜侧部在上表面部分和后表面部分之间的边界中彼此连接。
文档编号B62D25/10GK103144680SQ20121052175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6日
发明者中村义弘, 油井健二, 片桐勇辅, 本田翔一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