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4196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封闭摩托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封闭摩托车的停车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全封闭摩托车相比常见的摩托车,因为它具有全封闭的外壳,可以防雨防风,并且可以减小风阻降低油耗。但是因为它是封闭的,停车时就非常不方便。目前的全封闭摩托车采用的是常见的支撑架,有些是位于一侧,有些是左右各设有一个,但这样的设计都需要人从封闭的外壳内出来才能撑起支撑架,人在封闭外壳的内部时不能将其撑起,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封闭外壳内就可以支撑摩托车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包括摩托车外壳和前后轮,它包括对称铰接在外壳左右两侧的支腿、支腿弹簧和脚踏牵拉机构,所述支腿弹簧上端连接在外壳上;所述支腿包括支腿连杆机构和支撑轮,支腿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上端均铰接在外壳上,上连杆与外壳的连接位置高于下连杆与外壳连接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下端分别铰接在支撑轮的两侧,上连杆、下连杆、外壳和支撑轮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脚踏牵拉机构包括牵引机构和复位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脚踏板、牵引绳、脚踏轮,所述脚踏板连接牵引绳的一端,牵引绳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个支腿连接,所述脚踏板与脚踏轮同轴转动,所述脚踏轮圆周设有沟槽,牵引绳从脚踏轮的沟槽内绕过;所述脚踏牵拉机构还包括使脚踏轮复位的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复位踏板、复位闸线、棘轮机构和复位弹簧,所述棘轮机构包括棘轮和棘爪,所述棘轮与脚踏轮同轴转动,复位闸线两端分别连接复位踏板和棘轮机构的棘爪,所述棘爪还连接复位弹簧。所述脚踏板包括左脚踏板、右脚踏板,牵引绳包括左牵引绳、右牵引绳,所述左脚踏板和右脚踏板竖向前后设置,并分别连接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的一端,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的另一端与左右两侧的支腿连接,所述左、右脚踏板与脚踏轮同轴转动,左牵引绳和右牵弓I绳从脚踏轮的沟槽内上绕过。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压轮,所述压轮位于支腿和脚踏轮之间。所述左、右牵引绳从压轮下方绕过。所述支撑轮为万向轮。所述支腿弹簧下端与支腿连接。所述支腿弹簧的下端与上连杆铰接。所述下连杆包括两根平行的连杆。[001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人在摩托车的封闭外壳内就可以直接停车并启动支撑系统,并可以根据地面的具体情况调整支撑系统的支撑角度,保证全封闭摩托车稳定支撑在地面。上连杆、下连杆、外壳和支撑轮构成四连杆机构,使用四连杆机构可实现万向轮式支撑轮支撑车体时垂直地面并且可以灵活转动。当支撑轮接触地面支撑车体时,支撑轮始终保持垂直于地面,并且万向轮式支撑轮还可以灵活转向。根据地面情况通过脚踩左右脚踏板可以相应调整支腿的角度,需要收起支腿时,踩动复位踏板,使原来卡住棘轮的棘爪脱离开来,在支腿弹簧作用下就可以使左右牵引绳收回,拉动左右脚踏板复位。压轮可以使左右牵弓I绳的高度刚好可以在分向轮上绕过,而不至于脱离分向轮。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去掉外壳后的右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全封闭摩托包括外壳3和前后轮4、5。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摩托车外壳3上,它包括支腿I、脚踏牵拉机构2。支腿I的中部通过支腿弹簧6与摩托车外壳3连接。如图2所示,支腿I包括支腿连杆机构和支撑轮8,支腿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9和下连杆10,上连杆9和下连杆10的上端均连接在外壳3上,上连杆9与外壳3的连接位置高于下连杆10与外壳3连接位置;上连杆9和下连杆10的下端分别连接在支撑轮8的两侦牝上连杆9、下连杆10、外壳3和支撑轮8构成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可以使支撑轮8始终竖直着地,使支撑保持平稳。支腿弹簧6的下端与上连杆9连接。下连杆10包括两根平行的连杆7,两根连杆7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外壳3和支撑轮8的一侧。如图2、3所示,脚踏牵拉机构2包括牵弓I机构和复位机构。其中,牵引机构包括左脚踏板11、左牵引绳13、右脚踏板12、右牵引绳14、脚踏轮15、压轮16。脚踏轮15连接在摩托车车身上,中间设有转轴,脚踏轮15为2/3圆,并设有沟槽。左脚踏板11连接左牵引绳13,右脚踏板12连接右牵引绳14,左牵引绳13和右牵引绳14均从上方沿脚踏轮15的沟槽内绕过,然后从下方绕过压轮16,再分别绕过左分向轮17、右分向轮18,最后连接在下连杆10上(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连接在支撑轮8上)。脚踏轮15分为两个轮,两个轮可单独转动,左牵引绳13和右牵引绳14从相应的轮上绕过。压轮16的最低处位于左分向轮17、右分向轮18的回转平面上,以保证左牵引绳13和右牵引绳14在左分向轮17、右分向轮18回转时不会脱离左分向轮17、右分向轮18,如果不在回转平面上,就很容易脱离。如图2、4所示,复位机构包括复位踏板19、复位闸线20、棘轮机构、复位杆24和复位弹簧23,棘轮机构包括棘轮21和棘爪22。复位闸线20为常见的自行车闸线,中间有钢丝,外部有同轴的圆形外壳。棘轮21与脚踏轮15同轴,二者同时同向转动。棘爪22插入到棘轮21的齿内,可防止棘轮21逆时针转动,只有当棘爪22松开时,棘轮21才可以逆时针转动。复位闸线20左端连接复位踏板19,右端连接棘爪22。棘爪22中部设有转轴24,棘爪22另一端与复位弹簧23连接。复位闸线20可使复位弹簧23拉伸,从而使棘爪22下移,松开棘轮21。复位机构为两组(图2、4中只显示一组),对应分别控制脚踏轮15的两个轮。使用过程根据摩托车左右的地面高度的情况,适当踩动左脚踏板11和右脚踏板12,左脚踏板11和右脚踏板12分别牵引左牵引绳13和右牵引绳14,拉动相应的左右支撑轮8,支腿I随之转动。根据左右地面高低不同,用右脚掌的前后两侧微调左脚踏板11和右脚踏板12,使摩托车平稳停放。棘爪22在复位弹簧23作用下,插入棘轮21的齿内,防止脚踏轮15逆时针转动。当准备行驶时,脚踩动相应的复位踏板19,使复位闸线20牵引棘爪22从棘轮21的齿内退出,脚踏轮15不再受阻力,左牵引绳13和右牵引绳14不再受阻力,支腿弹簧6向上拉起支腿1,从而可以继续正常骑行摩托车。需要说明的是下连杆10也可以是一根连杆7,同样也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如果左牵引绳13、右牵引绳14在脚踏轮15的槽的高度与回转平面相差不大的话,也可以不使用压轮16。这样的近似变化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包括摩托车外壳和前后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对称铰接在外壳左右两侧的支腿、支腿弹簧和脚踏牵拉机构,所述支腿弹簧上端连接在外壳上;所述支腿包括支腿连杆机构和支撑轮,支腿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上端均铰接在外壳上,上连杆与外壳的连接位置高于下连杆与外壳连接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下端分别铰接在支撑轮的两侧,上连杆、下连杆、外壳和支撑轮构成四连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牵拉机构包括牵引机构和复位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脚踏板、牵引绳、脚踏轮,所述脚踏板连接牵引绳的一端,牵引绳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个支腿连接,所述脚踏板与脚踏轮同轴转动,所述脚踏轮圆周设有沟槽,牵引绳从脚踏轮的沟槽内绕过;所述脚踏牵拉机构还包括使脚踏轮复位的复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复位踏板、复位闸线、棘轮机构和复位弹簧,所述棘轮机构包括棘轮和棘爪,所述棘轮与脚踏轮同轴转动,复位闸线两端分别连接复位踏板和棘轮机构的棘爪,所述棘爪还连接 复位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包括左脚踏板、右脚踏板,牵引绳包括左牵引绳、右牵引绳,所述左脚踏板和右脚踏板竖向前后设置,并分别连接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的一端,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的另一端与左右两侧的支腿连接,所述左、右脚踏板与脚踏轮同轴转动,左牵引绳和右牵引绳从脚踏轮的沟槽内上绕过。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压轮,所述压轮位于支腿和脚踏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牵引绳从压轮下方绕过。
7.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条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为万向轮。
8.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条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弹簧下端与支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弹簧的下端与上连杆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条所述的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包括两根平行的连杆。
专利摘要全封闭式摩托车停车支撑系统,包括摩托车外壳和前后轮,它包括对称铰接在外壳左右两侧的支腿、支腿弹簧和脚踏牵拉机构,所述支腿弹簧上端连接在外壳上;所述支腿包括支腿连杆机构和支撑轮,支腿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上端均铰接在外壳上,上连杆与外壳的连接位置高于下连杆与外壳连接位置;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下端分别铰接在支撑轮的两侧,上连杆、下连杆、外壳和支撑轮构成四连杆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人在摩托车的封闭外壳内就可以直接停车并启动支撑系统,并可以根据地面的具体情况调整支撑系统的支撑角度,保证全封闭摩托车稳定支撑在地面。上连杆、下连杆、外壳和支撑轮构成四连杆机构,使用四连杆机构可实现万向轮式支撑轮支撑车体时垂直地面并且可以灵活转动。
文档编号B62H1/00GK202641917SQ201220251549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孙继伟 申请人:孙继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