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00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车身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支承车顶(17)的中柱(22)的中柱外部件(36)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37)和中柱外部件下部(38)这两部分。中柱外部件(36)具有:使中柱外部件下部(38)与中柱外部件上部(37)结合的连结凹部(41);和将连结凹部(41)覆盖的密封部件(42)。密封部件(42)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中的沿着车顶侧梁(24)的前上密封条(43)及后上密封条(44)连续。
【专利说明】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过密封部件将连结多个外板而构成的车辆表面的连结凹部覆盖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在这种车身侧部构造中,具有在中柱上部结合有从车顶延伸出的部位的结构。关于该车身外板连结部,对中柱使用高张力钢板并独立地进行塑性加工,并对车顶梁使用普通钢板并进行塑性加工,并在车顶梁附近进行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而且,存在对连结之处进行覆盖的车身。该车身将中柱等各柱沿上下一分为二,在连结上下的边界部上产生了层差部,在该层差部中的与设置在车门上的密封部件接触的层差部上贴附有密封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4]但是,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中,与中柱上部和车顶梁的连结部重合的板材会产生层差,或残留有焊接痕迹,导致外观变差。
[0005]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仅在与设在车门上的密封部件对应的位置处贴附有密封带,因此,在剩余的层差部上不存在密封带。
[0006]像这样,在连结部位产生的层差部露出而残留,美观性较差。假设在为了覆盖剩余的层差部而使密封带为与剩余层差部对应的大小的情况下,密封带(密封部件)的较薄的边缘翘曲,难以进行作业。而且,担心密封带(密封部件)的较薄的边缘可能没有均匀地接触,担心美观性情况。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5107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884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即使将中柱外部件一分为二地连结,也会提高美观度,且容易进行密封部件的安装作业。
[0012]根据方案I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将对车身的车顶进行支承的中柱的中柱外部件一分为二地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在上述中柱及从上述车顶连续地沿上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上安装有与前车门及后车门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其中,所述车身侧壁构造具有:连结凹部,其使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与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和密封部件,其将上述连结凹部覆盖,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上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上述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
[0013]在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密封部件由与上述连结凹部相对的主体部、与上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上的第I唇部、和与上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上的第2唇部构成,沿着上述中柱外部件延伸的上述车门侧的前车门密封条与上述中柱外部件紧贴,上述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从上述主体部到上述第I唇部的顶端及上述第2唇部的顶端、且在上述顶端与上述中柱外部件之间,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平滑的表面形状,除上述密封线区域部内的上述顶端以外的剩余的顶端以厚壁形成。
[0014]在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密封部件粘结在上述连结凹部中。
[0015]在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密封部件的一端被上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另一端被上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
[0016]在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具有通过将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压入而形成的凹部,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具有车顶梁结合T字部,该车顶梁结合T字部与闭合截面形状的加强件的外表面结合,该加强件与上述凹部连续且沿上述车顶侧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设在上述车顶侧梁的车顶梁外板的内侧,使通过将上述车顶梁外板的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下部朝向上述车室弯曲而形成的层差部与上述凹部结合,由此形成上述连结凹部,上述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该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分别安装有上述前上密封条及上述后上密封条且包含于上述车顶侧梁。
[0017]发明效果
[0018]在方案I的发明中,将中柱的中柱外部件一分为二地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并具有使中柱外部件下部与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的连结凹部;和将连结凹部覆盖的密封部件,密封部件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因此,密封部件与车门开口密封条连续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一致,能够将密封部件与车门开口密封条连续地设置,消除连结凹部的外观上的不协调感,能够提高美观性。
[0019]在方案2的发明中,密封部件由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构成,车门侧的车门密封条所紧贴的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从主体部到第I唇部的顶端及第2唇部的顶端、且在顶端与中柱外部件之间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平滑的表面形状,使除密封线区域部内的顶端以外的剩余的顶端以厚壁形成,因此,通过使顶端以厚壁形成,能够保持密封线区域部内的较薄的顶端的形状,抑制了密封线区域部内的较薄的顶端从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及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剥离,能够使密封线区域部内的顶端与外表面紧贴。
[0020]在方案3的发明中,密封部件粘结在连结凹部上,因此密封部件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0021]在方案4的发明中,密封部件的一端被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另一端被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因此,密封部件的一端及另一端难以从中柱外部件剥离,能够抑制一端及另一端的脱离,并且,相对于车门开口密封条连续的线更加显著,美观性更为提高。
[0022]在方案5的发明中,通过将中柱外部件下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压入而形成凹部,并形成与凹部相连且与车顶侧梁的加强件的外表面结合的车顶梁结合T字部,使通过将中柱外部件上部的下部朝向车室弯曲而形成的层差部与凹部结合,由此形成连结凹部,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因此,能够不减少延伸至中柱上部的闭合截面的截面面积地使中柱的上部与车顶侧梁的加强件(车顶侧梁加强部件)结合,能够提高针对从车顶上方输入到车顶的载荷的强度。
[0023]而且,由于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前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所以具有减少连结凹部的外观上的不协调感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车身的侧视图。
[0025]图2是从图1的箭头2方向观察到的图。
[0026]图3是车身侧部构造的连结凹部的主视图。
[0027]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
[0028]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9]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
[0030]图7是沿图4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
[0031]图8是从图4的箭头8方向观察到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0033]实施例
[0034]如图1、图2所示,车身12具有:成为车室15的地板的下车身16 ;成为车室15的侧壁的侧车身13 ;和支承在侧车身13上的车顶17。
[0035]侧车身13具有:下纵梁18 ;立设在下纵梁18上的前柱21、中柱22、后柱23 ;和车顶侧梁24。而且,侧车身13还具有:由这些下纵梁18、柱21、22、车顶侧梁24形成的前车门开口 25 ;和由这些下纵梁18、柱22、23、车顶侧梁24形成的后车门开口 26。
[0036]在前车门开口 25上安装有前车门28及前车门开口密封条(front door openingseal) 31。在后车门开口 26上安装有后车门32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在本说明书中,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均包含于侧车身13。
[0037]侧车身13将对车身12的车顶17进行支承的中柱22的中柱外部件36—分为二地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37和中柱外部件下部38。在中柱22及从车顶17连续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24上,安装有与前车门28及后车门32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
[0038]如图2及图5所示,中柱22具有:使中柱外部件下部38与中柱外部件上部37结合的连结凹部41 ;和将连结凹部41覆盖的密封部件42。
[0039]密封部件42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中的、沿着车顶侧梁24的前上密封条43及后上密封条44连续。
[0040]如图5及图6所示,密封部件42由与连结凹部41相对的主体部46、与主体部46连续且重叠在中柱外部件上部37的外表面47上的第I唇部48、和与主体部46连续且重叠在中柱外部件下部38的外表面51上的第2唇部52构成。
[0041]沿着中柱外部件3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前车门28 (图1)的前车门密封条53 (图2)及后车门32的后车门密封条54与中柱外部件36紧贴,并且与密封部件42的密封线区域部55紧贴。密封线区域部55从主体部46到第I唇部48的顶端56及第2唇部52的顶端57、且在顶端56、57与中柱外部件36之间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平滑的表面形状。密封线区域部55以图2的点图案示出。如图6所示,除密封线区域部55内的顶端56、57以外,剩余的顶端58、61以厚壁形成。
[0042]密封部件42粘结在连结凹部41上。例如,通过双面胶带62进行粘结。在此基础上,如图2所示,密封部件42的一端63及另一端64被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夹入。
[0043]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中柱外部件36中,通过将中柱外部件下部38的上部66朝向车室15(箭头al的方向)压入而形成凹部67。如图4所示,闭合截面形状的加强件71与凹部67连续且沿车顶侧梁2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设在车顶侧梁24的车顶梁外板68的内侧(箭头a2的方向)。车顶梁结合T字部73与加强件71的外表面72结合。通过将车顶梁外板68的中柱外部件上部37的下部74朝向车室15弯曲而形成层差部75,并使该层差部75与凹部67结合,由此,形成了连结凹部41。
[0044]如图2所示,连结凹部41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76及后车门开口上缘77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其中,前车门开口上缘76及后车门开口上缘77分别安装有前上密封条43及后上密封条44,且包含于车顶侧梁24中。
[0045]“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76及后车门开口上缘77大致相同的高度上”是指,例如,如图3所示,在使后车门开口上缘77相对于下纵梁18的高度为H时,连结凹部41相对于下纵梁18的高度为Hl,虽然Hl比H仅高出δ,但称为Hl与H相比为大致相同高度。
[0046]如图2所示,侧车身13具有中柱22、车顶17、车顶侧梁24、密封部件42。
[0047]如图3、图4、图7、图8所示,中柱22具有中柱外部件36和中柱内部件81 (图8)。通过中柱外部件36和中柱内部件81而形成闭合截面形状。安全带固定器安装托架82设置在中柱22内。
[0048]如图7所示,中柱外部件36的截面呈帽形状,由主体壁部85、与主体壁部85连续的前壁部86、后壁部87、和与前壁部86及后壁部87连续的第I凸缘83、84构成。车顶梁结合T字部73沿加强件7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点焊(焊接部73a)而与加强件71结

口 ο
[0049]如图8所示,中柱内部件81的截面呈帽形状,由主体壁部93、与主体壁部93连续的前壁部94、后壁部95、和与前壁部94及后壁部95连续且分别与第I凸缘83、84结合的第2凸缘91、92构成。而且,使车顶梁结合T字部96沿加强件71的长度方向延伸而与加强件71及车顶17结合。
[0050]在中柱内部件81中,使第2凸缘91、92分别与中柱外部件36的第I凸缘83、84结合,由此,形成了前车门开口纵缘98 (图3)及后车门开口纵缘101 (图3),且与车顶17的车顶侧梁24连续。
[0051]如图2?图4、图8所示,车顶17具有车顶面板外部件103和车顶拱104。车顶面板外部件103的侧端部105与车顶侧梁24结合。
[0052]如图4所示,车顶侧梁24具有车顶梁外板68和加强件71。车顶梁外板68具有:以使外表面朝向车身12的外侧(图4的箭头a3的方向)的方式形成的车顶梁外板主体部106 ;和与车顶梁外板主体部106连续且使表面朝向上方的顶部107,该顶部107从上方重叠而结合有车顶面板外部件103的侧端部105。从该顶部107延伸出结合端108。[0053]而且,车顶侧梁24还具有:与车顶梁外板主体部106相连且以使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的开口上端部111 ;与开口上端部111连续且包含于前车门开口上缘76的外凸缘112 ;和以包含于后车门开口上缘77的方式形成的外凸缘77a。在开口上端部111的长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中柱外部件上部37。
[0054]中柱外部件上部37具有从第2主体壁部(下部74)的中央弯曲而形成的层差部75,该第2主体壁部是以配置在中柱外部件36的主体壁部85的延伸线上的方式形成的。如图5所示,层差部75具有以从第2主体壁部(下部74)的中央弯曲的方式形成的压入部113。与该压入部113连续且弯曲地形成有与主体壁部85大致平行的结合缘114。结合缘114结合在凹部67的底部67a上。结合缘114与加强件71的下缘(前车门开口上缘76及后车门开口上缘77)相比仅以距离h(图4)形成于上方。
[0055]如图4、图7、图8所示,加强件71由加强件外部件116和加强件内部件117构成。
[0056]加强件外部件116的截面形状呈大致U字形,并由沿着中柱外部件36的车顶梁外板主体部106的加强件第I壁部121、从加强件第I壁部121朝向车顶17延伸的加强件第2壁部122、与加强件第2壁部122相对的加强件第3壁部123、和与加强件第3壁部123连续的凸缘124构成。通过点焊(焊接部125)使加强件第2壁部122与车顶梁外板68的顶部107的结合端108结合。
[0057]如图4所示,加强件内部件117呈截面折曲(dog-leg)形状,并由与加强件外部件116的加强件第I壁部121及加强件第3壁部123相对且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加强件第4壁部127、与加强件第4壁部127连续且向下方朝向中柱22延伸的加强件第5壁部128、和以与加强件第4壁部127连续的方式正交且在与车顶梁外板68的顶部107的结合端108之间夹持加强件第2壁部122而结合的凸缘131构成。
[0058]加强件第5壁部128通过点焊(焊接部134)与车顶拱104的端部133结合。使加强件第5壁部128的端部与加强件外部件116的凸缘124结合,并使车顶梁外板68的外凸缘112、77a(图3)与凸缘124结合,由此,形成了前车门开口上缘76及后车门开口上缘77。
[0059]如图3所示,在前车门开口上缘76以及前车门开口纵缘98上安装有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 (图2)。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呈环状,并也安装在下纵梁18 (图1)及前柱21上。
[0060]在后车门开口上缘77以及后车门开口纵缘101上安装有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图2)。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呈环状,并也安装在下纵梁18(图1)及后柱23上。
[0061]如图2所示,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由以将前车门开口上缘76以及前车门开口纵缘98 (图3)夹着的方式夹持的夹持部136 ;和与夹持部136 —体相连且被按压在前车门28(图1)上而紧贴的紧贴部137。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相同。如既已说明那样,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分别按压密封部件42的一端63、和另一端64。
[0062]如图5所示,密封部件42以与连结凹部41的深度对应的厚度(例如,厚度T)形成主体部46。厚度T与相对于中柱外部件36的主体壁部85的深度B和相对于第2主体壁部(下部74)的深度B对应。
[0063]在第I唇部48中,使密封线区域部55的第I唇部48的厚度从tl逐渐减少至顶端56的厚度t2(未图示,例如,0.01mm)。在第2唇部52中,使密封线区域部55的第2唇部52的厚度从tl逐渐减少至顶端57的厚度t2 (例如,0.01mm)。
[0064]另一方面,使除密封线区域部55的第I唇部48以外的剩余的第I唇部48的厚度从tl逐渐减少至顶端58的厚度t3(例如,0.5mm)(图6)。也就是说,剩余的第I唇部48的顶端58的厚度t3 > t2而使顶端58比顶端56厚。
[0065]使除密封线区域部55的第2唇部52以外的剩余的第2唇部52的厚度从tl逐渐减少至顶端61的厚度t3(例如,0.5mm)(图6)。也就是说,剩余的第2唇部52的顶端61的厚度t3 > 12而使顶端61比顶端57厚。
[0066]如图2所示,密封部件42的一端63延伸至到达前车门开口纵缘98 (图3)和前车门开口上缘76为止,另一端64延伸至到达后车门开口纵缘101 (图3)和后车门开口上缘77为止。
[0067]接下来,简单说明密封部件42的安装要点。
[0068]首先,完成车身12的喷涂工序。在此,省略喷涂膜的记载。接着,如图5、图6所示,双面胶带62的一面贴附在密封部件42的主体部46的内侧端138上,并将双面胶带62的另一面贴附在连结凹部41的底(结合缘114)上。
[0069]最后,在将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安装于车身12时,使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的夹持部136与密封部件42的一端63重叠,由此夹持一端63。同样地,使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的夹持部136与密封部件42的另一端64重叠,由此夹持另一端64。于是完成密封部件42的安装。
[0070]像这样,在车身侧部构造中,密封部件42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的前上密封条43以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的后上密封条44连续,且为颜色与车门开口密封条的颜色相同的密封部件42,由此,消除了密封部件42的外观上的不协调感,且消除了连结凹部41的外观上的不协调感,能够提高美观性。
[0071]而且,密封部件42由于在对车身12喷涂后进行贴附,所以易于使其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的颜色相同。但是,也可以使密封部件42与中柱22颜色相同。
[0072]另外,通过使密封部件42的剩余的顶端58、61以厚壁(厚度t3)形成,而能够保持密封线区域部55内的较薄的顶端56、57的形状,抑制了密封线区域部55内的较薄的顶端56、57从中柱外部件上部37的外表面47及中柱外部件下部38的外表面51剥离,能够使密封线区域部55内的顶端56、57与外表面47、51紧贴。
[0073]如图4所示,在车身侧部构造中,能够不减少延伸至中柱22上部(凹部67)的闭合截面的截面面积地使中柱22的上部(凹部67)与车顶侧梁24的加强件(车顶侧梁加强部件)71结合,能够提高针对从车顶17上方输入到车顶17的载荷的强度。
[0074]工业实用性
[0075]本发明的汽车车身侧部构造适合于汽车。
[0076]附图标记说明
[0077]12…车身,13...侧车身,15…车室,17…车顶,22...中柱,24…车顶侧梁,28…前车门,31…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2...后车门,33...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6...中柱外部件,37...中柱外部件上部,38…中柱外部件下部,41...连结凹部,42...密封部件,43…前上密封条,44…后上密封条,46…主体部,47...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48…第I唇部,51...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52...第2唇部,53…前车门密封条,54...后车门密封条,55…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56...第I唇部的顶端,57...第2唇部的顶端,58、61…剩余的顶端,63...密封部件的一端,64...密封部 件的另一端,66...中柱外部件下部的上部,67…凹部,68...车顶梁外板,71…加强件,72…加强件的外表面,73…车顶梁结合T字部,74…中柱外部件上部的下部,75…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层差部,76...前车门开口上缘,77...后车门开口上缘。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将对车身的车顶进行支承的中柱的中柱外部件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这两部分,在所述中柱及从所述车顶连续地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上安装有与前车门及后车门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壁构造具有: 连结凹部,其使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与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和 密封部件,其将所述连结凹部覆盖,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所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所述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由与所述连结凹部相对的主体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上的第I唇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上的第2唇部构成, 沿着所述中柱外部件延伸的所述车门侧的前车门密封条与所述中柱外部件紧贴,所述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I唇部的顶端及所述第2唇部的顶端、且在所述顶端与所述中柱外部件之间,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平滑的表面形状, 除所述密封线区域部内的所述顶端以外的剩余的顶端以厚壁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粘结在所述连结凹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的一端被所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另一端被所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具有通过将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压入而形成的凹部,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具有车顶梁结合T字部,该车顶梁结合T字部与闭合截面形状的加强件的外表面结合,该加强件与所述凹部连续且沿所述车顶侧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设在所述车顶侧梁的车顶梁外板的内侧,使通过将所述车顶梁外板的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下部朝向所述车室弯曲而形成的层差部与所述凹部结合,由此形成所述连结凹部, 所述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该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分别安装有所述前上密封条及所述后上密封条且包含于所述车顶侧梁。
【文档编号】B62D25/04GK103998327SQ201280062941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永井重之, 北山贤一, 渡边康哲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