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102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方便,结构稳定,节省存放空间,携带方便的折叠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时尚、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时尚又环保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自行车、电动车也从一种单纯的代步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身体力行的环保途径之一,而节省存放空间、方便携带的可折叠式自行车或电动车,其折叠后体积小且重量轻,提着它上下楼、上下电梯、乘公交车和地铁出行等都十分方便,而且折叠车外观靓丽,做工精美,绝对是时尚一族的顶好装备。现有的可折叠的自行车或电动车,其折叠方式都较为简单,通常在前轮方向杆与车身支架之间设置一折叠机构,通过折叠机构将前轮方向杆与车身支架进行折叠,这种折叠方式非常简单,折叠后的体积仍然较大,原因在于其车身支架没有折叠,且没有一种较好的折叠机构可用。虽然现在出现了一种能对车身进行折叠的折叠机构,但是,该种折叠机构只是将车身的前后支架进行简单的枢接,由其构成的折叠车架结构极不稳定,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这种对车身进行简单折叠的代步车,操作步骤繁琐,特别针对一些身体行动本就不方便的人士,要做如此复杂的折叠工作将会更加困难。基于上述的不足,因此,需要一种折叠方便,结构稳定,节省存放空间,携带方便的折叠车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方便,结构稳定,节省存放空间,携带方便的折叠车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折叠车架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及后轮支架之间,所述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呈对称设置的两后车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一连杆,所述前车架的侧壁向下延伸出枢接部,所述前车架的末端位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的上方,且所述枢接部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架的末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枢接,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枢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通过将所述前车架及后车架的一端相互重叠地设置,并使所述后车架与所述前车架枢接,两者之间枢接便可实现联动的目的;然后再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连杆,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前车架及后车架上并且另一端相互枢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又实现联动;再利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从而只需驱动第一连接件便可通过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驱动所述前车架及后车架转动,进而实现两者的收合,折叠时只需要拉动所述连杆即可,使用非常简单,折叠非常方便;并且由于整个车架是从中间向上折起的,打开时,重量从车架的上方向下作用,与收折方向相反,使用时不会发生意外收折,结构稳定性高,折叠后车架的长度减少一半,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储存空间,携带十分方便。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呈向下弯折结构。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成弯折结构,使其弯折处作为枢接点,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以弯折处作为一支承点,从而有效地驱动所述前车架向上转动;另外,弯折结构又可以在所述折叠车架收折后避免与所述枢接部发生干涉,使得结构更加紧凑、稳定。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呈向上弯折结构。将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成向上弯折结构一方面为了能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枢接,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在所述折叠车架收折后与所述枢接部发生干涉,从而进一步使所述折叠车架的结构更加紧凑、稳定。较佳地,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前车架的前端,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一直线驱动装置,只需要启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由直线驱动置的伸缩动作带动所述连杆的移动,因而,无需手动对所述连杆进行操作,实现自动打开或收折叠的目的,这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使用非常方便;另外,由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在启动时才发生运动,不启动时是固定的,因此,在不启动时,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又可以将所述前车架及后车架的相对位置牢牢锁定,进一步防止所述前车架及后车架意外地向上收折,提高了结构的稳定及使用的安全性。具体地,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只需要利用电动车自带的电池即可进行驱动,无需增加额外的驱动机构,使用简单方便。较佳地,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支撑椅座的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包括连动杆,所述后轮支架倾斜向上地延伸出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椅座的前端枢接,所述连动杆与所述支撑杆交叉地设置且中部相互枢接,所述连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后车架枢接,上端与所述椅座的后端连接。通过在所述后轮支架上固定一支撑杆,并在所述支撑杆上交叉地设置一连动杆,所述支撑杆及所述连动杆同时支撑所述椅座,从而有效承载所述椅座,并且利用连动杆与所述后车架的枢接,使所述连动杆与所述后车架发生联动作用,进而使所述后车架收折时,同时收折整个椅座,从而使所述折叠车架收折后的体积更小,存用更小的空间,有利于存放或携带。具体地,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动杆的上端枢接,另一端与所述椅座的后端枢接。设置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连动杆、支撑杆及椅座之间形成一四边形,所述四边形可以在所述连动杆的驱动下进行变形,因此,所述第三连接件一方面可以对所述椅座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所述椅座的位置起到调节的作用从而使所述椅座达到收折的目的。较佳地,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辅助轮组,所述辅助轮组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横杆,所述第一滚轮枢接于所述后轮支架上,所述横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轮支架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滚轮枢接。由于所述折叠车架收折后不能平稳地竖直放置,因此,在所述后轮支架上设置所述辅助轮组可以使所述折叠车架收折后实现直立,并且,收折后整个折叠车架的重量均通过所述辅助轮组施加于地面上,使用者只需拖动所述折叠车架让其滑动即可行进,减轻了使用者的负重,携带非常之方便。具体地,所述辅助轮组还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两端向上弯折,且一端与所述横杆枢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的后端枢接。通过设置所述第四连接件,使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后车架枢接,从而使其与所述后车架实现联动,在所述后车架收折的同时,带动所述辅助轮组打开,因而无需在收折车架后再次手动打开,结构十分巧妙,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较佳地,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支架上。由于所述前轮支架与所述前车架相互枢接,所述前车架收折时是沿着该枢接点向上转动的,其并没有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动,所述前轮支架上的方向杆始终保持在同一角度,因此,将所述拉杆分别与所述后车架及前轮支架枢接,在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折叠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拉杆的同步拉动,使所述前轮支架发生转动,进而使所述前轮支架上的方向杆在车架收折后位置更合理,结构更加紧凑。


图1是本发明折叠车架用于电动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述电动车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折叠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折叠车架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折叠车架中折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折叠车架沿对称轴剖开后的侧面示意图。图7是图1中所述电动车的侧视图。图8是本发明折叠车架收折后的状态示意图。图9是电动车收折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折叠车架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描述,该具体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形式,本发明不限于此种形式,如下所示: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折叠车架100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200及后轮支架300之间,所述前轮支架200两侧安装有前轮201,并且具有方向杆202,所述后轮支架300安装有后轮301,驱动所述后轮301转动的驱动电机302。所述折叠车架100包括前车架1、两后车架2、两第一连接件3、两第二连接件4、一连杆5、一直线驱动装置6、两折叠组件7、两辅助轮组8以及两拉杆9。两所述后车架2、两第一连接件3、两第二连接件4、两折叠组件7、两辅助轮组8以及两拉杆9分别呈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折叠车架100的两侧。所述前车架I呈U型结构,该U型结构使其两端部处于同一侧,以方便与所述后车架2连接;所述前车架I的两管件的侧壁向下延伸出枢接部11,所述前车架I的末端位于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的上方,即所述前车架I的末端与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有一部分呈重叠状态。所述枢接部11与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枢接。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架I的末端枢接;枢接点位于所述枢接部11与所述前车架I末端的端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3呈向下弯折结构。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件3设置成弯折结构,使其弯折处作为枢接点,在所述连杆5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转动时,以弯折处作为一支承点,从而有效地驱动所述前车架I向上转动;另外,弯折结构又可以在所述折叠车架100收折后避免与所述枢接部11发生干涉,使得结构更加紧
凑、稳定。再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枢接,枢接点位于与所述枢接部11枢接的枢接点之后。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中部;所述连杆5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另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呈向上弯折结构。将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置成向上弯折结构一方面为了能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枢接,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在所述折叠车架100收折后与所述枢接部11发生干涉,从而进一步使所述折叠车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稳定。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4,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安装于所述前车架I的前端,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连杆5的中部,并且与所述连杆5固定。通过设置一直线驱动装置6,只需要启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由直线驱动置6的伸缩动作带动所述连杆5的移动,因而,无需对所述连杆5进行手动操作,从而实现自动打开或收折叠的目的,这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使用非常方便;另外,由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在启动时才发生运动,不启动时是固定的,因此,在不启动时,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又可以将所述前车架I及后车架2的相对位置牢牢锁定,进一步防止所述前车架I及后车架2意外地向上收折,提高了结构的稳定及使用的安全性。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为电动推杆。只需要利用电动车自带的电池即可驱动所述电动推杆6,无需增加额外的驱动机构,使用简单方便。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直线致动器,如气缸、液压缸、直线电机等等。如图5所示,所述折叠组件7用于支撑椅座400,所述椅座400用于安装座椅以供使用者骑行。所述折叠组件7包括连动杆71及第三连接件72,所述后轮支架300倾斜向上地延伸出一支撑杆303,所述支撑杆303的上端与所述椅座400的前端枢接,所述连动杆71与所述支撑杆303交叉地设置且所述连动杆71的中部延伸出另一枢接部,该枢接部枢接于所述支撑杆303的中部;所述连动杆71的下端与所述后车架2枢接,枢接点是位于所述后车架2的前半段,具体位置可根据需要设定。所述连动杆71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72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三连接件72的另一端与所述椅座400的后端枢接。通过在所述后轮支架300上固定一支撑杆303,并在所述支撑杆303上交叉地设置一连动杆71,所述支撑杆303及所述连动杆71同时支撑所述椅座400,从而有效承载所述椅座400,并且利用连动杆71与所述后车架2的枢接,使所述连动杆71与所述后车架2发生联动作用,进而在所述后车架2收折时,同时收折整个椅座400,从而使所述折叠车架100收折后的体积更小,存用更小的空间,有利于存放或携带。而设置所述第三连接件72,使所述第三连接件72与所述连动杆71、支撑杆303及椅座400之间形成一四边形,所述四边形可以在所述连动杆71的驱动下进行变形,因此,所述第三连接件72 —方面可以对所述椅座400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所述椅座400的位置起到调节的作用从而使所述椅座400达到收折的目的。如图8所示,所述辅助轮组8包括第一滚轮81、第二滚轮82、横杆83及第四连接件84,所述第一滚轮81枢接于所述后轮支架2上;所述横杆83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轮支架2上,枢接点与所述第一滚轮81的枢接点相同,所述横杆8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滚轮82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84两端向上弯折,且一端与所述横杆83枢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2的后端枢接。由于所述折叠车架100收折后不能平稳地竖直放置,因此,在所述后轮支架2上设置所述辅助轮组8可以使所述折叠车架100收折后实现直立,并且,收折后整个折叠车架100的重量均通过所述辅助轮组8施加于地面上,使用者只需拖动所述折叠车架100让其滑动即可行进,减轻了使用者的负重,携带非常之方便。而所述第四连接件84与所述后车架2枢接,可以使其与所述后车架2实现联动,在所述后车架2收折的同时,带动所述辅助轮组8打开,因而无需在收折车架后再次手动打开,结构十分巧妙,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参阅图3及图4所述拉杆9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支架200上。由于所述前轮支架200与所述前车架I相互枢接,所述前车架I收折时是沿着该枢接点向上转动的,其并没有带动所述前轮支架200转动,所述前轮支架200上的方向杆202始终保持在同一角度,因此,将所述拉杆9分别与所述后车架2及前轮支架200枢接,在所述前车架I与后车架2折叠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拉杆9的同步拉动,使所述前轮支架200发生转动,进而使所述前轮支架200上的方向杆202在车架收折后位置更合理,结构更加紧凑。综合上述并结合图6至图9,下面对本发明折叠车架100的折叠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所述折叠车架100完全打开时,所述前车架I的两端与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重叠;所述电动推杆6的输出端伸出,所述连动杆71倾斜向上并且与所述支撑杆303形成交叉的打开状态,所述椅座400处于水平状态;所述辅助轮组8离开地面,没有与地面接触,而且,所述第二滚轮82与所述第一滚轮81呈并列地排在一起。当需要收折所述折叠车架100时,启动所述电动推杆6,所述电动推杆6的输出端向内收缩,进而带动所述连杆5向电动车前方移动;所述连杆5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枢接的枢接点转动,所述连杆5的前端向上转动,推动所述前车架I向上转动,所述前车架I转动的同时带动所述后车架2的前端向上转动,同时所述第二连接件4又带动所述后车架2转动。在这个过程中,所述前车架I与后车架2相对收折,即从两者相互重叠的一端向上移动,另一端相互靠拢。与此同时,所述后车架2向上转动带动所述连动杆71的下端向上转动,所述连动杆71的上端向下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72带动所述椅座400的后端下移,从而使所述椅座400慢慢向所述支撑杆303靠近。所述后车架2的后端转动并带动所述第四连接件84,使所述第四连接件84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横杆83,最后使所述第一滚轮81及第二滚轮82相互之间展开。另外,在收折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拉杆9带动所述前轮支架200转动,进而调整所述方向杆202的倾斜角度。当完全收折后,所述电动推杆6的输出端完全缩进其内部,所述前车架I及后车架2差不多呈平衡状态,所述第一滚轮81及第二滚轮82着地,并支撑处于收折状态的车身。当需要再次打开时,只需启动所述电动推杆6,由所述电动推杆6的输出端推动直至完全打开为止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通过将所述前车架I及后车架2的一端相互重叠地设置,并使所述后车架I与所述前车架2枢接,两者之间枢接便可实现联动的目的;然后再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及连杆5,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件3及第二连接件4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前车架I及后车架2上并且另一端相互枢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及第二连接件4又实现联动;再利用所述连杆5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从而只需驱动第一连接件3便可通过第一连接件3及第二连接件4驱动所述前车架I及后车架2转动,进而实现两者的收合,折叠时只需要拉动所述连杆5即可,使用非常简单,折叠非常方便;并且由于整个车架是从中间向上折起的,打开时,重量从车架的上方向下作用,与收折方向相反,使用时不会发生意外收折,结构稳定性高,折叠后车架的长度减少一半,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储存空间,携带十分方便。另外,本发明可以不使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6,这时要折叠所述折叠车架100只需手动拉动所述连杆5即可以实现,但是为了确保所述折叠车架100打开时不发生意外收折的情况,因此,可以在所述前车架I或后车架2上安装一锁定机构,当折叠车架打开时,利用锁定机构将所述连杆5锁定,防止其发生移动,进而确保所述折叠车架100保持打开的状态。所述锁定机构可以为一根杆,一端连接于前车架I或后车架2上,另一端扣后于所述连杆5上,从而保持所述连杆5固定;所述锁定机构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在此不在详细列举。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车架,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及后轮支架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呈对称设置的两后车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一连杆,所述前车架的侧壁向下延伸出枢接部,所述前车架的末端位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的上方,且所述枢接部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架的末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枢接,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呈向下弯折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呈向上弯折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前车架的前端,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电动推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支撑椅座的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包括连动杆,所述后轮支架倾斜向上地延伸出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椅座的前端枢接,所述连动杆与所述支撑杆交叉地设置且中部相互枢接,所述连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后车架枢接,上端与所述椅座的后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动杆的上端枢接,另一端与所述椅座的后端枢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辅助轮组,所述辅助轮组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及横杆,所述第一滚轮枢接于所述后轮支架上,所述横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轮支架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滚轮枢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组还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两端向上弯折,且一端与所述横杆枢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的后端枢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支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叠车架,安装于所述前轮支架及后轮支架之间,所述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呈对称设置的两后车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一连杆,所述前车架的侧壁向下延伸出枢接部,所述前车架的末端位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的上方,且所述枢接部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架的末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的前端枢接,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枢接。本发明折叠车架折叠方便,结构稳定,节省存放空间,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B62K15/00GK103158819SQ2013100497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7日
发明者张钊 申请人:武济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