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包括齿条轴支撑装置的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49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包括齿条轴支撑装置的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支撑轭(50)、插塞(60)、中间凸轮部件(70)和旋转力产生弹簧(80)。插塞(60)包括插塞本体(61)、插塞帽部件(67)和锁紧螺母(68)。插塞本体(61)具有插塞固定部(62)、插塞背壁部(63)、插塞凸轮部(64)、插塞内部空间(65)和第一限制部(100)。第一限制部(10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中间凸轮部件(70)包括中间凸轮本体(71)、中间凸轮部(72)和第二限制部(200)。第二限制部(200)具有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面对部(220)。第二面对部(220)面对第一面对部(120)。
【专利说明】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包括齿条轴支撑装置的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于支撑轭支撑齿条轴的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包括该齿条轴支撑装置的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将参照图9描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0.2010-36610 (JP2010-36610A)中描述的转向系统的构型。转向系统400包括齿条壳体410、齿条轴420、小齿轮轴430和齿条轴支撑装置440。齿条轴支撑装置440包括支撑轭450、插塞460、中间凸轮部件470、旋转力产生弹簧480和调节螺栓490。
[0003]插塞460具有插塞固定部461、插塞内部空间462和凸轮面463。插塞460的插塞固定部461固定至齿条壳体410。插塞460的插塞内部空间462容置调节螺栓490的一部分、旋转力产生弹簧480、和中间凸轮部件470的一部分。
[0004]中间凸轮部件470具有弹簧保持部471、限制部472和凸轮面473。中间凸轮部件470的凸轮面473接触插塞460的凸轮面463。
[0005]限制部472在插塞460和中间凸轮部件470彼此组装时用作引导部,并且用于限制相互组装的插塞460和中间凸轮部件470的相对径向运动。限制部472具有设置在插塞固定部461内部的第一限制部472A和设置在插塞固定部461外部的第二限制部472B。限制部472通过第一限制部472A的外表面与插塞固定部461的内表面的接触来限制中间凸轮部件470相对于插塞460的径向运动。
[0006]弹簧保持部471保持旋转力产生弹簧480。弹簧保持部471形成在第一限制部472A的插塞460侧的端部处。弹簧保持部471具有两个朝向插塞460延伸的柱状部和形成在两个柱状部之间的槽。
[0007]旋转力产生弹簧480具有第一弹簧端部481、第二弹簧端部482和弹簧卷绕部483。第一弹簧端部481连接到调节螺栓490的弹簧保持部491。第二弹簧端部482连接到中间凸轮部件470的弹簧保持部471的槽。旋转力产生弹簧480对中间凸轮部件470施加力以使中间凸轮部件470相对于插塞460旋转。
[0008]齿条轴支撑装置440具有插塞内部空间462的中间凸轮部件470侧的部分被第一限制部472A填充的构型。因此,旋转力产生弹簧480需要根据第一限制部472A的尺寸在推压方向上被设置在插塞460侧。因此,存在有需要将插塞内部空间462增大的可能性。另夕卜,齿条轴支撑装置440具有调节螺栓490,因此难以减小推压方向上的尺寸。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允许减小推压方向上的尺寸的构型的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包括该齿条轴支撑装置的转向系统。
[0010]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齿条轴支撑装置。该齿条轴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轭、插塞、中间凸轮部件和旋转力产生弹簧。支撑轭设置在齿条壳体的用于容置齿条轴的容置部中,并且支撑轭在容置部中使齿条轴沿推压方向朝向小齿轮轴运动。插塞具有插塞固定部、插塞凸轮部、插塞背壁部和第一限制部。插塞固定部在容置部中搁着支撑轭与齿条轴相对地设置,并且插塞固定部固定至齿条壳体。插塞凸轮部设置成比插塞固定部更靠近支撑轭,并且插塞凸轮部具有第一凸轮面。插塞背壁部隔着插塞固定部与支撑轭相对地形成。第一限制部从插塞背壁部朝向支撑轭突出。中间凸轮部件具有中间凸轮本体、中间凸轮部和第二限制部。中间凸轮本体设置成在容置部中比插塞更靠近支撑轭,并且中间凸轮本体具有沿推压方向延伸的轴线。中间凸轮部围绕中间凸轮本体形成,并且中间凸轮部具有接触第一凸轮面的第二凸轮面。第二限制部从中间凸轮本体朝向插塞突出,并且第二限制部在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面对第一限制部。旋转力产生弹簧连接到插塞,并且旋转力产生弹簧对中间凸轮部件施加力以使中间凸轮部件相对于插塞旋转。
[0011]通过上述构型,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彼此面对。因此,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在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运动通过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相互接触而限制。也就是说,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在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将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定位。
[0012]另外,通过上述构型,将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定位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中的每个均具有使得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中的每个均从插塞背壁部或中间凸轮本体朝向插塞内部的空间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在中间凸轮本体的轴向方向上形成使旋转力产生弹簧与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交叠的交叠部分。因此,在用于将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定位的部分中,与插塞内部空间的中间凸轮部件侧的部分被填充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的尺寸。
[0013]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旋转力产生弹簧可以具有线圈状弹簧卷绕部,并且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可以插入在弹簧卷绕部的径向内侧中。
[0014]通过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与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在旋转力产生弹簧的轴向方向上不是设置在弹簧卷绕部内部的空间中而是设置在该空间的外部的情况相比,部件在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推压方向上的交叠部分增加。因此,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的尺寸。
[0015]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旋转力产生弹簧可以具有第一弹簧端部和第二弹簧端部,第一限制部可以具有第一本体部和第一面对部,该第一本体部保持第一弹簧端部,该第一面对部在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面对第二限制部,并且第二限制部可以具有第二本体部和第二面对部,该第二本体部保持第二弹簧端部,该第二面对部在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面对第一面对部。
[0016]通过上述构型,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具有在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使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定位的功能以及保持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功能。因此,与具有使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定位的功能的部分和具有保持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功能的部分单独地形成的情况相比,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构型得到简化。
[0017]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第二限制部可以通过与中间凸轮本体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的间隙面对所述第一限制部。
[0018]通过上述构型,与没有间隙形成在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之间的情况相比,当中间凸轮部件相对于插塞旋转时旋转阻力减小。因此,即使当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弹簧力减小时,也能够使中间凸轮部件旋转。
[0019]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支撑轭可以包括形成在与齿条轴相对的部分处的轭背面部分,轭孔部在该轭背面部分处敞开。中间凸轮部件可以包括凸轮突出部,该凸轮突出部从中间凸轮本体朝向轭背面部分突出,并且该凸轮突出部插入在轭孔部中。
[0020]通过上述构型,在调节连接到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的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弹簧力的过程中,能够将工具配合至凸轮突出部。然后,通过借助于工具使中间凸轮部件相对于插塞旋转,能够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弹簧力。因此,能够从齿条轴支撑装置中省去调节螺栓。因此,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的尺寸。
[0021]另外,通过上述构型,与凸轮突出部在中间凸轮部件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支撑轭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的尺寸。
[0022]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凸轮突出部可以具有工具对应部,该工具对应部具有与用于使中间凸轮部件相对于插塞旋转的工具相对应的形状。
[0023]通过上述构型,在调节连接到插塞和中间凸轮部件的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弹簧力的过程中,能够将与工具对应部相对应的工具配合到凸轮突出部。然后,通过借助于工具使中间凸轮部件相对于插塞旋转,能够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弹簧力。因此,与在凸轮突出部中没有形成工具对应部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用于使中间凸轮部件相对于插塞旋转的工作的可工作性。
[0024]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工具对应部可以具有与六角扳手键对应的六角插口。
[0025]在上述齿条轴支撑装置中,工具对应部可以具有与扳手对应的多边形外形。
[0026]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包括:齿条壳体;齿条轴;小齿轮轴;以及具有上述构型中的至少一种构型的齿条轴支撑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意义以及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0028]图1为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构型图;
[0029]图2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其周围部分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0030]图3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图2中示出的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
[0031]图4为根据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插塞本体、中间凸轮部件和旋转力产生弹簧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
[0032]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插塞本体、中间凸轮部件和旋转力产生弹簧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
[0033]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插塞本体、中间凸轮部件和旋转力产生弹簧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
[0034]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插塞本体、中间凸轮部件和旋转力产生弹簧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
[0035]图8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插塞本体、中间凸轮部件和旋转力产生弹簧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并且
[0036]图9为根据现有技术的齿条轴支撑装置的截面图,并且为示出了该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其周围部分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将参照图1描述转向系统I的构型。转向系统I包括转向系统本体10、轴容置装置20、助力装置30和齿条轴支撑装置40。转向系统I构造为借助于助力装置30对方向盘2的操作进行助力的齿条并联式(rack-parallel-type)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0038]转向系统本体10包括转向柱轴11、中间轴12、小齿轮轴13、齿条轴14、齿条-小齿轮机构15、两个球接头16和两个拉杆17。转向系统本体10通过方向盘2的旋转而使转向柱轴11、中间轴12和小齿轮轴13 —体地旋转。转向系统本体10通过小齿轮轴13的旋转而使齿条轴14沿纵向方向平移。转向系统本体10通过使齿条轴14平移而经由转向节4来改变转向轮3的转向角度。
[0039]齿条轴14具有齿部14A和螺纹部14B。齿条轴14在齿部14A处在沿纵向方向的预定范围内具有齿条14C。齿条轴14在螺纹部14B处在沿纵向方向的预定范围内具有作为齿条螺纹14D的外螺纹。齿条轴14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截面中具有类似于D形的截面形状。
[0040]齿条-小齿轮机构15由小齿轮轴13的小齿轮13A和齿条轴14的齿条14C形成。齿条-小齿轮机构15将小齿轮轴13的旋转转换成齿条轴14的平移。
[0041]轴容置装置20 (参见图2)包括齿条壳体21、油封26、球轴承27和滚针轴承28。轴容置装置20形成为齿条壳体21、油封26、球轴承27和滚针轴承28的组件,其中所述齿条壳体21、油封26、球轴承27和滚针轴承28分别形成为单独的部件。
[0042]齿条壳体21由金属材料形成。齿条壳体21呈与齿条轴14的形状相对应的圆筒形。齿条壳体21具有基部壳体22、端部壳体23、基础容置空间24和支撑容置空间(S卩,权利要求中的“容置部”)25。齿条壳体21具有分别形成为单独的部件的基部壳体22和端部壳体23彼此连接的构型。齿条壳体21的基础容置空间24容置小齿轮轴13、齿条轴14、球接头16、减速装置32和滚珠螺杆装置33。减速装置32和滚珠螺杆装置33构成了助力装置30。齿条壳体21的支撑容置空间25容置齿条轴支撑装置40。
[0043]助力装置30包括电动机31、减速装置32和滚珠螺杆装置33。助力装置30通过将电动机31的旋转借助于减速装置32传递到滚球螺杆装置33而使滚珠螺杆装置33旋转。由此,助力装置30对齿条轴14施加力。该力沿齿条轴14的纵向方向作用。
[0044]将参照图2描述齿条-小齿轮机构15周围的构型。齿条壳体21的基部内表面21A限定了基础容置空间24。齿条壳体21的支撑部内表面21B限定了支撑容置空间25。齿条壳体21的支撑开口部21C使支撑容置空间25朝向外部敞开。齿条壳体21的支撑部内表面2IB在支撑开口部2IC处具有开口部内螺纹2ID。齿条壳体21的基础容置空间24容置小齿轮轴13的小齿轮13A、齿条轴14的齿条14C、油封26、球轴承27和滚针轴承28。
[0045]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支撑轭50、插塞60、中间凸轮部件70、旋转力产生弹簧80和中间环90。齿条轴支撑装置40形成为支撑轭50、插塞60、中间凸轮部件70、旋转力产生弹簧80和中间环90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轭50、插塞60、中间凸轮部件70、旋转力产生弹簧80和中间环90分别形成为单独的部件。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支撑轭50、插塞60、中间凸轮部件70、旋转力产生弹簧80和中间环90具有同一轴线。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支撑轭50借助于插塞60、中间凸轮部件70和旋转力产生弹簧80而压靠齿条轴14的齿条背面部分14E。
[0046]将参照图3描述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构型。推压方向表示支撑容置空间25中齿条轴14压靠小齿轮轴13 (参见图2)的方向。此外,分离方向表示支撑容置空间25中齿条轴14与小齿轮轴13 (参见图2)分离的方向。
[0047]支撑轭50在支撑容置空间25中设置在齿条轴14的背面侧。支撑轭50能够在支撑容置空间25内部沿推压方向以及沿分离方向运动。支撑轭50具有轭本体51、低摩擦片56和树脂弹性部件57。支撑轭50具有分别形成为单独的部件的轭本体51、低摩擦片56和树脂弹性部件57彼此连接的构型。
[0048]轭本体51由金属材料形成。轭本体51呈圆柱状部件被局部切除的形状。轭本体51的本体外表面51A由齿条壳体21的支撑部内表面21B支撑。轭本体51具有轭支撑部52和轭背面部分53。
[0049]轭支撑部52形成在轭本体51的齿条轴14侧的部分处。轭支撑部52具有与齿条轴14的齿条背面部分14E相对应的形状。轭支撑部52通低摩擦片56支撑齿条背面部分14E。
[0050]轭背面部分53呈具有凹部的圆柱形。轭背面部分53形成在轭本体51的插塞60侧的部分处。轭背面部分53具有轭背面槽54和轭孔部55。轭背面部分53通过间隙面对中间环90的环前表面94。
[0051]树脂弹性部件57具有树脂容置部57A和树脂突出部57B。在树脂弹性部件57中,树脂容置部57A装配到轭背面槽54。在树脂弹性部件57中,树脂突出部57B从轭背面槽54突出并且接触环前表面94。当树脂突出部57B压靠环前表面94时,树脂弹性部件57被轭本体51和中间环90压缩。树脂弹性部件57通过由于压缩变形产生的回复力而推压中间环90抵靠中间凸轮部件70。
[0052]中间环90由具有小摩擦系数的金属材料形成。中间环90设置在支撑轭50与中间凸轮部件70之间。中间环90具有环通孔91。中间环90的环外表面92通过间隙面对齿条壳体21的支撑部内表面21B。中间环90的环内表面93通过间隙面对中间凸轮部件70的突出部外表面311。中间环90的环背面95接触中间凸轮本体71的凸轮本体前表面71A以及中间凸轮部72的凸轮部前表面72C。
[0053]用作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螺旋扭转弹簧由金属材料形成。旋转力产生弹簧80具有第一弹簧端部81、第二弹簧端部82和弹簧卷绕部83。旋转力产生弹簧80具有使第一弹簧端部81、第二弹簧端部82和弹簧卷绕部83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在旋转力产生弹簧80中,第一弹簧端部81连接到插塞本体61。在旋转力产生弹簧80中,第二弹簧端部82连接到中间凸轮部件70。旋转力产生弹簧80对中间凸轮部件70施加力以使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60旋转。
[0054]插塞60在支撑容置空间25中隔着支撑轭50与齿条轴14相对地设置。插塞60包括插塞本体61、插塞帽部件67和锁紧螺母68。插塞60具有分别形成为单独的部件的插塞本体61、插塞帽部件67和锁紧螺母68彼此连接的构型。在插塞60中,插塞本体61和锁紧螺母68具有同一轴线。插塞60保持旋转力产生弹簧80。插塞60封闭齿条壳体21的支撑开口部21C。
[0055]锁紧螺母68由金属材料形成。锁紧螺母68具有螺母端部表面68A和螺母内螺纹68B。锁紧螺母68的螺母内螺纹68B旋拧到插塞本体61的插塞外螺纹62C。锁紧螺母68的螺母端部表面68A接触支撑开口部21C的端部表面。锁紧螺母68抑制插塞本体61相对于齿条壳体21的松动。
[0056]将参照图4描述插塞60和中间凸轮部件70的构型。插塞本体61由金属材料形成。插塞本体61具有圆筒形部件的一个开口被封闭的形状。插塞本体61具有插塞固定部62、插塞背壁部63、插塞凸轮部64、插塞内部空间65、插塞临时结合孔66和第一限制部100。插塞本体61具有插塞固定部62、插塞背壁部63、插塞凸轮部64和第一限制部100由相同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插塞本体61的插塞内部空间65容置旋转力产生弹簧80。
[0057]插塞固定部62呈圆筒形。插塞固定部62的固定部外表面62A的一部分具有插塞外螺纹62C。插塞固定部62的插塞外螺纹62C旋拧到齿条壳体21的开口部内螺纹21D(参见图3)。锁紧螺母68的螺母内螺纹68B旋拧到插塞固定部62的插塞外螺纹62C (参见图3)。
[0058]插塞背壁部63具有其中没有开口形成的实心结构。插塞背壁部63形成在隔着插塞固定部62与支撑轭50相对的部分处。插塞背壁部63设置在齿条壳体21的外部(参见图3)。插塞背壁部63封闭插塞内部空间65在插塞固定部62中的一个开口。
[0059]插塞凸轮部64呈环形。插塞凸轮部64形成在插塞固定部62的位于支撑轭50侧的部分处。插塞凸轮部64具有多个第一凸轮面64A。插塞凸轮部64的每个第一凸轮面64A的形状均在围绕插塞本体61的轴线沿周向方向朝向一侧前行时沿轴向方向从分离侧朝向推压侧倾斜。在插塞凸轮部64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轮面64A在周向方向上被间隔部(未图示)间隔开。插塞凸轮部64的第一凸轮面64A接触中间凸轮部件70的第二凸轮面72A。
[0060]插塞内部空间65呈圆筒柱状。插塞内部空间65限定为由插塞固定部62的固定部内表面62B和插塞背壁部63的背壁部底部表面63A围绕的空间。插塞内部空间65容置第一限制部100、第二限制部200和旋转力产生弹簧80。插塞内部空间65的位于中间凸轮部件70侧的开口由中间凸轮部件70的中间凸轮本体71封闭。
[0061]插塞临时结合孔66沿轴向方向延伸穿过插塞本体61。也就是说,插塞临时结合孔66延伸穿过插塞背壁部63、插塞固定部62和插塞凸轮部64。插塞临时结合孔66在插塞背壁部63处具有临时孔的外开口部66A。插塞临时结合孔66在插塞凸轮部64处具有临时孔的内开口部66B。插塞临时结合孔66的外开口部66A的内表面具有临时内螺纹66C。
[0062]插塞帽部件67由金属材料形成。插塞帽部件67具有帽部件外部螺纹67A和工具插入孔67B。插塞帽部件67的帽部件外部螺纹67A旋拧到插塞临时结合孔66的临时内螺纹66C。插塞帽部件67封闭临时结合孔的外开口部66A。
[0063]第一限制部100从插塞背壁部63的背壁部底部表面63A朝向插塞内部空间65突出。第一限制部100插入到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空间(即,旋转力产生弹簧的径向内侦D 84中。第一限制部10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第一限制部10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在第一限制部100中,第一本体部110的远端侧部分和第一面对部120插入在第二限制部200的面对容置空间223中。第一限制部100限制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第一弹簧端部81相对于插塞本体61的旋转。
[0064]第一本体部110呈柱形并且沿插塞本体61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本体部110具有第一保持槽114,该第一保持槽114形成在柱形的中间部分处并且该第一保持槽114沿纵向方向延伸。第一本体部11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被第一保持槽114分成两个柱状部分的构型。第一本体部110具有一个第一本体部内表面112与另一第一本体部内表面112之间的第一保持槽114。第一本体部110具有从第一本体部端部表面113到使第一本体部110连接到插塞背壁部63的连接部的第一保持槽114。第一本体部110的第一本体部外表面111通过间隙面对固定部内表面62B以及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卷绕部83。第一本体部110的第一本体部端部表面113通过间隙面对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底部表面222。
[0065]第一面对部120形成在第一本体部110的远端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处。第一面对部120具有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和第一面对部端部表面122。第一面对部120的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具有与第一本体部外表面111连续的相同表面。第一面对部120的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面对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并且接触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第一面对部120的第一面对部端部表面122具有与第一本体部端部表面113连续的相同表面。第一面对部120的第一面对部端部表面122通过间隙面对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底部表面222。第一面对部120通过接触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来限制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沿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的相对运动。
[0066]中间凸轮部件70由金属材料形成。中间凸轮部件70在中间凸轮部件70能够相对于支撑轭50、插塞60和中间环90旋转的状态下设置在插塞60与中间环90之间。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中间凸轮本体71、中间凸轮部72、第二限制部200和凸轮突出部300。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中间凸轮本体71、中间凸轮部72、第二限制部200和凸轮突出部30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中间凸轮部件70通过由旋转力产生弹簧80施加的力相对于支撑轭50、插塞60和中间环90旋转。因而,中间凸轮部件70抑制中间凸轮部件70与支撑轭50之间的间隙增大。
[0067]中间凸轮本体71呈圆柱形。中间凸轮本体71的凸轮本体背面7IB面对插塞背壁部63的背壁部底部表面63A以及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卷绕部83。
[0068]中间凸轮部72呈环形。中间凸轮部72形成在中间凸轮本体71的径向外侧部分上。中间凸轮部72具有多个第二凸轮面72A和单个凸轮临时结合孔73。中间凸轮部72的每个第二凸轮面72A的形状均在围绕中间凸轮本体71的轴线沿周向方向朝向一侧前行时沿轴向方向从推压侧朝向分离侧倾斜。在中间凸轮部72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凸轮面72A在周向方向上被间隔部72D间隔开。中间凸轮部72的凸轮部外表面72B接触齿条壳体21的支撑部内表面21B (参见图3)。在中间凸轮部72中,凸轮临时结合孔73沿轴向方向延伸穿过中间凸轮部72。
[0069]第二限制部200从中间凸轮本体71的凸轮本体背面71B朝向插塞内部空间65突出。第二限制部200插入在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空间84中。第二限制部200具有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面对部220。第二限制部200具有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面对部22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第二限制部200限制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第二弹簧端部82相对于中间凸轮部件70的旋转。
[0070]第二本体部210呈柱形并且沿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二本体部210具有第二保持槽214,该第二保持槽214形成在柱形的中间部分处并且该第二保持槽214沿纵向方向延伸。第二本体部210带有具有与第一本体部110类似的构型的部分,并且具有第二本体部210被第二保持槽214分成两个柱状部分的构型。第二本体部210具有一个第二本体部内表面212与另一第二本体部内表面212 (未图示)之间的第二保持槽214。第二本体部210具有从第二本体部端部表面213到使第二本体部210连接到中间凸轮本体71的连接部的第二保持槽214。第二本体部210的第二本体部外表面211通过间隙面对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卷绕部83。第二本体部210的第二本体部端部表面213通过间隙面对插塞背壁部63的背壁部底部表面63A。图4示出了形成在第二本体部210中并且被第二保持槽214分割开的两个柱状部分中的一个柱状部分,而未示出另一柱状部分。
[0071]第二面对部220各自具有每个第二面对部220均相对于第二本体部内表面212沿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而向外凹入的形状。第二面对部220形成在第二本体部210的远端侧部分以及内侧部分处。第二面对部220形成在与第二本体部210连续的一个柱状部分和另一柱状部分中的每个柱状部分中。每个第二面对部220均具有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第二面对部底部表面222和面对容置空间223。各个第二面对部220通过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和第二面对部底部表面222限定面对容置空间223。在各个第二面对部220中,面对容置空间223朝向插塞背壁部63敞开。图4未示出形成在第二本体部210中的另一柱状部分处的第二面对部220。
[0072]将参照图4描述凸轮突出部300的构型。凸轮突出部300呈圆筒形。凸轮突出部300在从中间环90的环通孔91到支撑轭50的轭孔部55的范围内形成。凸轮突出部300具有突出部本体310和工具对应部320。凸轮突出部300具有突出部本体310和工具对应部32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凸轮突出部300形成为用于与工具配合的部分,该工具用于在将中间凸轮部件70组装到插塞60的过程中使中间凸轮部件70旋转。
[0073]突出部本体310呈圆筒形。突出部本体310的突出部外表面311通过间隙面对轭孔部55的孔部内表面55A以及中间环90的环内表面93 (参见图3)。突出部本体310的突出部端部表面312通过间隙面对轭孔部55的孔部底部表面55B (参见图3)。
[0074]工具对应部320在从突出部本体310的内部到中间凸轮本体71的内部的范围内形成。工具对应部320具有六角插口 322,该六角插口 322呈与六角扳手键相对应的形状。工具对应部320具有在从工具对应部端部表面321到中间凸轮本体71的内部的范围内的六角插口 322。工具对应部320的工具对应部端部表面321通过间隙面对轭孔部55的孔部底部表面55B (参见图3)。
[0075]将参照图3描述组装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方法。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组装过程包括第一组装过程、第二组装过程、第三组装过程、第四组装过程和第五组装过程。齿条轴支撑装置40依次通过第一组装过程至第五组装过程而组装完成。
[0076]第一组装过程为将支撑轭50设置到齿条轴14的齿条背面部分14E上的过程。在第一组装过程中,工作人员从齿条壳体21的支撑开口部21C将支撑轭50插入到支撑容置空间25中,并且将支撑轭50的轭背面部分53设置到齿条背面部分14E上。[0077]第二组装过程为将中间环90设置到支撑轭50的树脂弹性部件57上的过程。在第二组装过程中,工作人员从齿条壳体21的支撑开口部21C将中间环90插入到支撑容置空间25中,并且在环外表面92与支撑部内表面21B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位置处将中间环90设置到树脂弹性部件57上。
[0078]第三组装过程为组装插塞组件的过程。插塞组件为具有如下构型的组件:插塞本体61、中间凸轮部件70和旋转力产生弹簧80彼此组装并且临时结合螺栓(未图示)被插入在插塞临时结合孔66和凸轮临时结合孔73中。在第三组装过程中,在将插塞本体61、中间凸轮部件70和旋转力产生弹簧80彼此组装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将临时结合螺栓插入到插塞临时结合孔66和凸轮临时结合孔73中来组装插塞组件。
[0079]第四组装过程为将插塞组件固定到齿条壳体21的过程。在第四组装过程中,工作人员从齿条壳体21的支撑开口部21C将插塞组件插入到支撑容置空间25中,并且将插塞本体61的插塞外螺纹62C旋拧到齿条壳体21的开口部内螺纹21D。在第四组装过程中,当整个插塞外螺纹62C旋拧到开口部内螺纹21D时,中间环90被中间凸轮部件70推压而在环前表面94与轭背面部分53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抵靠树脂弹性部件57。
[0080]第五组装过程为完成齿条轴支撑装置40在齿条壳体21上的安装的过程。工作人员将锁紧螺母68的螺母内螺纹68B旋拧到插塞本体61的插塞外螺纹62C。随后,工作人员从插塞临时结合孔66和凸轮临时结合孔73将临时结合螺栓移除,并且将插塞帽部件67的帽部件外螺纹67A旋拧到插塞临时结合孔66的临时内螺纹66C中。在第五组装过程中,插塞60通过将插塞帽部件67旋拧到插塞本体61中进行组装,并且完成了齿条轴支撑装置40在齿条壳体21上的安装。
[0081]将参照图4描述组装插塞组件的方法。插塞组件的组装方法包括第一中间过程、第二中间过程、第三中间过程和第四中间过程。插塞组件依次通过第一中间过程至第四中间过程而组装完成。
[0082]第一中间过程为将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第一弹簧端部81连接到插塞本体61的过程。在第一中间过程中,工作人员从第一弹簧端部81侧将旋转力产生弹簧80插入到插塞内部空间65中,并且将第一弹簧端部81压配合至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保持槽114。
[0083]第二中间过程为将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第二弹簧端部82连接到中间凸轮部件70的过程。在第二中间过程中,工作人员将中间凸轮部件70的第二限制部200插入到插塞内部空间65中,并且将第二弹簧端部82压配合到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保持槽214中。在第二中间过程中,在将第二弹簧端部82压配合至第二保持槽214的过程中,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被插入到第二限制部200的面对容置空间223中。因此,中间凸轮部件70至插塞本体61的组装位置通过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与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之间的接触而引导。
[0084]第三中间过程为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的过程。在第三中间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插塞本体61安装到固定夹具上,然后将六角扳手键插入到凸轮突出部300的六角插口 322中。随后,工作人员沿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通过对六角板手键施加转矩而增大的方向旋转中间凸轮部件70。随后,工作人员借助于六角扳手键旋转中间凸轮部件70,直到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的旋转通过中间凸轮部72的间隔部72D与插塞凸轮部64的间隔部接触而限制。当中间凸轮部72的间隔部72D与插塞凸轮部64的间隔部接触时,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扭转量达到预定扭转量。当中间凸轮部72的间隔部72D与插塞凸轮部64的间隔部接触时,中间凸轮部件70的凸轮临时结合孔73与插塞本体61的插塞临时结合孔66同轴地定位。
[0085]第四中间过程为将临时结合螺栓插入到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中的过程。在第四中间过程中,工作人员借助于六角扳手键来固定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的旋转位置,并且将临时结全螺栓从临时结合孔的外开口部66A插入到插塞临时结合孔66和凸轮临时结合孔73中。随后,工作人员将六角扳手键从凸轮突出部300移除,并且将插塞本体61从固定夹具拆除。在第四中间过程中,插塞组件通过将临时结合螺栓插入到插塞临时结合孔66和凸轮临时结合孔73中进行组装。在插塞组件中,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的旋转位置由临时结合螺栓固定。
[0086]将参照图3描述制造插塞本体61的方法。插塞本体61的制造过程包括第一插塞制造过程、第二插塞制造过程和第三插塞制造过程。插塞本体61依次通过第一插塞制造过程至第三插塞制造过程而制造。
[0087]第一插塞制造过程为在插塞固定部62、插塞背壁部63、插塞凸轮部64、插塞内部空间65和第一限制部100中的每个都没有形成的状态下制造插塞本体61的毛坯的过程。插塞固定部62等没有形成的状态包括形成了插塞本体61中的相应部分的一部分但该部分没有完成的状态以及插塞本体61中的相应部分没有形成的状态。
[0088]第二插塞制造过程为通过对插塞本体61的毛坯进行冷锻而在插塞本体61的毛坯中形成第一限制部100的过程,该毛坯在第一插塞制造过程中形成。在第二插塞制造过程之前的毛坯中,未加工的材料部分存在于在加工后的插塞本体61中围绕第一限制部100出现的插塞内部空间65中。另外,在将形成第一限制部100的部分处存在有空间。
[0089]在第二插塞制造过程中,填充插塞内部空间65的材料部分被模压,并且该材料部分被推出到与将形成第一限制部100的部分相对应的空间。第一限制部100由被推出到与将形成第一限制部100的部分相对应的空间的材料部分形成。另外,在第二插塞制造过程中,当需要调整压力模制的第一限制部100的径向尺寸时,第一限制部100的外表面可以通过切削进行加工。
[0090]在插塞本体61中,由于通过冷锻而形成第一限制部100,因此形成了插塞固定部62的固定部内表面62B、第一本体部110的第一本体部外表面111和第一本体部内表面112以及第一面对部120的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因此,作为成品的插塞本体61中的这些表面具有通过锻造形成的材料结构。当在冷锻之后,诸如切削之类的额外的加工应用于这些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时,额外加工的表面具有通过额外加工形成的材料结构。
[0091]第三插塞制造过程为形成插塞外螺纹62C、插塞临时结合孔66、临时内螺纹66C和第一凸轮面64A的过程。制造这些部分的顺序例如基于每个部分的可加工性而设定。第三插塞制造过程完成后,插塞本体61制造完成。
[0092]将参照图2描述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动作和操作。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两个功能。第一功能为抑制齿条轴14相对于小齿轮轴13沿分离方向运动的功能。第二功能为抑制由于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的发展而造成齿条14C与小齿轮13A之间的啮合部分处的间隙增大的功能。齿条轴14的摩擦部包括齿条14C与小齿轮13A之间的啮合部分以及齿条背面部分14E与支撑轭50的低摩擦片56之间的接触部分。[0093]将描述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第一功能。插塞60的插塞本体61的第一凸轮面64A与中间凸轮部件70的第二凸轮面72A接触。因而,限制了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齿条壳体21等沿分离方向的运动。中间凸轮部件70通过中间环90和树脂弹性部件57支撑支撑轭50的轭背面部分53。因而,限制了支撑轭50相对于齿条壳体21等沿分离方向的运动。支撑轭50的轭支撑部52支撑齿条轴14的齿条背面部分14E。
[0094]因此,限制了齿条轴14相对于小齿轮轴13沿分离方向的运动。这抑制了在小齿轮轴13旋转的情况下由于齿条轴14相对于小齿轮轴13沿分离方向和推压方向的运动造成的部件之间的接触嗓声的产生。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在轭背面部分53与中间环90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当轭本体51承受来自齿条轴14的沿分离方向作用的力时,允许轭本体51沿分离方向运动轭背面部分53与中间环90之间的间隙的量。当轭本体51相对于齿条壳体21等沿分离方向运动时,树脂弹性部件57的压缩变形量增大。因此,树脂弹性部件57沿推压方向推压轭本体51的力增大。
[0095]将描述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第二功能。旋转力产生弹簧80对中间凸轮部件70施加力以使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也就是说,旋转力产生弹簧80对中间凸轮部件70施加力以使第二凸轮面72A相对于第一凸轮面64A旋转。
[0096]施加到中间凸轮部件70的弹簧力作用到第一凸轮面64A上。第一凸轮面64A从分离侧朝向推压侧倾斜。因而,施加的弹簧力分解成具有如下方向的分量:该方向为分别沿着第一凸轮面64A倾斜,然后沿围绕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线的方向作用。因此,由于施加到中间凸轮部件70的弹簧力,与第一凸轮面64A接触的第二凸轮面72A试图相对于第一凸轮面64A沿推压方向运动。也就是说,由于第二凸轮面72A与第一凸轮面64A之间的接触以及由旋转力产生弹簧80施加的弹簧力,中间凸轮部件70试图相对于插塞本体61沿推压
向 。
[0097]另一方面,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齿条壳体21等沿推压方向的运动被支撑轭50限制。因此,在弹簧力从旋转力产生弹簧80施加到中间凸轮部件70的状态下,中间凸轮部件70并不相对于插塞本体61沿推压方向运动。然而,当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增大时,轭本体51相对于齿条壳体21等沿推压方向的容许运动范围扩大。因此,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齿条壳体21等沿推压方向的容许运动范围同样扩大。
[0098]通过上述构型,中间凸轮部件70由于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而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因此,中间凸轮部件70的凸轮本体前表面71A和凸轮部前表面72C从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之前的位置沿推压方向运动。凸轮本体前表面7IA以及凸轮部前表面72C与轭背面部分53之间沿推压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基本上保持与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之前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中间凸轮部件70和轭本体51之间沿推压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基本上保持与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增大之前的关系相同。
[0099]这抑制了由于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的增大造成的轭本体51相对于齿条背面部分14E沿分离方向的运动范围的增大。因此,即使当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增大时,也能够抑制小齿轮轴13与齿条轴14之间的接触嗓声的产生。
[010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I具有以下有利效果。转向系统I包括齿条轴支撑装置40。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面对部120面对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220。通过该构型,在与插塞本体61的轴线以及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插塞本体61与中间凸轮部件70之间的相对运动被限制。也就是说,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具有在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上将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定位的功能。
[0101]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当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彼此组装时,中间凸轮部件70组装到插塞本体61的位置通过第一面对部120和第二面对部220引导。这抑制了在第一凸轮面64A和第二凸轮面7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偏离正确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将插塞本体61组装到中间凸轮部件70。另外,这提高了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彼此组装时的可工作性。
[0102]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将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定位的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中的每个均具有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中的每个均从插塞背壁部63或中间凸轮本体71朝向插塞内部空间65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在中间凸轮本体71的轴向方向上形成旋转力产生弹簧80与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交叠的交叠部分。因此,与用于将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定位的部分填充插塞内部空间
65的中间凸轮部件70侧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尺寸。图9中示出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40的上述构型可以为上述对比性目标构型的示例。
[0103]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接触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通过该构型,与在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与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之间存在有间隙的情况相比,插塞本体61与中间凸轮部件7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得稳定。
[0104]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第一限制部10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并且第二限制部200具有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面对部220。也就是说,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具有在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上将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定位的功能以及保持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功能。通过该构型,与具有将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定位的功能的部分以及具有保持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功能的部分单独地形成的情况相比,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构型得到简化。
[0105]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设置在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空间84中。通过该构型,与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在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弹簧空间84的外部的情况相比,部件的交叠部分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推压方向上增加。因此,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尺寸。
[0106]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具有凸轮突出部300的中间凸轮部件70。通过该构型,在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的大小的过程(第三中间过程)中,能够将工具配合至凸轮突出部300。然后,通过借助于工具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中间凸轮部件70,能够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的大小。因此,能够从齿条轴支撑装置中省去调节螺栓。因此,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尺寸。
[0107]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凸轮突出部300具有工具对应部320。通过该构型,在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的大小的过程中,能够将六角扳手键配合至工具对应部320的六角插口 322。通过借助于六角扳手键使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能够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的大小。因此,与工具对应部320没有形成在凸轮突出部300中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用于使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的工作的可工作性。
[0108]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凸轮突出部300插入到支撑轭50的轭孔部55中。因此,与凸轮突出部300在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支撑轭50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尺寸。
[0109]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支撑轭50支撑齿条轴14的齿条背面部分14E。通过该构型,防止了由于在小齿轮轴13旋转的情况下齿条轴14相对于小齿轮轴13沿分离方向和推压方向的运动造成的部件之间的接触嗓声的产生。
[0110]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中间凸轮部件70的旋转力产生弹簧80。通过该构型,当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增大时,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因此,中间凸轮部件70与轭本体51之间沿推压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基本上保持与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增大之前的关系相同。因此,即使当齿条轴14的摩擦部的磨损量增大时,也能够抑制小齿轮轴13与齿条轴14之间的接触嗓声的产生。
[01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元件之间的描述成具有同一轴线的关系包括所述多个元件的轴线彼此重合的情况以及所述多个元件的轴线可以假定为基本上彼此重合的情况。
[0112]插塞本体61的轴线表示插塞本体61的旋转轴线。插塞本体61的径向方向表示垂直于插塞本体61的轴线的方向。锁紧螺母68的轴线表示锁紧螺母68的旋转轴线。锁紧螺母68的径向方向表示垂直于锁紧螺母68的轴线的方向。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线表示中间凸轮部件70的旋转轴线。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表示垂直于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线的方向。中间环90的轴线表示沿着与插塞本体61等的轴线相同的轴线定位的轴线。中间环90的径向方向表示垂直于中间环90的轴线的方向。轭本体51的轴线表示沿着与插塞本体61等的轴线相同的轴线定位的轴线。轭本体51的径向方向表示垂直于轭本体51的轴线的方向。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推压方向表示与插塞本体61等的轴向方向相同的方向。
[0113]〈其它实施方式〉
[0114]本发明包括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的实施方式。下文中,将把上述实施方式的替代性实施方式描述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下面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彼此进行组合而实现。
[011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撑轭50具有轭本体51、轭支撑部52和轭背面部分53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支撑轭50具有轭支撑部52和轭背面部分5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独立于轭本体51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支撑轭50具有使形成为单独的部件的轭支撑部52和轭背面部分53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到轭本体51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支撑轭50中,轭支撑部52和轭背面部分5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与轭本体5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1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塞60的插塞本体61具有插塞固定部62、插塞背壁部63和插塞凸轮部64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插塞60具有插塞背壁部63和插塞凸轮部64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独立于插塞固定部62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插塞本体61具有使形成为单独的部件的插塞背壁部63和插塞凸轮部64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到插塞固定部62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插塞本体61中,插塞背壁部63和插塞凸轮部6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与插塞固定部62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1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塞60的插塞本体61具有插塞背壁部63和第一限制部10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插塞本体61具有第一限制部100形成为独立于插塞背壁部63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插塞本体61具有使第一限制部100连接到插塞背壁部63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插塞本体61中,第一限制部100可以由与插塞背壁部63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18]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中间凸轮本体71和第二限制部20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第二限制部200形成为独立于中间凸轮本体71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使第二限制部200连接到中间凸轮本体71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中,第二限制部200可以由与中间凸轮本体7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1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塞60的第一限制部10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相反,根据图5中示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部100具有使第一面对部120形成为独立于第一本体部110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部100具有使第一面对部120连接到第一本体部110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部100中,第一面对部120可以由与第一本体部1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2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的第二限制部200具有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面对部22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相反,根据图6中示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二限制部200具有使第二面对部220形成为独立于第二本体部210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二限制部200具有使第二面对部220连接到第二本体部210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二限制部200中,第二面对部220可以由与第二本体部2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21 ]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中间凸轮本体71和凸轮突出部30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凸轮突出部300形成为独立于中间凸轮本体71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凸轮突出部300连接到中间凸轮本体71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中,凸轮突出部300可以由与中间凸轮本体7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2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部件70的凸轮突出部300具有使突出部本体310和工具对应部32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构型。与此相反,图7中示出的凸轮突出部具有工具对应部320形成为独立于突出部本体310的单独的部件的构型。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具有使工具对应部320连接到突出部本体310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中,工具对应部320可以由与突出部本体3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012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的突出部端部表面312通过间隙面对轭孔部55的孔部底部表面55B。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的突出部端部表面312接触轭孔部55的孔部底部表面55B。
[012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的突出部外表面311通过间隙面对轭孔部55的孔部内表面55A。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的突出部外表面311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孔部内表面55A。
[012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具有工具对应部320,工具对应部320具有六角插口 322。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具有代替工具对应部320的具有与扳手相对应的多边形外形的工具对应部。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中,工具对应部的多边形外形具有突出部本体310的远端端部的外形。
[012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具有凸出部本体310和工具对应部320。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具有省去工具对应部320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中,与工具对应部320相对应的部分例如通过使突出部本体310形成为实心部分而填充。
[0127]在具有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凸轮突出部300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在将插塞本体61、中间凸轮部件70和旋转力产生弹簧80彼此组装的过程中,能够将工具配合至凸轮凸出部300 (凸出部本体310)。然后,通过借助于配合至凸轮突出部300的工具使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60旋转,能够调节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的大小。通过上述构型,能够从齿条轴支撑装置中省去调节螺栓。因此,能够在推压方向上减小齿条轴支撑装置40的尺寸。
[0128]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单个凸轮突出部300,并且支撑轭50具有与凸轮突出部300相对应的单个轭孔部55。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以下构型(I)至(3)中的任一种构型。
[0129](I)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多个凸轮突出部300,并且支撑轭50具有单个轭孔部55,所述多个凸轮突出部300插入到该单个轭孔部55中。
[0130](2)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多个凸轮突出部300,并且支撑轭50具有多个轭孔部55,所述多个凸轮突出部300分别单独地插入到所述多个轭孔部55中。
[0131](3)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将凸轮突出部300省去的中间凸轮部件70。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支撑轭50的轭孔部55也可以省去。
[013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插入在弹簧空间84中的构型。与此相反,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具有容置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卷绕部容置空间。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旋转力产生弹簧80插入到卷绕部容置空间中,并且因此,旋转力产生弹簧80通过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围绕而在插塞本体61的径向方向上被覆盖。
[013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接触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的构型。与此相反,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在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上通过间隙面对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和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通过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沿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的相对运动而彼此接触。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沿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的相对运动通过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和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的相互接触而限制。通过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与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和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彼此接触的构型相比,当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时,旋转阻力减小。因此,即使当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弹簧力减小时,也能够使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插塞本体61旋转。
[013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沿着插塞本体61的轴向方向在形状上具有第一本体部外表面111和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的第一限制部100。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沿着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向方向在形状上具有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的第二限制部200。与此相反,根据图8中示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代替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限制部100A以及代替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限制部200A。
[0135]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部100A在以下要点方面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部100不同的构型,并且在其它部分中具有与第一限制部100相同的构型。第一限制部100A具有第一本体部IlOA和第一面对部120A。在第一限制部100A中,第一本体部IlOA的远端部侧的部分和第一面对部120A插入在第二限制部200A的面对容置空间223A 中。
[0136]第一本体部IlOA具有第一本体部外表面111A。在第一本体部IlOA中,第一本体部外表面IllA在沿插塞本体61的轴向方向朝向推压侧前行时径向向内倾斜。
[0137]第一面对部120A具有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A。第一面对部120A的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A具有与第一本体部外表面IllA连续的相同表面。在第一面对部120A中,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A在沿插塞本体61的轴向方向朝向推压侧前行时径向向内倾斜。
[0138]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第二限制部200A在以下要点方面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限制部200不同的构型,并且在其它部分中具有与第二限制部200相同的构型。第二限制部200A具有第二本体部210A和第二面对部220A。
[0139]第二面对部220A各自具有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A和面对容置空间223A。在第二面对部220A中,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IA在沿中间凸轮部件70的轴向方向朝向推压侧前行时径向向内倾斜。第二面对部220A的第二面对部侧表面221A面对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A,并且接触第一面对部侧表面121A。
[014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本体部110的远端部侧的部分和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面对部120插入在第二限制部200的面对容置空间223中的构型。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第一限制部100具有对应于面对容置空间223的面对容置空间并且第二本体部210的远端部侧的部分和第二面对部220插入在该面对容置空间中的构型。具体地,例如,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以下构型。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代替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一限制部100,插塞本体61具有的限制部具有与第二限制部200相同的结构。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代替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二限制部200,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的限制部具有与第一限制部100相同的结构。插塞本体61的限制部和中间凸轮部件70的限制部具有与根据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的第一限制部100和第二限制部200之间的关系相同的关系。
[014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第一限制部100的第一面对部120面对第二限制部200的第二面对部220的构型。也就是说,在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在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被第一面对部120和第二面对部220限制。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第一面对部120和第二面对部220被省去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例如,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对应于图9中示出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40中的第一限制部472A的部分。然后,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在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通过该部分与插塞固定部62的接触而限制。总之,只要构型能够限制插塞本体61和中间凸轮部件70在中间凸轮部件70的径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则可以使用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一面对部120和第二面对部220不同的其它构型。
[014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作为旋转力产生弹簧80的螺旋扭转弹簧。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包括盘簧作为旋转力产生弹簧80。
[014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树脂弹性部件57安装在轭本体51上的构型。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具有使树脂弹性部件57安装在中间凸轮部件70上而不是轭本体51上的构型。在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中,中间环90通过树脂弹性部件57的回复力而压靠支撑轭50的轭背面部分53。
[014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I包括这样的齿条轴14:该齿条轴14的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截面的形状类似于D形。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I代替齿条轴14包括这样的齿条轴:该齿条轴的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截面的形状类似于Y形。
[014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I构造为齿条并联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构造为转向柱辅助式(column-assist-type)、小齿轮辅助式(pinion-assist-type)、双小齿轮辅助式(dual-pinion-assist-type)或齿条同轴式(rack-coaxial-type)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014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I构造为具有助力装置30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此不同,根据替代性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构造为将助力装置30省去的机械转向系统。
[0147]总之,只要转向系统包括齿条轴和小齿轮轴,则本发明也适用于除了齿条并联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之外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以及除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之外的转向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齿条轴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轭(50 ),所述支撑轭(50 )设置在齿条壳体(21)的用于容置齿条轴(14 )的容置部(25 )中,并且所述支撑轭(50 )在所述容置部(25 )中使所述齿条轴(14 )沿推压方向朝向小齿轮轴(13)运动; 插塞(60),所述插塞(60)具有插塞固定部(62)、插塞凸轮部(64)、插塞背壁部(63)和第一限制部(100), 所述插塞固定部(62)在所述容置部(25)中隔着所述支撑轭(50)与所述齿条轴(14)相对地设置,并且所述插塞固定部(62 )固定至所述齿条壳体(21), 所述插塞凸轮部(64)设置成比所述插塞固定部(62)更靠近所述支撑轭(50),并且所述插塞凸轮部(64)具有第一凸轮面(64A), 所述插塞背壁部(63 )隔着所述插塞固定部(62 )与所述支撑轭(50 )相对地形成, 所述第一限制部(100)从所述插塞背壁部(63)朝向所述支撑轭(50)突出; 中间凸轮部件(70),所述中间凸轮部件(70)具有中间凸轮本体(71 )、中间凸轮部(72)和第二限制部(200), 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设置成在所述容置部中比所述插塞(60)更靠近所述支撑轭(50),并且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具有沿所述推压方向延伸的轴线, 所述中间凸轮部(72)围绕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形成,并且所述中间凸轮部(72)具有接触所述第一凸轮面(64A)的第二凸轮面(72A), 所述第二限制部(200)从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朝向所述插塞(60)突出,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200)在与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的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限制部(100);以及 旋转力产生弹簧(80),所述旋转力产生弹簧(80)连接到所述插塞(60),并且所述旋转力产生弹簧(80)对所述中间凸轮部件(72)施加力以使所述中间凸轮部件(72)相对于所述插塞(60)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力产生弹簧(80)具有线圈状弹簧卷绕部(83),并且所述第一限制部(100)和所述第二限制部(200)插入在所述弹簧卷绕部(83)的径向内侧(84)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力产生弹簧(80 )具有第一弹簧端部(81)和第二弹簧端部(82 ), 所述第一限制部(100)具有第一本体部(110)和第一面对部(120),所述第一本体部(110)保持所述第一弹簧端部(81),所述第一面对部(120)在与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的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限制部(200),并且 所述第二限制部(200)具有第二本体部(210)和第二面对部(220),所述第二本体部(210)保持所述第二弹簧端部(82),所述第二面对部(220)在与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的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面对部(12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限制部(200)通过与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的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上的间隙面对所述第一限制部(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所述支撑轭(50)包括形成在与所述齿条轴(14)相对的部分处的轭背面部分(53),轭孔部(55 )在所述轭背面部分(53 )处敞开,并且 所述中间凸轮部件(70 )包括凸轮突出部(300 ),所述凸轮突出部(300 )从所述中间凸轮本体(71)朝向所述轭背面部分(53)突出,并且所述凸轮突出部(300)插入在所述轭孔部(55)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凸轮突出部(300 )具有工具对应部(320 ),所述工具对应部(320 )具有与用于使所述中间凸轮部件(70)相对于所述插塞(60)旋转的工具相对应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工具对应部(320)具有与六角扳手键对应的六角插口(322)。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工具对应部(320)具有与扳手对应的多边形外形。
9.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齿条壳体(21); 齿条轴(14); 小齿轮轴(13);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齿条轴支撑装置(40)。
【文档编号】B62D3/12GK103448788SQ201310210198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
【发明者】山本太一, 藤田彻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