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2471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顶盖结构,尤其是一种带有中间引导梁的车身顶盖骨架结构,属于固定式车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顶盖是车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承受车辆的顶压负荷,而且还应具备车体碰撞能量的吸收和传输功能。目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如附


图1所示)一般由前横梁1、加强梁2和后横梁3组成,但此车身顶盖骨架结构中横梁均为冲压焊接结构件,并且骨架梁节点少,承受顶压能力差,尤其是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由于缺少能有效吸收和向后传输碰撞能量的结构,易造成对车内乘员的严重伤害,给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能提高顶盖承载能力、有利于碰撞能量传输的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它包括前横梁、加强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安装在两侧围A柱之间,所述加强梁安装在两侧围B柱之间,所述后横梁安装在两侧围D柱之间,其特别之处在于,在加强梁和后横梁之间设置引导梁。上述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所述引导梁为左右对称结构,它们倾斜布置,两侧引导梁的前端间距大于后端间距。上述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所述引导梁与车身顶盖曲面弧度相符。上述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加强梁、后横梁和引导梁均为一体式液压成型闭合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前横梁、加强梁、后横梁、引导梁和两侧纵边梁配装结构,当汽车承受顶部压力时,在顶盖弧度的引导下,由顶部横梁将能量传递至节点位置处,使顶压能量并被吸收,同时由于各梁为液压一体闭合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冲压焊接结构,消除了焊接部位对制件搭接配合的影响,更利于顶压能量的吸收,减少了汽车顶部的变形量;本实用新型在加强梁和后横梁之间设置引导梁,不仅增加了传力节点数量,而且使顶盖骨架形成框架闭合环,增强了顶盖骨架的吸能效果,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减轻了对驾乘人员头部的伤害。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的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中各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车辆正面碰撞能量传输意图。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前横梁,2、加强梁,3、后横梁,4、引导梁,5、侧围A柱,6、侧围B柱,7、侧围D柱。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前横梁1、加强梁2和后横梁3,所述前横梁I安装在两个侧围A柱5之间,所述加强梁2安装在两个侧围B柱6之间,所述后横梁3安装在两个侧围D柱7之间,在加强梁2和后横梁3之间设置引导梁4 ;所述引导梁4与车身顶盖曲面弧度相符,它为左右对称结构,它们倾斜布置,两侧引导梁的前端间距大于后端间距。参看图3,本实用新型前横梁1、加强梁2、后横梁3和引导梁4均为一体式液压成型闭合结构。参看图2、图4,本实用新型的前横梁I与侧围A柱、加强梁2组成框架闭合环H1,加强梁2与后横梁3、左右两个引导梁4组成闭合环H2、H3、H4,当汽车承受顶部压力时,在顶盖弧度的引导下,由顶部横梁将能量传递至各个闭合环的节点位置处,使顶压能量并被吸收,同时由于各梁为液压一体闭合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冲压焊接结构,消除了焊接部位对制件搭接配合的影响,更利于顶压能量的吸收,减少了汽车顶部的变形量;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能量从侧围A柱5向后传递,通过加强梁2、引导梁4将能量传递给后横梁3,由闭合环H1、H2、H3和H4分 担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了对驾乘人员伤害。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它包括包括前横梁(I)、加强梁(2)、后横梁(3),所述前横梁(I)安装在两个侧围A柱(5)之间,所述加强梁(2)安装在两个侧围B柱(6)之间,所述后横梁(3)安装在两个侧围D柱(7)之间,其特征是,在加强梁(2)和后横梁(3)之间设置引导梁(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引导梁(4)为左右对称结构,它们倾斜布置,两侧引导梁的前端间距大于后端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引导梁(4)与车身顶盖曲面弧度相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横梁(I)、加强梁(2)、后横梁(3)和`引导梁(4)均为一体式液压成型闭合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用于改善顶盖骨架承载能力和碰撞能量传输能力,它包括前横梁、加强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安装在两侧围A柱之间,所述加强梁安装在两侧围B柱之间,所述后横梁安装在两侧围D柱之间,其特别之处在于,在加强梁和后横梁之间设置引导梁。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顶盖的顶压承载能力,而且增加了传递碰撞能量的通道,减轻了碰撞事故给乘员造成的伤害,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B62D25/06GK203142799SQ2013200875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7日
发明者黄勇, 申力伟, 高庆林, 孙坤峰, 贺志杰, 李松, 许明, 邹云生, 卢曦, 沈利民, 张涛, 王超, 孙晓哲, 孟永亮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