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车及其厢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6662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厢式车及其厢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厢式车及其厢体,所述厢式车厢体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和后门框总成;所述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所述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本实用新型自重轻,结构简单,制作过程工作量小,生产周期短,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生产效率高。
【专利说明】厢式车及其厢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厢式车及其厢体。
【背景技术】
[0002]传统厢式车的厢体主要由六大片结构组成:前墙、左右侧墙、顶盖、后门和底架,材质一般采用钢、木或钢塑复合板,厢体自重大,在车辆整备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厢体本身重量大,载货量小,运输效率低。厢体各大片总成之间要么采用焊接连接,要么采用螺栓铆钉连接,并且顶盖与侧墙的连接需要有顶侧梁,顶盖与前墙的连接需要有顶前梁,前墙与侧墙的连接需要有前角柱,整体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厢式车及其厢体结构,解决现行厢式车厢体自重大、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程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厢式车厢体,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和后门框总成;所述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所述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
[0005]其中,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分别单独一体成型,侧墙、前墙与顶盖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
[0006]其中,所述前墙包括前墙本体、从前墙本体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上端接口和从前墙本体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边接口 ;所述侧墙包括侧墙本体和从侧墙本体上端垂直于所述侧墙本体向外凸伸的第二上端接口 ;所述侧墙本体前端面粘接于所述侧边接口上,所述顶盖搭接于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第二上端接口上并粘接固定。
[0007]其中,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所述侧边接口的厚度均小于所述前墙本体厚度,第一上端接口下端面与前墙本体内壁面平齐,侧边接口的外壁面与前墙本体的外壁面平齐。
[0008]其中,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整体一体成型。
[0009]其中,所述厢式车厢体还包括边梁,所述边梁设置于所述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处,边梁的上端与所述侧墙和所述前墙粘接固定,边梁下端与所述底架总成相连接。
[0010]其中,所述边梁包括边梁本体、从边梁本体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一凸缘和从边梁本体另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二凸缘;所述边梁本体上于所述第二凸缘一侧还设有加强筋;所述边梁本体与所述侧墙或所述前墙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侧墙或前墙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底架总成连接。
[0011]其中,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沿顶盖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加强筋在沿所述顶盖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
[0012]其中,所述侧墙上还设有导轨固货装置,所述导轨固货装置粘接固定于侧墙的内壁面上。
[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厢式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厢式车厢体。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前墙、顶盖和侧墙,在满足法规和使用的条件下,厢体自重比传统的厢式车能够轻1吨以上,前墙、侧墙、顶盖能够用模具一体成型,取消了顶侧梁、前顶梁、包角件等传统的厢式车零部件,有效解决了现行厢式车厢体自重大、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不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等问题,采用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的厢式车具有自重轻、结构简单、制作过程工作量小、生产周期短、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前墙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侧墙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侧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顶盖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前墙与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图9中B处局部放大图。
[00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厢式车厢体中侧墙与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底盘;2、厢体;3、侧护栏;4、上翻门;5、尾板;21、底架总成;22、前墙;221、前墙本体;222、第一上端接口 ;223、侧边接口 ;23、顶盖;231、加强筋;24、右侧墙;241、侧墙本体;242、第二上端接口 ;25、左侧墙;26、后门框总成;27、导轨固货装置;28、边梁;281、边梁本体;282、第一凸缘;283、第二凸缘;28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8]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厢式车,其后端的主要结构件包括底盘1、安装于底盘1上的厢体2、位于底盘1两侧的侧护栏3、安装于厢体2后端的上翻门4和安装于厢式车尾部的尾板5,其中,厢体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点,以下具体介绍。
[0029]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厢体2大致包括底架总成21、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和后门框总成26。其中,右侧墙24与左侧墙25相对设置,两者相互平行;前墙22连接两侧墙24、25的前端,顶盖23盖设于右侧墙24、左侧墙25和前墙22的上端。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将该盒状结构定义为厢盖总成,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扣合于底架总成21上并与底架总成21相连接,后门框总成26通过结构胶粘接于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0030]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模具制作成型,本实施例中,该四个构件分别单独一体成型,而后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构成,相比于传统厢式车的厢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结构中无需采用顶侧梁、前顶梁和包角件,结构简单。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还可以直接用大模具一体成型,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结构。
[0031]参阅图3和图4,前墙22包括前墙本体221、从前墙本体221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上端接口 222和从前墙本体221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边接口 223,该第一上端接口222用于与顶盖23粘接,侧边接口 223则分别用于与左侧墙25和右侧墙24粘接。前墙本体221上端设有半径为100mm的圆角,第一上端接口 222即从圆角处水平向外延伸。第一上端接口 222和两侧边接口 223的厚度均小于前墙本体221厚度,第一上端接口 222下端面与前墙本体221内壁面平齐,侧边接口 223的外壁面与前墙本体221的外壁面平齐。
[0032]参阅图5,右侧墙24包括侧墙本体241和从侧墙本体241上端垂直于侧墙本体241向外凸伸的第二上端接口 242,该第二上端接口 242用于与顶盖23粘接。侧墙本体241前端面粘接于前墙22的侧边接口 223上。侧墙本体241上端及前端的三条外侧棱边设有半径为100mm的圆角。左侧墙25与右侧墙24为相对于厢体中轴面对称的结构,不再详细说明。参阅图6,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右侧墙24上还设有导轨固货装置27,该导轨固货装置27粘接固定于右侧墙24的内壁面上,厢体在装载货物时可通过该导轨固货装置27使货物在厢体内保持固定,防止货物损坏;对应地,左侧墙25的内壁面亦设置相应的导轨固货装置27与右侧墙24上的装置配合使用。根据实际需要,该导轨固货装置27可以设置有多个,分布于侧墙24、25的长度方向上。
[0033]参阅图7,顶盖23的结构大致为一块平板,其前端搭接于前墙22的第一上端接口222上,两侧分别搭接于两侧墙24、25的第二上端接口 242上,搭接处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相比传统顶盖材料要轻,通过搭接的方式及结构胶的粘接来固定顶盖亦可保证顶盖被可靠支撑。较优地,参阅图8,顶盖23上设置有加强筋231,加强筋231呈沿顶盖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加强筋231在沿顶盖长度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图示结构中,加强筋231位于顶盖23的下壁面,但在实际应用时,加强筋231还可以是设置在顶盖23内部,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顶盖为例,顶盖23可具有位于外侧的两层碳纤维层和夹设于碳纤维层之间的基体层,而加强筋231则可位于碳纤维层的内壁面向基体层凸伸。通过该加强筋,增加了整块板的刚度,该顶盖结构比传统的顶总成少了顶横梁,结构简单。
[0034]通过前墙与两侧墙上的各接口使得各构件连接时定位快速准确,连接可靠,且连接后构成的厢盖总成外观边缘齐整;前墙与侧墙上设置的圆角构成前墙、侧墙和顶盖各连接处的圆角过渡结构,可降低厢式车整车的风阻系数,圆角半径并不限于100_,可根据实际结构尺寸进行调整。
[0035]上述所介绍的结构中,前墙22、左侧墙25和右侧墙24可直接与底架总成21相连接,例如通过结构胶粘接,或者是在前墙22、左侧墙25和右侧墙24中的基体层内预留安装孔而与底架总成21连接等。
[0036]参阅图9至图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前墙22、侧墙24、25与底架总成21之间连接的另一种方式。首先参阅图9,前墙22下端粘接固定一边梁28,而边梁28的下端再与底架总成21连接。参阅图10,边梁28包括边梁本体281、从边梁本体281—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一凸缘282和从边梁本体281另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二凸缘283 ;边梁本体281上于第二凸缘283 —侧还设有加强筋284,提高边梁的整体强度;边梁本体281与前墙22的内壁面贴合,第一凸缘282的上端面与前墙22的下端面相抵接,第一凸缘282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便于边梁28与前墙22的连接,同时,还可以使第一凸缘282也与前墙22粘接,增加粘接面积提高连接可靠度;第二凸缘283则可起到与底架总成连接时的定位作用。
[0037]再参阅图11,右侧墙24下端同样粘接固定有一边梁28,边梁28的下端再与底架总成21连接,边梁28的大致结构与连接于前墙22上的大致相同;左侧墙25的结构与右侧墙24对应,不再另行说明。
[0038]对于本实施例前墙22、顶盖23、侧墙24、25分别独立的情况,可以先分别在前墙22和侧墙24、25上粘接边梁28,再将前墙22、顶盖23、侧墙24、25拼接构成厢盖总成;而对于厢盖总成为整体一体成型结构(即前墙22、侧墙24、25、顶盖23—起为一个整体结构)时,边梁28可于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处分别粘接前墙22和侧墙24、25。边梁28与底架总成21之间的连接可灵活选择连接方式,例如可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式的连接,便于厢体的维护;也可以选择如焊接的方式实现高强度可靠的连接。
[00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分别单独一体成型,侧墙、前墙与顶盖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
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包括前墙本体、从前墙本体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上端接口和从前墙本体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边接口;所述侧墙包括侧墙本体和从侧墙本体上端垂直于所述侧墙本体向外凸伸的第二上端接口 ;所述侧墙本体前端面粘接于所述侧边接口上,所述顶盖搭接于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第二上端接口上并粘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所述侧边接口的厚度均小于所述前墙本体厚度,第一上端接口下端面与前墙本体内壁面平齐,侧边接口的外壁面与前墙本体的外壁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整体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边梁,所述边梁设置于所述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处,边梁的上端与所述侧墙和所述前墙粘接固定,边梁下端与所述底架总成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包括边梁本体、从边梁本体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一凸缘和从边梁本体另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二凸缘;所述边梁本体上于所述第二凸缘一侧还设有加强筋;所述边梁本体与所述侧墙或所述前墙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侧墙或前墙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底架总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沿顶盖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加强筋在沿所述顶盖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上还设有导轨固货装置,所述导轨固货装置粘接固定于侧墙的内壁面上。
10.一种厢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厢式车厢体。
【文档编号】B62D33/04GK203486022SQ201320661210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4日
【发明者】宋作伟, 林万千 申请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