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在第一嵌合筒部(25)的外周面(25a)上形成有凹部(27),在防尘盖(3)的一部分即第二筒状部件(31)的一端设置有凸边部(39)和第二嵌合筒部(41)。密封部件(55)安装在凸边部(39),凸起部(43)突出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41)的内周面(41a)上。在第一嵌合筒部(25)内嵌合于第二嵌合筒部(41),凹部(27)和凸起部(43)凹凸嵌合的状态下,保持着密封部件(55)被第一嵌合筒部(25)和凸边部(39)牢固地压紧的状态。因此限制了两嵌合筒部(25、41)上下移动,密封部件(55)被牢固地压紧,确保了密封性。
【专利说明】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对筒状部件的端部彼此嵌合且密封部件介于两者之间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例如,适合在将轴收装部内嵌合于防止灰尘等进入该转向器壳内的防尘盖的一端这一情况下使用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上述轴收装部为车辆的转向器壳的一部分,转向轴穿过并被收装在该轴收装部内。
【背景技术】
[0002]车辆前部一般设置有:对发动机室和驾驶室进行隔离的前围板、穿过形成在该前围板上的开口部的转向轴、设置在驾驶室内且与该转向轴上端连结的转向盘以及设置在发动机室内且与转向轴下端连结的转向器壳。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管柱保护套构造。在该构造下,与转向轴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圆筒状衬套插入并固定在从驾驶室一侧安装在前围板的上述开口部周缘部的橡胶制管柱保护套上。利用该管柱保护套构造防止水等从转向器壳和驾驶室中之一方进入另一方。
[0003]转向器壳上形成有圆筒状轴收装部,该轴收装部为转向器壳的一部分,转向轴下端部穿过并被收装在该轴收装部中。有时在该轴收装部安装有防止灰尘等进人转向器壳内的防尘盖。具体而言,轴收装部在它的端部具有第一嵌合筒部,该第一嵌合筒部内嵌合在防尘盖内,绕该第一嵌合筒部的外周面整个一周形成有凹部。防尘盖具有环状凸边部和第二嵌合筒部,该环状凸边部从该防尘盖的一端朝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探出来,该第二嵌合筒部从该凸边部的探出端缘绕该凸边部整个一周朝着上述筒中心线方向突出且上述第一嵌合筒部内嵌合在该第二嵌合筒部中。第一嵌合筒部在环状双面胶带贴在上述凸边部且O型环嵌入上述凹部内的状态下被压入第二嵌合筒部,双面胶带被第一嵌合筒部顶端和凸边部牢固地压紧。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0-250602号公报(第3页、图5)
【发明内容】
[0005]一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
[0006]然而,尽管上述嵌合构造是靠第一嵌合筒部和第二嵌合筒部从径向内外牢固地压紧O型环而保持该嵌合状态的,但是没有任何限制第一嵌合筒部和第二嵌合筒部沿筒中心线方向移动的部件。因此当有振动时处于嵌合状态的转向器壳和防尘盖就有可能出现以下不良现象。即,第二嵌合筒部沿着筒中心线方向逐渐偏离第一嵌合筒部,最终防尘盖会从转向器壳上掉下来。将环状双面胶带贴在凸边部,将O型环嵌入上述凹部中也费工费时。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管柱保护套构造下,因为管柱保护套为橡胶制,所以其位置难定,也就难以插入和固定上述圆筒状衬套了。
[0007]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确保密封性又能够防止振动等导致一筒状部件从另一筒状部件掉下来、还能够减少嵌合作业所需工时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
[000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
[0009]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在第一嵌合筒部和第二嵌合筒部各自的构造以及密封部件的布置方式上做了改进。
[0010]具体而言,本发明以一种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为对象。其包括:第一筒状部件、第二筒状部件以及密封部件。上述第一筒状部件在一端具有第一嵌合筒部。上述第二筒状部件具有凸边部和第二嵌合筒部。上述凸边部从第二嵌合筒部的一端朝着与筒中心线交叉的方向探出来,呈环状。上述第二嵌合筒部从该凸边部的探出端缘开始沿该凸边部整个一周在该筒中心线方向上突出,上述第一嵌合筒部内嵌合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内,上述密封部件被收装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内且被载放在上述凸边部上,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已内嵌合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内的状态下,上述密封部件被该第一嵌合筒部的顶端和上述凸边部牢固地压紧。
[0011]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和上述第二嵌合筒部中之一嵌合筒部,形成有至少两个结合部,在另一嵌合筒部形成有供各个该结合部结合的被结合部。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已内嵌合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内的状态下各个上述结合部与上述被结合部结合,由此来限制上述第一嵌合筒部和上述第二嵌合筒部在筒中心线方向上移动,保持上述密封部件被上述第一嵌合筒部顶端和上述凸边部牢固地压紧的状态。
[0012]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结合部是突出形成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的内周面上的凸起部。上述被结合部是凹部,该凹部与上述凸起部相对应,形成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的外周面上。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上且上述凸起部和上述凸边部之间,形成有贯通与该第二嵌合筒部的筒中心线相交的方向的通孔,上述通孔的周缘部与上述凸起部的上述凸边部相对面、以及该凸边部的上述密封部件载放面相连,无高低差,上述密封部件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从该从密封部件的外周缘向外侧延伸,上述止动部在已将上述密封部件载放到上述凸边部上之际,插入上述通孔中并被固定在该凸边部的外周缘上。
[0013]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第二嵌合筒部上形成有通过绕整个突出方向进行切割而形成的缺口部,在上述缺口部的两个相对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突出形成有爪部,上述密封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从该密封部件的外周缘向外侧延伸,上述伸出部被上述爪部推到上述凸边部的密封部件载放面上。
[0014]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密封部件上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密封部件的外周缘朝着外侧突出,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形成有收装凹部,该收装凹部位于上述第二嵌合筒部的内周面上,上述突出部被收装在该收装凹部内。
[0015]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的内周面上突出形成有凸部,上述密封部件的外周缘被上述凸部推到上述凸边部的上述密封部件载放面上。
[0016]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第一筒状部件是车辆的转向器壳的一部分,上述第二筒状部件是设置在对发动机室和驾驶室进行隔离的前围板上的防尘盖的一部分,转向轴穿过上述第一筒状部件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
[0017]—发明的效果一
[0018]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第一嵌合筒部和第二嵌合筒部中的一嵌合筒部形成有至少两个结合部,在另一嵌合筒部形成有供各结合部结合的被结合部,在第一嵌合筒部内嵌合在第二嵌合筒部内的状态下,各结合部与被结合部结合,由此来限制第一嵌合筒部和第二嵌合筒部沿筒中心线方向移动。因此,即使振动加在相互嵌合的两筒部件上,也能够防止该两筒部件中的一筒部件从另一筒部件上掉下来。而且,在两筒状部件相结合的状态下,保持住密封部件被第一嵌合筒部顶端和凸边部牢固地压紧的状态,故能够充分地确保密封性。在让两筒状部件嵌合之际,仅仅将密封部件安装在第二筒状部件的凸边部上,让第一嵌合筒部嵌入第二嵌合筒部内即可,省工省时。
[0019]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凸起部突出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的内周面上,所以第二筒状部件的凸边部和第二嵌合筒部这两部分属于侧孔侧凸侧凹形状。因此,在第二筒状部件为树脂制部件的情况下,该成型模上需要有用于形成凸起部的滑块。在第二嵌合筒部直径较小的情况下,需要让上述滑块在第二嵌合筒部的外侧滑动。在该情况下,必然会利用上述滑块在凸边部和凸起部之间形成通孔。于是,通过在密封部件外周缘上形成止动部,将该止动部插入上述通孔内并固定在凸边部外周缘上,能够防止载放在密封部件载放面上的密封部件从第二筒状部件上脱落下来。
[0020]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将密封部件载放在凸边部的密封部件载放面上之际,仅仅从缺口部的开口端放入密封部件的伸出部,并朝着凸边部一侧推即可,因此密封部件的安装作业很简单。因为伸出部被爪部推到凸边部的密封部件载放面上,所以能够限制伸出部朝着缺口部开口端一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已载放的密封部件从第二筒状部件上脱落下来。
[0021]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让第一嵌合筒部内嵌合在第二嵌合筒部内,所以在嵌合之际需要第二嵌合筒部一定程度地张开。于是,通过在第二嵌合筒部上形成缺口部,第二嵌合筒部易于张开,嵌合作业容易进行。特别是,虽然在第二嵌合筒部直径较小的情况下难以张开,但是通过在第二嵌合筒部上形成缺口部,便容易张开了。因此,在第二嵌合筒部直径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0022]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从密封部件外缘朝着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被收装在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上的收装凹部内,借助该突出部紧顶在上述收装凹部的筒中心线方向端面上,而能够限制密封部件在筒中心线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所载放的密封部件从第二筒状部件上脱落下来。
[0023]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密封部件的外周缘被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上的凸部推到凸边部的密封部件载放面上,所以能够限制密封部件在筒中心线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从第二筒状部件上脱落下来。而且,因为不需要在密封部件的外周缘形成任何部件,所以能够简化密封部件的构造。
[0024]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将本发明中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应用到转向器壳和防尘盖的嵌合构造中以后,既能够确保转向器壳和防尘盖的嵌合部的密封性,又能够防止防尘盖由于振动而从该转向器壳上掉下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的车辆的前部侧向剖视图。
[0026]图2是处于嵌合状态的转向器壳和防尘盖的立体图。
[0027]图3是转向器壳的立体图。
[0028]图4是已安装上密封部件和隔音部件的防尘盖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5是已安装上密封部件和隔音部件的防尘盖的整体立体图。
[0030]图6是沿图2中的V1-VI线所指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0031]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所涉及的防尘盖的相当于图5的图。
[0032]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防尘盖和密封部件的部分立体图。
[0033]图9(a)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盖和密封部件的部分立体图。
[0034]图9(b)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盖和密封部件的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优选实施方式仅仅是显示本发明之本质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在以下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应用到汽车转向器壳与防止水和灰尘等进入该转向器壳内的防尘盖的嵌合构造中的情况。
[0036](第一实施方式)
[0037]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的汽车5的前部侧向剖视图。其应用对象是转向器壳I的一部分即后述轴收装部(以下称为第一筒状部件)21和防尘盖3的一部分即后述第二筒状部件31。图1中,7表示对发动机室9和驾驶室11进行隔离的前围板;13表示设置在前围板7的驾驶室11 一侧且安装有计量器等的仪表板;15表示转向轴,该转向轴15穿过仪表板13,该转向轴15的下端部与布置在发动机室9内的转向器壳I连结;17表示用以操纵汽车5的转向盘。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1朝着驾驶室11 一侧延伸,上述防尘盖3隔着后述的隔音部件35设置在上述前围板7的位于发动机室9 一侧的面上,第一筒状部件21内嵌合在该防尘盖3的近似圆筒状的第二筒状部件31中。
[0038]图2是立体图,示出转向器壳I的一部分即圆筒状第一筒状部件21内嵌合在第二筒状部件31中的状态。图3是示出转向器壳I的立体图。此外,图2中用假想线表示转向轴15。转向器壳I利用齿条齿轮传动机构或转向循环球螺母机构将转向轴15的旋转变换为车宽方向上的运动。在齿条齿轮传动机构的情况下,包括壳19和树脂制第一筒状部件
21。该壳19内收装有将转向轴15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杆部件(未图示)等;该树脂制第一筒状部件21从该壳19朝着驾驶室11 一侧延伸,转向轴15穿过并被收装在该第一筒状部件21中。该第一筒状部件21包括从壳19延伸出来的圆筒状穿过部本体22、直径从该穿过部本体22的位于驾驶室11 一侧的端部逐渐增大的第一筒状部件本体23以及直径从第一筒状部件本体23的位于驾驶室11 一侧的端部逐渐缩小的第一嵌合筒部25。绕该第一嵌合筒部25的外周面25a整个一周形成有环状凹部(被结合部)27,该环状凹部(被结合部)27的断面形状为矩形。此外,定位凸起29突出形成在第一筒状部件本体23的外周面23a上,用于决定在嵌合时第二筒状部件31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21的周向位置。
[0039]图4和图5是示出防尘盖3的图。此外,为便于说明,将图4、图5中的上侧和下侧定为“上侧”和“下侧”。不过,在实际被安装在汽车5上的状态下,与图4和图5中的上下相反。防尘盖3是树脂制,包括供转向轴15穿过的圆筒状第二筒状部件31和设置在该第二筒状部件31的位于驾驶室11 一侧的端部的凸缘(flange)部33。在该凸缘部33和前围板7之间设置有海绵状隔音部件35,该海绵状隔音部件35上形成有穿通孔35a,转向轴15穿过该穿通孔35a。
[0040]参照图4说明第二筒状部件31的详细情况。第二筒状部件31包括穿过部本体37、凸边部39以及第二嵌合筒部41。该穿过部本体37从凸缘部33朝着转向器壳I 一侧延伸,呈圆筒状;该凸边部39从该穿过部本体37的转向器壳I 一侧端部朝着与该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探出来,呈环状;该第二嵌合筒部41以从凸边部39的探出端缘绕凸边部39整个一周在该筒中心线方向上突出的方式与凸边部39形成为一体,呈圆筒状。在第二嵌合筒部41的内周面41a上相隔90度设置有四个凸起部(结合部)43,在各凸起部43和凸边部39之间形成有梯形通孔45,该梯形通孔贯通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在各凸起部43形成有越靠近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内侧越朝着下方倾斜的上表面43a,另一方面,在各凸起部43形成有与筒中心线大致垂直的下表面(凸边部相对面)43b (参照图6)。各通孔45的上侧周缘部与凸起部43的下表面43a相连,二者间无高低差。另一方面,各通孔45的下侧周缘部与凸边部39的密封部件载放面39a相连,二者间无高低差。而且在通孔45之间相隔180度形成有一对缺口部47。各缺口部47是通过沿着第二嵌合筒部41的整个突出方向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在各缺口部47的两个相对面上突出形成有一对爪部49。此外,仅在该两个相对面中的一个面上设置爪部49也是可以的。在凸边部39外周缘的与缺口部47相对应的部分突出形成有朝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外突出的突出部51。在第二嵌合筒部41的外周面41b的与一个凸起部43相对应的部分,用于定位的叉状部53沿着突出方向延伸。
[0041]密封部件55为橡胶制,包括载放在上述凸边部39的密封部件载放面39a上的圆环板部57、和相隔180度形成在圆环板部57外周缘的一对止动部59。绕圆环板部57的上表面57a整个一周形成有突条部61,该突条部61的断面为三角形。各止动部59呈U字形,具有挠性,从圆环板部57的外周缘朝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外伸出来且被折向下方。
[0042]图6是顺着图2中的V1-VI线箭头所指方向剖开的、示出第一筒状部件21和第二筒状部件31的嵌合部分的剖视图。在第一嵌合筒部25已内嵌合在第二嵌合筒部41内的状态下,突出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41上的各凸起部43与形成在第一嵌合筒部25的环状凹部27结合。由此来限制第一嵌合筒部25和第二嵌合筒部41沿筒中心线方向移动,而且保持住密封部件55被第一嵌合筒部25的顶端和凸边部39牢固地压紧的状态。
[0043]在将第一筒状部件21内嵌合于第二筒状部件31之际,首先,将密封部件55安装在第二筒状部件31上。具体而言,在突条部61朝上的状态下将密封部件55收装在第二嵌合筒部41内,将止动部59从内侧插入通孔45中,将止动部59的折弯部分卡紧固定在凸边部39的外周缘上,而将密封部件55载放在密封部件载放面39a上。接下来,将第二筒状部件31上的叉状部53与第一筒状部件21的定位凸起29对好,往第一筒状部件21上推第二筒状部件31。此时,当第二嵌合筒部41上的凸起部43的上表面43a顶在第一嵌合筒部25顶端时,树脂制第二嵌合筒部41在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上张开,凸起部43即会坐在第一嵌合筒部25的外周面25a上。继续挤,等挤到凸起部43到达形成在上述外周面25a上的环状凹部27时,凸起部43就嵌入环状凹部27内,第一嵌合筒部25和第二嵌合筒部41靠凹凸嵌合而相互结合。由此来限制第一嵌合筒部25和第二嵌合筒部41沿筒中心线方向移动。而且,密封部件55被第一嵌合筒部25和凸边部39牢固地压紧,能够保持住该状态。
[0044]因为这样限制了第一嵌合筒部25和第二嵌合筒部41沿筒中心线方向移动以后,所以即使有振动也能够防止第二筒状部件31从第一筒状部件21上掉下来;在第一嵌合筒部25和第二嵌合筒部41的结合状态下,保持住了密封部件55被第一嵌合筒部25和凸边部39牢固地压紧的状态,故能够充分地确保密封性;因为第一嵌合筒部25与密封部件55的突条部61线接触,所以接触面积变小,施加在突条部61的压力由此而升高。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在让两筒状部件21、31相互嵌合之际,仅仅将密封部件55安装在第二筒状部件31的凸边部39,将第一嵌合筒部25嵌入第二嵌合筒部41内即可,省时省力。
[0045]因为凸起部43突出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41的内周面41a上,所以第二筒状部件31的凸边部39和第二嵌合筒部41这两部分属于侧孔侧凸侧凹(undercut)形状。因此,防尘盖3的成形模上需要具有成形凸起部43的滑块。在第二嵌合筒部41直径较小的情况下,需要让上述滑块在第二嵌合筒部41外侧滑动。在该情况下,必然会在凸边部39和凸起部43之间形成通孔45。于是,将止动部59设置在密封部件55的外周缘上,将该止动部59插入上述通孔45内,卡紧并固定在凸边部39的外周缘上,由此而能够防止载放在密封部件载放面39a上的密封部件55从凸边部39上脱落下来。
[0046]通过在第二嵌合筒部41上形成缺口部47,第二嵌合筒部41便易于张开,嵌合作业较容易。特别是,在第二嵌合筒部41直径较小的情况下会难以张开,但是通过形成缺口部47,第二嵌合筒部41则易于张开。因此,在第二嵌合筒部41直径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0047]此外,形成在第一嵌合筒部25的外周面25a上的环状凹部27是绕该外周面25a整个一周而形成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在与突出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41上的凸起部43相对应的位置处断续地形成环状凹部;凸起部43在第二嵌合筒部41的内周面41a上相隔90设置有四个,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相隔180度设置一对凸起部43,或者设置三个或五个以上的凸起部43,此时相邻凸起部43之间的间隔不满180度。
[0048](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
[0049]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41上的通孔45来安装密封部件55的,但还可以利用形成在第二嵌合筒部41上的缺口部47来安装密封部件。图7是已安装上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部件63的防尘盖3的整体立体图。此外,密封部件63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用同一符号表不同一个位置,说明省略。而且,为便于说明,将图7中的上侧和下侧定为“上侧”和“下侧”。不过,在实际被安装在汽车5上的状态下,与图7中的上下相反。密封部件63包括圆环板部65、一对伸出部69以及顶紧片71。绕该圆环板部65的上表面65a整个一周形成有突条部67 ;该一对伸出部69相隔180度地设置在该圆环板部65的外周缘上;该顶紧片71从各伸出部69的顶端朝着上方延伸,呈矩形。在往第二筒状部件31上安装该密封部件63之际,在突条部67朝上的状态下从缺口部47的开口端放入伸出部69,并朝下方挤入,通过缺口部47的两爪部49之间的空隙,收装在缺口部47的下端部。于是,两爪部49将伸出部69推向凸边部39,限制伸出部69上下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63从第二筒状部件31上脱落下来。
[0050]在往第二筒状部件31上安装密封部件63之际,如上所述,仅仅是从缺口部47的开口端放入伸出部69放入并挤入而已,密封部件63的安装作业比较容易。而且,在凸边部39外周缘与缺口部47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突出部51。这样一来,即使在突条部67朝下的状态下安装密封部件63,当接片71也会顶在突出部51上而无法继续将伸出部69挤入。因此,能够防止将密封部件63安装在错误方向上。
[0051](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05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密封部件55的止动部59固定在凸边部39的外周缘部来防止载放在密封部件载放面39a上的密封部件55脱落的。但是在止动部59的固定力不充分大的情况下,密封部件55有可能脱落。于是通过改进通孔的形状则能够可靠地防止密封部件脱落。
[0053]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筒状部件73和密封部件75示于图8。此外,第二筒状部件73和密封部件75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用同一符号表不同一位置,省略说明。为便于说明,将图8中的上侧和下侧定为“上侧”和“下侧”。不过,在实际被安装在汽车5上的状态下,与图8中的上下相反。第二筒状部件73的第二嵌合筒部77在它的内周面77a上突出形成有凸起部79,在该凸起部79和凸边部81之间形成有通孔83。凸起部79上形成有越靠近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内侧越靠下方倾斜的上表面79a。通孔83的下半部分在周向上的宽度比上半部分宽。绕凸边部81内周缘整个一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内周侧壁85。另一方面,密封部件75具有圆环板部89,绕该圆环板部89的上表面89a整个一周形成有断面为三角形的突条部91,在密封部件75上形成有从该圆环板部89的外周缘部朝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外突出的突出部93。该突出部93周向上的宽度与上述通孔83的下半部分大致相等,在其上表面93a的周向两端形成有止动爪部95。
[0054]在往第二筒状部件73上安装密封部件75之际,如图8所示,在突条部91朝上的状态下将密封部件75的突出部93挤入通孔83内。于是,因为突出部93是橡胶制部件,所以该突出部93 —边被沿上下方向压缩一边进入通孔83内,止动爪部95从通孔83出来以后恢复原状,被固定在通孔83的上侧周缘部。因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75脱落。
[0055]此外,在设置有止动爪部95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内周侧壁85。另一方面,在设置有内周侧壁85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止动爪部95。
[0056](第二实施方式)
[005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利用为成形凸起部43、79而设置的通孔45、83来安装密封部件55、75,或者利用为了在嵌合时第二嵌合筒部41易于张开而设置的缺口部47来安装密封部件63的。但并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各种方法将密封部件安装在凸边部。
[0058]图9 (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筒状部件97和密封部件99的部分立体图。此夕卜,第二筒状部件97和密封部件99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位置,省略说明。而且,为便于说明,将图9(a)的上侧和下侧定为“上侧”和“下侧”。不过,在实际被安装在汽车5上的状态下,与图9(a)中的上下相反。第二筒状部件97具有第二嵌合筒部101,在该第二嵌合筒部101的内周面1la上突出形成有凸起部103,在该内周面1la的位于凸起部103下侧的位置处形成有位于该内周面1la上的收装凹部105。从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看去该收装凹部105呈矩形。在凸边部107的密封部件载放面107a内周缘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内周侧壁109,在该内周侧壁109的与上述收装凹部105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矩形缺口部111,该缺口部111是沿整个突出方向上进行切割而形成的。该缺口部111的下端周缘部Illa与凸边部107的密封部件载放面107a相连,二者间无高低差。另一方面,密封部件99具有圆环板部113,绕圆环板部113的上表面113a整个一周突出形成有断面为三角形的突条部115,在该密封部件99上形成有从该圆环板部113外周缘朝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外突出的突出部117。
[0059]在往凸边部107上安装密封部件99之际,如图9 (a)所示,在突条部115朝上的状态下,将密封部件99上的突出部117挤入收装凹部105内,将圆环板部113载放在内周侧壁109和第二嵌合筒部101之间的密封部件载放面107a上。这样一来密封部件99就被安装在凸边部107上。因为在该安装状态下突出部117的上下表面紧顶在收装凹部105的上下表面上,所以能够限制密封部件99上下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99从第二筒状部件97上脱落下来。
[0060]因为由第二嵌合筒部101和内周侧壁109限制了圆环板部113沿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移动,所以突出部117难以从收装凹部105上掉下来,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已安装上的密封部件99从第二筒状部件97上脱落下来。
[0061]此外,在第二筒状部件97直径较大的情况下,将滑块布置在第二筒状部件97的内侦牝让该滑块沿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滑动就能够成形出收装凹部105。缺口部111是为了滑块能够在第二筒状部件97内侧滑动而设置的。这样一来,因为在第二嵌合筒部101上没有形成贯通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的通孔,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灰尘等侵入。
[0062](第三实施方式)
[0063]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件55、63、75、99上分别形成有止动部59、伸出部69、突出部93、117,但是通过对第二筒状部件的构造做改进,不形成止动部59、伸出部69、突出部93、117也能够将密封部件牢固地安装在第二筒状部件上。
[0064]图9(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筒状部件119和密封部件121的部分立体图。此外,第二筒状部件119和密封部件121以外的构造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用同一符号表示同一位置,省略说明。而且,为便于说明,将图9(b)中的上侧和下侧定为“上侧”和“下侧”。不过,在实际被安装在汽车5上的状态下,与图9(b)中的上下相反。第二筒状部件119具有第二嵌合筒部123,在该第二嵌合筒部123的内周面123a上突出形成有凸起部125,在该内周面123a且凸起部125下方突出形成有凸部127。此外,凸部127还可以突出形成在凸起部125下方以外的位置处。不过,在凸部127突出形成在凸起部125下方的情况下,用一个滑块即能够成形出凸部127和凸起部125,故能够省工省时。而且,在凸边部129内周缘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内周侧壁131,在该内周侧壁131的与凸起部125和凸部127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缺口部132。该缺口部132是通过沿内周侧壁131的整个突出方向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其下端周缘部132a与凸边部129的密封部件载放面129a相连,二者间无高低差。另一方面,密封部件121由圆环板部133构成,绕该圆环板部133的上表面133a整个一周形成有突条部135。
[0065]当将该密封部件121载放于凸边部129的密封部件载放面129a上时,密封部件121的上表面133a外周缘被凸部127推向密封部件载放面129a,而能够限制密封部件12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而能够防止密封部件121从第二筒状部件119上脱落下来。而且,由内周侧壁131限制密封部件121在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密封部件121外周缘被推到凸部127上,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密封部件12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为不需要在圆环板部133的外周缘形成任何部件,因此能够简化密封部件121的构造。
[0066](其它实施方式)
[006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状部件21上形成有凹部27,并且在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上形成有凸起部43、79、103、125,借助这些凸起部43、79、103、125以及凹部27凹凸嵌合,让第一筒状部件21和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结合在一起。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凸起部突出形成在第一筒状部件上,将凹部设置在第二筒状部件上。
[0068]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凸边部39、81、107、129朝着与筒中心线垂直的方向探出来,但是凸边部39、81、107、129既可以朝着与筒中心线成75?105度的角度倾斜近似垂直的方向探出来,又可以与该筒中心线稍微倾斜相交着探出来。
[0069]一产生实用性一
[0070]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能够用在既能够确保密封性又能够防止振动等导致一个筒状部件从另一个筒状部件上掉下来这样的用途等中。
[0071]—符号说明一
[0072]I转向器壳
[0073]31、73、97、119第二筒状部件
[0074]5汽车(车辆)
[0075]7前围板
[0076]9发动机室
[0077]11驾驶室
[0078]15转向轴
[0079]21第一筒状部件
[0080]25第一嵌合筒部
[0081]27环状凹部(被结合部)
[0082]39、81、107、129凸边部
[0083]39、81a、107a、129a 密封部件载放面
[0084]41、77、101、123第二嵌合筒部
[0085]43、79、103、125凸起部(结合部)
[0086]45、83通孔
[0087]47缺口部
[0088]49爪部
[0089]55、63、75、99、121 密封部件
[0090]59止动部
[0091]69伸出部
[0092]105收装凹部
[0093]117突出部
[0094]127凸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其包括:第一筒状部件(21)、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以及密封部件(55、63、75、99、121), 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1)在一端具有第一嵌合筒部(25), 上述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具有凸边部(39、81、107、129)和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 上述凸边部(39、81、107、129)从上述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的一端朝着与筒中心线交叉的方向探出来,呈环状, 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从该凸边部(39、81、107、129)的探出端缘开始沿该凸边部(39、81、107、129)整个一周在该筒中心线方向上突出,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内嵌合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内, 上述密封部件(55、63、75、99、121)被收装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内且被载放在上述凸边部(39、81、107、129)上, 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已内嵌合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内的状态下,上述密封部件(55、63、75、99、121)被该第一嵌合筒部(25)的顶端和上述凸边部(39、81,107,129)牢固地压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和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中之一嵌合筒部,形成有至少两个结合部(43、79、103、125),在另一嵌合筒部形成有供各个该结合部(43、79、103、125)结合的被结合部(27), 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已内嵌合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内的状态下各个上述结合部(43、79、103、125)与上述被结合部(27)结合,由此来限制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和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77、101、123)在筒中心线方向上移动,保持上述密封部件(55、63、75、99、121)被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顶端和上述凸边部(39、81、107、129)牢固地压紧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结合部(43)是突出形成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的内周面(41a)上的凸起部(43), 上述被结合部(27)是凹部(27),该凹部(27)与上述凸起部(43)相对应,形成在上述第一嵌合筒部(25)的外周面(25a)上, 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上且上述凸起部(43)和上述凸边部(39)之间,形成有贯通与该第二嵌合筒部(41)的筒中心线相交的方向的通孔(45), 上述通孔(45)的周缘部与上述凸起部(43)的上述凸边部相对面(43a)、以及该凸边部(39)的上述密封部件载放面(39a)相连,无高低差, 上述密封部件(55)具有止动部(59),该止动部(59)从该从密封部件(55)的外周缘向外侧延伸, 上述止动部(59)在已将上述密封部件(55)载放到上述凸边部(39)上之际,插入上述通孔(45)中并被固定在该凸边部(39)的外周缘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嵌合筒部(41)上,形成有通过绕整个突出方向进行切割而形成的缺口部(47), 在上述缺口部(47)的两个相对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突出形成有爪部(49),上述密封部件¢3)具有伸出部(69),该伸出部¢9)从该密封部件¢3)的外周缘向外侧延伸, 上述伸出部¢9)被上述爪部(49)推到上述凸边部(39)的密封部件载放面(39a)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密封部件(99)上形成有突出部(117),该突出部(117)从密封部件(99)的外周缘朝着外侧突出, 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101)形成有收装凹部(105),该收装凹部(105)位于上述第二嵌合筒部(101)的内周面(1la)上,上述突出部(117)被收装在该收装凹部(105)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嵌合筒部(123)的内周面(123a)上突出形成有凸部(127), 上述密封部件(121)的外周缘被上述凸部(127)推到上述凸边部(129)的上述密封部件载放面(129a)上。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1)是车辆(5)的转向器壳(I)的一部分, 上述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是设置在对发动机室(9)和驾驶室(11)进行隔离的前围板(7)上的防尘盖(3)的一部分, 转向轴(15)穿过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1)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31、73、97、119)。
【文档编号】B62D1/20GK104203719SQ201380014849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1日
【发明者】山口刚史 申请人:大协西川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