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122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且能够谋求确保刚性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一种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其构成为通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构件连接在车身的前端部上下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上梁的两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下梁的两端部构成框构件,用于安装车辆搭载设备,其中,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状的构件构成且配置为使其开口部朝向下部侧,并且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设置与该下梁的上表面部及前表面部相对的平面部及纵面部,并且设有从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到纵面部的下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出来的侧面部,并且将该支承构件的平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纵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专利说明】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有散热器和冷凝器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在发动机室的前侧配置有用于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散热器、用于将车厢内维持为舒适的温度状态的空调装置的冷凝器等。
[0003]在车辆的发动机室的前侧设有框体作为前端,该框体支承于左右的前纵梁的前端部,在该框体上安装有散热器和冷凝器等。该框体构成为利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构件将上下的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上梁(upper member)的两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下梁(lower member)的两端部相互之间连结在一起。
[0004]配置于该框体下部的下梁在下梁与支承构件之间的结合处利用螺栓沿上下方向对截面形状基本上呈字母U形或帽子形的部分之间的结合进行紧固。但是,为了提高散热器等的保持力,且为了提高连接刚性,需要使板厚变厚,结果导致重量增大,并且成本升高。
[0005]因此,以往,使用于与下梁的前后接合的纵壁部向支承构件的下端部前后延伸出来,另一方面在下梁的两侧端部的前后设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出来的延伸部,在该延伸部之间接合台阶状的加强构件,利用支承构件的纵壁部夹着上述下梁的延伸部来进行接合。另外,公知有这样的构造:在下梁的延伸部基端部彼此之间设置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壁部,利用该壁部和上述加强构件的纵壁部夹着支承梁的侧面壁部进行三层接合从而进行加强(参照专利文献1)。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496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_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需要加强构件,在下梁也需要缺口、弯折,从而结构、形状变复杂,并且下梁的端部因延伸部而未维持日文片假名-字形状,因此刚性降低。另外,支承构件同样也因纵壁部而未维持日文片假名-字形状,难以确保刚性。而且,由于需要精密的加强构件,因此存在部件个数增加,导致成本升高及重量增大的问题。
[0009]这样,为了使散热器和冷凝器的悬架结实,确保安装有散热器和冷凝器等的框体的刚性是重要的。另外,因纵梁的顶端的振动而产生的车身振动在车厢内产生轰鸣声(日文:二 ? >9音),因此也需要轰鸣声对策。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且能够谋求确保刚性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其构成为通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构件连接配置在车身的前端部的上侧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上梁的两端部和配置在车身的前端部的下侧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下梁的两端部构成框构件,用于安装车辆搭载设备,其中,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构件构成且配置为使其开口部朝向下侧,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设有与该下梁的上表面部相对的平面部以及与该下梁的前表面部相对的纵面部,并且,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还设有从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到纵面部的下端位置的侧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平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纵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0013]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支承构件构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构件,在该支承构件的下端部内侧设置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具有重叠于上述下梁上表面部的上述平面部,在该支承构件的前端部设有向上述加强构件下方延伸的上述纵面部,沿着连结该纵面部的下端部与上述支承构件的位于上述加强构件后端位置的下端部的倾斜线形成有上述支承构件的侧面部的下端部。
[0014]而且,在本发明中,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的至少位于侧面部和纵面部的部分设有凸缘部。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米用本发明,遗够起到以下效果。
[0017]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构件构成且配置为使其开口部朝向下侦牝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设有与该下梁的上表面部相对的平面部以及与该下梁的前表面部相对的纵面部,并且,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还设有从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到纵面部的下端位置的侧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平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纵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因此,不用较大地改变下梁和支承构件的构造就能够确保刚性,并且不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多,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确保足够的刚性。另外,下梁和支承构件能够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紧固,因此能够保持足够的刚性。
[0018]由于上述支承构件构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口字形状的构件,在该支承构件的下端部内侧设置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具有重叠于上述下梁上表面部的上述平面部,在该支承构件的前端部设有向上述加强构件下方延伸的上述纵面部,沿着连结该纵面部的下端部与上述支承构件的位于上述加强构件后端位置的下端部的倾斜线形成有上述支承构件的侧面部的下端部,因此,能够在保持着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状态下结合下梁和支承构件,因此能够在维持着刚性的状态下进行结合。
[0019]在从支承构件的下端部的位于侧面部和纵面部的部分设有凸缘部,因此能够保持从支承构件的侧面部到纵面部的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1]图2是表示图1中的下梁与支承构件之间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0022]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中的下梁与支承构件之间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0023]图4是图2的A — A线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框构件;2发动机室;3车身;4前纵梁;5上梁;6下梁;6a前表面部;6b背面部;6c上表面部;61、62螺栓孔;7支承构件;7a、7b纵面部;7c侧面部;71螺栓孔;8发动机罩锁定构件;9托架;90平面部;91螺栓孔;10、12螺栓;11、1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7]图1是表示设置于车辆前部的框构件1的图,框构件1在车辆的发动机室2前部安装于前纵梁4的前端部,该前纵梁4沿车身3的前后方向设置于发动机室2的两侧。该框构件1由上梁5和下梁6构成,该上梁5是在车身3的前端部上侧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长条的横梁和下梁6是在车身3的前端部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长条的横梁。该上梁5的两端部与下梁6的两端部相互之间利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长条的支承构件7结合在一起而构成了四边形的框构件1。在该框构件1的下梁6上搭载安装有未图示的散热器和/或冷凝器等车辆搭载设备。
[0028]构成上述框构件1上端部的上述上梁5和构成上述框构件1下端部的上述下梁6由通过冲压成形等成形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长条构件构成,分别配置为开口部朝向下部侧。该上梁5的左右两端部与下梁6的左右两端部相互之间利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上述支承构件7相结合。上述支承构件7由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长条构件构成,利用上述前纵梁4的前端部支承该支承构件7的中途部分。
[0029]另外,在上述上梁5与下梁6的中间位置设有连结该上梁5与下梁6的发动机罩锁定构件8。
[0030]图3和图4是放大表示上述下梁6与左侧的支承构件7之间的连结部的图。上述下梁6由前表面部6a、背面部6b以及将前表面部6a与背面部6b相互之间连结起来的上表面部6c形成为帽子形。
[0031]上述支承构件7在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长条构件的下端部的前表面上延伸设有与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相对配置的纵面部7a,使下边前低后高地倾斜地形成有侧面部7c,该侧面部7c连结该纵面部7a与后部侧的纵面部7b,该纵面部7b的下端比纵面部7a的下端短。纵向尺寸设定为后部侧的纵面部7b高于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的高度。设有从后部侧的纵面部7b连结前部侧的纵面部7a的侧面部7c。
[0032]在上述支承构件7的内侧设有托架9,该托架9的下端位置设定为使该托架9比后部侧的纵面部7b的下端向下部侧突出,该托架9配置为其下表面侧的平面部90与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重叠地相对。上述托架9设有分别与上述支承构件7的纵面部7a、7b以及侧面部7c的内表面接合的弯曲部9a、9b以及9c。在上述托架9的平面部90上设有螺栓孔91,使螺栓孔91与形成于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的螺栓孔61对齐并借助螺栓10和螺母11沿铅垂方向进行紧固。另外,在上述支承构件7的前部侧的纵面部7a上形成有螺栓孔71,并使其与形成于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的螺栓孔62对齐,借助螺栓12和螺母13沿前后方向进行紧固。
[0033]上述支承构件7将连结前后的纵面部7a、7b的侧面部7c的下边形成为从后侧的纵面部7b到前侧的纵面部7a越靠前越低的倾斜面72,在该纵面部7a、7b和侧面部7c的下端部朝向外侧连续地形成有凸缘部73。上述支承构件7的侧面部7c下端的倾斜面72的角度Θ设定得比连结螺栓10、12的中心的线L的倾斜角度α大,倾斜面72配置为穿过线L。线L构成为贯穿下梁6与托架9之间的接合面,因此不会产生旋转那样的变形。
[0034]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支承构件7与下梁6之间的结合处,在上述支承构件7的日文片假名〕字形状部的内侧通过点焊接合上述托架9,将该托架9的平面部90配置安装成与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相对。然后,使上述托架9的平面部90的螺栓孔91与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的螺栓孔61对齐并使螺栓10穿过螺栓孔61与螺栓孔91,将螺栓10螺合于通过焊接等安装于上述托架9的平面部90内侧的螺母11而进行紧固。
[0035]此时,在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配置有上述支承构件7的纵面部7a,设置在纵面部7a上的螺栓孔71配置于设置在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上的螺栓孔62处。这样,使螺栓12穿过螺栓孔71与螺栓孔62并螺合于通过焊接等安装于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内侧的螺母13,而对上述支承构件7的纵面部7a与下梁6的前表面部6a之间进行紧固。
[0036]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利用左右的支承构件7自铅垂方向与前后方向通过螺栓紧固来结合上述下梁6的两侧,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刚性。通常,面板在面内方向的刚性比在与面垂直的方向的刚性高,因此通过将螺栓紧固之一采用横向的紧固,从而在刚性较高的面内方向承受力,使连接刚性得到提高。由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螺栓位置的直线贯穿接合面,因此不会产生以各个螺栓杆为中心进行旋转那样的变形。另外,上述支承构件7的侧面部7c下端的倾斜面72的角度Θ设定得比连结螺栓10、12的中心的线L的角度α大,倾斜面72配置为穿过线L。线L构成为贯穿下梁6与托架9之间的接合面,因此不会产生以各个螺栓杆为中心进行旋转那样的变形。这样,倾斜面72的形状棱线与支承构件7和下梁6之间的横向的连接部相邻地经过该连接部,因此成为简单的形状,并且向车身连结的结合刚性较高。
[0037]上述支承构件7将连结前后的纵面部7a、7b的侧面部7c的下边形成为从后侧的纵面部7b到前侧的纵面部7a越靠前越低的倾斜面72,因此利用从该后部侧的纵面部7b连结前部侧的纵面部7a的侧面部7c,能够提高对安装上述下梁6与支承构件7的两个螺栓之间进行连结的刚性。另外,由于在该纵面部7a、7b和侧面部7c的下端部朝向外侧连续地形成有凸缘部73,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刚性。
[0038]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下梁6与支承构件7之间的紧固中使用螺栓和螺母来进行紧固,但是只要是通过轴支承来进行紧固,就不限定于螺栓和螺母,也能够使用其他紧固方法。此外,能够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并进行实施是不言而喻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其构成为通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构件连接配置在车身的前端部的上侧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上梁的两端部和配置在车身的前端部的下侧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下梁的两端部构成框构件,用于安装车辆搭载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构件构成且配置为使其开口部朝向下侧,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设有与该下梁的上表面部相对的平面部以及与该下梁的前表面部相对的纵面部,并且,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还设有从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到纵面部的下端位置的侧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平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将该支承构件的纵面部紧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构件构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状的构件,在该支承构件的下端部内侧设置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具有重叠于上述下梁上表面部的上述平面部,在该支承构件的前端部设有向上述加强构件下方延伸的上述纵面部,沿着连结该纵面部的下端部与上述支承构件的位于上述加强构件后端位置的下端部的倾斜线形成有上述支承构件的侧面部的下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构件的下端部的至少位于侧面部和纵面部的部分设有凸缘部。
【文档编号】B62D25/00GK104340275SQ20141038168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6日
【发明者】望月晋荣, 臼田嘉刚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