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包括:车体及设置于所述车体内的电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充电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上的第一辅助电池。所述车体上开设凹槽;所述充电电池具有自动断电装置、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自动断电装置用于当充电完成后自动断电,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动装置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具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容置于凹槽内,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上述电动车辅助电池增加了电动车的能源,令电动车使用时间更长。
【专利说明】电动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电动车的历史比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要早。直流电机之父匈牙利的发明家、工程师阿纽什.耶德利克最早于1828年在实验室试验了电磁转动的行动装置。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于1834年制造出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在1832年至1838年之间,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发明了电驱动的马车,这是一辆使用不能充电的初级电池驱动的车辆。
[0003]如今,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
[0004]然而目前的电动车的电池电量受到限制,并且经常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电力不足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量不受限制、克服行驶过程中出现电力不足、使用时间更长、使用更便捷、电池寿命更长的电动车。
[0006]一种电动车,包括:车体及设置于所述车体内的电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充电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上的第一辅助电池,
[0007]所述车体上开设凹槽;
[0008]所述充电电池具有自动断电装置、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自动断电装置用于当充电完成后自动断电,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动装置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0009]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具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容置于凹槽内,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电池与所述充电电池可拆卸连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池朝向所述第一辅助电池的侧面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辅助电池朝向所述充电电池的侧面设有卡勾,所述卡勾卡接所述卡槽。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于所述卡勾上。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电池与所述充电电池并联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池上的第二辅助电池,所述第二辅助电池与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并联连接。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电池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车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凹槽相扣合,并覆盖所述凹槽。
[0017]上述电动车辅助电池增加了电动车的能源,令电动车使用时间更长,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的辅助电池。辅助电池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更换消耗完的其他辅助电池,这样,进一步增加了电动车使用的耐久性及便捷性。此外,自动断电装置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电动车的使用寿命。
[0018]多个电池彼此串联,可避免由于其中一个电池出现故障,而令其他电池无法使用的现象,增加了电动车的可靠性。
[0019]盖体能更好的保护凹槽内的充电电池及辅助电池,进一步增加了电动车的寿命,并且盖体能够防水防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如图1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10的爆炸图。
[0025]电动车10,包括:车体100及设置于车体100内的电动装置(图未示)、设置于车体100上的充电电池200以及设置于充电电池200上的第一辅助电池300。其中,车体100上开设凹槽110,充电电池200及第一辅助电池300容置于凹槽110内。
[0026]本实施例中,充电电池200具有自动断电装置、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自动断电装置用于当充电完成后自动断电。第一电极与电动装置电连接,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一辅助电池300具有第三电极,且第三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以使第一辅助电池300与电动装置电连接。
[0027]根据实际情况,第一辅助电池300与充电电池200可拆卸连接。其具体为,充电电池200朝向第一辅助电池300的侧面设有卡槽,第一辅助电池300朝向充电电池200的侧面设有卡勾,卡勾卡接卡槽。并且,第二电极设置于卡槽内,第三电极设置于卡勾上。
[0028]第一辅助电池300与充电电池20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例如,第一辅助电池300上设置滑轨,充电电池200设置滑槽,滑轨容置于滑槽内,将第一辅助电池300与充电电池200相连接。
[0029]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池300与充电电池200并联连接。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池300与充电电池200也可以并联,或者串并联结合等。
[0030]需要指出的是,电动车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辅助电池300上的第二辅助电池,第二辅助电池与第一辅助电池300并联连接。并且,第二辅助电池容置于凹槽110内。根据实际情况,电动车10上还可以设置第三辅助电池、第四辅助电池等。
[0031]此外,电动车10还包括盖体,盖体与凹槽110相扣合,并覆盖凹槽110。
[0032]使用上述电动车10时,将充电电池200、第一辅助电池300及第二辅助电池叠加设置于凹槽110内,并将盖体扣合。电动车10充满电后自动断电,并且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减少辅助电池。
[0033]上述电动车10辅助电池增加了电动车10的能源,令电动车10使用时间更长,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的辅助电池。辅助电池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更换消耗完的其他辅助电池,这样,进一步增加了电动车10使用的耐久性及便捷性。此外,自动断电装置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电动车10的使用寿命。
[0034]多个电池彼此串联,可避免由于其中一个电池出现故障,而令其他电池无法使用的现象,增加了电动车10的可靠性。
[0035]盖体能更好的保护凹槽110内的充电电池200及辅助电池,进一步增加了电动车10的寿命,并且盖体能够防水防尘。
[003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及设置于所述车体内的电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充电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上的第一辅助电池, 所述车体上开设凹槽; 所述充电电池具有自动断电装置、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自动断电装置用于当充电完成后自动断电,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动装置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具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容置于凹槽内,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池与所述充电电池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池朝向所述第一辅助电池的侧面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辅助电池朝向所述充电电池的侧面设有卡勾,所述卡勾卡接所述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于所述卡勾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池与所述充电电池并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池上的第二辅助电池,所述第二辅助电池与所述第一辅助电池并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电池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凹槽相扣合,并覆盖所述凹槽。
【文档编号】B62M6/90GK104443237SQ20141069895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6日
【发明者】吴志豪 申请人:吴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