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417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包括前立管、主管、侧管和后横管,它还包括设置在侧管底部的加强管,加强管的两端分别与侧管折弯区域的起始端和终止端相固定,在加强管与侧管之间设有连接板,加强管与侧管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在所述踏板区设置有“H”型踏板,在所述头盔箱区横向设置有头盔箱支撑杆。本实用新型分别在左侧管和右侧管的两侧分别设置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提高了车架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并使该段车架的应力得到分解,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车架变形和断裂;在踏板区采用“H”型踏板,强度高,安装方便,节省了材料;整个车架结构合理,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专利说明】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车架,具体的说是一种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
【背景技术】
[0002]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各总成的安装基体,它是整车的骨架,车架不仅承受着乘员和发动机等总成的质量,而且还承受发动机及其它部件传给车架的各种力和力矩。车架的结构型式、刚度以及强度直接关系到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和行驶安全性,合理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缓解车架应力集中而且还能提高骑乘的舒适性。
[0003]传统踏板摩托车的车架多采用单梁结构,即中间是直径比较粗的钢管,左右两侧各为一相对细的钢管弯曲成型,这种结构只能适应速度比较低,受震动冲击比较小的小排量踏板摩托车。对于速度比较高,整车质量大,载重量大的中小排量摩托车而言,其所承受的冲击、振动及力矩都相应的增大,共振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大排量踏板摩托车的车架也有采用铝制锻件结构,但此方案成本较高,不适用于中小排量摩托车的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车架应力得到分解,降低车体共振的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包括前立管、主管、左侧管、右侧管、后横管、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所述主管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前立管中部,并斜向下延伸;所述主管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前端相连;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均从前端逐步向下倾斜至水平,水平延伸一段距离后向上翘起并向斜后方延伸,左侧管和右侧管的末端通过所述后横管连接在一起;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的水平延伸处为踏板区,左侧管和右侧管从所述踏板区向上翘起后向斜后方延伸部分依次为头盔箱区和车尾区;所述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踏板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头盔箱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所述左加强管与左侧管之间,右加强管与右侧管之间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在所述踏板区设置有“H”型踏板,踏板的中部底面分别固定在左侧管和右侧管上;在所述头盔箱区横向设置有头盔箱支撑杆,所述头盔箱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上。
[0006]所述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踏板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偏外侧,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头盔箱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偏外侧。
[0007]所述主管从前立管中部斜向下延伸到所述踏板区,所述踏板的底面固定在主管上。
[0008]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圆形通孔。
[0009]在所述车尾区设置一后尾加强板,所述后尾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的末端。
[0010]它还包括两个前立管加强板,在所述前立管和左侧管前端之间固定一前立管加强板,在所述前立管和右侧管前端之间固定一前立管加强板。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分别在左侧管和右侧管的两侧分别设置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提高了车架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并使该段车架的应力得到分解,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车架变形和断裂;在踏板区采用“H”型踏板,强度高,安装方便,节省了材料;整个车架结构合理,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前立管;2主管;3前立管加强板;4左侧管;5右侧管;6左加强管;7右加强管;8头蓝箱支撑杆;9头蓝箱固定板;10后横管;11后尾加强板;12左连接板;13右连接板;14踏板;15踏板区;16头盔箱区;17车尾区;18座箱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前立管I (图1中未画出)、主管2、左侧管4、右侧管5、后横管10、左加强管6、后尾加强板11和右加强管7,图中为标出的结构均为摩托车车架在现有【技术领域】中所常见的结构,在这里也不再一一赘述;所述主管2的前端焊接在所述前立管I中部后侧,主管2从前立管I中部的后侧斜向下延伸一端距离后水平延伸到所述踏板区15,踏板14的底面焊接或通过螺栓固定在主管2上;所述主管2的向下倾斜段的中部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前端焊接,为了增强前立管的稳定性,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前端继续向斜上方延伸出一段距离,在所述前立管I和左侧管4前端之间焊接一前立管加强板3,在所述前立管I和右侧管5前端之间也焊接一前立管加强板3。
[0017]如图2中所示的左侧管4和右侧管结构,它们均从前端逐步向下倾斜至水平,水平延伸一端距离后向上翘起并向斜后方延伸;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末端通过所述后横管10连接在一起,在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末端设置一后尾加强板11,后尾加强板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末端相匹配的套管,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末端分别套在后尾加强板11左右两侧的套管内后,再与套管焊接。
[0018]所述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水平延伸处为踏板区15,左侧管4和右侧管5从所述踏板区15向上翘起后向斜后方延伸部分依次为头盔箱区16和车尾区17 ;所述左加强管6和右加强管7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踏板区15的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底部偏外侧,左加强管6和右加强管7的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头盔箱区16的左侧管4和右侧管5的底部偏外侧;左加强管6和右加强管7大致为弧形,左加强管6与左侧管4,右加强管7与右侧管5分别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所述左加强管6与左侧管4之间设置有左连接板12,右加强管7与右侧管5之间设置有右连接板13,左连接板12和右连接板13均位于封闭框架的中间位置,这种封闭的框架结构可以将踏板区15和头盔箱区16所受的应力分解,避免了该处应力集中导致车架变形和断裂,在安装过程中,可以把固定座箱用的座箱固定板18固定在每一侧的侧管和加强管上,这样也增加了车架的稳固性;在所述踏板区15设置有“H”型踏板14,踏板14的中部底面分别固定在左侧管4和右侧管5上;在所述头盔箱区16横向设置有头盔箱支撑杆8,所述头盔箱支撑杆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侧管4和右侧管5上,在头盔箱支撑杆8上设置有头盔箱固定板9。
[0019]为了减轻整个车架的重量,在左连接板12和右连接板13上均设有圆形通孔,在座箱固定板18上也设有通孔。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包括前立管、主管、左侧管、右侧管和后横管,所述主管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前立管中部,并斜向下延伸;所述主管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前端相连;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均从前端逐步向下倾斜至水平,水平延伸一段距离后向上翘起并向斜后方延伸,左侧管和右侧管的末端通过所述后横管连接在一起;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的水平延伸处为踏板区,左侧管和右侧管从所述踏板区向上翘起后向斜后方延伸部分依次为头盔箱区和车尾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所述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踏板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头盔箱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所述左加强管与左侧管之间,右加强管与右侧管之间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在所述踏板区设置有“H”型踏板,踏板的中部底面分别固定在左侧管和右侧管上;在所述头盔箱区横向设置有头盔箱支撑杆,所述头盔箱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踏板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偏外侧,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的后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头盔箱区左侧管和右侧管的底部偏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从前立管中部斜向下延伸到所述踏板区,所述踏板的底面固定在主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圆形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尾区设置一后尾加强板,所述后尾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左侧管和右侧管的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两个前立管加强板,在所述前立管和左侧管前端之间固定一前立管加强板,在所述前立管和右侧管前端之间固定一前立管加强板。
【文档编号】B62K11/02GK203766979SQ201420124782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0日
【发明者】王新建, 赵莹, 战洪美, 张胜波, 刘海波 申请人: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