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人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该项实用新型是供老年人和伤残人出门代步之用。本车可乘二人,以使行动不便者出门有人陪伴。目前我们国内生产的电动车多为单人乘骑的。功率较小,电机为24V200W。采用晶体管脉冲调宽调速器,结构较复杂,不便维修,且过载能力差。电动汽车也正在研制中,但造价较高而性能难与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匹敌。本车介于单人电动车与电动汽车之间,采用了继电器式调速器,结构简单,造价低,过载力强。其特征是在调速电路中采用了中间继电器和二极管组成的调速箱,箱内充满变压器油,以保护继电器触点不被烧蚀。速度控制器的调速手柄采用三个干簧管和一块永久磁铁组成四位无触点开关,此开关通过五根导线与调速箱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调速电路。此电路的特点是(1)以小容量的中间继电器代替了耗能大体积大的直流接触器,从而降低了成本,降低了能耗和重量。(2)以适当串並联的方式使三个蓄电池放电基本平衡。(3)由于电动机是一种强感性负载,当切断电动机的工作电流时,断电触点处常产生电弧,烧毁触点,甚至造成短路。本设计可以消除此弊。
本车的电动机采用了350瓦直流串激电机,电机的电压是24/36V。此电机是用1120汽车发电机改型的,将原发电机的定子绕组取下,换上线径φ1.48~φ1.60,匝数35~45匝的同形状,同尺寸线圈,並将该线圈的两端及两个碳刷分别引出到四个接线柱上。以便接成倒顺车电路。在电机的尾部安装一个小风扇,並在减速器下面开通风孔。以形成内部气流,加强电机的通风散热。经以上改动之电机具有体积小,出力大的特点。
中,图1是调速电路的原理图。
图2是本车电路的实施例图图3是本车外形图图4是本车采用的改型电机示意图图5是电机接线图在图1中E1E2E3是三个12V蓄电池。当其以不同方式组合时可得12V、24V、36V三种电压,供给电动机。以产生三种转速。
图中1是调速箱,它由继电器J、二极管D、电阻R等组成。接线方式如图示。箱内充满变压器油,继电器触点必须浸入油中。
2是调速手柄,由三个干簧管T1T2T3和永久磁铁NS组成,转动手柄,磁铁随之转动到相应位置时,可分别吸动三个干簧管使之闭合,从而使相应的继电器动作。调速手柄有四个位置,相当于一个四位无触点开关。
当永磁铁接近T1位置时,干簧管T1吸合,继电器J1得电,此时J1-1J1-2触点闭合,从而使蓄电池E1与E3並联,供电机用电,输出电压12V,使车辆低速运行。
当永磁铁转到T2位置时,干簧管T2吸合,继电器J2得电,触点J2闭合,电流由E1之“+”极通过电动机ZD-350到J2→D2→E2回到E1之“-”极,此时E2E1串联,电机得电24V,车辆中速运行。
当永磁铁转到T3位置时,干簧管T3吸合,继电器J3得电,触点J3闭合,蓄电池E1E2E3串联,以36V全压供电机运转,此时电机转速最高。车行速度最快。图中RD为速熔保险,SK为电门开关。D4D5D6及RC构成干簧管保护电路。
图2是本车的实际线路实施例。在此图中除了有调速电路外又包含了充电机SCR倒车继电器JDJK和照明灯L1L2刹车灯L3L4转向灯L5L6L7L8和喇叭B。构成全车完整的电路系统。
图3是本车的外形示意图,车头3用玻璃钢制成,上加有机玻璃风挡4。前座较窄,后加靠背。后座宽阔,可坐一大人,一小孩。
图4是本车的改型电机示意图,电机与减速器相连接成一体。5是减速箱,箱下开孔以通风。6是定子绕组。需要按前述之参数绕制。7是通风扇。M1M2是定子绕组之两端,E1E2是电刷的引出端,如图5所示。
权利要求
1.双人电动三轮车是采用直流电动机驱动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是在速度控制中采用了由中间继电器和二极管组成的调速箱①,和无触点调速手柄②,电动车的动力是350瓦的直流串激电动机,並具有新设计的整车外形。
2.根据权利要求
1的电动车其特征是在速度控制装置中采用了由中间继电器和二极管组成的变压调速电路。並将继电器触点浸入变压器油中,以保护继电器触点不被电弧烧蚀。
3.根据权利要求
1的电动车其特征是在速度控制的调速手柄中采用了由干簧管和永久磁铁组成的四位无触点开关。此开关通过五根导线与调速箱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调速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
1的电动车其特征是采用了350瓦直流串激电动机,电机的电压是24/36V,电机的激磁绕组采用线径φ1.48~φ1.60的高强柒包线绕35~45匝。电机有四个接线柱M1M2和E1、E2。M1M2接激磁绕组,E1E2接电枢绕组。
5.根据权利要求
4的电动车其特征是在电动机的尾部安装了一个风扇叶片,並在减速箱下面开通风孔。
专利摘要
该车的速度控制器采用了油浸继电器与大功率二极管组成的调速电路以及干簧管和永磁铁组成的控制手柄。实现了蓄电池的串并转换,形成了不同的输出电压,达到速度控制的目的。本车采用了350W直流串激电动机,电源电压为24V/36V。本车采用了全新的车辆外形设计,玻璃钢外壳,前转向轮罩在前外壳下,驾驶员的脚放在前轮两侧,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全车总长。后座宽阔,适合老年人或伤残人乘座。
文档编号B62D63/02GK86206039SQ86206039
公开日1987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22日
发明者陈希明, 何辉, 朱华光, 杜之义 申请人:北京市农机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