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9191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现有汽车随动臂支架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在汽车遇到一些极限工况和冲击时,随动臂会将应力传递给安装支架,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安全性。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对随动臂造成一定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及汽车,在保证随动臂安装支架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减轻了随动臂安装支架的重量,同时解决了现有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在大冲击或极限工况下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
[0004]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位于车架纵梁上,包括:
[0005]与所述车架纵梁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加强凸台,所述加强凸台上设置有减重孔;
[0006]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两侧、且与所述连接板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孔,与随动臂连接的随动臂防尘套管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连接在所述随动臂安装支架上。
[0007]可选的,所述加强凸台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所述减重孔位于所述加强凸台的中部。
[0008]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的一侧为一倾斜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倾斜边垂直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第二翻边包括:设置有所述连接孔的第一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的两侧弯折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连接板垂直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翻边上连接孔竖直方向的轴线与所述第二翻边上连接孔竖直方向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0011]可选的,所述随动臂防尘套管焊接在所述随动臂安装支架上。
[0012]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
[0013]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随动臂安装支架的连接板上设置加强凸台,可以有效增加随动臂安装支架的强度,解决了现有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在大冲击或极限工况下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
[0015]同时在加强凸台上设置减重孔可以减轻随动臂安装支架的重量,进一步保证了车身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16]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随动臂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0017]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随动臂安装支架与随动臂防尘套管连接示意图;
[0018]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随动臂安装支架安装示意图。
[0019]其中图中:1、车架纵梁;2、连接板;21、加强凸台;22、减重孔;23、螺栓安装孔;3、第一翻边;4、第二翻边;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第三连接部;5、连接孔;6、随动臂;7、随动臂防尘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1]如图1-图3所示,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位于车架纵梁I上,包括:
[0022]与车架纵梁I连接的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上设置有加强凸台21,所述加强凸台21上设置有减重孔22 ;
[0023]分别位于连接板2相对的两侧、且与连接板2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翻边3和第二翻边4,第一翻边3和第二翻边4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孔5,与随动臂6连接的随动臂防尘套管7与连接孔5配合,连接在随动臂安装支架上。
[0024]具体的,随动臂安装支架的连接板2与车架纵梁I连接,在连接板2上设置加强凸台21,可以有效增加随动臂安装支架的强度,解决了现有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在大冲击或极限工况下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在加强凸台21上设置减重孔22可以减轻随动臂安装支架的重量,进一步保证了车身的轻量化。
[0025]与连接板2相对的两侧分别呈一定角度连接的第一翻边3和第二翻边4上均设置有连接孔5,随动臂防尘套管7穿过连接孔5,与随动臂安装支架连接,随动臂防尘套管7与随动臂6连接,进而实现随动臂6与随动臂安装支架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2、第一翻边3和第二翻边4组合的原形为一个平面板状,在制造过程中,通过冲压等工艺形成如图1所示的随动臂安装支架。
[0026]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强凸台21位于连接板2的中部,减重孔22位于加强凸台21的中部。加强凸台21设置在连接板2的中心位置,保证了整个连接板2的强度,进而保证了随动臂安装支架的强度。加强凸台21的中心位置设置减重孔22,减轻了连接板2的重量,进而减轻了随动臂安装支架的重量。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凸台21和减重孔22的尺寸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仅需在保证连接板2强度的基础上减轻连接板2的重量即可。
[0027]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板2与第一翻边3连接的一侧为一倾斜边,第一翻边3与倾斜边垂直连接。随动臂安装支架设计为此结构,是为了避让发动机,可以保证车辆上发动机的安装,为发动机的安装提供了安装空间。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翻边4包括:设置有连接孔5的第一连接部41,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1相对的两侧弯折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分别与连接板2垂直连接。第二翻边4设计成此结构,可以增强第二翻边4的强度,进而增加随动臂安装支架的强度。
[0029]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翻边3上连接孔5竖直方向的轴线与第二翻边4上连接孔5竖直方向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第一翻边3上连接孔5的孔径与第二翻边4上连接孔5的孔径一致,保证了随动臂防尘套管7可以顺利插入连接孔5中,通过与连接孔5的配合,进而连接在随动臂安装支架上。
[0030]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随动臂防尘套管7焊接在随动臂安装支架上。随动臂防尘套管7穿设连接孔5后,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固定在随动臂安装支架上,该连接方式连接牢固,一次成型。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板2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23。连接板2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纵梁I上,该连接方式简单牢固,且易于拆卸。螺栓安装孔23的数量为3个,其中一个位于连接板2的一端,另外两个位于连接板2相对的另一端,且位于连接板2相对的另一端的两个螺栓安装孔23在同一条直线上,与随动臂防尘套管7的延伸方向平行。需要说明的是,螺栓安装孔23位于连接板2横向的两端,连接板2的横向与随动臂防尘套管7的延伸方向垂直。螺栓安装孔23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螺栓安装孔23的数量及安装位置。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
[0033]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位于车架纵梁(I)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所述车架纵梁(I)连接的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上设置有加强凸台(21),所述加强凸台(21)上设置有减重孔(22); 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2)相对的两侧、且与所述连接板(2)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翻边(3)和第二翻边(4),所述第一翻边(3)和所述第二翻边(4)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孔(5),与随动臂(6)连接的随动臂防尘套管(7)与所述连接孔(5)配合,连接在所述随动臂安装支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凸台(21)位于所述连接板⑵的中部,所述减重孔(22)位于所述加强凸台(21)的中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与所述第一翻边(3)连接的一侧为一倾斜边,所述第一翻边(3)与所述倾斜边垂直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4)包括:设置有所述连接孔(5)的第一连接部(41),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相对的两侧弯折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所述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三连接部(43)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三连接部(43)分别与所述连接板(2)垂直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3)上连接孔(5)竖直方向的轴线与所述第二翻边(4)上连接孔(5)竖直方向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臂防尘套管(7)焊接在所述随动臂安装支架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上设置有螺栓安装孔(23) ο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随动臂安装支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动臂安装支架及汽车,其中随动臂安装支架位于车架纵梁上,包括:与所述车架纵梁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加强凸台,所述加强凸台上设置有减重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两侧、且与所述连接板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孔,与随动臂连接的随动臂防尘套管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连接在所述随动臂安装支架上。本实用新型的随动臂安装支架通过在连接板上设置加强凸台和减重孔,有效增加随动臂安装支架的强度,解决了现有的随动臂安装支架在大冲击或极限工况下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同时减轻了随动臂安装支架的重量,进一步保证了车身的轻量化。
【IPC分类】B62D7/00
【公开号】CN204701655
【申请号】CN201520385425
【发明人】宋嘉洋, 罗燕, 肖介平, 王春晓, 尹和俭, 吴学华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