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a柱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920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a柱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A柱总成。
【背景技术】
[0002]A柱是汽车车身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A柱的顶端分别与前风窗以及防滚柱连接;A柱的设计要考虑舒适性及安全性,在保证对驾驶者的视野范围的影响尽量减小的前提下,A柱作为前碰主要的受力位置,其与前风窗以及防滚柱的结合处的强度直接影响到车身的碰撞能力,然而目前很多汽车A柱与前风窗以及防滚柱的结合处存在刚度、强度不足的问题,因此A柱的结构设计成为白车身设计的关键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总成,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很多汽车A柱与前风窗以及防滚柱的结合处存在刚度、强度不足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总成。
[0005]包括:A柱本体、A柱外板、连接上板以及连接下板;
[0006]连接上板包括:第一结构部、第二结构部以及位于第一结构部与第二结构部之间的第一凸起结构;第一结构部固定在防滚柱的上端面,第二结构部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的上端面;
[0007]连接下板包括:第三结构部、第四结构部、第五结构部以及位于第三结构部、第四结构部、第五结构部中心的第二凸起结构;第三结构部固定在防滚柱下端面的内侧,第四结构部固定在A柱本体的内侧,第五结构部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的下端面;
[0008]A柱外板包括:第六结构部、第七结构部以及位于第六结构部与第七结构部之间的第三凸起结构;第六结构部固定在A柱本体的外侧,第七结构部固定在防滚柱下端面的外侧;
[0009]第一凸起结构、第二凸起结构以及第三凸起结构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闭的空腔结构;
[0010]连接上板与连接下板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第一翻边结构;A柱外板与连接下板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第二翻边结构;连接上板与A柱外板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搭接结构。
[0011]进一步地,第一结构部通过塞焊固定在防滚柱的上端面,第一结构部上设有用于进行塞焊的第一塞焊孔;第二结构部通过焊接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的上端面,第二结构部上设有用于与前风窗上横梁固定的固定孔。
[0012]进一步地,第三结构部通过塞焊固定在防滚柱下端面的内侧,第三结构部上设有用于进行塞焊的第二塞焊孔;第四结构部通过焊接固定在A柱本体的内侧,第五结构部通过焊接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的下端面。
[0013]进一步地,第六结构部通过焊接固定在A柱本体的外侧,第七结构部通过焊接固定在防滚柱下端面的外侧。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A柱总成,在A柱与前风窗以及防滚柱的结合处通过A柱外板、连接上板以及连接下板进行连接,三者相互配合形成空腔结构,增加了结合处的强度和刚度;且连接上板与连接下板的结合处设有第一翻边结构;A柱外板与连接下板的结合处设有第二翻边结构,两个翻边结构形成了应力的转移,有效地避免了应力的集中,避免在前碰过程中对A柱造成较大的损害,影响整个车身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汽车A柱总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汽车A柱总成与防滚柱以及前风窗上横梁的结合处的内侧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汽车A柱总成与防滚柱以及前风窗上横梁的结合处的外侧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连接上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连接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A柱本体;2、A柱外板;3、连接上板;4、连接下板;5、第一结构部;6、第二结构部;7、第三结构部;8、第四结构部;9、第五结构部;10、第六结构部;11、第七结构部;第一凸起结构12、第二凸起结构;13、第二凸起结构;14、第三凸起结构;15、防滚柱;16、前风窗上横梁;17、第一翻边结构;18、第二翻边结构;19、第一塞焊孔;20、第二塞焊孔;21、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4]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总成,包括:A柱本体1、A柱外板2、连接上板3以及连接下板4 ;
[0025]参见图2及图4,连接上板3包括:第一结构部5、第二结构部6以及位于第一结构部5与第二结构部6之间的第一凸起结构12 ;第一结构部5固定在防滚柱15的上端面,第二结构部6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上端面;进一步地,第一结构部5通过塞焊固定在防滚柱15的上端面,第一结构部5上设有用于进行塞焊的第一塞焊孔19,第二结构部6通过焊接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上端面,第二结构部6上设有用于与前风窗上横梁16固定的固定孔21。
[0026]参见图2及图5,连接下板4包括:第三结构部7、第四结构部8、第五结构部9以及位于第三结构部7、第四结构部8、第五结构部9中心的第二凸起结构13 ;第三结构部7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内侧,第四结构部8固定在A柱本体I的内侧,第五结构部9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下端面;进一步地,第三结构部7通过塞焊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内侧,第三结构部7上设有用于进行塞焊的第二塞焊孔20 ;第四结构部8通过焊接固定在A柱本体I的内侧,第五结构部9通过焊接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下端面。
[0027]参见图3,A柱外板2包括:第六结构部10、第七结构部11以及位于第六结构部10与第七结构部11之间的第三凸起结构14 ;第六结构部10固定在A柱本体I的外侧,第七结构部11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外侧;进一步地,第六结构部10通过焊接固定在A柱本体I的外侧,第七结构部11通过焊接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外侧。
[0028]继续参见图1-图5,第一凸起结构12、第二凸起结构13以及第三凸起结构14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闭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的设置增加了结合处的强度;
[0029]连接上板3与连接下板4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第一翻边结构17 ;A柱外板2与连接下板4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第二翻边结构18 ;两个翻边结构形成了应力的转移,有效地避免了应力的集中,避免在前碰过程中对A柱造成较大的损害;连接上板3与A柱外板2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搭接结构,增加了结合强度。
[0030]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A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A柱本体(I)、A柱外板(2)、连接上板(3)以及连接下板⑷; 所述连接上板(3)包括:第一结构部(5)、第二结构部(6)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结构部(5)与所述第二结构部(6)之间的第一凸起结构(12);所述第一结构部(5)固定在防滚柱(15)的上端面,所述第二结构部(6)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上端面; 所述连接下板(4)包括:第三结构部(7)、第四结构部(8)、第五结构部(9)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结构部(7)、所述第四结构部(8)、所述第五结构部(9)中心的第二凸起结构(13);所述第三结构部(7)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内侧,所述第四结构部(8)固定在所述A柱本体(I)的内侧,所述第五结构部(9)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下端面; 所述A柱外板(2)包括:第六结构部(10)、第七结构部(11)以及位于所述第六结构部(10)与所述第七结构部(11)之间的第三凸起结构(14);所述第六结构部(10)固定在所述A柱本体⑴的外侧,所述第七结构部(11)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外侧; 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2)、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以及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4)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闭的空腔结构; 所述连接上板(3)与所述连接下板(4)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第一翻边结构(17);所述A柱外板(2)与所述连接下板(4)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第二翻边结构(18);所述连接上板(3)与所述A柱外板(2)的结合处通过焊接形成搭接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部(5)通过塞焊固定在防滚柱(15)的上端面,所述第一结构部(5)上设有用于进行塞焊的第一塞焊孔(19);所述第二结构部(6)通过焊接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上端面,所述第二结构部(6)上设有用于与前风窗上横梁(16)固定的固定孔(2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结构部(7)通过塞焊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内侧,所述第三结构部(7)上设有用于进行塞焊的第二塞焊孔(20);所述第四结构部(8)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A柱本体(I)的内侧,所述第五结构部(9)通过焊接固定在前风窗上横梁(16)的下端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结构部(10)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A柱本体(I)的外侧,所述第七结构部(11)通过焊接固定在防滚柱(15)下端面的外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总成,包括:A柱本体、A柱外板、连接上板以及连接下板;连接上板包括:第一结构部、第二结构部以及位于第一结构部与第二结构部之间的第一凸起结构;连接下板包括:第三结构部、第四结构部、第五结构部以及位于第三结构部、第四结构部、第五结构部中心的第二凸起结构;A柱外板包括:第六结构部、第七结构部以及位于第六结构部与第七结构部之间的第三凸起结构;第一凸起结构、第二凸起结构以及第三凸起结构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闭的空腔结构;本实用新型增加了A柱与前风窗上横梁以及防滚柱结合处的强度和刚度,有效地避免了应力的集中,避免在前碰过程中对A柱造成较大的损害,影响整个车身的强度。
【IPC分类】B62D25/04
【公开号】CN204701666
【申请号】CN201520382283
【发明人】王锂君, 解保新, 周思为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