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49581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辅助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EPS的工作原理及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由车速传感器、转向盘转动传感器(包括扭矩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控制器、功率驱动电路、离合器和直流电动机等组成。电子控制单元(ECU)根据各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决定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最佳助力转矩,向电动机和离合器发出控制信号,通过功率驱动电路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电动机的输出经过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减速增扭后,驱动齿轮齿条机构,产生相应的转向助力。
[0003]在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c)中,由于电机本身的特性,其转速远快于车辆需要的转向速度,而力矩又远低于车辆需要的助力力矩,因此电机的输出需要通过蜗杆蜗杆机构进行减速增扭后再传递给转向管柱的输出轴。
[0004]目前的技术方案中,蜗轮与电动转向管柱的输出轴同轴,压装固定在电动转向管柱的输出轴上,电动转向管柱输的出轴也用轴承支撑在减速机构壳体上;蜗杆两端用轴承支撑在减速机构的壳体上,一端用联轴器与电机输出轴相连。这样,当电机旋转时通过联轴器带动蜗杆转动,蜗杆通过与蜗杆啮合将动力传至转向管柱输出轴,实现助力。
[0005]转向助力电机通电工作时将输出扭矩通过蜗杆与蜗轮的啮合传递到输出轴上,蜗轮组件(包括输出轴、下轴承、蜗轮、上轴承、轴承支撑座)要压装到减速机构壳体中,为防止变形,轴承支撑座6a与传感器壳体7a要有一定的间隙。由于蜗轮是斜齿轮,蜗轮两端的轴承会承受力,轴承支撑座6a也会受到力的作用,运动过程中轴承支撑座6a与传感器壳体7a撞击会产生噪音,当整车行驶在颠簸路面上时转向管柱内部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噪音,影响驾驶者的听觉感受。
[0006]现有技术中,在承支撑座6a与传感器壳体7a之间增加一波形弹簧8a,安装时,通过传感器壳体7a将波形弹簧8a压装在所围成的间隙内,波形弹簧8a受传感器壳体7a的下压产生变形和预紧力,传递至轴承座及轴承上,有防止输出轴窜动、消除轴承座间隙、降噪的作用。但由于波形弹簧8a直接安装在围成的间隙内,因此导致波形弹簧8a安装时,定位较困难,同时,波形弹簧8a加工工艺复杂:需要对波形弹簧进行钢丝剪断一去毛刺一弯折成型,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以期解决波形弹簧安装定位不便及制造加工成本高的问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包括:传感器壳体,所述传感器壳体压装在轴承支撑座上,还包括设在所述传感器壳体与所述轴承支撑座间的橡胶软垫,所述橡胶软垫包括底部向下凸起的固定管以及顶部的固定柱,所述固定管的轴径大于所述固定柱的轴径;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外侧顶面设有一向外的柱形凸起,所述柱形凸起与所述固定管相配;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侧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与所述固定柱相配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外壁压装在所述固定管的顶面上。
[0009]优选地,所述固定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固定柱的高度。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管的高度大于所述柱形凸起的高度,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外侧顶面紧邻所述柱形凸起的外端向下开设有一环状槽,所述环状槽与高出所述柱形凸起的固定管相配。
[0011]优选地,所述固定柱的顶端加工有一向外的锥形圆角。
[0012]优选地,所述橡胶软垫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橡胶软垫周向的安装在所述轴承支撑座与所述传感器壳体间。
[0013]优选地,所述橡胶软垫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0014]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过在轴承支撑座设置柱形凸起、传感器壳体上设置凹槽,来定位安装橡胶软垫顶部及底部,实现橡胶软垫的快速装配,进而保证传感器壳体与轴承支撑座安装后不会因震动产生噪音,同时,橡胶软垫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橡胶软垫受传感器壳体的下压产生变形和预紧力,传递至轴承座及轴承上,防止输出轴窜动、消除轴承座间隙、提供缓冲空间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现有技术图中波形弹簧的装配示意图;
[0017]图2为现有技术中波形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施例中橡胶软垫的安装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中橡胶软垫安装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为本实施中橡胶软垫的剖视图;
[0021]图6为本实施例中橡胶软垫的俯视图;
[0022]现有技术图中:6a_轴承支撑座7a_传感器壳体8a_波形弹簧
[0023]本实施例图中:6_轴承支撑座7-传感器壳体10-橡胶软垫11-固定管12-固定柱13-柱形凸起14-固定槽15-环状槽16-锥形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5]如图3-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包括:传感器壳体7,所述传感器壳体7压装在轴承支撑座6上,其中,在所述传感器壳体7与所述轴承支撑座6间设有一橡胶软垫10,本实施例中,橡胶软垫10包括底部向下凸起的固定管11以及顶部的固定柱12,其中,所述固定管11的轴径大于所述固定柱12的轴径;在轴承支撑座6的外侧顶面设有一向外的柱形凸起13,柱形凸起13与橡胶软垫底部的固定管11相配;在传感器壳体7的内侧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与橡胶软垫顶部的固定柱相配的固定槽14,装配时,固定槽14的外壁压装在所述固定管11的顶面上,通过固定槽,固定柱,实现橡胶软垫的快速安装。
[0026]本实施例中,在轴承支撑座柱形凸起、传感器壳体上设置凹槽,来定位橡胶软垫顶部及底部,实现橡胶软垫的快速装配,进而保证传感器壳体与轴承支撑座安装后不会因震动产生噪音,同时,橡胶软垫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橡胶软垫10受传感器壳体7的下压产生变形和预紧力,传递至轴承座及轴承上,防止输出轴窜动、消除轴承座间隙、提供缓冲空间降低噪音。
[0027]在加工时,传感器壳体上的固定槽14的深度大于所述固定柱12的高度,这样,保证了橡胶软垫顶部固定柱的装配,使得固定柱充分与固定槽配合。
[0028]基于同样目的,使用时,固定管11的高度也采用大于所述柱形凸起13的高度的固定管,其中,轴承支撑座6的外侧顶面紧邻所述柱形凸起的外端向下开设有一环状槽15,所述环状槽15与高出所述柱形凸起13的固定管11相配,更进一步确保橡胶软垫底部的固定环装配,使得不会由于震动导致底部晃动进一步脱落的风险发生。
[0029]为了安装使用方便,在固定柱12的顶端加工有一向外的锥形圆角16。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橡胶软垫10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橡胶软垫周向的安装在所述轴承支撑座6与所述传感器壳体7间,优选地采用三个橡胶软垫周向安装在轴承支撑座6与传感器壳体7间。
[0031]为了进一步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中,橡胶软垫10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结构的橡胶软垫,制造简单,成本低。
[0032]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包括:传感器壳体,所述传感器壳体压装在轴承支撑座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传感器壳体与所述轴承支撑座间的橡胶软垫,所述橡胶软垫包括底部向下凸起的固定管以及顶部的固定柱,所述固定管的轴径大于所述固定柱的轴径; 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外侧顶面设有一向外的柱形凸起,所述柱形凸起与所述固定管相配; 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侧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与所述固定柱相配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外壁压装在所述固定管的顶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固定柱的高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的高度大于所述柱形凸起的高度,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外侧顶面紧邻所述柱形凸起的外端向下开设有一环状槽,所述环状槽与高出所述柱形凸起的固定管相配。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的顶端加工有一向外的锥形圆角。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软垫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橡胶软垫周向的安装在所述轴承支撑座与所述传感器壳体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软垫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传感器壳体安装结构,包括:传感器壳体,所述传感器壳体压装在轴承支撑座上,还包括设在所述传感器壳体与所述轴承支撑座间的橡胶软垫,所述橡胶软垫包括底部向下凸起的固定管以及顶部的固定柱,所述固定管的轴径大于所述固定柱的轴径;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外侧顶面设有一向外的柱形凸起,所述柱形凸起与所述固定管相配;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侧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与所述固定柱相配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外壁压装在所述固定管的顶面上。本方案中的橡胶软垫先安装在传感器壳体的孔内,再与传感器壳体一同安装,定位准确,且橡胶软垫只需要注塑成型工艺,制造简单,成本低。
【IPC分类】B62D5/04
【公开号】CN205059721
【申请号】CN201520848837
【发明人】王文建, 尹爱霞, 张雷, 罗朗, 茆浩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