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4949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动车不方便折叠的问题。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包括前杆、后杆、车座支撑杆、连接杆、前轮、后轮和车座,前轮转接在前杆下端,后轮转接在后杆下端;前杆的上部与后杆的上部铰接;连接杆的一端与前杆的下部铰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后杆的下部铰接;连接杆包括限位件、交接在一起的前短杆和后短杆,限位件通过可拆的方式固定前短杆和后短杆;车座支撑杆上端与车座相连,车座支撑杆的下端与后短杆的前部铰接,后杆上铰接有套管,车座支撑杆滑动的插接在套管内。本实用新型折叠方便,便于携带。
【专利说明】
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动车为比较常见的代步工具,现有的电动车体积较大,而且不可以折叠,不方便携带,电瓶车放置在室外经常出现被盗情况,但是带进室内不是很方便,而且比较占用空间。普通折叠电动车在排布刹车线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反复折叠对刹车效果影响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动车不方便折叠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包括前杆、后杆、车座支撑杆、连接杆、前轮、后轮和车座,前轮转接在前杆下端,后轮转接在后杆下端;前杆的上部与后杆的上部铰接;连接杆的一端与前杆的下部铰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后杆的下部铰接;连接杆包括限位件、交接在一起的前短杆和后短杆,限位件通过可拆的方式固定前短杆和后短杆;车座支撑杆上端与车座相连,车座支撑杆的下端与后短杆的前部铰接,后杆上铰接有套管,车座支撑杆滑动的插接在套管内。
[0005]进一步,折叠电动车还包括刹车装置,刹车装置包括前轮刹车片、后轮刹车片、刹车把手、加速度传感器和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把手控制前轮刹车片刹停前轮;当前轮减速时,加速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刹车。采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前轮的刹车信号,从而传递给刹车控制系统,对后轮进行刹车,使得刹车系统寿命提高,而且刹车灵敏度较高;提高了安全性。
[0006]进一步,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进行点刹。采用点刹,可以防抱死,提尚安全性能。
[0007]进一步,电动车包括驱动系统,驱动系统设置在后杆上且用于驱动后轮。
[0008]进一步,前短杆和后短杆均为圆柱形,限位件为套接在前短杆与后短杆之间的螺纹管,前短杆设有与螺纹管相适配的外螺纹。便于连接杆的折叠和固定。
[0009]进一步,限位件为套筒,套筒与前短杆之间连有一号弹簧;一号弹簧自由状态时,套筒套接在前短杆与后短杆之间。便于连接杆的折叠和固定。
[0010]进一步,限位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前短杆上的插销、以及设置在后短杆与插销相适配插孔座。便于连接杆的折叠和固定。
[0011]进一步,所述插销上设有把手,把手与前短杆之间设有二号弹簧。正常使用时,防止插销脱离插孔座,增强了稳定性。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中前杆的上部与后杆的上部铰接,方便折叠。连接杆包括限位件、交接在一起的前短杆和后短杆;限位件将连接杆固定为一根不可折叠的杆时,可以与前杆和后杆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保证正常使用时的稳定性;限位件对连接杆的固定解除后,前杆和后杆合拢时,使连接杆的前短杆和后短杆折叠在一起。车座支撑杆的下端与后短杆的前部铰接,后杆上铰接有套管,车座支撑杆滑动的插接在套管内;这种结构,当正常使用时,车座支撑杆处于稳定状态;当前短杆和后短杆折叠在一起,车座支撑杆发生反转从而折叠。本实用新型折叠方便,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折置时的结构不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实施例三中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一:
[0019]参阅图1和图2,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包括前杆1、后杆2、车座支撑杆3、连接杆、前轮6、后轮7和车座8,前轮6转接在前杆I下端,后轮7转接在后杆2下端;前杆I的上部与后杆2的上部铰接;连接杆的一端与前杆I的下部铰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后杆2的下部铰接;连接杆包括限位件、交接在一起的前短杆41和后短杆42,限位件通过可拆的方式固定前短杆41和后短杆42;车座支撑杆3上端与车座8相连,车座支撑杆3的下端与后短杆42的前部铰接,后杆2上铰接有套管5,车座支撑杆3滑动的插接在套管5内。电动车包括驱动系统9,驱动系统9设置在后杆2上且用于驱动后轮7。前短杆41和后短杆42均为圆柱形,限位件为套接在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之间的螺纹管43,前短杆41设有与螺纹管43相适配的外螺纹。
[0020]正常使用时,螺纹管43套接在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之间。
[0021]折叠时,旋转螺纹管43,使螺纹管43与后短杆42分离,然后使前杆I与后杆2合拢,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合拢,车座支撑杆3在后短杆42的带动下发生翻转,并沿着套管5滑动。折叠后的状态如图2所示。
[0022]折叠电动车还包括刹车装置,刹车装置包括前轮刹车片、后轮刹车片、刹车把手、加速度传感器和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把手控制前轮刹车片刹停前轮6;当前轮减速时,加速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7刹车。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7进行点刹。
[0023]当刹车时,手握刹车把手,前轮刹车片抱紧前轮6进行前轮刹车,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速度骤降的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7进行点刹车。
[0024]实施例二:
[0025]参阅图3,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为套筒44,套筒44与前短杆41之间连有一号弹簧45; —号弹簧45自由状态时,套筒44套接在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之间。前短杆41上设有挡块,套筒44内也设有挡边,一号弹簧45设置在套筒44的挡边与前短杆41的挡块之间。
[0026]本实施例中套筒44在一号弹簧45的作用下套接在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之间,当折叠时,使套筒44压缩一号弹簧45,从而脱离后短杆42,便可进行折叠。
[0027]实施例三:
[0028]参阅图4,与以上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前短杆41上的插销46、以及设置在后短杆42与插销46相适配插孔座47。所述插销46上设有把手48,把手48与前短杆41之间设有二号弹簧49。
[0029]本实施例中,正常使用时,插销46—端插接在插孔座47内。当折叠时,通过把手48使二号弹簧49压缩,使插销46脱离插孔座47,便可进行折叠。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包括前杆(I)、后杆(2)、车座支撑杆(3)、连接杆、前轮(6)、后轮(7)和车座(8),前轮(6)转接在前杆(I)下端,后轮(7)转接在后杆(2)下端;前杆(I)的上部与后杆(2)的上部铰接;连接杆的一端与前杆(I)的下部铰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后杆(2)的下部铰接;连接杆包括限位件、交接在一起的前短杆(41)和后短杆(42),限位件通过可拆的方式固定前短杆(41)和后短杆(42);车座支撑杆(3)上端与车座(8)相连,车座支撑杆(3)的下端与后短杆(42)的前部铰接,后杆(2)上铰接有套管(5),车座支撑杆(3)滑动的插接在套管(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还包括刹车装置,刹车装置包括前轮刹车片、后轮刹车片、刹车把手、加速度传感器和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把手控制前轮刹车片刹停前轮(6);当前轮减速时,加速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刹车控制系统,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7)刹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刹车控制系统控制后轮刹车片对后轮(7)进行点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电动车包括驱动系统(9),驱动系统(9)设置在后杆(2)上且用于驱动后轮(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前短杆(41)和后短杆(42)均为圆柱形,限位件为套接在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之间的螺纹管(43),前短杆(41)设有与螺纹管(43)相适配的外螺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限位件为套筒(44),套筒(44)与前短杆(41)之间连有一号弹簧(45)号弹簧(45)自由状态时,套筒(44)套接在前短杆(41)与后短杆(42)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限位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前短杆(41)上的插销(46)、以及设置在后短杆(42)与插销(46)相适配插孔座(47)。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采用传感器控制刹车的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所述插销(46)上设有把手(48),把手(48)与前短杆(41)之间设有二号弹簧(49)。
【文档编号】B62L3/08GK205602020SQ201620320146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周庆燕, 何利力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