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0645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特别是一种抗冲撞的船体舷侧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船舶之间碰撞引起船体损伤、海洋环境污染的事故频繁发生。国际海事组织(IMO)已对国际海上防止污染公约(MAPOL)进行了修改,要求载重量超过5000吨的油船一定要设置双层壳体。国内外造船设计工作者也不断地研究如何提高舷侧结构的抗撞能力。对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来讲,由于海上石油开采需要,经常有人员倒班船、食品油料供应船和穿梭油轮等船舶靠泊浮式生产储油舶轮,因而浮式生产储油舶轮被碰撞的机会较多;加上浮式生产储油舶轮需在海上连续工作20年以上,所受的环境条件比港口中船舶恶劣。传统的浮式生产储油舶轮边舱板结构是在双壳体侧舷板内,加设水平平台和侧舷纵骨,如图1所示,虽然比单侧舷板的防抗撞能力提高很多,但该平台的屈曲强度能力仍较低,侧舷板的板厚值高,在受到撞击时,其侧舷板的内壳纵舱壁发生变形,导致现有的浮式生产储油舶轮边舱板满足不了各种吨位船舶及浮式生产储油舶轮船舱板防撞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传统的边舱平台平面的结构形式,适应各种吨位双壳体船舶及浮式生产储油舶轮船舱板防撞要求的船体舷侧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它包括内设有若干舷侧纵骨的双层边舱板,其外舱板为舷侧板,内舱板为内壳纵舱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纵骨设置为Y型分叉式结构,其Y型结构由两个斜面平台与一水平板组合而成。
所述斜面平台端点处与所述水平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所述舷侧纵骨间距的2倍。
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与所述舷侧板至所述内壳纵舱壁板之间的宽度之比为0.5~0.67。
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的端口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与所述舷侧板相接,水平过渡板长度为0~400mm。两个斜面平台相交处分别与一垂直过渡板两端相接,所述垂直过渡板与所述水平板一端垂直连接,所述水平板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上。
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的端口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相接,水平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的端口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相接,水平过渡板长度为0-400mm。两个斜面平台相交处分别与一垂直过渡板两端相接,所述垂直过渡板中部与所述水平板一端垂直连接,所述水平板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舷侧板上。
所述垂直过渡板长度为200~600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Y型舷侧结构可以在不同吨位的双壳体船舶上使用,它可以提高船舶舷侧结构的防撞能力,确保船舶在全寿命期内船体结构的安全。
2.在满足局部强度板厚值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斜面平台结构的屈曲强度承载能力提高35%~60%。也就是说,在满足屈曲强度情况下,Y型结构板厚值可比传统平面平台结构的板厚值降低35%~60%。
3.在撞击高度相同,吸收的撞击能量相同的情况下,Y型结构的内壳纵舱壁变形将比传统平面边舱平台结构的变形减少25%左右,它对货油舱将起到更有效地保护作用,使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作业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图1为现有技术船舱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船舱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平面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平面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舷侧板1、内壳纵舱壁板2构成的双层边舱板,双层边舱板内安装有由斜面平台3,3’、与水平板B、水平过渡板D,垂直过渡板C构成的舷侧纵骨。
由斜面平台3、3’与水平板B构成的Y型舷侧分叉式结构,Y型开口于舷侧板1一侧为正Y型结构;Y型开口于内壳纵舱壁板2一侧为倒Y型结构。
水平板B与边舱宽度A之比B/A=0.5~0.67;边舱宽度为舷侧板1至内壳纵舱壁板2之间的宽度A由斜面平台3、3’端点处与水平板B的垂直距离L为舷侧纵骨之间间距S的两倍,即L=2S。
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在舷侧板1与内壳纵舱壁板2之间规则排列有若干舷侧纵骨,舷侧纵骨为Y型分叉式结构,该结构由两个斜面平台3、3’与一水平板B组合而成,Y型开口处设于舷侧板1处,两个斜面平台3、3’的开口处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D与舷侧板1内侧垂直相接,水平过渡板D长度为200mm;两个斜面平台3、3’相交点分别与一垂直过渡板C的两端相接,垂直过渡板C长度为400mm,垂直过渡板C中部与水平板B的一端相接,水平板B的另一端与内壳纵舱壁板2垂直相接,水平板B的宽度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和舷侧板之间的宽度A之比为0.5~0.67。
两个斜面平台端点处至所述水平板B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所述舷侧纵骨间距的2倍,即L=2S。
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处在于Y型开口处设于内壳纵舱壁板2上,两个斜面平台3、3’的开口处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D与内壳纵舱壁板2内侧垂直相接,水平过渡板D长度为200mm;两个斜面平台3、3’相交点分别与一垂直过渡板C的两端相接,垂直过渡板C长度为400mm,垂直过渡板C中部与水平板B的一端相接,水平板B的另一端与舷侧板1垂直相接,水平板B的宽度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和舷侧板之间的宽度A之比为0.5~0.67。
两个斜面平台端点处至所述水平板B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所述舷侧纵骨间距的2倍,即L=2S。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Y型边舱平台结构载荷传递路线由舷侧板接受外力→Y型斜平台和舷侧纵骨→Y型凸肩部分和横向强框架→Y型平面部分→内壳纵舱壁纵骨和舱壁板;当倒班船、食品和油料的供应船及穿梭油船等船舶旁靠在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舷侧时,两船相撞的最危险状态是船首正面撞击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舷侧结构,又由于穿梭油船吨位较大,使得相撞后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受损程度大。因此,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舷侧结构的抗撞研究主要是以穿梭油船的船首正面撞击为分析对象。
如浮式生产储油装置货油舱处于50%~80%的承载状态,30万吨载重量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相应吃水为15m~21.66m;穿梭油船处于空船状态,相应吃水约为5.8m。
当舷侧结构受穿梭油船撞击时,Y型结构的撞击载荷传递路线加长,撞击能量易被构件尽快吸收,有效延迟内壳损伤。
权利要求1.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它包括内设有若干舷侧纵骨的双层边舱板,其外舱板为舷侧板,内舱板为内壳纵舱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纵骨设置为Y型分叉式结构,其Y型结构由两个斜面平台与一水平板组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船体的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平台端点处与所述水平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所述舷侧纵骨间距的2倍;所述水平板的宽度与所述舷侧板至所述内壳纵舱壁板之间的宽度之比为0.5~0.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船体的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的端口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与所述舷侧板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船体的侧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过渡板长度为0~4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船体的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的端口分别通过水平过渡板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船体的侧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过渡板长度为0~4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所述的船体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相交处分别与一垂直过渡板两端相接,所述垂直过渡板与所述水平板一端垂直连接,所述水平板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内壳纵舱壁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船体的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过渡板长度为200~6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船体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斜面平台相交处分别与一垂直过渡板两端相接,所述垂直过渡板与所述水平板一端垂直连接,所述水平板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舷侧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船体的舷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过渡板长度为200~6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传统的边舱平台平面的结构形式,以适合于各种吨位的双壳体船舶及浮式生产储油舶轮的船舱板防撞能力要求的船体舷侧结构。其技术方案为一种船体的舷侧结构,它包括内设有若干舷侧纵骨的双层边舱板,其内舱板为内壳纵舱壁板,外舱板为舷侧板,其特征为所述舷侧纵骨设置为Y型分叉式结构,其Y型结构由两个斜面平台与一水平板组合而成。该Y型舷侧结构板厚值比传统结构降低35%~60%;在撞击高度相同,吸收的撞击能量相同时,Y型结构的内壳纵舱壁变形比传统平面边舱平台结构的变形减少25%左右,对货油舱起到更有效的保护作用,有效改善了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作业的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B63B3/14GK2637318SQ0327664
公开日2004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1日
发明者曾恒一, 范模, 赵耕贤, 顾永宁, 李宁, 刘立名, 林晔 申请人: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