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

文档序号:413455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工平台和大型船舶的建造领域,特指一种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适用于超大型半潜驳的固定问题,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远洋技术和船舶技术的发展,船舶的型号尺度越来越大,船舶大型化已成为船舶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造船工艺有三种在陆地上进行分块建造,然后在海上合适水深处进行组装建造,下水;全部在海上合适水深位置处进行建造、组装、下水;在陆地上进行整船建造,建造完成后通过滑道将船舶送上半潜驳,通过半潜驳将其运送到合适水深位置,下水。前两种方法需要在海上进行合拢、建造,由于海水的不稳定性和受到天气的影响,危险性大,精确性低,设备占用率高,加大了投入成本,延长了工期;第三种方法危险性低,精确性高,工期短,但只适用于小型船舶的整船下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型半潜驳的固定问题,通过建造大型半潜驳来完成超大、超重型船舶的接载下水,能够很好的固定超大型半潜驳,以完成接载下水的整个过程,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增加了船舶建造精度的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半潜驳靠近码头的部位、半潜驳的中部和半潜驳远离码头处设置六个牵引点A、B、C、D、E、F,其中牵引点A、B为一组,牵引点C、D为一组,牵引点E、F为一组,牵引点A、B、C、D、E、F与绞机A、B、C、D通过滑轮组A、B、C、D、E、F、G、H、I、J和钢丝绳相连接,各个绞机A、B、C、D均与总控制台A、B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B调节绞机A、B、C、D的运行情况以调节靠近码头的牵引点A、B、C、D的牵引力,远离码头的牵引点E、F分别通过锚
A、B进行固定,从而固定半潜驳尾部位置,将超大重量船舶逐渐拖入半潜驳,并在拖入的过程中观察半潜驳的变化情况,通过总控制台A、B对绞机A、B、C、D进行控制,使半潜驳与码头的距离始终保持在0. 5 Im的范围之内,在完成接载后,将半潜驳驶入合适水域,进行下水。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牵引点A、C、E与半潜驳左侧之间的距离以及牵引点
B、D、F与半潜驳右侧之间的距离均为(1/5 1/3)S,牵引点A、B与半潜驳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8 1/6) S,牵引点C、D与半潜驳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3 1/2) L,牵引点E、F(6、7)与半潜驳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8 1/6) S,其中S为半潜驳的宽度,L为半潜驳的长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牵引点A、B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A、B进行连接,两根钢丝绳均与半潜驳的船侧平行,滑轮组A、B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C、G连接,滑轮组A与滑轮组C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滑轮组B与滑轮组G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5 10°,滑轮组C、G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D、H相连,滑轮组C与滑轮组D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滑轮组G与滑轮组H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60 70°,滑轮组D、H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绞机
B、C相连,滑轮组D与绞机B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滑轮组H与绞机C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25 30°。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牵引点C、D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E、G相连,牵引点C与滑轮组E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牵弓I点D与滑轮组J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25 40°,滑轮组F、I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绞机A、D相连,所述绞机A与滑轮组F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绞机D与滑轮组I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牵引点C与滑轮组E之间的钢丝绳与半潜驳左壁之间的夹角、牵引点D与滑轮组J之间的钢丝绳与半潜驳右壁之间的夹角均为60 70°。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轮组C、E、G、J均为动滑轮,滑轮组C、E、G、J均是通过固定在地上的石块和固定在石块上的固定滑轮进行连接的。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绞机A、B与总控制台A相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对绞机A、B进行控制,绞机C、D与总控制台B连接,通过总控制台B对绞机A、B进行控制,总控制台A、B与码头靠海处的距离为3 5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
1、由于采用了超大型半潜驳进行接载下水,工厂可以在陆地上直接整船建造超重型船舶,提高了制造精度,危险性低,制造工期短。
2、两台控制台分布在半潜驳左右两侧靠海处,在接载下水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半潜驳的实际角度,对半潜驳进行实时调节,保证了在接载过程中的精度问题。


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 I-码头、2-牵引点A、3-牵引点B、4-牵引点C、5-牵引点D、6-牵引点E、7-牵引点F、8-绞机A、9-绞机B、10-绞机C、ll -绞机D、12-滑轮组A、13-滑轮组B、14-滑轮组C、15-滑轮组D、16-滑轮组E、17-滑轮组F、18-滑轮组G、19-滑轮组H、20-滑轮组I、21-滑轮组J、22-钢丝绳、23-半潜驳、24-总控制台A、25-总控制台B、26_锚A、27_锚B、28-固定滑轮、29-石块。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I示出了本发明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以下步骤在半潜驳23靠近码头I的部位、半潜驳23的中部和半潜驳23远离码头处设置六个牵引点A、B、C、D、E、F,其中牵引点A、B为一组,牵引点C、D为一组,牵引点E、F为一组,牵引点A、B、C、D、E、F与绞机A、B、C、D通过滑轮组A、B、C、D、E、F、G、H、I、J和钢丝绳22相连接,各个绞机A、B、C、D均与总控制台A、B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B调节绞机A、B、
C、D的运行情况以调节靠近码头的牵引点A、B、C、D的牵引力,远离码头的牵引点E、F分别通过锚A、B进行固定,从而固定半潜驳尾部位置,将超大重量船舶逐渐拖入半潜驳,并在拖入的过程中观察半潜驳的变化情况,通过总控制台A、B对绞机A、B、C、D进行控制,使半潜驳23与码头I的距离始终保持在0. 5 Im的范围之内,在完成接载后,将半潜驳驶入合适水域,进行下水,牵引点A、C、E与半潜驳左侧之间的距离以及牵引点B、D、F与半潜驳右侧之间的距离均为(1/5 1/3) S,牵引点A、B与半潜驳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8 1/6) S,牵引点C、D与半潜驳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3 1/2)L,牵引点E、F与半潜驳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8 1/6) S,其中S为半潜驳的宽度,L为半潜驳的长度,牵引点A、B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A、B进行连接,两根钢丝绳)均与半潜驳的船侧平行,滑轮组A、B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C、G连接,滑轮组A与滑轮组C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滑轮组B与滑轮组G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5 10°,滑轮组C、G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D、H相连,滑轮组C与滑轮组D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滑轮组G与滑轮组H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 均为60 70°,滑轮组D、H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绞机B、C相连,滑轮组D与绞机B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滑轮组H与绞机C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25 30°,牵引点C、D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滑轮组E、G相连,牵引点C与滑轮组E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牵引点D与滑轮组J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25 40°,滑轮组F、I引出的钢丝绳分别与绞机A、D相连,绞机A与滑轮组F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绞机D与滑轮组I之间的钢丝绳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牵弓I点C与滑轮组E之间的钢丝绳与半潜驳左壁之间的夹角、牵引点D与滑轮组J之间的钢丝绳与半潜驳右壁之间的夹角均为60 70°,滑轮组C、E、G、J均为动滑轮,所述滑轮组C、E、G、J均是通过固定在地上的石块和固定在石块上的固定滑轮进行连接的,绞机A、B与总控制台A相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对绞机A、B进行控制,绞机C、D与总控制台B连接,通过总控制台B对绞机A、B进行控制,总控制台A、B与码头靠海处的距离为3 5m。
本发明适用于大型半潜驳的固定问题,通过建造大型半潜驳来完成超大、超重型船舶的接载下水,本发明能够很好的固定超大型半潜驳,以完成接载下水的整个过程,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增加了船舶建造精度,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强。
权利要求
1.一种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半潜驳(23)靠近码头(I)的部位、半潜驳(23)的中部和半潜驳(23)远离码头处设置六个牵引点 A、B、C、D、E、F (2、3、4、5、6、7),其中牵引点 A、B (2、3)为一组,牵引点 C、D (4,5)为一组,牵引点 E、F (6,7)为一组,牵引点 A、B、C、D、E、F (2、3、4、5、6、7)与绞机 A、B、C、D(8、9、10、11)通过滑轮组六、8、(、0、£、卩、6、11、1、1 (12、13、14、15、16、17、18、19、20、21)和钢丝绳(22)相连接,各个绞机A、B、C、D (8、9、10、11)均与总控制台A、B (24,25)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B (24,25)调节绞机A、B、C、D (8、9、10、11)的运行情况以调节靠近码头的牵引点A、B、C、D (2、3、4、5)的牵引力,远离码头的牵引点E、F (6、7)分别通过锚A、B (26、27)进行固定,从而固定半潜驳尾部位置,将超大重量船舶逐渐拖入半潜驳,并在拖入的过程中观察半潜驳的变化情况,通过总控制台A、B (24、25)对绞机A、B、C、D (8、9、10、11)进行控制,使半潜驳(23)与码头(I)的距离始终保持在0. 5 Im的范围之内,在完成接载后,将半潜驳驶入合适水域,进行下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点A、C、E (2、4、6)与半潜驳(23)左侧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牵引点B、D、F (3、5、7)与半潜驳(23)右侧之间的距离均为(1/5 1/3) S,所述牵引点A、B (2、3)与半潜驳(23)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8 1/6) S,所述牵引点C、D (4,5)与半潜驳(23)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3 1/2) L,所述牵引点E、F (6、7)与半潜驳(23)船头之间的距离均为(1/8 1/6) S,其中S为半潜驳(23)的宽度,L为半潜驳(23)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点A、B (2、3)引出的钢丝绳(22)分别与滑轮组A、B (12、13)进行连接,两根所述钢丝绳(22)均与半潜驳(23)的船侧平行,所述滑轮组A、B (12、13)引出的钢丝绳(22)分别与滑轮组C、G (14、18)连接,所述滑轮组A (12)与滑轮组C (14)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滑轮组B (13)与滑轮组G (18)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5 10°,所述滑轮组C、G (14、18)引出的钢丝绳(22)分别与滑轮组D、H (15、19)相连,所述滑轮组C (14)与所述滑轮组D (15)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滑轮组G (18)与所述滑轮组H (19)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60 70°,所述滑轮组D、H (15、19)引出的钢丝绳(22)分别与绞机B、C (9、10)相连,所述滑轮组D (15)与所述绞机B (9)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滑轮组H (19)与所述绞机C (10)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25 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点C、D (4、5)引出的钢丝绳(22)分别与滑轮组E、G (16、21)相连,所述牵引点C(4)与所述滑轮组E (16)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以及牵引点D (5)与所述滑轮组J (21)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长度方向的夹角均为25 40°,所述滑轮组F、I (17、20)引出的钢丝绳(22)分别与绞机A、D (8、11)相连,所述绞机A (8)与滑轮组F (17)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所述绞机D (11)与滑轮组I (20)之间的钢丝绳(22)与码头(I)长度方向的夹角、所述牵引点C (4)与滑轮组E (16)之间的钢丝绳(22)与半潜驳(23)左壁之间的夹角、所述牵引点D (5)与滑轮组J (21)之间的钢丝绳(22)与半潜驳(23)右壁之间的夹角均为60 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C、E、G、J (14、16、18、21)均为动滑轮,所述滑轮组C、E、G、J (14、16、18、21)均是通过固定在地上的石块(29 )和固定在石块(29 )上的固定滑轮(28 )进行连接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绞机A、B (8、9)与所述总控制台A (24)相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 (24)对绞机A、B (8、9)进行控制,所述绞机C、D (10、11)与所述总控制台B (25)连接,通过总控制台B (25)对绞机A、B (8、9)进行控制,所述总控制台A、B (24、25)与码头靠海处的距离为3 5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大重量船舶接载在下水时半潜驳固定方法,在半潜驳靠近码头的部位、半潜驳的中部和半潜驳远离码头处设置六个牵引点A、B、C、D、E、F,牵引点A、B、C、D、E、F与绞机A、B、C、D通过滑轮组A、B、C、D、E、F、G、H、I、J和钢丝绳相连接,各个绞机A、B、C、D均与总控制台A、B连接,通过总控制台A、B调节绞机A、B、C、D的运行情况以调节靠近码头的牵引点A、B、C、D的牵引力,远离码头的牵引点E、F分别通过锚A、B进行固定,从而固定半潜驳尾部位置,将超大重量船舶逐渐拖入半潜驳,通过总控制台A、B对绞机A、B、C、D进行控制,在完成接载后,将半潜驳驶入合适水域,进行下水。本发明具有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增加了船舶建造精度的优点。
文档编号B63B9/06GK102774470SQ20121023049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5日
发明者唐盛弢, 屠艳, 庄建军, 张永康, 李炳男, 王匀, 王振刚, 许桢英, 郭晓东, 顾永玉 申请人:东南大学,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