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海难逃生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大船上备用的逃生艇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类历史上,人们制作了各种船类在海面上和风浪搏击和大自然抗争,当今的船舰更加先迸,大船上都配备了救生艇、救生筏,有的大船还能起降直升飞机,尽管如此,大自然的力量却更加疯狂,船沉人亡的海难还是经常发生。幸存者会描述,海难逃生是多么惊心运魄,在海水里挣扎的人是怎样撕心裂肺,在狂风呼嘯、巨浪滔天的海面上,大船都翻了,小艇小船又有何用?
实用新型内容·[0004]为了使人们能从翻沉的大船上成功逃生,为了克服现今逃生艇不能抵御狂风巨浪的致命弱点,本人实用新型了一种船舰逃生舱,这种逃生舱能抵御海上最大狂风巨浪的摆弄攻击,被掀翻或被连续掀翻,被巨浪抛向空中又短暂跌进海水中,甚至相互撞击,舱内的人却安然无恙。这个逃生舱有这么大的功能优点,它是怎样解决舱内逃生者的防水、换气、温度,人的姿势变化适应等问题呢?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一个长方体封闭舱内分隔成多个小长方体封闭舱,每个小长方体封闭舱的两头都安装有一个特别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来实现舱体被翻转能防水又能透气,每个小长方体封闭舱内还安装ー个人体睡舱,人以睡姿在睡舱避难,人体睡舱壁和小长方体舱壁间有弹簧相隔,这样当这个长方体封闭舱在海面上被狂风巨浪翻滚摆弄时,舱内的人只不过是在改变睡姿而已。电影里的海难发生时,人们从大船上吊下小艇,争先爬上去……其实,真正的海难发生时是狂风呼嘯,天昏地暗,恶浪翻天,船翻沉时人们也意料不到,逃生必需以最快速度完成。本人实用新型的逃生舱正适合派上用场,人们只要快速跑过去打开舱盖钻进去睡下关紧舱盖即完成逃生过程,任由逃生舱自行跌落漂荡。在海水里挣扎的人看见逃生舱漂浮在周围也可以游过去爬上去再打开舱盖钻进去避难。本实用新型逃生舱能被翻转防水又能实现舱内空气流通是依赖于舱内人体睡舱的两头安装了一个特别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这个装置是根据重力总是向下的原则,利用一个重锤的反撬カ向上撬动透气管内的一条连接两盖子间的连杆,使透气管内下部盖子关紧防水上部盖子打开透气,当这个装置倒过来时,重锤的重力一祥向下,其反撬カ即刻把翻到下部的盖子关上,翻转到上部的盖子同时被顶开。但海面上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有的大船翻沉的速度很快,海面上会出现ー个旋窝把逃生舱卷进海里;有时狂风巨浪把逃生舱抛空之后又摔跌进海水中,这时,透气管有一头是开着的,不是进水了吗?这样的最坏情况是可能发生的,所以透气管设计很小只供透气,其少量的进水和快速上浮并不矛盾。舱体内的少量进水会由安装的手动活塞汞筒抽压出舱外。[0009]本实用新型的逃生舱是由多个分隔的小舱构成的,为什么要分隔呢?因为海难发生时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最坏的情况都要考虑舱体翻滚时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单个人的软弱也会影响其他人,如打开舱盖又不能关上关紧,刚打开舱盖人就被狂风后巨浪刮走;或者舱体某一处漏水都会害死一舱人,舱体分隔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但这样,逃生舱不是变成人逃生的自私工具了吗?我本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应当在舱外进行,如先让老、弱、妇幼者钻进舱内帮其关好舱盖再考虑自己逃生,分隔舱体法确实阻碍了舱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帮助,但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原谅这样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逃生艇内的人体睡舱壁和舱体壁之间分隔一点距离,并且上下舱壁间有弹簧相隔,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睡舱内人体热量的快速散失,又避免了舱体被海浪翻转时睡舱和舱体间的碰撞。在恶劣气候的海面上,温度有时是很低的,如果人直接睡在舱体壁上,人体热量也很快被传递散失至死亡。本实用新型的逃生舱内安装了睡舱,那么就有两层舱壁了,人出入舱内是怎样实现的呢?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外舱盖为翻盖式舱盖,内睡舱相对应的位置为拉推式舱盖。逃生舱上下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其上下都安装有翻盖式舱盖和拉推式舱盖。·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形状为长方体,长方体舱由多个小长方体舱组合而成,但是,一定数量的小长方体有可能构成正方体,设计应尽量避免正方体的出现,因为正方体和圆形体形状相接近,在海面上漂荡时容易产生旋转,使舱内的人有头晕的感觉,所以设计出现正方体时,应加组装多几个小长方体舱,使逃生舱一定为长方体形。本实用新型逃生舱没有设计安装动力,因为海滩发生时疯狂的海面上任何动力都会无济于事,动力系统也会占用了舱体大量的空间,让这些空间设计为容纳挽救更多的生命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大大缩短了海难发生时逃生所需的时间,并且大大提高了海难发生的逃生成功率。
图I是海难逃生舱的中间横切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的中间剖面图。图3是海难逃生舱的其中一个小长方体舱内中间剖面图。图4是海难逃生舱的整体外表形状高空垂直府视图。图中,I.舱体外壳,2.人体睡舱,3.翻盖式舱盖,4.舱盖抓把,5.拉推式舱盖,6.重锤保护箱,7.透气管,8.弹簧,9.软海绵垫层,10.手动活塞抽水泵筒,11.抽水管,12.出水管,13.人体,14.碰撞橡胶层,15.玻璃层,16.重锤,17.杠杆,18.支点,19.杠杆与连杆卡口,20.连杆,21.透气管窄口,22.盖子,23.保护箱上的透气孔,24.透气管两头的横向开口,25.拉推式抓口,26.透气孔,27.隔条,28.舱体分隔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进一步说明。图I中看到,逃生舱壳(I)内有人体睡舱(2),人体睡舱和舱壳(I)之间上、下有弹簧(8)连接,使人体睡舱可以在舱壳内稍作上下活动,人体睡舱的两头安装有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实现舱体和外部气体交换。从图看到,舱体外壳(I)并不是规律的长方体,而是上、下中间隆起,“肚子”稍大的样子。这样的设计是让以各种方式进入舱体内的少量的水可以积聚在舱底的“肚子”凹窝分部易于抽取出去。人体睡舱中部上下安装有两条手动活塞抽水泵筒(10),人可以手动几下拉动活塞抽水泵筒(10)就可以将积水抽压出舱体外。逃生时,人先向上抓住舱盖抓把(4)打开翻盖式舱盖(3)再伸手进拉抓口(4)打开拉推式睡舱盖(5)。人不能先把头钻进去,而是先把双脚伸进去让头部在双盖的部位躺下,人这时还要伸手先关紧翻盖式舱盖(3)再拉出睡舱盖(5)关好,这时逃生动作已经完成了。但是,这时逃生舱还可能摆在大船甲板上啊,不必理会了,大船翻沉时让它自行跌到海里,舱内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会自动应急工作,不管舱体哪一面朝上朝下,所有一切设计都是适合翻跌。图2中,这是一个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的工作原理图。图中可以看到,重锤(16)可以通杠杆(17)和支点(18)上下撬动连杆(20)。透气管(7)上下窄口(21)都有一个开关盖子(22),两个盖子间用连杆(20)连接。图中重锤重力的反撬力已将透气管下部盖子并紧,上部盖子顶开。当这个装置空然被倒置,由于重锤重力总是向下,其反撬力撬动连杆
(20)将翻转到下部的盖子即刻关上,翻转到上部的盖子同时被顶开。重锤活动区还设置重锤保护箱(6)避免外部力量的介入,保护箱上也有透气孔(23)。图中透气管的横向开口(24)有防雨水作用,又有招气流进入舱内的作用。图3中,是本实用新型逃生舱中一个被分隔的小长方体舱内部结构情况。图中人体睡舱(2)左右舱壁舱体分隔壁(28)不接触以免传递热量过去,也不安装弹簧,只是有几条薄的隔条(27)使睡舱可以上下移动。为什么睡舱侧面左右间壁间这么狭窄又不安装弹簧呢?我们应该考虑到整个逃生舱需要尽量分隔成更多的小长方体舱以挽救更多的生命,睡舱之间间隔过大会减少了小长方体舱的数量。睡舱左右不安装弹簧的结构理由是侧面是逃生舱的长形部分,因此其能左右翻转的可能性很小,就算其能左右翻转,由于人体睡舱很狭窄,人体与舱壁几乎紧贴,不存在碰撞的问题。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人实用新型海难逃生舱的整体外表了,这个图应当是从高空向海面垂直俯视看到的图样,这个逃生舱有十个翻盖式舱盖(3),里面就分隔成十个小长方体舱了,这可以容纳十个成年人的逃生使用。这只不过是一个逃生舱的例子,还可以按需要设计更多的小长方体舱容纳更多的人。从图中舱体外壳上还可看到很多小的透气管
(7)和抽水管(12)。逃生舱四周侧面好多突起是什么呢?是防撞橡胶层(14)。这就是我实用新型的海上逃生舱,舱内没有一点奢侈的地方,每一点空间,每一处细小的结构都是为了挽救生命而设计,让它诞生吧,当亲人远航,当海面上狂风呼嘯,巨浪滔天,不必担心、不再流泪,亲人一定会平安回来。
权利要求1.海难逃生舱,是在一个长方体封闭舱内分隔成多个小长方体封闭舱,每个小长方体封闭舱的两头都安装有一个特别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来实现舱体被翻转能防水又能透气,每个小长方体封闭舱内还安装一个人体睡舱,人以睡姿在睡舱避难,人体睡舱壁和小长方体舱壁间有弹簧相隔,这样当这个长方体封闭舱在海面上被狂风巨浪翻滚摆弄时,舱内的人只不过是在改变睡姿而已的封闭舱。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海难逃生舱,其特征是逃 生舱内人体睡舱的两头安装了一个特别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这个装置是根据重力总是向下的原则,利用一个重锤的反撬力向上撬动透气管内的一条连接两盖子间的连杆,使透气管内下部盖子关紧防水上部盖子打开透气,当这个装置倒过来时,重锤的重力一样向下,其反撬力即刻把翻到下部的盖子关上,翻转到上部的盖子同时被顶开。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海难逃生舱,其特征是本发明的逃生舱是由多个分隔的小长方体舱构成的,每个长方体舱内还安装人体睡舱,人以睡姿在舱内避难。
专利摘要海难逃生舱,是在一个长方体封闭舱内分隔成多个小长方体封闭舱,每个小长方体封闭舱的两头都安装有一个特别的重锤反撬开关透气装置来实现舱体被翻转能防水又能透气,每个小长方体封闭舱内还安装一个人体睡舱,人以睡姿在睡舱避难,人体睡舱壁和小长方体舱壁间有弹簧相隔,这样当这个长方体封闭舱在海面上被狂风巨浪翻滚摆弄时,舱内的人只不过是在改变睡姿而已的封闭舱。
文档编号B63C9/06GK202754121SQ201220399478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日
发明者李先强 申请人:李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