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031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罐的防点火。
背景技术
如 Federal Aviation Regulation Part 25 Sec.25.981.[在线(Onlin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检索于(retrieved on) 2008-10-27] ·检索自因特网:<URL:http://rgl. faa. gov/Regulatory_and_Guidance_Library/rgFAR. nsf/0/339dae e3e0a6379d862574cf00641951 ! 0penDocument>.公开所示,联邦航空局设有与燃料罐的防点火相关的限制。根据该限制,需要采取对策,以免因单一的故障、单一的故障和不能说与单一的故障的关系小的潜在的故障状态的组合、以及不能说是发生可能性非常低的故障彼此的组合中的任一种而在燃料罐内产生点火源。非专禾Ij 文献 1 :Federal Aviation Regulation Part 25 Sec. 25. 981.[在线 (Onlin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检索于(retrieved on) 2008-10-27].检索自因特网 <URL:http://rgl. faa. gov/Regulatory_and_Guidance_Library/rgFAR. nsf/0 /339daee3e0a6379d862574cf00641951 ! OpenDocument〉·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燃料罐内产生点火源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及航空器。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具备双层套筒,穿过形成于肋部的孔; 支承结构,对穿过双层套筒的管进行支承。支承结构安装于肋部。支承结构具备使管和肋部电绝缘的绝缘部。双层套筒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双层套筒的内侧套筒、双层套筒的外侧套筒、支承结构这三个中的两个发生故障时,也能通过剩余的一个来防止肋部及管之间的火花放电。优选双层套筒具备内侧套筒和外侧套筒。内侧套筒由第一电绝缘材料形成。外侧套筒由与第一电绝缘材料不同的第二电绝缘材料形成。绝缘部由与第一电绝缘材料及第二电绝缘材料均不同的第三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能防止内侧套筒、外侧套筒及支承结构这三个同时发生故障。优选,第一电绝缘材料、第二电绝缘材料及第三电绝缘材料分别是塑料。第一电绝缘材料比所述第二电绝缘材料的拉伸强度高,第三电绝缘材料比第一电绝缘材料的拉伸强度尚。因此,对管进行支承的支承结构的绝缘部的强度最高,在支承结构发生故障时对管进行支承的内侧套筒的强度第二高。优选,双层套筒具备凸缘部。因此,能可靠地防止在管与肋部之间产生沿着双层套筒的表面的火花放电。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航空器具备上述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在燃料罐内产生点火源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及航空器。


通过附图连同实施方式的说明,能更加明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效果及特征。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航空器的机翼。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点火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防点火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及航空器的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航空器的机翼10。机翼10具备燃料罐11和配置在燃料罐11内的肋部12。肋部12是机翼10的结构部件。燃料罐11储存用于向发动机 20供给的燃料。图2表示用于防止在燃料罐11内产生点火源的防点火结构30。防点火结构30具备支承结构40、双层套筒50、间隔件53。支承结构40具备夹紧件44、垫片45、支承夹紧件 44的托架41。托架41具备托架第一部分42及托架第二部分43。双层套筒50具备内侧套筒51和外侧套筒52。以下,详细说明防点火结构30。参照图3,管14穿过形成于肋部12的孔13。管14例如是燃料配管或液压配管。 肋部12及管14分别为金属制,因此需要防止肋部12及管14之间的火花放电。支承结构40以在管14与肋部12之间确保充分的距离的方式支承管14。托架第一部分42由金属形成,通过螺栓及螺母而安装于肋部12。托架第二部分43由金属形成,通过螺栓及螺母而安装于托架第一部分42。夹紧件44由塑料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形成,通过螺栓及螺母而安装于托架第二部分43。夹紧件44把持管14。垫片45由塑料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形成,配置在夹紧件44与托架第二部分43之间。通过垫片45来调节夹紧件44的位置,以使管14穿过孔13的中心。具备托架第一部分42及托架第二部分43的托架41以将夹紧件44配置在从孔13沿管14的长度方向离开的位置的方式支承夹紧件44。夹紧件 44是使管14与肋部12电绝缘的绝缘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塑料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形成托架第二部分43。这种情况下,支承结构40的绝缘部包括夹紧件44及托架第二部分 43。由于通过支承结构40在管14与肋部12之间确保充分的距离,因此防止了肋部12 及管14之间的火花放电。双层套筒50穿过孔13,而管14穿过双层套筒50。双层套筒50安装于肋部12。 内侧套筒51及外侧套筒52分别由塑料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形成。内侧套筒51具备筒状部 51a和形成在筒状部51a上的凸缘部51b。外侧套筒52具备筒状部5 和形成在筒状部 52a上的凸缘部52b。筒状部52a穿过孔13,在筒状部52a的内侧配置有筒状部51a,管14
4穿过筒状部51a。凸缘部5 配置在肋部12与凸缘部51b之间。间隔件53由金属形成,通过螺栓及螺母而安装于肋部12。凸缘部51b及凸缘部52b通过螺栓及螺母而安装在间隔件 53及托架第一部分42。即使在万一支承结构40发生故障时,也能通过双层套筒50在管14与肋部12之间确保充分的距离。而且,即使在因支承结构40的故障而管14与双层套筒50接触时,由于内侧套筒51具备筒状部51a及凸缘部51b且外侧套筒52具备筒状部5 及凸缘部52b, 因此也能在管14与肋部12之间可靠地防止产生沿内侧套筒51或外侧套筒52的表面的火花放电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支承结构40、内侧套筒51及外侧套筒52这三个中的两个发生故障时,也能通过剩余的一个防止肋部12及管14之间的火花放电。为了防止内侧套筒51、外侧套筒52及支承结构40这三个同时发生故障,而优选使形成内侧套筒51的第一电绝缘材料、形成外侧套筒52的第二电绝缘材料及形成支承结构 40的绝缘部的第三电绝缘材料彼此不同。由此,内侧套筒51、外侧套筒52及支承结构40 这三个作为用于防止肋部12及管14之间发生火花放电的防点火结构,各个部分相互具有冗余度。始终支承管14的支承结构40的绝缘部需要最高的强度,当支承结构40发生故障时,管14首先直接接触的内侧套筒51需要第二高的强度。因此,第一至第三电绝缘材料分别为塑料时,优选在第一至第三电绝缘材料中,第三电绝缘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第一电绝缘材料的拉伸强度第二高。例如,可使用LYTEX(注册商标)作为第三电绝缘材料,使用尼龙作为第一电绝缘材料,使用DELRIN(注册商标)作为第二电绝缘材料。内侧套筒51、外侧套筒52及支承结构40的绝缘部的材料只要是电阻率大、不易产生静电、对燃料的耐性高的材料即可,并未限定为上述的例子。以上,参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本申请主张以2009年2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出愿特愿2009-046178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具备 双层套筒,穿过形成于肋部的孔;支承结构,对穿过所述双层套筒的管进行支承, 所述支承结构安装于所述肋部,所述支承结构具备使所述管和所述肋部电绝缘的绝缘部, 所述双层套筒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其中, 所述双层套筒具备内侧套筒和外侧套筒,所述内侧套筒由第一电绝缘材料形成,所述外侧套筒由与所述第一电绝缘材料不同的第二电绝缘材料形成, 所述绝缘部由与所述第一电绝缘材料及所述第二电绝缘材料均不同的第三电绝缘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电绝缘材料、所述第二电绝缘材料及所述第三电绝缘材料分别是塑料, 所述第一电绝缘材料比所述第二电绝缘材料的拉伸强度高, 所述第三电绝缘材料比所述第一电绝缘材料的拉伸强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其中, 所述双层套筒具备凸缘部。
5.一种航空器,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
全文摘要
燃料罐的防点火结构具备双层套筒,穿过形成于肋部的孔;支承结构,对穿过双层套筒的管进行支承。支承结构安装于肋部。支承结构具备使管和肋部电绝缘的绝缘部。双层套筒由电绝缘材料形成。能防止在燃料罐内产生点火源。
文档编号B64D37/32GK102333698SQ201080009589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7日
发明者米泽太志 申请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