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2324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特别是一种通过齿轮的不同齿数比,以达到降低旋翼转速、无刷直流马达的槽线圈数及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
技术背景 传统的垂直起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通常以扁平状多槽(例如24槽或36槽,但不限于此)外转子无刷直流马达(BLDC)来带动较长及具小攻角的旋翼。且每一旋翼需要一组多槽外转子无刷直流马达,因此,以四旋翼无人飞行载具为例,即需要四个多槽外转子无刷直流马达来带动四个旋翼。上述的垂直起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虽具轻载效率高及动力组较安静等优点,但相对也有1、桨面积大较不抗风;2、加载后效率下滑曲线很抖,可工作负载范围不高;以及3、动力组响应速度不快,对瞬间风速拍打外扰的抑制能力不强。尤其是第三点,在空中飞行时,若对瞬间风速拍打的抑制能力不强,将容易使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失去平衡而导致坠机,此外,多槽(例如24槽或36槽)外转子无刷直流马达虽可提高旋翼的扭矩,但也相对提高其制造成本,诚属美中不足之处。针对上述传统动力组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垂直起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以改善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通过齿轮的不同齿数比,以达到降低无刷直流马达的槽线圈数,以降低其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通过齿轮的不同齿数比,以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允许旋翼具有较小的桨面积,受风面较小,较抗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允许旋翼具有较小转速,以减少划破空气的损失。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动力单元响应速度极快,对瞬间风速变化的拍打抑制能力极强。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人飞行载具的旋翼减速机构,用于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中,其包括一动力单元,其具有多个槽线圈及一转子;以及一机械式减速单元,其一端耦接至该转子,另一端耦接至一旋翼,可降低该旋翼的转速,藉以降低该动力单元的槽线圈数及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

[0011]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无人飞行载具的旋翼减速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无人飞行载具的旋翼减速机构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旋翼减速机构组装于一无人飞行载具上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无人飞行载具的旋翼减速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请一并参照图I至图2,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无人飞行载具的旋 翼减速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无人飞行载具的旋翼减速机构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旋翼减速机构组装于一无人飞行载具上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载具10,例如但不限于为一多旋翼垂直起降无人飞行载具,其具有至少一旋翼11,例如但不限于为四个,其至少包括一动力单元20 ;以及一机械式减速单元30所组合而成者。其中,该动力单元20例如但不限于为一电动马达,且较佳为无刷直流马达(BLDC马达),其具有多个槽线圈21及一转子22,其中,该转子22例如但不限于为一内转子或外转子,在本实施例中以该动力单元20为一无刷直流马达20且具有12个槽线圈21,以及该转子22为一外转子为例加以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只是该槽线圈21越多,该动力单元20可产生越大的动力,但其成本相对也越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单元20具有较少槽线圈21明显可降低多旋翼垂直起降无人飞行载具的制造成本。该机械式减速单元30的一端稱接至该转子22,另一端稱接至一旋翼11,通过该机械式减速单元30可降低该旋翼11的转速,使该旋翼11的转速低于该转子22的转速,以减少旋翼11划破空气的损失,并可提升其飞行效率。此外,该机械式减速单元30例如但不限于进一步具有一第一齿轮31 第二齿轮32 ;以及一传动带33。其中,该第一齿轮31的外侧具有多个第一齿条311,内侧则具有一套接孔312,藉以套接于该转子22的一端,俾该动力单元20输出动力时,该转子22可带动该第一齿轮31转动。其中,该第一齿轮31的第一齿条311的数量可视需要而改变。该第二齿轮32的外侧具有多个第二齿条321,内侧则具有一传动轴322,该传动轴322可套接于一旋翼11中,藉以带动该旋翼11转动,且该第二齿条321的数量大于该第一齿条311的数量,以达到减速的目的。其中,该第二齿轮32的第二齿条321的数量可视需要而改变。该传动带33的内侧具有多个第三齿条331,其一端套置于该第一齿轮311的外侧,另一端则套置于该第二齿轮321的外侧,藉以带动该第一齿轮311及该第二齿轮321。其中,该传动带33例如但不限于为皮带或金属链条,在本实施例中以皮带为例加以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0024]因此,通过该第一齿条311与该第二齿条321具有的齿数比,以及该第二齿条321的数量大于该第一齿条311的数量的情形下,可使该旋翼11的转速降至该动力单元20转速的1/5 1/6,如此可使本实用新型的减速机构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具有下列优点1、可降低无刷直流马达的槽线圈数,以降低其制造成本,若未进行减速,则该无刷直流马达需要5 6倍的槽线圈数,亦即60 72槽线圈数,始可达当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效果,且一无人飞行载具需要四个无刷直流马达,如此,将大幅增加其成本;2、可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以及减少划破空气的损失;3、加载后效率下滑曲线平缓,可工作负载范围较大;4、旋翼具有较小的桨面积,受风面较小,较抗风,以提 升飞行效率;5、动力单元响应速度极快,对瞬间风速变化的拍打抑制能力极强;以及6、可带动较短的大攻角旋翼等。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确实较传统技术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具有进步性。请参照图4,其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无人飞行载具的旋翼减速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机械式减速单元30’亦可只具有一第一齿轮31’及一第二齿轮32’,其中,第一齿轮31’的外侧具有多个第一齿条311’,内侧则具有一套接孔312’,藉以套接于该转子22的一端;以及该第二齿轮32’的外侧具有多个第二齿条321’可与该第一齿轮31的第一齿条311’直接啮接,内侧则具有一传动轴322’,该传动轴322’可套接于一旋翼11中,且该第二齿条321’的数量大于该第一齿条311’的数量。因此,通过该第一齿条311’与该第二齿条321’具有的齿数比,以及该第二齿条321’的数量大于该第一齿条311’的数量的情形下,可使该旋翼11的转速降至该动力单元20转速的1/5 1/6。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垂直起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的应用,其通过齿轮的不同齿数比,以达到1、降低无刷直流马达的槽线圈数,以降低其制造成本;2、可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以及减少划破空气的损失;3、加载后效率下滑曲线平缓,可工作负载范围较大;4、旋翼具有较小的桨面积,受风面较小,较抗风,以提升飞行效率;5、动力单元响应速度极快,对瞬间风速变化的拍打抑制能力极强;以及6、可带动较短的大攻角旋翼等等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确实较传统的垂直起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技术具有进步性。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包括 一动力单元,其具有多个槽线圈及一转子;以及 一机械式减速单元,其一端耦接至该转子,另一端耦接至一旋翼,用于降低该旋翼的转速,以降低该动力单元的槽线圈数及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中该动力单元为一电动马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中该电动马达为一无刷直流马达。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中该转子为一内转子或外转子。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中该机械式减速单元进一步具有 一第一齿轮,其外侧具有多个第一齿条,内侧则具有一套接孔,该套接孔用于套接于该转子的一端; 一第二齿轮,其外侧具有多个第二齿条,内侧则具有一传动轴,该传动轴可套接于一旋翼中,且该第二齿条的数量大于该第一齿条的数量;以及 一传动带,其内侧具有多个第三齿条,其一端套置于该第一齿轮的外侧,另一端则套置于该第二齿轮的外侧,以带动该第一齿轮及该第二齿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中该传动带为皮带或金属链条。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中该机械式减速单元进一步具有 一第一齿轮,其外侧具有多个第一齿条,内侧则具有一套接孔,该套接孔用于套接于该转子的一端;以及 一第二齿轮,其外侧具有多个第二齿条,其能够与该第一齿轮的第一齿条啮合,内侧则具有一传动轴,该传动轴能够套接于一旋翼中,且该第二齿条的数量大于该第一齿条的数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载具的减速机构,其至少包括一动力单元,其具有多个槽线圈及一转子;以及一机械式减速单元,其一端耦接至该转子,另一端耦接至一旋翼,用于降低该旋翼的转速,以降低该动力单元的槽线圈数及提升该旋翼对风的响应速度。
文档编号B64C27/12GK202541833SQ201220026259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施建安, 陈孟良 申请人:陈孟良, 黄繻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