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空气缓冲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薄膜制袋子,特别涉及由注入许多隔室(日文セル)中的空气所产生的缓冲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子。
背景技术:
以往,笔记本电脑等的电气制品是将发泡聚苯乙烯作为缓冲材料进行捆包的,存在着开包后缓冲材料成为膨大的垃圾而剩下的问题。为此,如日本专利特开平9-124073号公报所述,有一种由具有长尺状的复数个隔室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组成的缓冲性包装袋的提案。这种包装袋在收纳物品之后,通过向隔室注入空气,利用空气作为缓冲材料。袋子的封止是通过将贴在从袋子的开口部延伸的袋盖上的双面粘接带粘接于袋子的表面来进行的。
然而,在这种缓冲性包装袋中,需要要封止用的双面粘接带这一多余的材料,将粘接带贴于袋盖上的作业也很麻烦。又由于若将空气注入,隔室膨胀成剖面圆形或剖面椭圆形,故还存在着有可能使粘接面积减小、粘接力下降以及容易剥落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封止用的粘接剂、但可牢固封止的具有空气缓冲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子。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塑料薄膜制的许多个长尺状隔室沿其短边方向连设的袋状坯料在该隔室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部折返而将两端部熔接的、由表面部和背面部组成的袋本体;从所述袋本体的背面部的开口端部延伸、可通气地与袋本体的隔室连通的许多个隔室的集合而组成的袋盖;以及设置于所述袋本体、用于向所述袋本体及袋盖的隔室注入空气的注入装置,在将物品收纳在所述袋本体、并向袋本体及袋盖的隔室注入空气时,所述袋盖压接在被收纳的物品与利用空气膨胀的表面部之间。
本发明的塑料薄膜制袋子,通过将物品收纳在所述袋本体中、向各隔室注入空气,使袋本体的内周尺寸收缩,在物品压缩的状态下进行收纳,隔室的空气具有作为缓冲材料的功能。空气注入时,袋盖压接在收纳物品与利用空气膨胀的表面部之间。该压接力可设定成相当强,只要不排出隔室内的空气,袋盖就不会被拔出。
即,本发明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由于利用了注入隔室中的空气压而牢固地将袋盖压接,故不需要封止用的粘接剂,例如只要不打开隔室中的孔使空气放出,袋子就不会被打开。这就意味着即使在搬送途中故意将收纳物品拔出的场合,也能容易地判别。
作为原有技术所列举的所述缓冲性包装袋,不存在注入各隔室中的空气具有缓冲材料的功能为特征、利用向隔室注入空气而引起的袋子外周收缩来进行物品保持这种思路。
在本发明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中,在袋本体表面部的内侧面,最好是膨胀时形成凹陷部,该凹陷部与袋盖的膨胀部卡合。通过这种卡合,能可靠地防止袋盖的脱出。
另一方面,所述注入装置,可以由设于袋本体的各隔室中的单向阀、设于袋本体的空气注入构件和将空气从该空气注入构件向各单向阀供给的注气用通路构成。通过在各隔室中设置单向阀,即使从1个隔室中漏气,对物品的收纳状态和袋盖的封止影响也不大。若将空气注入构件安装于袋本体表面部的开口端部,则方便于空气注入作业。
另外,所述注入装置,也可以由设于袋本体的单向阀和将空气将空气从该单向阀向袋本体的各隔室供给的注气用通路构成。通过在各隔室中设置单向阀,可使袋本体的结构简单化。若将该单向阀安装于袋本体表面部的开口端部,则方便于空气注入作业。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的俯视图,图1B为其a-a的剖视图。
图2A为表示图1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2B为其b-b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图1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中收纳物品状态的剖视图。
图4A、图4B为表示塑料薄膜制袋子中收纳物品工序的立体图。
图5A、图5B为表示注入空气后的袋本体内周收缩状态的说明图。
图6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的俯视图,图6B为其c-c的剖视图。
图7A为表示图6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7B为其d-d剖视图。
图8为表示图6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中收纳物品状态的剖视图。
图9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的俯视图,图9B为其e-e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图9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1A、图11B为表示图9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中收纳物品状态的剖视图。
图12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的俯视图,图12B为其f-f的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图12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图12A所示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中收纳物品状态的剖视图。
图15A、图15B、图15C为表示其它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中收纳物品工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具有空气缓冲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子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参照图1~图4)关于第1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10,图1A为其俯视图,图2A为做成袋体前的展开图。该袋子10如图2A所示,通过将塑料薄膜制的10个长尺状隔室12在其长边方向上形成线状的熔接部12a,由在短边方向连设的袋状坯料11构成。该袋状坯料11由2枚的表层薄膜和里层薄膜组成。在各隔室12上,还形成有局部将表层薄膜与里层薄膜熔接的熔接部12b、12c。另外,图2B表示各隔室12通过注入空气而膨胀的状态。
所述袋状坯料11在隔室1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部15处折返,且如图1A、图1B所示,通过两端部的熔接(熔接部16),而形成在具有由表面部17a和背面部17b构成的开口端部18的袋本体14上。
在袋本体14中,设置从背面部17b的开口端部延伸的袋盖20。该袋盖20具有复数个隔室21,这些隔室21由共用的塑料薄膜与隔室12一体形成,通过延伸区分各隔室12的熔接部12a,可通气地与各隔室12连通。在各隔室12、21的连通部分形成有局部性将表层薄膜与里层薄膜熔接的熔接部12d。
在袋本体14中,设置有向隔室12、21注入空气用的注入装置。该注入装置包括设于各隔室12一端部(袋本体14的表面部17a的开口端部18侧)的单向阀31;设于袋本体14的一边部(表面部17a的开口端部18)的空气注入构件32;以及从该空气注入构件32向各单向阀31供给空气的注气用通路33。
单向阀31由2枚塑料薄膜重合的公知结构组成(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实开平1-164142号公报、特开平7-10159号公报),既可使空气流入隔室12的内部,又具有阻止倒流的功能。
空气注入构件32是通过将2枚塑料薄膜重合被插入、熔接在袋本体14的表层薄膜与里层薄膜之间的构件,将未图示的喷嘴插入后可注入压缩空气。
注气用通路33是在隔室12的一端缘部(袋本体14的表面部17a也有一边缘部)上的各隔室12所共用的空气通路,从空气注入构件32注入的压缩空气通过该注气用通路33,从各单向阀31向各隔室12进而向袋盖20的各隔室21注入。所述袋状坯料11在图2A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全周部分被气密地熔接,注气用通路33只能通过空气注入构件32而与外部连通。
如图3、图4所示,上述结构的袋子10中可收纳物品A。首先如图4A所示,将物品A从开口端部18插入袋本体14中,再如图4B所示,将袋盖20插入物品A与表面部17a之间。在此状态下,若使用未图示的喷嘴将压缩空气从空气注入构件32注入,则隔室12膨胀成剖面椭圆形,同时空气也注入袋盖20的隔室21中而同样膨胀。然后如图3所示,将袋盖20压接在被收纳的物品A与由空气膨胀的表面部17a之间。
即,通过隔室12的膨胀使袋本体14的内周尺寸收缩,物品A在压缩状态下收纳。此时,袋盖20也接受到来自膨胀的表面部17a的强紧固力,能可靠地进行袋本体14封止。在其收纳状态下,难以用手将袋盖20拔出。
开包时,在若干个隔室12上打开孔,解除袋本体14的收缩力,将袋盖20拉出即可。这样,在各隔室12上预先形成有放气用的孔,用粘接带等将其封止,开包时只需将该粘接带剥离就行。
(袋本体的收缩,参照图5)下面采用具体性的数值对强紧固力作用于袋盖20的原理作出说明。图5A表示未将空气注入隔室12状态下的袋本体14的剖面,图5B表示将空气注入隔室12后的膨胀状态下的袋本体14的剖面。
如图5A所示,隔室12的宽度为30mm、熔接部12a的宽度为2mm,隔室12是16个,此时,注气前的袋本体14的周围长度是(30+2)×16=512mm。
若向各隔室12注气时,宽度30mm的隔室12逐渐成为圆周60mm的圆形。圆周60mm的圆的直径是19.1mm,故各隔室12膨胀成圆形时,注气后的袋本体14的内周长成为(19.1+2)×16=337.6mm。即,袋本体14的内周尺寸约收缩34%,该收缩部分作为紧固力而作用于物品A和袋盖20。这就是连接各隔室12中心的长度,并且,紧固力作用于隔室12膨胀时的半径9.55mm部分的内侧。
由于利用这种注气前后的内周尺寸落差来紧固物品A,因此即使是薄的物品或小的物品,均能可靠地进行保持,并且,袋盖20不脱出。
本实施例1中,在表面部17a的开口端部18旁边形成长度方向的熔接部12c。该熔接部12c如图3所示,与物品收纳时的袋盖20的前端部分相对应。通过设置熔接部12c,隔室12的该部分上的膨胀直径小于无熔接部12c的场合。即如图3所示,熔接部12c的部分产生了凹陷部13,袋盖20的膨胀部分22进入该凹陷部13中。这样,通过将表面部17a与袋盖20被凹陷部13和膨胀部22相互卡合,能更加可靠地防止袋盖20的脱出。
(第2实施例、参照图6~图8)本第2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制袋子的构造基本上与前述的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图6~图8中,在相同构件、部分标记了与图1~图3相同的符号,只对不同的构造作出说明。另外,图7B为袋本体14的展开图,表示空气注入隔室12、21的状态。
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在于,注入装置由设于袋本体14的一边部(表面部17a的开口端部18)的单向阀35和空气从该单向阀35向各隔室12供给的注气用通路36构成。另外,单向阀35是用于将空气注入这种袋子用的构件,因众所周知故省略其详细说明。
即,本第2实施例的塑料薄膜制袋子10,各隔室12上未设有单向阀31的部分的容易是制造的。另外,只需在各隔室12的任1部位打开孔,即可将所有的隔室12、21内的空气排出而开包。也可通过将麦杆吸管和金属丝插入单向阀35中来进行排气,袋子10可以使用无数次。收纳物品A的方法和紧固袋盖20的作用与第1实施例相同。
(第3实施例,参照图9~图11)本第3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制袋子的构造基本上与前述的第1实施例相同。在设置1个单向阀35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例相同。因此,图9~图11中,在相同构件、部分标记了与图1~图3及图6~图8相同的符号,只对不同的构造作出说明。另外,图9B为袋本体14的展开图,表示空气注入隔室12、21的状态。
第3实施例是收纳图11A所示的薄的物品B用、或收纳图11B所示的小物品B’用的例子。与第1、第2实施例不同部分在于加长了袋盖20,且其前端部到达袋子10的底部,另外加大了袋盖20的各隔室21的宽度(熔接部12a的间距比第1、第2实施例大一倍),注入空气时,可膨胀成比隔室21大的直径。
本第3实施例中,也是在空气注入之后,膨胀变大的袋盖20被压接在物品B与表面部17a之间而不会脱出。另外,在各隔室12上,为了能可靠地使膨胀时的袋盖20卡合,分别形成了3个熔接部12e,以取代前述的熔接部12c。
(第4实施例,参照图12~图14)本第4实施例是与前述第3实施例相同的收纳薄物品B或小物品B’用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因此,图12~图14中,在相同构件、部分上标记了与图9~图11相同的符号,只对不同的构造作出说明。另外,图12B为袋本体14的剖视图,表示空气注入隔室12、21的状态。
第4实施例中,在袋盖20上形成有横穿状的熔接部12b,做成了大宽度的隔室21,在注入空气时,隔室21膨胀成更大的直径,这一点是按照与第3实施例同样的考虑。
(第5实施例,参照图15)第5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制袋子的构造基本上与前述的第1实施例相同,不同之点在于加长了袋盖20。在本第5实施例中,首先将物品C放置在长尺状的袋盖20上(参照图15A),用袋盖20将物品C卷入(参照图15B),在此状态下,将物品C与袋盖20一起收纳于袋本体14中。然后向隔室12、21注入空气。利用隔室12的膨胀在袋本体14内进行袋盖20压接,这一点与前述第1~第4实施例相同。
(其它实施例)本发明的塑料薄膜制袋子不限定于前述的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作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塑料薄膜制袋子适用于笔记本电脑等的电气制品、电子元件、易碎物等必需避免冲撞的物品的包装材料,特别是适合于可替代传统型缓冲材料的发泡聚苯乙烯来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空气缓冲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包括将塑料薄膜制的许多个长尺状隔室沿其短边方向连设的袋状坯料在该隔室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部折返而将两端部熔接的、由表面部和背面部组成的袋本体;从所述袋本体的背面部的开口端部延伸、可通气地与袋本体的隔室连通的许多个隔室的集合而组成的袋盖;以及设置于所述袋本体、用于向所述袋本体及袋盖的隔室注入空气的注入装置,在将物品收纳于所述袋本体中、向袋本体及袋盖的隔室注入空气时,所述袋盖压接在被收纳的物品与利用空气膨胀的表面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袋本体表面部的内侧面,膨胀时形成凹陷部,该凹陷部与袋盖的膨胀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装置,包括设于袋本体的各隔室中的单向阀、设于袋本体的空气注入构件和将空气从该空气注入构件向各单向阀供给的注气用通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注入装置安装于袋本体表面部的开口端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装置,包括设于袋本体的单向阀和将空气将空气从该单向阀向袋本体的各隔室供给的注气用通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安装于袋本体表面部的开口端部。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空气缓冲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子,包括将塑料薄膜制的复数个长尺状隔室(12)沿其短边方向连设的袋状坯料(11)在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部(15)折返而将两端部(16)熔接的、由表面部(17a)和背面部(17b)组成的袋本体(14);从该袋本体的背面部的开口端部(18)延伸、可通气地与隔室(12)连通的复数个隔室(21)的集合而组成的袋盖(20);以及设置于袋本体、用于向所述隔室(12、21)注入空气的注入装置(31、32、33)。将物品(A)收纳在袋本体中,在向隔室注入空气时,袋盖压接在被收纳的物品与利用空气膨胀的表面部之间,不容易脱出。
文档编号B65D81/05GK1620392SQ0282829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27日
发明者石崎昭 申请人:石崎资材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柏原制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