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049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箱折叠容器和小箱折叠容器等折叠容器;该大箱折叠容器由底部、用铰链连接于底部的长边侧堤部(土手部)的长侧壁、及用铰链连接于底部的短边侧堤部的短侧壁构成,可将长侧壁和短侧壁重合到底部地折叠;该小箱折叠容器由具有大箱折叠容器底部的约一半的大小的底部、以铰链连接于底部的长边侧堤部的具有与大箱折叠容器的短侧壁大体相同的大小的长侧壁、及以铰链连接于底部的短边侧堤部的具有大箱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大体一半大小的短侧壁,可将长侧壁和短侧壁重合于底部地折叠。
背景技术
过去,已知大箱折叠容器的底部的长边侧堤部形成得比短边侧堤部低的折叠容器(例如日本特开2002-2696号公报)。
构成已有的折叠容器的大箱折叠容器的底部的长边侧堤部由于形成得比以铰链连接短侧壁的短边侧堤部低,所以,大箱折叠容器的底部的强度和刚性小,因此,大箱折叠容器存在容易由负荷或扭转产生变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将小箱折叠容器重叠到大箱折叠容器上的场合成为大的问题。
另外,当从上方对折叠容器的角部作用负荷时,底部的角部不接触于载置折叠容器的地板,所以,存在折叠容器摇晃、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折叠容器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折叠容器具有底部、用铰链连接到底部的一方的相向边部的侧壁、及用铰链连接到底部的另一方的相向边部的另一方的侧壁;从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将一方的相向的侧壁朝底部方向倒下,接着,使另一方的相向的侧壁朝底部方向倒下,从而可进行折叠;其中第1,在底部配合部的角部区域形成朝底部的角部方向延伸的伸出部,第2,在由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一方的相向的侧壁和另一方的相向的侧壁形成的内部角部,形成平面形状基本呈L字状的伸出部配合凹部。


图1为本发明的大箱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大箱折叠容器的组装途中或折叠途中的透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大箱折叠容器的折叠状态的透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大箱折叠容器的底部的背面透视图。
图5为图1所示大箱折叠容器的底部的局部放大背面透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小箱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为图6所示小箱折叠容器的组装途中或折叠途中的透视图。
图8为图6所示小箱折叠容器的折叠状态的透视图。
图9为图6所示小箱折叠容器的底部的背面透视图。
图10为在本发明的箱形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重叠箱形状态的小箱折叠容器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1为在本发明的箱形状态的小箱折叠容器重叠箱形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则不限于本实施例。
首先,使用图1~图5说明大箱折叠容器Cb。
符号1为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状的底部,在底部1的相向的长边侧堤部1a通过适当的铰链构件连接长侧壁2,另外,在底部1的相向的短边侧堤部1b通过同样的铰链连接短侧壁3。长边侧堤部1a构成得比短侧边堤部1b高,底部1与长侧壁2的铰链连接部处于比底部1与短侧壁3的铰链连接部高的位置。
如图1所示那样,为了折叠已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Cb,先使短侧壁3倒向大箱折叠容器Cb的内侧,如图2所示那样,重合到底部1上。然后,使长侧壁2倒向大箱折叠容器Cb的内侧,如图3所示那样,重合到底部1和短侧壁3上。相反,为了从图3所示折叠状态如图1所示那样组装,使重合到底部1和短侧壁3上的状态的长侧壁2大体垂直,然后,使短侧壁3大体垂直,将大箱折叠容器Cb组装成箱形。
下面,根据图3~图5说明底部1。
在底板1c的背面,垂下大体与长边侧堤部1a平行的多个肋1d1和大体与短边侧堤部1b平行并与上述肋1d1交叉的多个肋1d2,同时,由周边框1d3围住周围,由肋1d1和1d2的下端和周边框1d3的下端形成的下面形成位于短边侧堤部1b和长边侧堤部1a的下端的下方的底部配合部1d。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配合部1d在沿长边侧堤部1a的中央部由平行于短边侧堤部1b的配合槽4平分成2个相同形状的副配合部1d′。在本实施例中,底部配合部1d由夹住配合槽4配置的2个副配合部1d′构成,所以,周边框1d3也分别围住构成各副配合部1d′的交叉的肋1d1、1d2构成。在底部配合部1d的4个角部区域即副配合部1d′的底部1的角部1e侧的角部区域形成朝底部1的角部1e方向延伸的伸出部1f。
伸出部1f具有平行于长边侧堤部1a的长边侧壁部1f1和平行于短边侧堤部1b的短边侧壁部1f2,另外,长边侧壁部1f1通过朝形成底部配合部1d(副配合部1d′)的周边框1d3方向延伸的倾斜部1f3连接到位于长边侧堤部1a侧的周边框1d3,同样,短边侧壁部1f2通过朝形成底部配合部1d(副配合部1d′)的周边框1d3方向延伸的倾斜部1f4连接到位于短边侧堤部1b侧的周边框1d3。在由长边侧壁部1f1、短边侧壁部1f2、及倾斜部1f3、1f4围住的空间也形成上述肋1d1、肋1d2。
在底部1的长边侧堤部1a的两端部形成平面形状大体呈L状的角部块1g,在角部块1g形成内侧台阶部1g1。当重叠处于堆放折叠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Cb时,位于上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配合部1d的伸出部1f配合到位于下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形成于底部1的角部块1g的内侧台阶部1g1地构成。
在短侧壁3的外壁面(将大箱折叠容器Cb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外侧的面)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沿纵向延伸的接合凹部3a,在接合凹部3a形成多个配合凸起3a1。另外,在短侧壁3的内壁面(将大箱折叠容器Cb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内侧的面)3′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3b,配合凹部3b由底面3b1、形成于短侧壁3的中央部侧的倾斜面3b2、及内壁3b3形成。配合凹部3b开放上部、内侧、及与倾斜面3b2相反侧的端部。
从长侧壁2的垂直端的上部形成沿短侧壁3方向延伸的接合框2a,在接合框2a穿设可配合到凸设于上述短侧壁3的接合凹部3a的配合凸起3a1的透孔2a1。另外,形成于长侧壁2的垂直端的上部的接合框2a在将大箱折叠容器Cb组装成箱形时,进入到形成于短侧壁3的上部角部区域的接合凹部3a,同时,凸设于短侧壁3的接合凹部3a的配合凸起3a1嵌入到穿设于长侧壁2的接合框2a的透孔2a1,组装成箱形的大箱折叠容器Cb不会简单地倒向底部1方向。
在组装成长侧壁2的接合框2a侧的内壁面(当将大箱折叠容器Cb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内侧的面)2′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2b,配合凹部2b由底面2b1、形成于长侧壁2的中央部侧的倾斜面2b2、内壁2b3、及接合框2a的内壁面2a2形成,上部和内侧开放。
当将大箱折叠容器Cb组装成箱形时,由形成于短侧壁3的内壁面3′的上部角部区域的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3b、形成于长侧壁2的接合框2a的内壁面2′的上部角部区域的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2b在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内部角部形成平面形状大体呈L字状的伸出部配合凹部5。
当沿上下方向重叠堆放组装成箱形的大箱折叠容器Cb时,位于上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的副配合部1d的伸出部1f配合到由位于下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形成于短侧壁3的内壁面3′的上部角部区域的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3b和形成于长侧壁2的接合框2a侧的内壁面2′的上部角部区域的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2b形成的伸出部配合凹部5,同时,位于上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配合部1d周围的底部1的底板1c的背面载置到位于下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长侧壁2的上面2″和短侧壁3的上面3″。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底部1的底部配合部1d的角部形成伸出部1f,所以,在使大箱折叠容器Cb稳定的状态下可载置到地板等,同时,可防止底部1的角部由来自上方的负荷变形或发生折曲现象。
另外,当重叠堆放处于折叠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Cb时,位于上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配合部1d的伸出部1f配合到位于下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形成于底部1的角部块1g的内侧台阶部1g1,所以,折叠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也受到限制,可在稳定的状态下重叠堆放处于折叠状态的大箱折叠容器Cb。
下面,根据图6~图9说明小箱折叠容器Cs。除形成得比上述大箱折叠容器Cb小以外,实质上具有与大箱折叠容器Cb相同的构造,所以,省略详细说明。对与大箱折叠容器Cb的构成部件对应的小箱折叠容器Cs的构成部件,使用在大箱折叠容器Cb的构成部件的数字上附加0(零)的符号。
小箱折叠容器Cs也由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的底部10、以铰链连接到底部10的相向的长边侧堤部10a的长侧壁20、及由铰链连接于底部10的相向的短边侧堤部10b的短侧壁30构成,长边侧堤部10a形成得比短边侧堤部10b高。
小箱折叠容器Cs的底部10具有将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沿短边侧堤部1b平分成2部分获得的大小大体相同的大小,另外,小箱折叠容器Cs的长侧壁20具有与大箱折叠容器Cb的短侧壁3大体相同的大小,另外,小箱折叠容器Cs的短侧壁30具有与将大箱折叠容器Cb的长侧壁2沿长侧壁2的垂直边进行2等分获得的尺寸大体相同的大小。
与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同样,在小箱折叠容器Cs的底部10的背面也形成在角部具有伸出部10f的底部配合部10d。另外,在底部10的长边侧堤部10a的两端部形成具有内侧台阶部10g1的角部块10g。
在长侧壁20形成从长侧壁20的垂直端的上部沿短侧壁30方向延伸的的、穿设有透孔20a1的接合框20a,在长侧壁20的接合框20a侧的内壁面20′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20b。
在短侧壁30的外壁面的上部角区域形成凸设多个配合凸起30a1的接合凹部30a,在短侧壁3的内壁面30′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横向伸长的配合凹部30b。
上述小箱折叠容器Cs也与大箱折叠容器Cb同样,将图6所示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小箱折叠容器Cs的短侧壁30如图7所示那样倒向小箱折叠容器Cs的内侧地重合到底部1上,然后,使长侧壁20倒向小箱折叠容器Cs的内侧,如图8所示那样,重合到底部10和短侧壁30上地折叠。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组装成箱形的大箱折叠容器Cb上重合堆放同样组装成箱形的2个小箱折叠容器Cs,并使小箱折叠容器Cs的短侧壁30位于大箱折叠容器Cb的长侧壁2侧,小箱折叠容器Cs的长侧壁20位于大箱折叠容器Cb的短侧壁3侧,这样,可在大箱折叠容器Cb上重合堆放2个小箱折叠容器Cs。这样,当将相同地组装成箱形的2个小箱折叠容器Cs载置于组装成箱形的大箱折叠容器Cb上时,由位于上方的小箱折叠容器Cs的形成于底部10背面的底部配合部10d的伸出部10f配合地在大箱折叠容器Cb的长侧壁2的上面2″的中央部形成凹部2c,该凹部2c可配合形成于小箱折叠容器Cs的底部10的背面的底部配合部10d的伸出部10f并且上部和内侧开放。
同样,如图11所示那样,在与长侧壁20接触地配置的2个小箱折叠容器Cs上可载置大箱折叠容器Cb。在该场合,位于下方的2个小箱折叠容器Cs的相互并排设置的长侧壁20的上部配合到位于上方的大箱折叠容器Cb的形成于底部1的副配合部1d′间的配合槽4。
如上述那样,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的长边侧堤部1a比短边侧堤部1b高,所以,可提高大箱折叠容器的底部1的强度和刚性,因此,可防止大箱折叠容器Cb由负荷和扭转产生变形和损伤。
另外,形成于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的长边侧堤部1a两端部的角部块1g不凸出到长边侧堤部1a的其它部分即位于角部块1g间的部分的上方,最好长边侧堤部1a的上端包括角部块1g形成为同一大体直线状的面上,通过这样构成,可防止大箱折叠容器Cb由负荷和扭转产生变形和损伤。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将2个小箱折叠容器Cs重叠到大箱折叠容器Cb的例子,但通过适当地设定小箱折叠容器Cs相对大箱折叠容器Cb的大小,也可将3个以上的小箱折叠容器Cs重叠到大箱折叠容器Cb。
本发明由于具有以上说明的构成,所以,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
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的长边侧堤部1a形成得比短边侧堤部1b高,所以,可提高大箱折叠容器Cb的底部1的强度和刚性,因此,可防止大箱折叠容器Cb由负荷和扭转产生变形和损伤。
在折叠容器Cb、Cs的底部1、10的底部配合部1d、10d的角部形成伸出部1f、10f,所以,可在稳定的状态下将折叠容器Cb、Cs载置于地板等,同时,可防止底部1、10的角部由来自上方的负荷变形或产生折曲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容器,具有底部、用铰链连接到底部的一方的相向边部的相向的侧壁、及用铰链连接到底部的另一方的相向边部的另一方的相向的侧壁;从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将一方的相向的侧壁朝底部方向倒下,接着,使另一方的相向的侧壁朝底部方向倒下,从而可进行折叠;其特征在于在底部配合部的角部区域形成朝底部的角部方向延伸的伸出部。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容器,其特征在于在由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一方的相向的侧壁和另一方的相向的侧壁形成的内部角部,形成平面形状基本呈L字状的伸出部配合凹部。
全文摘要
一种折叠容器,具有底部(1,10)、用铰链连接到底部的一方的相向边部的侧壁(2,20)、及用铰链连接到底部的另一方的相向边部的另一方的侧壁(3,30);从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将一方的相向的侧壁朝底部方向倒下,接着,使另一方的相向的侧壁朝底部方向倒下,从而可进行折叠;其特征在于在底部配合部(1d,10d)的角部区域形成朝底部的角部方向延伸的伸出部(1f,10f)。据此,在底部(1)的底部配合部(1d)的角部形成伸出部1f,所以,在使大箱折叠容器(Cb)稳定的状态下可载置到地板等,同时,可防止底部(1)的角部由来自上方的负荷变形或发生折曲现象。
文档编号B65D6/16GK1550419SQ20041000392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2日
发明者山内寿敏 申请人:三甲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