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容器及内容器及外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6826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容器及内容器及外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容器以及内容器以及外容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对重叠安装的两个容器进行临时固定的双层容器及内容器及外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可在外容器内部收纳有内容器的双层容器被广为知晓。这种双层容器由于相对外容器其内容器可以更换,所以可实现外容器的再利用。因而,只考虑对从外可见的外容器进行外观性的提高即可,内设的内容器也变成了可被废弃的再装(refill)容器。 因此,可以实现外容器的减量化,并且可以实现减轻对地球环境的负担。这里,作为双层容器的一个例子,举可定量排出内部物质的分配器(dispenser) 容器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过去的双层容器构造的分配器容器,多数为将分配器(定量排出泵)通过螺纹拧紧安装在外容器上时,利用这种螺纹结合力将内容器固定在外容器上的构造(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分配器容器中更换内容器时,先要转动分配器再将分配器从外容器上拆下。由此,内容器也处于相对于外容器可拆下的状态,并可将使用完的内容器从外容器上拆下后进行废弃。接着,确定新的内容器相对外侧容器的安装位置,边维持此状态边将分配器螺纹固定在外容器上。由以上做法,进行内容器的相对于外容器的更换处理。先行技术文献如下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89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如下但是,作为再装容器的内容器,在内部物质取出口设有帽以不使内容物质泄漏。另外,取出口的外周部分形成有螺纹,通过使帽螺纹安装在此螺纹上,进行了确实防止内部物质的泄漏。由此,在将新的内容器安装在外容器上之前,或者在将新的内容器安装在外容器中之后在将分配器螺纹固定在外容器上之前,需要将帽从内容器上拆下。然而,在新的内容器安装在外容器之前将帽拆下的情况下向外容器安装内容器时,内部物质有可能从内容器中分散出来。另一方面,在内容器安装在外容器后将帽拆下的方法中,因为过去未将内容器固定在外容器上,所以由于帽的转动内容器最终也会相对于外容器转动而难以拆下帽。因此, 无论用何种方法,都存在向外容器安装内容器操作性恶劣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提高在更换内容器时的操作性的双层容器及内容器及外容器。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如下从第1种观点,上述课题可通过一种双层容器而解决,其包含
第1容器;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的内部;临时固定机构,当所述第2容器被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上时,以可安装拆下的方式将所述第2容器临时固定在所述第1容器上;转动限制机构,当所述第2容器被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上时,限制所述第2容器的相对于所述第1容器的转动。另外,从第2种观点,上述课题可通过一种安装在外容器内部的内容器而解决,其包含被卡固部,当安装在所述外容器上时,被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卡固部卡固并被防止从所述外容器上脱离;第2卡合部,当安装在所述外容器上时,与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相对于所述外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 另外,从第3种观点,上述课题可通过一种内部安装有内容器的外容器而解决,其包含卡固部,当安装所述内容器时,卡固设置在所述内容器上的被卡固部并防止所述内容器的脱离;第2卡合部,当安装所述内容器时,与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所述内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明示出的双层容器在安装状态下可防止第2容器(内容器)从第1容器(外容器)中脱离,同时还可防止第2容器(内容器)在第1容器(外容器)进行不必要的转动。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剖面图。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分解图。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中所使用的外容器及临时固定部件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所示A-A线的剖视图。图5是在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上安装有分配器状态的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剖面图。图7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沿图5所示B-B线的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内容器即将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上之前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内容器相对外容器的临时固定被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内容器相对外容器的临时固定被解除状态的剖面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中所使用钩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3A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变形例的横剖面剖视图。图13B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变形例的纵剖面剖视图。图14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剖视图。图15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分解图。图16是沿图14中所示Cl-Cl线的剖视图。图17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弹力部件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18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弹力部件的帽固定螺丝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19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临时固定被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20是沿图19中所示C2-C2线的剖视图。图21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剖视图。图22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分解图。图23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临时固定被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M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分解图。图25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双层容器的0形环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沈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上安装有排出喷嘴(nozzle)状态的剖视图。图27A是排出喷嘴的立体图。图27B是排出喷嘴的立体剖视图。图观是容器主体厚度变化时强度及重量的变化的实验结果。图四是环状头部的厚度变化时刚性及重量的变化的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所示出结构部分的样子虽是对应原材料的一个例子的样子,但并非表示是限定为该对应的原材料,也可在结构部分使用可适宜使用的原材料。图1至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IOA的图。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层容器IOA由外容器11、内容器12、临时固定机构13、以及转动防止机构14等构成。本实施例中,作为双层容器IOA虽然举出了安装有分配器90的化妆品容器的例子进行说明, 但本发明的并非限定为只适用于化妆品容器,同样也可适用于其他容器。另外,在各图中, 以Xl所示方向为上方向,以X2所示方向为下方向。外容器11为大致圆筒形状,本实施例中由树脂形成。但是,外容器11的材质并非限定为树脂,也可使用其他材料(例如玻璃、陶器等)。外容器11具有筒状主体16、底部开口 17、安装头部18、转动防止凹部19、以及固定用凹部20。筒状主体16为有圆筒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下端部开口形成底部开口 17。下述内容器12从底部开口 17被装入筒状主体16内。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筒状主体16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开口 17为敞口结构,但也可为设有堵住底部开口 17的底盖的结构。另外筒状主体16与作为再装容器起作用的内容器12所不同,是不被废弃而被长期使用的容器。因此,筒状主体16为了提高外观性也可在其外周部分施加外观设计。
筒状主体16的上端部上形成有安装头部18。安装头部18为环状的壁部,在其内部形成有开口部21。开口部21中插入内容器12的安装部24,安装部M安装在安装头部 18上。安装头部18具有比筒状主体16小的直径。因而在筒状主体16与安装头部18之间形成有下述固定临时固定部件30的固定用凹部20 (参见图幻。另外,安装头部18的内周面直径设定为比内容器12上安装的盖体22的直径大。安装头部18的面向开口部2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转动防止凹部19。转动防止凹部19沿内容器12的相对于外容器11的安装拆卸方向(图中X1,X2方向)延伸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安装头部18的内周面上等间距地形成有多个转动防止凹部19。作为具体例子,可在安装头部18的内周面上以10°的间距形成有36个转动防止凹部19。再有, 在各转动防止凹部19的下端部上,形成有锥部19a(参见图3)。临时固定部件3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金属或树脂等)形成,如图3所示被固定在外容器11的固定用凹部20上。临时固定部件30具有固定部31和临时固定爪32。固定部 31具有环状形状,为固定有固定用凹部20的部位。固定部31的相对于固定用凹部20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粘结剂。但固定部的相对于固定用凹部20的固定并非仅限定于此,还可以使用将固定部31挤入固定用凹部20而固定的方法,当外容器11由树脂形成时还可以使用插入形成法固定。临时固定爪32由固定部31向下方(X2方向)呈悬臂梁状伸出。如上所述临时固定部件3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因此临时固定爪32可相对固定部31弹性变形。另外, 在临时固定部件30被固定在固定用凹部20上的状态下,临时固定爪32位于形成在外容器 11上的安装头部18的内侧。临时固定爪32与下述在内容器12上形成的凸缘部27 —起构成了临时固定机构13。接着,对内容器12进行说明。所述外容器11为所谓的外装容器,是在内部物质全部排出后还可继续使用的容器。相对外容器11,内容器12为再装容器,是在内部物质全部排出后要更换成新的的容器。内容器12具有容器主体23和安装部M。容器主体23为薄壁的管形状,内部填充有内部物质(本实施例中为化妆品)。将容器主体23的厚度(t)设定为0. 05mm ^ t ^ 0. 3mm。安装部M设置成在容器主体23的上部与其成为一体。安装部M由环状头部25、 螺纹部26、凸缘部27、以及转动防止用爪观等构成。环状头部25相比容器主体23其壁厚更厚,因而相比容器本体23具有更高的刚性。具体而言,将安装部M的环状头部25的厚度(w)设定为0. 5mm < w < 4. 0mm。环状头部25的内侧形成有开口部四,容器主体23内的内部物质由开口部四取出。螺纹部沈螺纹安装有密封开口部四的盖体22,同时还螺纹安装有下述分配器90。凸缘部27在安装部M的下部向外侧呈环状伸出。凸缘部27的外径设定为大于上述外容器11的安装头部18的内径。由此,如下所述当将内容器12插入外容器11时,凸缘部27与安装头部18抵接。转动防止用爪观在凸缘部27的上部形成有多个。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以90° 的间距形成有4个转动防止用爪28。每个转动防止用爪观均为板状的凸片,下边与凸缘部 27 一体连接,内侧的内边与环状头部25 —体连接。转动防止用爪28可与在外容器11的安装头部18上形成的转动防止凹部19卡合。临时固定机构13具有在临时固定部件30上形成的临时固定爪32和在内容器12 上形成的凸缘部27。如上所述,内容器12插入外容器11中时,凸缘部27由于其相对于安装头部18直径更大所以与安装头部18抵接。在即将抵接之前,凸缘部27越过临时固定爪 32的突出部分,在凸缘部27与下端部18a抵接的同时临时固定爪32与凸缘部27卡合。这时,临时固定爪32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所形成,且为悬臂梁状。因此在凸缘部27 越过临时固定爪32时,临时固定爪32弹性变形,在越过后弹性复原为原来的状态。在此卡固状态下,凸缘部27的上表面与安装头部18的下端部18a(图3所示)抵接,另外凸缘部27的下表面与临时固定爪32卡合,变成被卡固的状态。因此,内容器12变成通过临时固定机构13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11上的状态。这里所说的临时固定状态是内容器12由分配器90被正式固定在外容器11上之前的状态。另外在临时固定状态下,虽然在以临时固定爪32将凸缘部27卡固的卡固力以上的力量将内容器12拔出时可将内容器12从外容器11中取出,但在施加此卡固力以下的外力时仍维持着内容器12被卡固(保持)在外容器11上的状态。转动防止机构14具有在安装头部18上形成的转动防止凹部19、在凸缘部27上形成的转动防止用爪观。将内容器12插入外容器11中时,尽管转动防止用爪观与安装头部 19呈对峙状态,但由于在安装头部18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转动防止凹部19,转动防止用爪 28依然与其中一个转动防止凹部19卡合。转动防止凹部19和转动防止用爪观沿上下方向(X1,X2方向)延伸。因此,如图 1和图4所示,如果转动防止凹部19与转动防止用爪观卡合,内容器12相对于外容器11 的转动被限制。因而,即便向外容器11或内容器12在转动方向上施力,也不会发生内容器 12在外容器11中的转动。接着,对于在上述结构的双层容器IOA中,进行将内容器12安装到外容器11的操作,以及使内容器12从外容器11脱离的操作进行说明。在将内容器12安装到外容器11上时,如图2所示,将内容器12从底部开口 17插入外容器11的筒状主体16内。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内容器12由外容器11的底部被插入。另外,在插入时,内容器12的螺纹部沈上螺纹安装有盖体22,因此容器本体23内的内部物质处于不会泄漏到外部的状态。盖体22的外形设定为比安装头部18的内径还小。因此,包含盖体22的环状头部 25被插入外容器11的安装头部18(开口部21)内。随着这一插入,转动防止用爪观与安装头部18呈对峙状态。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安装头部1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转动防止凹部19,转动防止用爪观在转动防止凹部19内前进,由此转动防止用爪观与转动防止凹部19呈卡合状态。这样,通过构成转动防止机构14的转动防止用爪观与转动防止凹部19的卡合,内容器12的在外容器11中的转动被防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也考虑到在将转动防止用爪观插入转动防止凹部19时,转动防止用爪观与一对转动防止凹部19之间的部分抵接的情况。然而,如上所述在安装头部 1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转动防止凹部19,并且在每个转动防止凹部19的下部形成有引导转动防止用爪28的锥部19a。因此,通过使内容器12少许转动,可使转动防止用爪28与转动防止凹部19卡合。在转动防止用爪观和转动防止凹部19相卡合的状态下,如果进一步将内容器12 插入外容器11中,凸缘部27与临时固定部件30的临时固定爪32 (具体而言是在内侧突出的部分)相抵接。在此状态下如果进一步将内容器12插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所构成的悬臂梁状的临时固定爪32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凸缘部27越过临时固定爪32。然后,在凸缘部27越过临时固定爪32的状态下,凸缘部27的上表面与安装头部 18的下端部18a抵接,临时固定爪32与凸缘部27的下表面卡合,卡固凸缘部27。通过这样构成临时固定机构13的临时固定爪32卡固凸缘部27,内容器12变成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11上的状态。如上所述如果内容器1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11上,从内容器12上将盖体22拆下。在拆下时,虽然需要使盖体22相对内容器12转动,但由于如上所述通过临时固定机构 13内容器1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11上,且通过转动防止机构14内容器12的相对于外容器11的转动被防止,所以可将盖体22从内容器12上容易地拆下。当将盖体22从内容器12上拆下后,将分配器90安装到双层容器IOA上。在盖体 22被拆下的状态下,外容器11的环状头部25处于自外容器11的盖板部Il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分配器90被安装到在环状头部25上形成的螺纹部26。图5示出了分配器90被螺纹安装到螺纹部沈的状态(将此状态称为安装状态)。 在安装状态下,分配器90的帽91由于向螺纹部沈的螺纹结合力,其下端部91a被挤压到外容器11的盖板部Ila上。由于此挤压力,环状头部25 (内容器1 被向上方向(XI方向) 相对地施力。另外,由于内容器12被向上方向施力,内容器12上设置的凸缘部27被挤压到安装头部18的下端部18a。这样,由于分配器90被螺纹安装到螺纹部沈上,外容器11与内容器12被确实固定。换言之,在分配器90被拆下之前,外容器11与内容器12维持被固定的状态(将此状态称为正式固定状态)。在此正式状态固定下,使用分配器90进行填充在容器主体23中的内部物质的定量排出处理。接着,对在容器主体23中填充的内部物质全部排出,将用完的内容器12更换为新的内容器12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更换内容器12时,先转动分配器90,然后将分配器90从内容器12(安装部
的螺纹部沈上拆下。这时,由于如上所述转动防止机构14的转动防止用爪观与转动防止凹部19维持卡合状态,所以不会发生内容器12相对外容器11转动,可容易并且操作良好地将分配器90从螺纹部沈上拆下。另外,在分配器90被拆下的状态下,内容器12通过临时固定机构13维持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11上的状态。因此,可防止在拆下分配器90时,内容器12直接从外容器11 中脱离而掉落。假若内容器12掉落时,容器主体23内残存的化妆料有飞散到地上并将其弄污的危险。另外,为了防止其掉落,需要一边用手支持内容器12 —边转动分配器90,操作性变得非常恶劣。对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临时固定机构13内容器1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 11上,可防止此类不方便的发生。另一方面,从临时固定状态将内容器12从外容器11上拆下时,进行将内容器12向下方(X2方向)使劲拔出的处理。具体而言,以临时固定爪32对凸缘部27卡固力以上的力量,将内容器12向下方拔出。由此,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所构成的悬臂梁状的临时固定爪32向外侧弹性变形,凸缘部27的由于临时固定爪32的卡固被解除。由此,由临时固定机构13的临时固定被解除, 可将内容器12从外容器11上拆下。另外,将内容器12相对外容器11向X2方向拔出时, 转动防止用爪观从安装头部18上脱离,由于转动防止机构14的转动防止也被解除。由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双层容器10A,可容易地进行内容器12相对外容器11的安装操作,以及从外容器11上将内容器12拆下的操作。另外,由于内容器12相对外容器 11的临时固定,仅仅是将内容器12的安装部M插入外容器11的安装头部18即可,所以此临时固定处理也可容易地进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在外容器11侧形成转动防止凹部19, 在内容器12侧形成转动防止用爪观的结构。然而,也可采用在内容器12侧形成转动防止凹部19,在外容器11侧形成转动防止用爪观的结构。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将容器主体23的厚度⑴设定为 0. 05mm ^ t ^ 0. 3mm,将安装部M的环状头部25的厚度(W)设定为0. 5mm彡w彡4. Omm0 通过这样设定容器主体23的厚度(t)、环状头部25的厚度(w),可以实现具有将环状头部 25的刚性提高且轻量化的内容器12。以下是对本发明人为了证实这一点所进行实验的说明。图观示出了当使容器主体23的厚度(t)变化时的内容器12的强度及重量。在本实验中,使在容器主体23的直径、肩部及底部上形成的弯曲部的半径以及内容积为相同大小,制造仅使容器主体23的厚度(t)在0. 05mm ^ t ^ 0. 3mm范围内变化的内容器12,对其进行强度及重量的测定。这里,强度实验是进行当将内部物质填充进所制造的内容器中,使其从预定高度掉落时,进行是否发生破损的判定。关于强度的判定,当破损发生时判定为“X ”,当破损未发生时判定为“〇”,进一步当破损未发生且变形等的发生也很少时判定为“◎”。另外关于重量的判定,以过去作为双层容器所使用的一般的内容器的平均重量(容积为相同)为基准,与其为同等重量时判定为“ χ ”,可实现轻量化时判定为“〇”,可实现很大的轻量化时判定为“ ◎”。由图观可以看出,当容器主体23的厚度t小于0. 05mm时,尽管可以实现轻量化, 却不能得到足够的强度。另外,当容器主体23的厚度t大于0. 3mm时,可看出正好相反尽管可得到足够的强度,却不能实现轻量化。因此,由图观所示出的实验结果,通过将容器主体23的厚度(t)设定为0. 05mm^t^0. 3mm,可实现既可实现足够的强度又可实现轻量化的内容器得到了证实。另外,图四示出了当环状头部25的厚度w在0. 5mm彡w彡4. Omm范围内,使容器主体23的环状头部25的厚度(w)变化时内容器12的重量及环状头部25的刚性。实验条件基本上与用图观说明的实验相同。另外,关于刚性的判断,在制造的各种内容器的头部安装分配器90,在进行安装时由于头部的刚性低而安装操作性不良时判定为“ X ”,安装可能时判定为“〇”,安装操作性极好时判定为“◎”。另外,关于重量的判定,进行与图观所示的实验相同的判定。
由图四可以看出,当环状头部25的厚度(w)小于0.5mm时,尽管可以实现轻量化, 但是刚性很低以及分配器的安装操作性很低。另外,当环状头部25的厚度(w)大于4. Omm 时,可看出正好相反尽管可得到足够的刚性,却不能实现轻量化。因此,由本实验结果,通过将环状头部25的厚度w设定为0. 5mm < w < 4. 0mm,可实现既可提高安装有分配器90及帽等的同时被插入到外容器11中的环状头部25的刚性,又可实现轻量化的内容器得到了证实。下面,对于上述第1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IO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3示出了为第1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IOA的变形例的双层容器IOB。双层容器IOB被构成为,在内容器12侧形成有起到与转动防止凹部相同功能的带齿形凸缘部34,同时在外容器11侧形成有转动防止用爪35。在本变形例中的转动防止机构14具有在外容器11的安装头部18上形成的转动防止用爪35和在内容器12的环状头部25上形成的带齿形凸缘部34。带齿形凸缘部34被构成为从环状头部25向外侧伸出。带齿形凸缘部34被构成为形成有多个以预定的间距向外侧突出的凸部;34a。因此,带齿形凸缘部34被构成为交替形成凸部3 和在此一对凸部34之间相对地形成的凹部34b。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设有1个转动防止用爪35,以从盖板部Ila向下方伸出的方式形成。转动防止用爪35被构成为卡合在带齿形凸缘部34的凹部34b内。这样,通过转动防止用爪35与带齿形凸缘部34的卡合,即便是在本变形例中内容器12的相对于外容器 11的转动也被限制。另外,本变形例涉及的临时固定机构13与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IOA中所设置的为大致相同结构。具体而言,通过钩爪32与带齿形凸缘部34的凸部3 卡合,内容器12 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11上。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1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中,虽然示出了外容器11和临时固定部件30为非一体的例子,但也可被构成为外容器11和临时固定部件30为一体化。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至图11是为了说明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40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6至图11中,关于与在说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10A,IOB时所使用图1至图5 中所示出结构相对应的结构,附加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图中,虽然内容器42为中空构造,但在对内容器42的剖面进行图示时,为了图示的方便在其全体标记影线。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40由外容器41、内容器42、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 43A等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双层容器40也举化妆品容器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以Xl所示方向为上方向,以X2所示方向为下方向。外容器41为大致圆筒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也举由树脂成形的例子。然而,与第1实施例同样外容器41也可使用其他材料(例如玻璃、陶器等)。外容器41具有筒状主体46、 底部开口 47、盖板部48、轴承部49、贯穿插孔50A、及突出部51 (参见图6及图7)。筒状主体46为圆筒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其下端部也形成有底部开口 47。内容器 42从底部开口 47被装入筒状主体46中。外容器41也与作为再装容器起作用的内容器42 所不同,不被废弃可被长期使用。
在筒状主体46的上端部形成有盖板部48。盖板部48在其中央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67。在开口部67的边缘部形成有轴承部49及突出部51。轴承部49为轴支承下述钩部件 59A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轴承部49以120°的间距设有3个。另外,突出部51被构成为从盖板部48向上方突出。突出部51形成于各轴承部49 之间。而且,在盖板部48的突出部51所形成的位置的外侧,形成有多个贯穿插孔50A。贯穿插孔50A与下述弹力部件58A上所形成的杆部72相对应地形成。另外,在盖板部48的背面侧形成有向下方伸出的下方伸出部56。下方伸出部56 设在轴承部49的形成位置以外的位置。下方伸出部56的内径设定为比突出部51的内径还大。因此,在盖板部48的突出部51的形成位置的背面侧上形成有断坡。以下,将在盖板部48的背面,下方伸出部56的内侧形成断坡的面称为抵接面48a。内容器42为再装容器,是内部物质被排出后进行更换成新的的容器。内容器42 具有容器主体53和安装部M。容器主体53为管形状,内部被填充内部物质(本实施例中为化妆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随着内部物质的排出而发生的不规则变形,容器主体 23上形成有多个肋部42a。安装部M与容器主体53的上部被设置为一体。安装部M具有未图示的螺纹部和带齿形凸缘部阳。将盖体52螺纹安装到螺纹部,同时在正式固定时将分配器90螺纹安装到螺纹部。带齿形凸缘部55如图11中放大所示,被构成为从安装部M向外侧伸出。带齿形凸缘部55上形成有多个以预定间距向外侧突出的凸部55a。由此,带齿形凸缘部55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凸部5 和在一对凸部5 之间相对地形成的凹部55b。另外,带齿形凸缘部55的直径设定为如下所述的当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时与抵接面48a相抵接。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A具有带齿形凸缘部55、操作帽57A、弹力部件58A、及钩部件59A等。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A相当于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一体化的临时固定机构13和转动防止机构14。由此,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通过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A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的同时相对于外容器41的转动被限制。以下,对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A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1放大所示,操作帽57A具有环状部61、筒状部63、钩部64、卡合爪65、挤压片部66、抵接片部68、及开口部69等。环状部61为环状部分,操作时环状部61由操作者所抓住并操作。在环状部61的中央部形成由开口部69。开口部69的直径设定为比在盖体52被安装的状态下的安装部M的直径还大。另外,同样在外容器41上形成的开口部67的直径设定为比在盖体52被安装的状态下的安装部M的直径还大。筒状部63被设置为在环状部61的背面侧向下方伸出。由于下述弹力部件58A的弹力,操作帽57A被向下方向(X2方向)施力。然而,通过将环状部61与外容器41的盖板部48抵接,操作帽57A的向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筒状部6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卡合爪65。卡合爪65与在弹力部件58A 上所形成的卡合孔74的边缘部卡合(参见图6、图11)。由此,当操作者将操作帽57A向上方向(XI方向)移动操作时,通过卡合爪65与弹力部件58A的卡合,弹力部件58A也向上方向移动。钩部64比筒状部63的下部更向下方向(X2方向)伸出,且在其尖端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钩爪64a。钩部64被插入在外容器41的盖板部48上形成的贯穿插孔50A内。如上所述,由于在钩部6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钩爪64a,通过将钩部64 插入贯穿插孔50A钩爪6 与盖板部48的背面卡合。由此,操作帽57A从外容器41上的脱离被防止。然而,在钩部64的X1、X2方向的长度部分,操作帽57A可相对外容器41上下移动。挤压片部66及抵接片部68被设置在环状部61的背面的与轴承部49对着的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挤压片部66及抵接片部68,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在对下述钩部件 59A进行说明时一起进行说明。下面,对弹力部件58A进行说明。弹力部件58A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所形成。弹力部件58A具有盖板部71、杆部72、 凹部73、卡合孔74等。盖板部71为环状形状,其中央形成有开口部76。此开口部76也设定为比在盖体52被安装的状态下的安装部M的直径还大。另外,如图6及图11所示,弹力部件58A被安装在操作帽57A的内部。因此,盖板部71的外形被设定为比上述操作帽57A的筒状部63的内径还小。杆部72从盖板部71向下方伸出。杆部72被插入在外容器41上形成的轴承部49 内,与盖板部48的边缘部48b (参见图10、图11)抵接。另外,杆部72随着从盖板部71向下方走,其外侧形成为向外侧舒展。再者,弹力部件58A安装在外容器41的状态下,杆部72施加弹力以将盖板部48 的边缘部48b向外侧挤压。因此,弹力部件58A由此弹力,经常作用着相对盖板部48将向下方向(X2方向)移动的力(弹力)。在盖板部71上对应轴承部49的位置形成有凹部73。凹部73的内部配置有下述轴承部49。另外卡合孔74(参见图6、9)形成在弹力部件58A的侧面,如上所述与在操作帽 57A上形成的卡合爪65卡合。下面,对钩部件59A进行说明。图12放大示出了钩部件59A。钩部件59A为树脂成型品,由转动轴77、钩爪78、第 1突起79、以及第2突起82 —体形成。转动轴77被在外容器41上设置的轴承部49所轴支承。由此,钩部件59A可相对轴承部49转动。图8示出了转动轴77被轴承部49所轴支承的状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转动轴77与其他结构通过树脂成型成为一体,但也可构成为转动轴为金属制轴部件,将其固定在钩部件59A上。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将轴承部49与钩爪78等其他构成要素同时形成,所以相对于转动轴为其他部件的结构,在部件件数的消减以及组装性的方面非常有利。在将钩部件59A安装在轴承部49的状态下,钩爪78形成在位于开口部67侧的位置上。如下所述当内容器42被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钩爪78与带齿形凸缘部55卡合。第1突起79是具有第1面80和第2面81的剖面为三角形的突起。另外,第2突起80也是剖面为三角形的突起,其一面为抵接面83。
如图6及图11所示,在钩部件59A被安装到轴承部49的状态(以下称为钩安装状态)下,第1突起79的第1面80对着在从操作帽57A的环状部61的背面向下方伸出形成的挤压片部66。另外,在钩安装状态下,第1突起79的第2面81对着弹力部件58A的边缘部75, 而且第2突起82的抵接面83对着在从操作帽57A的环状部61的背面向下方伸出形成的抵接片部68。因此,当操作帽57A向下方向(X2方向)移动时,挤压片部66也向下方向移动(向下动)而挤压第1面80。由于第1面80位于比作为钩部件59A的转动中心的转动轴77的更上部,通过用挤压片部66挤压第1面80,钩部件59A的钩爪78向内侧(图6中箭头El 所示方向)移动。但是,操作帽57A的向下移动如上所述通过操作帽57A的筒状部63与外容器41 的盖板部48的抵接被限制。因此,在筒状部63和盖板部48相抵接后,钩部件59A的进一步移动(向El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筒状部63与盖板部48抵接的状态称为临时固定状态。另一方面,第2面81对着弹力部件58A的边缘部75。由此,当弹力部件58A向上方向(XI方向)移动时,卡合孔74—边挤压第2面81 —边向上移动。如图6所示,在临时固定状态下第2面81呈朝斜上方倾斜的状态。因此,弹力部件58A的边缘部75通过向上方向(XI方向)挤压此朝斜上方倾斜的第2面81,钩部件59A向外侧(图6中箭头E2所示方向)移动。然而,随着钩部件59A向E2方向的移动,第2突起82的抵接面83逐渐接近抵接片部68。接着,当抵接面83抵接到抵接片部68后,钩部件59A的进一步的转动移动被限制。因此,在抵接面83与抵接片部68相抵接后,钩部件59A的进一步移动(向E2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抵接面83与抵接片部68的抵接状态称为临时固定解除状态。接着,对在上述构成的双层容器40中,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的操作,以及使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脱离的操作进行说明。图9示出了内容器42即将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之前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 即使是在内容器42未安装在外容器41的状态中,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A也被设定为临时固定状态。在此临时固定状态下,如上所述弹力部件58A被向下方向施力。另外,通过在弹力部件58A的卡合孔74上卡合卡合爪65,操作帽57A也被向下方向施力。挤压片部66向下方挤压钩部件59A的第1面80。由此,如图9所示,钩爪78呈在上下方向伸出的状态(与X1、X2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此临时固定状态下,钩部件59A 的钩爪78被设定为向开口部67的内侧突出。在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将内容器42从底部开口 47插入外容器41 的筒状主体46内。内容器42的螺纹部(省略图示)上螺纹安装有盖体52,因此在插入时容器主体53内的内部物质呈不向外部泄漏的状态。盖体52的外形被设定为比在外容器41、操作帽57A、及弹力部件58A上形成的开口部67、69、76的内径还小。因此,包含盖体52的环状头部25可插入各开口部67、69、76 内。由此,通过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中,盖体52(安装部54)被插入到开口部67、69、76内。另外,在临时固定状态下,钩部件59A处于向E1方向位移的位置,在此状态下钩爪 78呈向开口部67内突出的状态。然而,在盖体52 (安装部54)插入开口部67、69、76内时, 其尺寸为不与钩部件59A相卡合的大小。相对于此,在比内容器42的安装部M还下部形成的带齿形凸缘部55,其尺寸为与钩爪78相卡合的大小。因此,当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中后,带齿形凸缘部55与钩部件59A的钩爪78相抵接。如各图所示,钩爪78上设有倾斜面。因此,随着内容器42向Xl 方向行进,带齿形凸缘部阳挤压倾斜面。由此,钩部件59A抗拒操作帽57A的弹性势力而向箭头E2方向移动。接着,带齿形凸缘部55越过钩爪78后,钩部件59A由于弹力部件58A的弹性复原力向El方向位移,钩爪78与带齿形凸缘部55呈卡合且临时固定状态。在此临时固定状态中,带齿形凸缘部阳的上表面与抵接面48a向抵接,下表面被钩爪78所卡固。因此,内容器42被毫无摇晃地确实地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图6示出了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的状态。此时,钩爪78的宽度尺寸(图12中箭头W所示)设定为比在带齿形凸缘部55上设置的凸部^a的设置间距还小。因此在临时固定状态下,钩部件59A位于凹部55b的内部。因此,即使想将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转动,由于钩部件59A的侧部与凸部55a的抵接转动也被防止。另外,在临时固定状态下,钩爪78的断坡部分与带齿形凸缘部55的下表面卡合且卡固。因此,即使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被向下方向(X2方向)施力,由于钩爪78卡固着带齿形凸缘部55,内容器42也不会脱离。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弹力部件58A的弹力,钩部件59A的钩爪78被向带齿形凸缘部55施力。因此,可更加确实防止内容器42的脱离,还可提高临时固定的信赖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钩爪78与带齿形凸缘部55卡合时,钩爪78与凸部55a向抵接情况被考虑到。然而,形成由多个凸部^a,另外其大小被设为可足以进行防止内容器 42的转动的大小。因此,由于使内容器42稍微转动,可使钩爪78位于凹部55b内。如上所述当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后,同第1实施例相同将盖体52 从内容器42上拆下。在拆下时虽然需要使盖体52相对内容器42转动,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A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且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的转动也被防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双层容器40中,也可将盖体52 容易地从内容器42上拆下。当将盖体52从内容器42上拆下后,将分配器(在本实施例中未图示)安装到双层容器40上。由此,外容器41和内容器42被正式固定。在此正式固定状态下,使用分配器进行在容器主体53中填充的内部物质的定量排出处理。接着,对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40中,将用过的内容器42更换为新的内容器 42时的操作进行说明。在进行内容器42的更换时,先将分配器从内容器42(安装部54)上拆下。在此拆下时,由于通过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A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的转动被防止, 所以也可以良好的操作性将分配器拆下。
另外,在分配器被拆下的状态下,内容器42通过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A维持着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的状态。因此,在拆下分配器时,可防止内容器42直接从外容器41上脱离并掉落。另一方面,在从临时固定状态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拆下时,抓住操作帽57A将其提起使其向相对外容器远离的方向移动(图中Xl所示上方向)。操作帽57A通过被提起,向通过卡合爪65而被卡合在操作帽57A上的弹力部件58A的上方向移动。如上所述,弹力部件58A的边缘部75对着钩部件59A的第2面81。因此,由于弹力部件58向上移动使边缘部75挤压第2面81,由此钩部件59A向箭头E2方向转动。由此,钩爪78从内容器42的带齿形凸缘部55上离开,临时固定及转动限制被解除。由此,由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A的临时固定被解除,可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拆下。另外,当操作帽57A仅向上移动可解除临时固定的预定量时,抵接面83抵接抵接片部68的同时,在钩部64上设置的钩爪78与盖板部48的里面相抵接。由此,操作帽57A 的向上移动被限制,因此可防止操作帽57A从外容器41上的脱离。另外,如上所述当临时固定被解除后,操作者将手从操作帽57A上放开。如前所述,当弹力部件58A向上移动后,杆部72通过边缘部48b向图10中箭头D所示方向被移动施力,因此积蓄成弹力。接着,由于操作者将手从操作帽57A上放开,由于所积蓄成的弹力弹力部件58A向下方向被移动施力。当弹力部件58A向下移动后,操作帽57A也随之向下移动。接着,由于筒状部63 的下端部抵接到盖板部48上,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A回到临时固定状态。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40中,也可容易地进行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的安装操作,以及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的拆下操作。另外,在进行内容器 42相对于外容器41的临时固定时,由于仅将内容器42的安装部M插入外容器41的安装头部18内即可,所以可容易地进行临时固定处理。再者,将用过的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 中排出时,只将操作帽57A提起即可,也可容易地进行内容器42的排出处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结构为通过使操作帽57A向相对外容器41 远离的方向移动来解除临时固定,但也可采用通过使操作帽57A向相对外容器41接近的方向移动来解除临时固定的结构。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4至图20是为了说明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90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14至图20中,关于与在说明上述第1及第2实施例的双层容器10A、10B、40时所使用图1至图13中所示出结构相对应的结构,附加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90,由外容器41、内容器42、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 4 等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双层容器90也举化妆品容器的例子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的第2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40中设置的临时停止·转动防止机构 43A,在使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脱离时,使操作帽57A向相对外容器41远离的方向(XI 方向)移动。对此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90中设置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B,为通过使操作帽57A相对外容器41转动来使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脱离的结构。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筒状主体46的盖板部48上,形成有轴承部49、贯穿插孔 50B、突出部51、下方伸出部56、及开口部67等。开口部67形成在盖板部48的中央、其边缘部上形成有轴承部49及突出部51。轴承部49为轴支承钩部件59B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钩部件59B通过栓62安装在轴承部49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轴承部49以180°的间距设有2个。另外,在盖板部48上形成有凸出部51的位置的外侧上,通过开口部67形成有2个贯通插孔50B。贯通插孔50B为圆弧形状(月牙形状),通过开口部67相对地(间隔180 ° ) 形成。另外,贯穿插孔50B的形成位置设定为相对轴承部49的形成位置错开90°。贯穿插孔50B被螺纹安装在下述操作帽57B上且被帽固定螺丝95贯通插入。另外,在盖板部 48的预定位置上,形成有与在操作帽57B上形成的位置决定凸部98 —同进行对操作帽57B 相对于外容器41的位置决定的位置决定凹部97。另一方面,在盖板部48的背面侧形成有向下方伸出的下方伸出部56。下方伸出部56设置在轴承部49之外的位置,其内径设定为比凸出部51的内径还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盖板部48的背面的下方伸出部56的内侧也形成有抵接面48a(断坡)。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 具有带齿形凸缘部55 (在内容器42上形成)、操作帽57B、弹力部件58B、及钩部件59B等。此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B同样为将上述第 1实施例中的一体化临时固定机构13和转动防止机构14的结构。关于操作帽57B使用图14及图15再加上图16进行说明。图16为在图14中沿 Cl-Cl线的剖视图。操作帽57B具有环状部61、筒状部63、开口部69、操作部70、及肋84等。环状部 61为圆环状的部分,操作时由操作者抓住此环状部61并操作。在环状部61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69。筒状部63设置为从环状部61的边缘向下方伸出。在操作帽57B安装到外容器41 上的状态下,筒状部63的下端部擦接在外容器41的盖板部48上。另外,在筒状部63的下端部的预定位置上,形成有与上述在盖板部48上形成的位置决定凹部97卡合的位置决定凸部98。通过位置决定凸部98与位置决定凹部97的卡合, 进行操作帽57B相对外容器41的位置决定。另外,在位置决定凹部97与位置决定凸部98 的卡合状态下,将操作帽57B相对外容器41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操作部70及肋84形成在环状部61的背面。使用图16对操作部70及肋84进行说明。操作部70形成为从环状部61的背面向下方(向X2方向)伸出。操作部70的从环状部61的背面起始的长度设定为比筒状部63的高度还小,设定为可与下述的钩部件59B 的被操作部96相卡合的长度。另外操作部70通过开口部69相对而设置。换言之,形成2个操作部70、分别以 180°的间距形成。操作部70为弯曲的月牙形状。另外,操作部70的以环状部61 (开口部 69)的中心点0为中心的曲率设定为中央部分和两端部分所不同。具体而言,在从操作部 70的中央部的中心点0起始的半径Rl设定为比从在操作部70的两端的中心点0起始的半径 R2 长(Rl > R2)。肋84也形成为从环状部61的背面起始向下方(向X2方向)伸出。肋84的从环状部61的背面起始的长度设定为比筒状部63的高度还长。具体而言,如图18中放大所示,肋84的长度及形成位置设定为,肋84的尖端部的一部被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到在盖板部 48上形成的贯穿插孔50B的内部。另外,在肋84上形成有螺丝孔84a,在此螺丝孔84a内螺丝安装有从外容器41的内侧安装的帽固定螺丝95。实际上在将操作帽57B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在将下述弹性部件58B安装到外容器41之后,再将操作帽57B安装到外容器41上。帽固定螺丝95的头部9 设定为大于贯穿插孔50B的宽度。因此,在将帽固定螺丝95螺纹安装到螺丝孔8 上之后,由于头部9 卡合在盖板部48的背面,因此操作帽 57B呈被安装在外容器41上的状态。另外,如上所述贯穿插孔50B为具有圆弧形状(月牙形)的长孔,沿贯穿插孔50B 的肋84(帽固定螺丝95)为可移动的结构。因此,通过抓住操作帽57B进行转动,操作帽 57B相对外容器41转动(转动方向由图中箭头方向D1、D2所示)。另外,通过操作帽57B 的转动,上述操作部70也进行转动移动。另外,操作部70的形成位置和肋84的形成位置,以相互间隔90°被设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操作部70和肋84的位置关系等,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在对下述钩部件 59B进行说明时一同进行说明。接着,使用图14及图15,再加上图17对弹力部件58B进行说明。弹力部件58B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树脂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形成。弹力部件 58B具有主体部91、贯穿插孔92、弹力部93、及弹力部104等。主体部91固定在外容器41上以覆盖在盖板部48上形成的凸出部51。在主体部 91的上表面上形成由开口部94。开口部94设定为可将安装有盖体52的状态下的安装部 M插入的大小。一对弹力部93分别为悬臂梁状的弹簧。各弹力部93在图16中的右侧位置与主体部91向连接、向左侧具有从主体部91远离扩展的形状(俯视为八字形状)。如图16及图17所示,将肋84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肋84(帽固定螺丝95)与弹力部93卡合。具体而言,肋84(帽固定螺丝卯)在弹力部93的外侧上与弹力部93卡合。 另外,由于图17为未将操作帽57B安装的附图,为帽固定螺丝95与弹力部93卡合的附图。在上述结构中,当操作帽57B沿以俯视为顺时针方向(箭头Dl方向)转动时,肋 84(帽固定螺丝95)也随之沿Dl方向转动。因此,在图16中位于下侧的弹力部93(特别附符号93A),被肋84(帽固定螺丝%)挤压而积蓄成弹力。对此,由于肋84(帽固定螺丝95)向远离的方向移动,在图16上位于上侧的弹力部93(特别附符号93B)未积蓄成弹力。因此,在操作帽57B沿以俯视为顺时针方向(箭头Dl方向)转动操作后,如果将操作帽57B的操作解除,则由于弹力部93B的弹性复原,肋84(帽固定螺丝95)被施力,操作帽57B沿D2方向转动而回到原来的位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操作帽57B沿以俯视为逆时针方向(箭头D2方向)转动时,由于操作帽57B及弹力部件58B进行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将其说明省略。另一方面,弹力部件58B的开口部94的边缘部上,设有贯穿插孔92、沟部92a、及弹力部104等。贯穿插孔92为被位于下述钩部件59B的上端部的被操作部96贯穿插入的孔。此贯穿插孔92的两侧位置上形成有达到预定范围的圆弧状的沟部92a。
弹力部104沿开口部94的边缘部呈大致环状被设置,同时为相对主体部9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形状。弹力部104在与被操作部96对着的位置上形成有缝103。另外,上述沟部9 被形成为以缝103的形成位置为中心向其两侧伸出。因此,弹力部104的结构为在半径方向(图17中箭头F1、F2所示方向)可弹性变形。下面,对钩部件59B进行说明。钩部件59B为树脂成型品,如图15所示由钩爪78及被操作部96所一体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钩部件59B上形成有轴孔,在将钩部件59B安装到轴承部49后,通过将栓62 嵌入轴孔钩部件59B被轴承部49所轴支承。同第2实施例相同,在将钩部件59B安装到轴承部49上的状态下,钩爪78位于开口部67侧被形成,当内容器42被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与带齿形凸缘部55卡合。当钩部件59B被安装到轴承部49上时,被操作部96是比栓62的配置位置还向上方伸出的部分。当上述弹力部件59B被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被操作部96被构成为其一部分从贯穿插孔92向上方(XI方向)凸出(参见图17)。被操作部96的凸出部分的配置位置被设定在与上述弹力部件58B的弹力部104 向对着的位置(详细而言是与缝103对着的位置)。另外,当操作帽57B被安装到外容器 41上时,设在操作帽57B上的操作部70被构成为与被操作部96相对。当操作帽57B相对外容器41处于基准位置时,被操作部96被设定为与操作部70 的中央位置相对(参见图16)。如上所述,从在操作部70中央位置的转动中心点0起始的距离Rl被设定为比从在操作部70的两端部的转动中心点0起始的距离R2还长。因此,在被操作部96与操作部70相对的基准位置状态下,被操作部96呈与操作部相远离或即使接触也未被施力的状态。这时,钩部件59B如图14所示,呈与垂直方向(XI、 X2方向)平行的状态。以下,将此状态称为临时固定状态。相对于此,当操作帽57B从基准位置向Dl方向或D2方向被转动操作时,随之操作部70也转动,被操作部96变成与操作部70的端部相对的状态。由于操作部70的端部的从转动中心点0起始的距离R2比起中央部还要短,所以随着操作部70的转动被操作部96 向内侧(图17中向Fl方向)被挤压施力。图20示出了由于操作帽57B向Dl方向转动,被操作部96与操作部70的端部相对的状态。由此,钩部件59B变成如图19所示的以栓62为中心向E2方向转动的状态。以下,将此状态称为临时固定接触状态。另外,如图17所示,在被操作部96的两侧部上形成有倾斜面96a、96a。通过在被操作部96上设置倾斜面96a、96a,可顺利的进行与操作部70的擦接。另外,被操作部96的内侧面(与操作部70相对侧的相反侧的面)与弹力部104 相对。由于被操作部96向图17中Fl方向被挤压施力,弹力部104被被操作部96挤压而弹性变形。因此,当解除操作帽57B的操作时,弹力部104发生弹性复原,被操作部96向外侧(向图17中箭头F2所示方向)被移动施力。由此钩部件59B回到临时固定状态。接着,对在上述构成的双层容器90中,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的操作,及使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脱离的操作进行说明。当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将内容器42从底部开口 47插入外容器41 的筒状主体46内。通过将内容器42插入到外容器41,盖体52 (安装部54)被依次插入开口部67、贯穿插孔92、69内。在内容器42被插入到外容器41之前的状态下,操作帽57B位于基准位置,因此钩部件59B向El方向转动而变成与垂直方向(XI、X2方向)平行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钩爪 78呈向开口部67内凸出的状态。当盖体52(安装部54)插入开口部67、69、94内时,被设为与钩部件59B不相卡合的大小。然而,带齿形凸缘部阳被设为与钩爪78卡合的大小。因此,当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时,带齿形凸缘部55与钩部件59B的钩爪78抵接。钩爪78具有倾斜面。因此,随着内容器42向Xl方向行进,带齿形凸缘部55挤压此倾斜面。由此,钩部件59B向箭头E2方向移动。这时,如上所述在钩部件59B的上部上形成的被操作部96将弹力部件58B的弹力部104向内侧(图17中Fl方向)挤压。然后,当带齿形凸缘部55越过钩爪78后,由于弹力部104的弹性复原力被操作部 96被向外侧(图17中F2方向)施力,由此钩部件59B向El方向位移,钩爪78与带齿形凸缘部55呈卡合且临时固定状态。在此临时固定状态下,带齿形凸缘部55的上表面与抵接面48a相抵接(参见图 18),下表面由钩爪78所卡固。由此,内容器42被毫无摇晃地确实地固定在外容器41上。 因此,即使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被向下方向(X2方向)施力,内容器42也不会脱离。图 14示出了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的状态。另外在临时固定状态下,同第2实施例一样,钩部件59B位于凹部55b的内部。因此,即使想将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转动,由于钩部件59B的侧部与凸部5 相抵接转动也被防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盖体52的拆下及分配器的安装与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相同,将其说明省略。由于通过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B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 的转动被限制,所以可容易地进行盖体52的拆下处理及分配器的安装。下面,对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90中,将用过的内容器42更换为新的内容器 42时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更换内容器42时,先将分配器从内容器42(安装部54)拆下。同第2实施例相同,在拆下时由于通过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B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的转动被防止,所以可操作性良好地拆下分配器。另外,由于通过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B内容器42被维持临时固定的状态,所以内容器42的从外容器41上的掉落被防止。另一方面,当从临时固定状态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拆下时,抓住操作帽57B 使其从基准位置向顺时针方向(Dl方向)或逆时针方向(D2方向)转动。随着操作帽57B 的转动,操作部70及肋84(帽固定螺丝95)也转动。如上所述,由于操作部70从基准位置的转动,钩部件59B的被操作部96被向操作部70施力后向内侧位移,因此钩部件59B以栓62为中心向E2方向转动。由此,钩爪78 从内容器42的带齿形凸缘部55远离,临时固定及转动的限制被解除。由此,由于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B的临时固定被解除,可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拆下。另外,通过肋84的转动,肋84将弹力部93向内侧施力,由此弹力部93弹性变形。 此时,当使操作帽57B向Dl方向转动时弹力部93A弹性变形(图20中所示状态),当时操作帽57B向D2方向转动时弹力部9 弹性变形(参见图16、图20)。
如上所述临时固定被解除后,操作者将手从操作帽57B上放开。由此,弹力部 93(93A、93B)弹性复原,肋84向基准位置被弹性施力。由此弹性施力,操作帽57B向基准位
置转动。通过操作帽57B向基准位置的转动,操作部70也向基准位置转动。由此,被操作部96由于弹力部104的弹性复原力向外侧(图17中箭头F2所示方向)移动,钩部件59B 再次回到临时固定位置(与X1、X2平行的位置)。因此由于以上的动作,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B回到临时固定状态。如上所述,由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90,也可容易地进行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的操作、及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拆下的操作。另外,由于仅将内容器42的安装部M插入外容器41的安装头部18即可实现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的临时固定,所以可容易地进行此临时固定处理。再者,在将用过的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排出时, 只使操作帽57B转动即可完成,所以也可容易地进行内容器42的排出处理。接着,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1至图23是对第4实施例的双层容器100进行说明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至图23中,关于与在说明上述第1至第3实施例的双层容器10A、10B、40、90时所使用图1至图20中所示出结构相对应的结构,附加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100由外容器41、内容器42、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 43C等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双层容器100也举化妆品容器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3C具有弹力部件58C。尽管弹力部件 58C与第1实施例示出的临时固定部件30 (参见图1至图5)类似,但相对于临时固定部件 30只起临时固定的功能,在弹力部件58C上具有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的临时固定和转动防止的两种功能。操作帽57C为树脂制成,具有在中央形成有被操作部69的环状部61。从环状部 61的侧部,钩部64向下方伸出形成。弹力部件58C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或金属(本实施例中为不锈钢)形成。弹力部件 58C由盖板部101和弹力钩部102所构成。盖板部101通过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103而具有环状形状。弹力钩部102如图21 所示,通过弯折形成为大致U字形。由此,弹力钩部102通过被挤压而弹性变形。在外容器41的盖板部48上,形成有弹力钩部102贯通插入的插入孔108及钩部 64插入的安装孔99。另外,盖板部48上形成有开口部67,在比其外周还稍微外侧上呈环状竖立设置有凸出部51。弹力部件58C的盖板部101配置在环状的凸出部51的内部。另外,在配置凸出部 51的状态下,弹力钩部102贯穿插入插入孔108而变成向盖板部48的背面侧凸出的状态。当弹力部件58C被如上所述安装到外容器41上之后,操作帽57C从其上部被安装到外容器41上。此时,在安装孔99的内侧形成有凸部,同时在钩部64上形成有与此凸部向卡合的凹部。接着,通过钩部64被插入安装孔99及凹部与凸部相卡合,操作帽57C被安装到外容器41上。通过操作帽57C被安装在外容器41上,弹力部件58C的从外容器41上的脱落被防止。下面,对在上述构成的双层容器100中,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的操作,及使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脱离的操作进行说明。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将内容器42从底部开口 47插入外容器41的筒状主体46内。通过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盖体52 (安装部54)被依次插入开口部 67,103,69内。另外,在内容器42被安装到外容器41之前的状态下,弹力钩部102呈向开口部67内凸出的状态。在内容器42上形成的带齿形凸缘部55,被设为与弹力钩部102相卡合的大小。因此,当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时,带齿形凸缘部55与弹力钩部102抵接。弹力钩部102 在与带齿形凸缘部55相对侧具有倾斜面10加。因此,随着内容器42向Xl方向行进,带齿形凸缘部55挤压倾斜面10加。由此, 弹力钩部102向图21中箭头G2所示方向弹性变形。接着,当带齿形凸缘部55越过倾斜面 10 后,弹力钩部102向外侧(图21中Gl方向)弹性复原,由此弹力部件58C变成与带齿形凸缘部55相卡合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带齿形凸缘部55的上表面与抵接面48a相抵接(图中未表示),下表面被弹力钩部102所卡固。由此,内容器42被毫无摇晃地确实地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 上。因此,即使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被向下方向(X2方向)施力,内容器42也不会脱落。图21示出了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的状态。另外,在临时固定状态下,同第2及第3实施例一样,弹力钩部102位于带齿形凸缘部55的凹部55b的内部。因此,即使想将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转动,由于弹力钩部 102的侧部与凸部5 相抵接从而转动被防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盖体52的拆下及分配器的安装,由于同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一样,其说明被省略。由于通过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43C内容器42的相对于外容器41 的转动被限制,可容易地进行盖体52的拆下处理及分配器的安装。接着,对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100中,将用过的内容器42更换成新的内容器42时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更换内容器42时,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先将分配器从内容器42 (安装部54)上拆下。在拆下时也同第2及第3实施例一样,由于通过转动防止机构43C内容器42的相对外容器41的转动被防止,所以可操作性良好地拆下分配器,另外内容器42的从外容器41上的脱落也被防止。另一方面,从临时固定状态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拆下时,向下方(X2方向) 挤压从内容器42的操作帽57C向上凸出的部分。由此,带齿形凸缘部55也向X2方向移动, 当越过在弹力钩部102上形成的向内侧凸出的部分时,带齿形凸缘部55与操作帽57C的卡合被解除。由此,可将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拆下。图23示出了临时固定被解除的状态。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100仅通过对外容器41将内容器42插入即可进行临时固定,另外通过挤压从外容器41的操作帽57C凸出的部分可进行临时固定的解除。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相对外容器41的内容器42的临时固定处理,及临时固定的解除处理。下面,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图M及图25是对第5实施例的双层容器110进行说明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图M及图25中,关于与在说明上述第1至第4实施例的双层容器10A、10B、40、90、100时所使用图1至图23中所示出结构相对应的结构,附加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临时固定 转动防止机构由0形环107所构成。凸缘部105通过粘结等被固定在外容器41的盖板部48上。凸缘部104为树脂制成、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08。另外,在凸缘部105的下表面形成有下方伸出部106。在本实施例中,在内侧和外侧形成有两个下方伸出部106。另外,在内侧的下方伸出部106的内周壁109上,形成有环状的安装沟109a。0形环107安装在安装沟109a内。另外,在0形环安装在安装沟109a内的状态下,如图25所示,0形环107被设定为从内周壁109的表面凸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容器42的安装部M上未形成有带齿形凸缘部55,仅为圆筒形状。接着,对在上述构成的双层容器110中,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的操作, 及使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上脱离的操作进行说明。当将内容器42安装到外容器41上时,将内容器42从底部开口 47插入外容器41 的筒状主体46内。由于0形环107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内周壁109的内周径还大,所以如上所述从内周壁109的表面凸出。另外,0形环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内容器42的环状头部25的直径还小。因此,通过将内容器42的环状头部25插入开口部67、108内,0形环107与环状头部25变成密接地临时固定状态。在临时固定状态下,通过将0形环107压接在环状头部25上外容器41内的内容器42的摇晃被抑制。图25示出了内容器42被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的状态。在临时固定状态下,由于0形环107其整个一周与环状头部25呈抵接状态,即使想将内容器42相对外容器41转动也不会容易地移动。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110中,当将用过的内容器42替换为新的内容器42时,仅将用过的内容器42从外容器41中拔出即可。此时的拔出力需要为0形环 107与环状头部25间紧贴力以上的力。这样,本实施例涉及的双层容器110就可以简单的结构将内容器42临时固定在外容器41上,另外对于临时固定及临时固定的解除可仅通过将内容器42插入外容器41以及从外容器41中拔出的简单的处理进行。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双层容器举安装有分配器的化妆品容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使用不只限定于此,不使用分配器的其他结构的容器也可适用。图沈是示出在上述第1实施例的双层容器IOA上安装排出喷嘴120的例子的剖视图。如图沈以及图27(A)、(B)所示,排出喷嘴120在其主体部123的上方中央部上设有排出填充在内容器42中内部物质的喷嘴部121。另外,在主体部123的内周部分上形成有与在内容器42上形成的螺纹部沈相螺纹结合的螺纹部122。这样,本发明涉及的双层容器 10A、10B、90、100、110也可作为将内部物质从排出喷嘴120排出的结构的容器使用。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限定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的变形或变更。本国际申请以2009年1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019998号、及2009年 7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64505号、及2010年1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011639号作为主张优先权的基础,本国际申请在此援引日本专利申请2009-019998 号、日本专利申请2009-164505号、日本专利申请2010-011639号的全部内容。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下本发明可在双层容器以及内容器以及外容器,特别是关于可以对重叠安装的两个容器进行临时固定的双层容器及内容器及外容器的领域利用。符号说明10A,10B,40,90,100,110 双层容器11,41 外容器12,42 内容器13 临时固定机构14转动防止机构16,46 筒状主体17,47 底部开口18 安装头部19转动防止凹部20 固定用凹部24,54 安装部25 环状部26 螺纹部27 凸缘部28,35转动防止用爪30临时固定部件31 固定部32,78 钩爪34,55带齿形凸缘部43A 43C 临时固定·转动防止机构48,71 盖板部49 轴承部50A, 50B 贯通插孔51 突出部56 下方伸出部57A 57C 操作帽58A 58C 弹力部件59A,59B 钩部件64 钩部65 卡合爪66挤压片部68抵接片部70 操作部
72杆部
74卡合孔
77转动轴
79第1突起
80第1面
81第2面
82第2突起
83抵接面
84肋
93弹力部
95帽固定螺丝
96被操作部
97位置决定凹部
98位置决定凸部
102弹力钩部
106下方伸出部
1070形环
120排出喷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1容器;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的内部;临时固定机构,当所述第2容器被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上时,以可安装拆下的方式将所述第2容器临时固定在所述第1容器上;转动限制机构,当所述第2容器被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上时,限制所述第2容器的相对于所述第1容器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固定机构具有被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上而卡固所述被卡固部, 所述转动限制机构具有第1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第2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所述第2容器的相对于所述第1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机构具有第1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第2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所述第2容器的相对于所述第1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并且,所述第1卡合部为突片,所述第2卡合部为凹部,该凹部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使所述突片卡合在所述凹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固定机构具有被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卡固所述被卡固部,并且,所述被卡固部为在所述第2容器头部形成的凸缘部, 所述卡固部为卡固所述凸缘部的钩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固定机构具有被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卡固所述被卡固部;卡固解除机构,使所述卡固部从与所述被卡固部卡固的位置移动,并使因所述卡固部的所述被卡固部的卡固解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固定机构具有被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卡固所述被卡固部;卡固解除机构,使所述卡固部从与所述被卡固部卡固的位置移动,并使因所述卡固部的所述被卡固部的卡固解除,并且,所述卡固解除机构具有使所述卡固部移动的操作部件,通过使该操作部件转动而使所述卡固部从与所述被卡固部卡固的位置移动,并使因所述卡固部的所述被卡固部的卡固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固定机构具有被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任意一方; 卡固部,设置在所述第1容器或所述第2容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第2容器安装在所述第1容器而卡固所述被卡固部;卡固解除机构,使所述卡固部从与所述被卡固部卡固的位置移动,并使因所述卡固部的所述被卡固部的卡固解除,并且,所述卡固解除机构具有使所述卡固部移动的操作部件,通过使该操作部件向相对所述第1容器接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固部从与所述被卡固部卡固的位置移动,并使因所述卡固部的所述被卡固部的卡固解除。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部为可弹性变形的结构。
9.一种安装在外容器内部的内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被卡固部,当安装在所述外容器上时,被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卡固部卡固并被防止从所述外容器上脱离;第2卡合部,当安装在所述外容器上时,与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相对于所述外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固部为在头部形成的凸缘部,所述卡固部为卡固所述凸缘部的钩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为多个被设置的凹部,所述第2卡合部为与所述凹部卡合而构成的突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为多个被设置的凹部,所述第1卡合部为与所述凹部卡合而构成的突片。
13.一种内部安装有内容器的外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卡固部,当安装所述内容器时,卡固设置在所述内容器上的被卡固部并防止所述内容器的脱离;第2卡合部,当安装所述内容器时,与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所述内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固部为在所述内容器的头部形成的凸缘部, 所述卡固部为卡固所述凸缘部的钩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为多个设置在所述内容器上的凹部, 所述第2卡合部为与所述凹部卡合而构成的突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外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为多个设置在所述内容器上的凹部, 所述第1卡合部为与所述凹部卡合而构成的突片。
全文摘要
一种安装在外容器内部的内容器,包含被卡固部,当安装在所述外容器上时,被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卡固部卡固并被防止从所述外容器上脱离;第2卡合部,当安装在所述外容器上时,与设置在所述外容器上的第1卡合部卡合并对相对于所述外容器的转动进行限制。
文档编号B65D25/20GK102300779SQ20108000591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30日
发明者佐藤达夫, 大桥宪司, 松宫良和 申请人:株式会社资生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