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箱调温系统及罐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076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罐箱调温系统及罐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尤其涉及一种罐式集装箱以及其上的调温系统。
背景技术
做为液体、气体和各种危险品运输的理想包装和运载工具,罐式集装箱以其独具的安全、快捷、高效和低成本的综合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使用率不断攀升。为了能够对罐式集装箱内部运输的介质加热或降温,故而需要在罐式集装箱的底部或顶部设置调温系统(可包括加热系统或制冷系统),因此调温系统已成为罐式集装箱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有的罐箱调温系统只是在位于罐式集装箱的后端部(亦即具有底部卸料ロ的一端)的位置设置有加热/制冷进出ロ管,也就是说热/冷源的进出口与卸料ロ位于罐式集装箱的同一端。该种结构的罐式集装箱在使用时,调温系统的正常工作较易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卸料点的热/冷源输出设备以及卸料装备最好临近设置且罐式集装箱必须的安放在后端部靠近热/冷源输出设备以及卸料设备的位置。尤其对于30英尺和40英尺的罐式集装箱来说,如若卸料点的热/冷源输出设备和卸料装备不是近距离设置,由于热/冷源输出管线或出料管线均有一定的长度限制,当将罐式集装箱安放在后端部靠近卸料装置的位置时,就很有可能因管线长度不够而无法对集装箱内部运输的介质进而加热或制冷,而如若将罐式集装箱安放在后端部靠近热/冷源输出设备的位置,则就有可能由于出料管线长度不够造成卸料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罐箱调温系统所存在的正常工作较易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在热/冷源输出设备和卸料装备不是近距离设置时极易造成罐式集装箱加热/制冷或卸料困难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ー种罐箱调温系统,设置在罐式集装箱的罐体外部,包括分布在所述罐体底部的多根温度流管道,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两进气管以及两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及出气管上均设置有可控制管道启闭的控制阀,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罐体底部的前后两端,且每端成对设置同时启闭的一进气管和ー出气管,所述温度流管道连接在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且在位于罐体同一端的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形成通路。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中,所述温度流管道包括沿着罐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根联通管以及平行间隔设置且沿罐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根纵向调温管,所述多根联通管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罐体的两端,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分别连接不同的联通管,所述纵向调温管连接在位于所述罐体不同端的两联通管之间且位于罐体不同端的任意两联通管之间连接至少ー根纵向调温管。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中,所述联通管的设置数量为四根,所述纵向调温管的设置数量为四至二十ニ根。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中,所述联通管包括一第一联通管、一第二联通管、一第三联通管以及ー第四联通管,所述第一联通管以及所述第二联通管设置于所述罐体的一端,所述第三联通管以及所述第四联通管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联通管以及第四联通管分别与ー进气管相连,所述第二联通管以及第三联通管分别与ー出气管相连。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中,所述罐箱调温系统还包括分别固定连接在各联通管外壁上的两进ロ盒以及两出口盒,所述两进气管通过所述两进ロ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联通管以及所述第四联通管相连通,所述两出气管通过所述两出口盒分别与所述第二联通管以及所述第三联通管相连通。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联通管与所述第四联通管之间、所述第一联 通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之间、所述第二联通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联通管与所述第四联通管之间分别连接有一根或两根纵向调温管。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中,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气管的端部还设置有防尘盖。本发明的主要目的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罐式集装箱所存在的其上的罐箱调温系统正常工作较易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在热/冷源输出设备和卸料装备不是近距离设置时极易造成罐式集装箱加热/制冷及卸料困难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外部的调温系统,所述调温系统为前述的罐箱调温系统。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中,所述调温系统为ー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设置在罐体的底部或者设置在罐体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中,所述调温系统为ー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设置在罐体的底部和顶部。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以及其上的罐箱调温系统通过对其上的温度流管道、进气管以及出气管结构上的改变,使得在不影响原先加热/制冷效果的前提下,罐箱调温系统的正常工作可不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即使在热/冷源输出设备和卸料装备不是近距离设置时也可正常工作,提高了罐箱调温系统的可操作性。


图I是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的实施例一的仰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的实施例ニ的仰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的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參阅图I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I以及设置在罐体I底部的iip箱调温系统2。所述罐体I为ー普通的罐式集装箱上的罐体结构,所述罐体I的后端设置有卸料ロ 11,其余部分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所述罐箱调温系统2可为加热系统或者制冷系统,当为加热系统时可设置在罐体I的底部或者设置在罐体I的底部和顶部,当为制冷系统时可设置在罐体I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罐箱调温系统2包括两进气管21、两出气管22、多个控制阀23以及多根温度流管道24,还可以包括两进ロ盒25、两出ロ盒26以及多个防尘盖27。所述进气管21以及所述出气管22设置在所述罐体I底部的前后两端,且每端成对设置同时启闭的ー进气管21和一出气管22,所述进气管21及出气管22上均设置有可控制管道启闭的控制阀23,所述控制阀23可为球阀。所述多根温度流管道24分布在所述罐体I底部的外侧,所述温度流管道24连接在所述进气管21与所述出气管22之间且在位于罐体I同一端的进气管21与出气管22之间形成通路。所述温度流管道24可包括多根联通管241以及多根纵向调温管242以及。所述多根联通管241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罐体I的底部两端,所述进气管21以及出气管22分别连接不同的联通管241,所述多根联通管241可沿着所述罐体I的宽度 方向延伸。所述联通管241的设置数量通常可为四根,包括一第一联通管2411、一第二联通管2412、一第三联通管2413以及ー第四联通管2414。具体设置位置可为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以及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设置于所述罐体I的一端(该端可为后端,亦即所述罐体I设置有卸料ロ的一端),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以及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设置于所述罐体I的另一端(该端可为前端,亦即所述罐体I未设置卸料ロ的一端)。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以及第四联通管2414分别与ー进气管21相连,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以及第三联通管2413分别与ー出气管22相连。所述纵向调温管242连接在位于所述罐体I不同端的两联通管241之间且位于罐体I不同端的任意两联通管241之间连接至少ー根纵向调温管242。所述多根纵向调温管242可平行间隔设置且沿罐体I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纵向调温管242的设置数量可为四至二十ニ根,由罐体I的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排布设置。图I至图3中所示的为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分别连接有一根或两根所述纵向调温管242时的情形,下面列举三个不同的实施例分别予以说明。实施例一请參阅图I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调温管242的总数量为四根,其中,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连接有一根纵向调温管2421,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连接有一根纵向调温管2422,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连接有一根纵向调温管2423,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连接有一根纵向调温管2424。实施例ニ 请參阅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调温管242的总数量为六根,其中,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调温管2421,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连接有一根纵向调温管2422,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连接有一根纵向调温管2423,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调温管2424。
实施例三请參阅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调温管242的总数量为八根,其中,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调温管2421,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调温管2422,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调温管2423,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与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之间连接有两根纵向调温管2424。还请參阅图I至图3所示,所述两进ロ盒25以及两出口盒26分别固定连接在各联通管241的外壁上,且所述两进气管21通过所述两进ロ盒25分别与所述第一联通管2411以及所述第四联通管2414相连通,所述两出气管22通过所述两出ロ盒26分别与所述第二联通管2412以及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相连通。所述防尘盖27设置在所述进气管21以及所述出气管22的端部,当所述进气管21或所述出气管22不使用时,可关闭所述防尘盖27。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在使用吋,当需要对罐箱采取前端加热/制冷方式时,将位于罐体I后端的所述进气管21以及所述出气管22上的控制阀23和防尘盖27关闭,将位于罐体I前端的所述进气管21以及所述出气管22上的控制阀23和防尘盖27打开,将热/冷源输出设备连接到位于罐体I前端的所述进气管21上。打开热/冷源输出设备,则热/冷流从进气管21进入第四联通管2411中后分为两股热/冷流ー股热/冷流依次流过纵向调温管2421、第一联通管2411以及纵向调温管2422后流入第三联通管2413中,最后从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相连的出ロ管23中流出;另ー股热/冷流依次流过纵向调温管2424、第二联通管2412以及纵向调温管2423后流入第三联通管2413中,最后也从与所述第三联通管2413相连的出ロ管23中流出。当需要采取后端加热/制冷方式吋,则必须将位于罐体I前端的所述进气管21以及所述出气管22上的控制阀23和防尘盖27关闭,将位于罐体I后端的所述进气管21以及所述出气管23上的控制阀23和防尘盖27打开,再将热/冷源输出设备连接到位于罐体I后端的所述进气管21上,热/冷流进入罐箱调温系统2后的气流方式与前述前端加热/制冷方式中相类似,故而不再赘述。(图I至图3中的实心箭头所示的为采取前端加热/制冷方式时的热/冷流方向,图I至图3中的空心箭头所示的为采取后端加热/制冷方式时的热/冷流方向)。本发明的罐式集装箱以及其上的罐箱调温系统通过对其上的温度流管道、进气管以及出气管结构上的改变,使得在不影响原先加热/制冷效果的前提下,罐箱调温系统的正常工作可不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即使在热/冷源输出设备和卸料装备不是近距离设置时也可正常工作,提高了罐箱调温系统的可操作性。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ー种罐箱调温系统,设置在罐式集装箱的罐体外部,包括分布在所述罐体外部的多根温度流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系统还包括两进气管以及两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及出气管上均设置有可控制管道启闭的控制阀,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前后两端,且每端成对设置同时启闭的一进气管和ー出气管,所述温度流管道连接在所述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且在位于罐体同一端的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形成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流管道包括沿着罐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根联通管以及平行间隔设置且沿罐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根纵向调温管,所述多根联通管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罐体的两端,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分别连接不同的联通管,所述纵向调温管连接在位于所述罐体不同端的两联通管之间且位于罐体不同端的任意两联通管之间连接至少ー根纵向调温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管的设置数量为四根,所述纵向调温管的设置数量为四至二十ニ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管包括一第一联通管、一第二联通管、一第三联通管以及ー第四联通管,所述第一联通管以及所述第二联通管设置于所述罐体的一端,所述第三联通管以及所述第四联通管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联通管以及第四联通管分别与ー进气管相连,所述第二联通管以及第三联通管分别与一出气管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特征在干,所述罐箱调温系统还包括分别固定连接在各联通管外壁上的两进ロ盒以及两出口盒,所述两进气管通过所述两进ロ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联通管以及所述第四联通管相连通,所述两出气管通过所述两出口盒分别与所述第二联通管以及所述第三联通管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通管与所述第四联通管之间、所述第一联通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之间、所述第二联通管与所述第三联通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联通管与所述第四联通管之间分别连接有一根或两根纵向调温管。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气管的端部还设置有防尘盖。
8.—种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外部的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系统为权利要求I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罐箱调温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系统为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设置在罐体的底部或者设置在罐体的底部和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罐式集装箱,其特征在干,所述调温系统为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设置在罐体的底部和顶部。
全文摘要
一种罐箱调温系统及罐式集装箱,所述调温系统设置在罐式集装箱的罐体外部,所述调温系统包括分布在所述罐体外部的多根温度流管道、两进气管以及两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及出气管上均设置有可控制管道启闭的控制阀,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设置在罐体底部的两端,且每端成对设置同时启闭的一进气管和一出气管,温度流管道连接在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且在位于罐体同一端的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形成通路。该罐式集装箱以及其上的调温系统通过改变温度流管道及进/出气管的结构,使得在不影响原先调温效果的前提下,调温系统的正常工作可不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即使在热/冷源输出设备和卸料装备不是近距离设置时也可正常工作,提高了调温系统的可操作性。
文档编号B65D88/74GK102837913SQ20111017422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申凡晶, 陈晓春, 张育国, 杨正华 申请人: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