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体和卷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8962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储存体和卷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文讨论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储存体和一种卷轴。
背景技术
小型电子部件(例如电子连接器和半导体器件)被储存在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有凹部的带中。然后,凹部的开口用盖来封闭。然后,由带和盖配置而成的储存体被卷绕在用于运输的卷轴上。这种带和盖通常利用如下所述的固定部来固定。例如,已知的固定部配置包括:矩形中间固定部,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以及一对侧面固定部,在中间固定部的两个带宽方向侧沿着带长方向以固定宽度连续形成。其它已知的固定部配置包括:矩形中间固定部,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以及一对矩形侧面固定部,形成在凹部的两个带宽方向侧,所述的中间固定部和侧面固定部沿着带长方向安置成交错形式。[相关专利文件] 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2009-102025号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2010-163188号然而,在沿着带长方向连续形成有一对固定宽度的侧面固定部的配置中,固定部的总宽度沿着带长方向不是固定的。即,在中间固定部和侧面固定部沿着带长方向彼此重叠的带长方向位置处的固定部的总宽度宽于在其它带长方向位置处的固定部的总宽度。剥离盖所需的力(即盖剥离强度)在中间固定部和该对侧面固定部的重叠位置处增大。结果是,由于剥离强度的改变,因而当剥离盖时,在储存体中产生振动,从而存在电子部件脱落的可能性。而且,即使固定部的总宽度沿着带长方向不变,当中间固定部和该对侧面固定部沿着带长方向被安置成交错形式时,剥离强度在固定部的每一个中的间断处(间断部)改变。结果是,当剥离盖时,由于剥离强度的改变而在储存体中产生振动,从而存在电子部件脱落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实施例的一个方案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盖剥离强度的变化小的储存体和卷轴。根据实施例的一个方案,本文公开的储存体包括:带,形成有凹部,该凹部沿带厚度方向下压(dip),并沿着带长方向间隔形成;以及盖,叠加在带上并封闭凹部的开口。带和盖通过中间固定部和一对侧面固定部被固定在一起。中间固定部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该中间固定部的带宽方向宽度从互相相邻的凹部中的一个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的中间部连续(on progression)增大且从该中间部朝向另一个互相相邻的凹部连续减小。该对侧面固定部包括重叠部和连接部。重叠部在中间固定部的两个带宽方向侧形成,沿着带长方向与中间固定部重叠。该重叠部的带宽方向宽度从互相相邻的凹部中的一个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的中间部连续减小且从该中间部朝向另一个互相相邻的凹部连续增大。该连接部形成为固定的带宽方向宽度,将沿着带长方向排列的重叠部连接在一起。该中间固定部和该对重叠部的总宽度等于该对连接部的总宽度。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卷绕在卷轴上的状态下的储存体的图。图2描述图1所示的储存体的平面图,以及示出从图1所示的储存体中的固定部产生的总体剥离强度,连同从中间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以及从一对侧面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的图形。图3为根据图2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放大图。图4为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修改示例的平面图。图5描述热压铁的正面图、热压铁的底面的视图以及示出采用热压铁的热压固定的图。图6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平面图,以及示出从该储存体中的固定部产生的总体剥离强度,连同从中 间固定部和固定增强部产生的剥离强度以及从一对侧面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的图形。图7为根据图6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平面图。图9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平面图。图10描述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平面图,以及示出从该储存体中的固定部产生的总体剥离强度,连同从中间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以及从一对侧面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的图形。图11描述根据第一比较示例的储存体的平面图,以及示出从该储存体中的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的图形。图12描述根据第二比较示例的储存体的平面图,以及示出从该储存体中的固定部产生的剥离强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附图,有关本文公开的储存体和卷轴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如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卷轴I包括:卷轴主体2,具有贴附到圆柱状中心2A的两端的法兰盘2B ;以及储存体10,卷绕在中心2A上。储存体10例如储存多个电子部件12 (例如电子连接器或半导体器件)。储存体10包括长条形载带14和叠加在载带14上的长条形盖带16。载带14利用树脂(例如生物可降解塑料、聚氯乙烯或聚乙烯)作为主要材料形成,并且还包含诸如用于抗静电目的的碳粉等材料。载带14包括沿着带长L方向(长度方向)以固定宽度整体形成的带体14A和馈送部14B。带体14A经过压印(挤出加工),使得多个凹部20形成为压痕(盘状),该压痕在带体14A的第一厚度方向面18中沿带厚度方向下压。凹部20的每一个被布置在带体14A的带宽方向W中心部,并且沿着带长L方向以均匀的间隔形成。电子部件12被储存在各自的凹部20中。凹部20的每一个的平面图轮廓匹配电子部件12的外形轮廓,并且例如是矩形。凹部20的每一个之间的间隔例如稍微长于凹部20的带长L方向的长度。馈送部14B从带体14A的一个侧部14C沿带宽方向W延伸。馈送部14B沿着带长L方向跨越形成。沿着带长L方向以均匀的间隔形成沿厚度方向贯穿馈送部14B的输送馈送孔22。盖带16叠加在带体14A的整个厚度方向第一面18之上,以便封闭凹部20的每一个中的开口。带体14A和盖带16经由固定部24被固定在一起,如后文描述的(参见图2)。盖带16沿着带长L方向以固定宽度形成,该宽度等于带体14A宽度。盖带16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和聚乙烯树脂构成的双层结构或者烯烃树脂和聚乙烯树脂构成的双层结构形成。如图2所示,用于将带体14A和盖带16固定在一起的固定部24包括中间固定部26和一对侧面固定部28。要注意,虽然带体14A和盖带16在整个带宽方向W上叠加在彼此之上,然而为了清晰起见,带体14A的元件(例如凹部20)在图2中用实线示出,而盖带16用双点划线示出。中间固定部26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中间固定部26被布置在带体14A的带宽方向W中心部。如图3所示,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第一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的中间部(尤其是该中间部的中心处的中心部)连续增大,并且从该中心部朝向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减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固定部26的比中心部距储存部侧更进一步的部位26A朝向凹部20连续削尖。尖的前端部形成在部位26A(构成角部)处,使得中间固定部26的总体平面图轮廓为菱形。部位26A的前端部是锐角,并一直延伸到凹部20的边缘部的带宽方向W中心的附近。 该对侧面固定部28在凹部20和中间固定部26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跨越形成。侧面固定部28的每一个具有重叠部(叠加部)28A和连接部28B。在侧面固定部28沿着带长方向与中间固定部26重叠的情况下,重叠部28A形成在各中间固定部26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并具有沿着带长L方向变化的宽度W2。连接部28B形成在各凹部20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并具有宽度W3(其沿着带长L方向是固定的)。沿着带长L方向排成一行的重叠部28A在连接位置28C处连接在一起。连接位置28C包含在沿带长L方向的边界30内,在该边界30 (中间固定部26在固定部24间断的部分)处中间固定部26逐渐消失。重叠部28A的宽度W2沿带长L方向在连接位置28C处处于最大值,其在连接位置28C处等于连接部28B的宽度W3。连接位置28C之间的重叠部28A的宽度W2沿着带长L方向减小然后增大以匹配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的增大和减小。具体地,重叠部28A的每一个的宽度W2以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增大的速率的一半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的中心部连续减小。重叠部28A的宽度W2在凹部20之间的中间部,尤其在凹部20之间的中心部处于最小值。重叠部28A的每一个的宽度W2以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减小的速率的一半从所述中心部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增大,直到其达到最大值(W2=W3)。结果是,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位置处,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和一对重叠部28A的宽度W2的总宽度Wa( = W1+W2X2)等于一对连接部28B的总宽度Wb( = W3X2)。有关用于形成固定部24(中间固定部26和一对侧面固定部28)的方法的说明如下。如图5所示,在电子部件12容置在带体14A的凹部20中的状态下,首先通过将盖带16叠加在载带14上形成固定部24。然后,采用热压铁(hot-press iron) 34以获得热压固定。如图5所示,热压铁34包括热铁体36、第一突出38A和第二突出38B。热铁体36形成为四角柱状(其在平面图轮廓中为矩形)。第一突出38A从热铁体36的高度方向面36A的中心部突出。第一突出38A形成有与中间固定部26的平面图轮廓(菱形)大体相同的平面图轮廓。第二突出38B从热铁体36的高度方向面36A的两个边缘部突出。第二突出38B具有与一对侧面固定部28的平面 图轮廓相似的平面图轮廓。第一突出38A比第二突出38B更进一步突出。采用该方法使得在利用热压铁34按压固定期间在与带体14A的厚度方向第一面18的相对一面处没有设置支撑压板的情况下,第一突出38A进一步突出这样的量:该量使得用于形成中间固定部26的部位从热压铁34移开。要注意,当设置了压板时,可以使得第一突出38A和第二突出38B的突出长度彼此相同。有关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卷轴I和储存体10的操作和有益效果的说明如下。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卷轴I如图1所示被安装在电子部件封装机内的电子部件馈送器中(附图中未示出),其中储存体10处于卷绕在卷轴主体2的中心2A上的卷绕状态。然后,电子部件馈送器的自动馈送针与载带14的馈送孔22啮合,并沿第一方向LI以恒定速度馈出载带14。由电子部件馈送器朝向第二方向L2通过连续拉伸而从载带14剥离盖带16。然后,在剥离了盖带16之后,凹部20的每一个内的电子部件12通过抽吸元件被吸起(附图中未示出),并且取出用于安装在基板(例如电子器件电路板)上的特定位置处。当剥离盖带16时,剥离力(其为剥离盖带16所需的力)的大小(即剥离强度)原则上与载带14与盖带16之间的固定部24的固定表面面积成比例。为了阐明当剥离盖带16时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有益操作效果,有关比较示例的储存体的说明如下。要注意,对于以下储存体,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相同的附图标记被附加于电子部件、载带、盖带和凹部。在图11所示的第一比较示例的储存体80中,电子部件12容置在形成于载带14的带体14A中的凹部20中。带体14A和盖带16通过固定部82被固定在一起以便封闭凹部20的开口。固定部82包括:中间固定部84,在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形成有多个矩形形状;以及一对侧面固定部86,在中间固定部84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为固定宽度。在图12所示的第二比较示例的储存体中,电子部件12容置在形成于载带14的带体14A中的凹部20中。带体14A和盖带16通过固定部92被固定在一起以便封闭凹部20的开口。固定部92包括:中间固定部94,在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形成有多个矩形形状;以及一对侧面固定部96,在凹部20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形成有多个矩形形状。中间固定部94和一对侧面固定部96沿着带长L方向安置成交错形式。在中间固定部94与一对侧面固定部96之间沿带长L方向存在间断98,使得固定部92在中间固定部94和侧面固定部96之间是间断的。然而,如在图11所示的第一比较示例的储存体80中,当形成侧面固定部86以便沿着带长L方向使固定宽度连续时,固定部82的总宽度沿着带长L方向不是固定的。SP,中间固定部84和一对侧面固定部86彼此重叠的位置处的固定部82的总宽度宽于沿着带长L方向的其它位置(不重叠位置)处的固定部82的总宽度。因此,在中间固定部84和该对侧面固定部86彼此重叠的位置处,剥离所述盖所需的力(即剥离强度)在边界处变大,中间固定部84在沿带长L方向的边界30的位置处停止存在。结果是,当从第一方向LI朝向第二方向L2剥离盖带16时,剥离强度在边界30处改变,并且由于剥离强度的改变而在储存体80中产生振动,从而存在电子部件12从凹部20脱落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一对侧面固定部28包括与中间固定部26重叠的重叠部28A以及存在于各重叠部28A之间的连接部28B。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中间固定部26和一对重叠部28A的总宽度Wa等于一对连接部28B的总宽度Wb。因此,在储存体10 中,在中间固定部26和侧面固定部28彼此重叠的位置处的固定部24的总宽度( = Wa)不宽于在其它带长L方向位置处的固定部24的总宽度(=Wb)。即,固定部24的总宽度对于全部带长L方向位置来说是固定的(Wa = Wb =常数)。结果是,在中间固定部26停止存在的边界30处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任何改变都比第一比较示例的储存体80 (参见图2和图11)中要小。然而,在图12所示的第二比较示例的储存体90中,固定部92的总宽度在任何带长L方向位置处也是固定的。尽管如此,即使固定部92的总宽度是固定的,但由于沿着带长L方向将中间固定部94安置成交错形式,因而剥离强度会产生改变。具体地,由于原则上剥离强度与固定表面面积成比例,所以使固定部92的总宽度(即固定表面面积)固定将会导致固定的剥离强度。然而,实际上,在固定部92的间断98处观察到了剥离强度的改变。盖带16在间断98处的剥离强度通常小于其它带长L方向位置处,如图12所示(然而,有时也会大于)。结果是,当从第一方向LI朝向第二方向L2剥离盖带16时,剥离强度在间断98处变化,并且由于剥离强度的这种变化而在储存体90中产生振动,从而存在电子部件12从凹部20脱落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利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如图2和图3所示,载带14和盖带16不仅通过中间固定部26来固定,而且还通过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的一对侧面固定部28来固定。即,该对侧面固定部28配置有将沿着带长L方向排列的重叠部28A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28B。因此,不存在固定部24(中间固定部26和该对侧面固定部28)沿带长L方向间断的间断。结果是,储存体10具有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变化比包含间断98的第二比较示例的储存体90中要小(比较图2和图12)。在储存体10中比在包含间断98的第二比较示例的储存体90中使灰尘更加难以进入凹部20中。要注意,在第二比较示例的储存体90中,即使假设不存在间断98,实际上在中间固定部26停止存在的边界30处盖带16的剥离强度仍具有一些变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中,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从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的中间部连续增大,并且从所述中心部朝向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减小。匹配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的增大和减小,重叠部28A的宽度W2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凹部20之间的中心部连续减小。重叠部28A的宽度W2还从所述中心部朝向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增大。因此,由于中间固定部26产生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从第一方向LI的凹部20到第二方向L2的凹部20连续增大然后减小。与此相应的,由于重叠部28A产生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从第一方向LI的凹部20到第二方向L2的凹部20连续减小然后增大。即,由于中间固定部26和重叠部28A个体原因产生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改变沿着带长L方向逐渐改变。结果是,在储存体10中,当剥离盖带16时,能够抑制由于固定部26、28A的每一个的个体原因引起的剥离强度的改变造成的储存体10的振动的发生。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中,比中间固定部26的中心部距凹部侧更进一步的部位26A朝向凹部20的每一个而被削尖,并且每一个部位26A的前端部是尖的。因此,沿着带长L方向与各部位26A重叠的该对侧面固定部28的角部(连接位置28C的角部)是钝角。由于该角部为钝角, 因而与该角部为锐角的情况相比(没有前尖的情况:端部具有特定宽度的情况),能够增强剥离强度。结果是,能够使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变化更小。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中,中间固定部26的平面图轮廓是菱形。因此,由于固定部26、28A的个体原因产生的沿着带长L方向的剥离强度在中间固定部26和该对侧面固定部28彼此重叠的位置处线性改变。换句话说,个体的剥离强度逐渐变化。结果是,与当中间固定部26没有形成菱形时相比,在储存体10中,当剥离盖带16时,能够抑制由于由固定部26、28A造成的剥离强度的变化引起的储存体10的振动的发生。例如,当在制造加工期间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范围内相对于重叠部28A的带体14A的宽度方向发生错位时,有时重叠部28A中的一个的宽度W2在该范围内的最小值变为W2=O,使重叠部28A出现有间断。在这种情况下,在存在错位的范围内的剥离强度的改变几乎不增大,或者更精确地,预期的总宽度Wa变为Wa’,同时相邻的连接部28B的宽度从原始Wb到Wb’改变了相同的量,并且由于Wa’ = Wb’,因而剥离强度几乎没有任何增大。如追加的图4所示,在重叠部28A的宽度W2处于最小值的部位处,当长度(在该长度之上W2 = O)为N时,中间固定部26的中间部26M在带长L方向的长度N之上也形成为固定宽度。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在任何带长L方向位置处的固定部92的总宽度是固定的,并且由于满足等式Wa = Wb,从而呈现出相似的有益效果,即减小了中间固定部26停止存在的边界30处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任何变化。[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有关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说明如下。如图6所示,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40包括载带14和盖带16。载带14和盖带16通过中间固定部26、一对侧面固定部28并且还通过固定增强部42被固定在一起。固定增强部42被一体设置到比中间固定部26距凹部侧更进一步的部位26A的前端部,并增强载带14与盖带16之间的固定。如图7所示,固定增强部42在部位26A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具有直径扩大的椭圆形的平面图轮廓。固定增强部42还与凹部20的带长L方向周边部分接触,并且具有布置在重叠部28A与连接部28B之间的连接位置28C的延长线L3上的椭圆形的中心O。要注意,在图7中,由短划线示出布置在椭圆形内的部位26A的每一个的前端部的外部轮廓。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中,即使固定部24的总宽度是固定的,如图2所示,但在沿带长L方向的边界30 (在该处中间固定部26停止存在)处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稍微减少。这是由其它因素的改变而不是固定表面面积造成的,例如,在形成固定部的步骤的热压铁34的按压力(边界30处的按压力,尤其是在部位26A的前端部的按压力,以及与前端部重叠的该对侧面固定部28的角部的按压力,均有所减小)。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40,通过在中间固定部26的部位26A的前端部设置固定增强部42,固定部24的固定表面面积在前端部的外围附近局部增大。结果是,盖带16的剥离强度在中间固定部26停止 存在的边界30处增强,并且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任何改变变得比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中要小(比较图6和图2)。[第三示例性实施例]有关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说明如下。如图8所示,相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50包括载带14和盖带16。载带14和盖带16通过固定部52被固定在一起。固定部52包括分别形成有与上述中间固定部26和侧面固定部28的形状不同的中间固定部54和一对侧面固定部56。中间固定部54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在相邻的凹部20之间。中间固定部54沿带体14A的带宽方向W被布置在中心部。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的中间部连续增大。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在凹部之间的中间部之上沿着带长L方向是固定的。然后,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从所述中间部朝向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减小。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比中间部54B距中间固定部54的凹部侧更进一步的部位54A朝向凹部20的每一个被连续削尖,并且部位54A的前端部是尖的(锐角)。部位54A的每一个的前端部一直延伸到凹部20的边缘部的带宽方向W中心的附近。该对侧面固定部56在凹部20和中间固定部54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侧面固定部56的每一个包括各重叠部56A和连接部56B。重叠部56A在中间固定部54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形成,具有沿着带长L方向变化的宽度W6。重叠部56A沿着带长L方向与中间固定部54重叠。连接部56B在凹部20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具有宽度W7。连接部56B将沿着带长L方向排列的各重叠部56A在连接位置56C处连接在一起。连接位置56C在带长L方向上包括中间固定部54停止存在的边界30。重叠部56A的每一个的宽度W6沿带长L方向在连接位置256C处处于最大值,其等于连接部56B的宽度W7。连接位置56C之间的重叠部56A的宽度W6沿着带长L方向减小然后增大以匹配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的增大和减小。具体地,重叠部56A的宽度W6以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增大的速率的一半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的中间部连续减小。宽度W6在中间部处于最小值。重叠部56A的每一个的宽度W6以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减小的速率的一半从所述中间部朝向凹部20的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增大,其在该凹部处达到最大值(W6=W7)。结果是,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位置处中间固定部54的宽度W5和该对重叠部56A的宽度W6的总宽度Wa ( = W5+W6 X 2)等于该对连接部56B的总宽度Wb (=W7 X 2)。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50,展现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在储存体50中,由于中间部54B在重叠部56A处具有固定宽度,因而能够减少沿着带长L方向上从该对侧面固定部56产生的盖带16的剥离强度发生改变的部位的数量。[第四示例性实施例]有关根据第四示例性实 施例的储存体的说明如下。如图9所示,相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60包括载带14和盖带16。载带14和盖带16通过固定部62被固定在一起。固定部62包括分别形成有与上述中间固定部26和侧面固定部28的形状不同的中间固定部64和一对侧面固定部66。中间固定部64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中间固定部64沿带体14A的带宽方向W被布置在中心部。中间固定部64的宽度W8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的中心部连续增大。然后,中间固定部64的宽度W8从所述中心部朝向凹部20的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减小。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固定部64形成有椭圆形的平面图轮廓。该对侧面固定部66在凹部20和中间固定部64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侧面固定部66的每一个包括各重叠部66A和连接部66B。重叠部66A在中间固定部64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形成,具有沿着带长L方向变化的宽度W9。重叠部66A沿着带长L方向与中间固定部64重叠。连接部66B在凹部20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具有固定宽度W10。连接部66B将沿着带长L方向排列的各重叠部66A在连接位置66C处连接在一起。连接位置66C在带长L方向上包括中间固定部64停止存在的边界30。重叠部66A的每一个的宽度W9沿带长L方向在连接位置66C处处于最大值,其等于连接部66B的宽度WlO。连接位置66C之间的重叠部66A的宽度W9沿着带长L方向减小然后增大以匹配中间固定部64的宽度W8的增大和减小。具体地,重叠部66A的每一个的宽度W9以中间固定部64的宽度W8增大的速率的一半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的中心部连续减小。重叠部66A的每一个的宽度W9以中间固定部64的宽度W8减小的速率的一半从所述中心部朝向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2侧的凹部20连续增大,其在该凹部处达到最大值(W9 = HO)。结果是,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位置处中间固定部64的宽度W8和该对重叠部66A的宽度W9的总宽度Wa ( = W8+W9X2)等于该对连接部66B的总宽度Wb ( = WlO X 2)。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60,以及所展现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中间固定部64是没有角度的。结果是,根据储存体60,与储存体60存在角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好地抑制从处于周边部分的中间固定部64产生的剥离强度变得小于中间固定部64的中心部的剥离强度。[第五示例性实施例]有关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的说明如下。如图10所示,相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10,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70包括载带14和盖带16。载带14和盖带16通过固定部72被固定在一起。固定部72包括分别形成有与上述中间固定部26和侧面固定部28的形状不同的中间固定部74和一对侧面固定部76。中间固定部74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中间固定部74沿带体14A的带宽方向W被布置在中心部。中间固定部74的宽度Wll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到方向L2侧的凹部20是固定的,即宽度Wll沿着带长L方向是固定的。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固定部74形成有矩形的平面图轮廓。该对侧面固定部76在凹部20和中间固定部74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侧面固定部76包括各重叠部76A和连接部76B。 重叠部76A在各中间固定部74的两个带宽方向 W侧形成,具有沿着带长L方向固定的宽度W12。重叠部76A沿着带长L方向与中间固定部74重叠。连接部76B在凹部20的每一个的两个带宽方向W侧沿着带长L方向形成,具有固定宽度W13。连接部76B将沿着带长L方向排列的各重叠部76A在连接位置76C处连接在一起。连接位置76C在带长L方向上包括中间固定部74停止存在的边界30。重叠部76A的每一个的宽度W12比连接部76B的宽度W13窄了这样一个量:该量为中间固定部74的宽度Wll的一半。结果是,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位置处中间固定部74的宽度Wll和该对重叠部76A的宽度W12的总宽度Wa( = W11+W12X2)等于该对连接部76B的总宽度Wb ( = W13X2)。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储存体70,展现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然而,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相比,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优选这样的配置:其中从互相相邻的凹部20的方向LI侧的凹部20朝向方向L2侧的另一个凹部20,中间固定部的宽度增大然后减小,并且重叠部的宽度减小然后增大。这是因为采用这种配置能够使盖带16的剥离强度的变化较小(比较图10和图2)。[修改示例]已经由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文公开的技术,然而本文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对这样的情况给出了说明:其中单一的中间固定部26被设置在凹部20与互相相邻的凹部20之间,然而,可以在带宽方向W上设置多个中间固定部26。在这种情况下,重叠部28A的每一个的宽度W2比连接部28B窄了这样一个量:在给定的带长L方向位置处的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的总宽度的一半。而且,对这样的情况给出了说明:其中中间固定部26的宽度Wl和该对重叠部28A的宽度W2的总宽度Wa等于该对连接部28B的总宽度Wb,然而,可以为制造误差留有公差。即,总宽度Wa与总宽度Wb大体相同的情况也落入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精神的范围内。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对这样的情况给出了说明:其中固定增强部42在平面图轮廓中形成为椭圆形,然而,其可以由简单的圆形形成,或者可以由正方形或矩形形成。
已说明了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固定部24的形状通过热压固定来形成,然而,固定部24可以通过在带体14A上涂布粘合剂并在其上叠加盖带16来形成。显然,可以在不 脱离其精神的范围内对本文公开的技术实施各种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储存体,包括: 带,形成有凹部,该凹部沿带厚度方向下压并沿着带长方向间隔形成; 盖,其叠加在所述带上并封闭所述凹部的开口; 中间固定部,其将所述带和所述盖固定在一起,并形成在所述凹部中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所述中间固定部所具有的带宽方向宽度从所述互相相邻的凹部中的一个凹部朝向所述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的中间部增大且从该中间部朝向所述互相相邻的凹部中的另一个凹部减小;以及 一对侧面固定部,其将所述带和所述盖固定在一起,并包括: 重叠部,其形成在所述中间固定部的两个带宽方向侧,沿着带长方向与所述中间固定部重叠,所述重叠部所具有的带宽方向宽度从所述互相相邻的凹部中的一个凹部朝向所述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的中间部减小且从该中间部朝向所述互相相邻的凹部中的另一个凹部增大;以及 连接部,形成有固定的带宽方向宽度,并将沿着带长方向排列的所述重叠部连接在一起,其中 所述中间固定部和该对重叠部的总宽度等于该对连接部的总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体,其中,所述重叠部在所述重叠部的宽度处于最小的部位处包括间断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体,其中,所述中间固定部在所述凹部侧的部位朝向相邻的凹部被削尖成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存体,其中,所述中间固定部的平面图轮廓是菱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存体,还包括:固定增强部,其形成于所述中间固定部在所述凹部侧的部位的前端部处,并增强所述带与所述盖之间的固定。
6.一种卷轴,包括: 卷轴主体;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 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存体,卷绕在所述卷轴主体上;以及 电子部件,储存在所述储存体的各凹部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存体,所述储存体包括带,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沿厚度方向下压,并沿着带长方向间隔形成;以及盖,其叠加在所述带上,并封闭凹部的开口。所述盖通过中间固定部和一对侧面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带。中间固定部形成在互相相邻的凹部之间。该对侧面固定部包括重叠部和连接部。重叠部形成在中间固定部的两个带宽方向侧,以便沿着带长方向与中间固定部重叠。连接部形成为固定宽带,将沿着带长方向排列的各重叠部连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B65D73/02GK103224093SQ20131003902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31日
发明者笹村计一, 村田浩一, 石栗雅彦, 渡边直行 申请人:富士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