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集装袋及其封闭方法

文档序号:4190417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循环集装袋及其封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输属具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循环集装袋及其封闭方法。
背景技术
集装袋是港口一种常见的运输、接卸、周转使用的重要属具之一,近年来,随着港口散装货物“散来散走”运输的迅猛发展,集装袋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集装袋通常都是在底部设置货物流出的开口。现有的集装袋的底部封闭采用两种形式:底部缝合式或底部开有圆形口形状,圆形口的四周具有四个开口角(裂口),圆形口四周穿有绳索,通过收紧绳索并系扣将圆形口封闭。目前这两种封闭集装袋的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缺点是:
底部缝合式集装袋在装上散装货物后,在卸货过程中只能将底部割开才能将货物流出,被割开底部的集装袋须经专人修补后方能再次使用,费时费力,安全生产也存在隐患。底部开有圆形口形状的集装袋在装上散装货物后,由于底部四个开口角在货物流淌时受到冲击力较大,往往把集装袋底部的开口撑开,底部破损率较高,维修成本大。并且由于货物的重压,圆形口处的绳索扣为蝴蝶扣、系鞋带方式,这种系绳方式在装上货物后由于重力所压绳扣不易解开。在卸货过程中往往把绳索割断,让货物流出,后期须有专人重新穿绳,费时费力,而且底部由于封闭不严造成洒落,造成货物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循环集装袋及其封闭方法,该集装袋底部为双开口,结实耐用,易于操作,循环再利用率极高,包装袋不易受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集装袋,该集装袋包括袋体和固定在袋体外侧面上的承重带,所述承重带的上端具有挂接部,所述袋体的顶部具有装料口,所述袋体底部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一开口,在该第一开口边缘处缝制连接用于封堵第一开口的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开口处的圆周上穿有第一绳索,第一绳索将第一筒体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扣封闭;
所述第一开口边缘处内侧还缝制连接第二筒体,第二筒体长于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中上部外侧连接第二绳索,第二绳索将第二筒体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扣封闭。第二筒体的下端开口为集装袋的第二开口,使得该集装袋底部为双开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绳索上均穿有塑料管。其中,所述第二筒体为圆柱形体。其中,所述第一筒体为锥形体。其中,所述第一筒体为锥形体,其下部开口大于上部开口。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带位于袋体底部的部分对称设置在第一开口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带上端的挂接部为倒U形,对称设置在袋体顶部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45-50cm,所述第二筒体的长度75-80cm,所述塑料管的长度8-lOcm,所述第一、第二绳索的长度160-170cm。循环集装袋采用底部双开口:
(I)里面第二筒体可以减缓货物流淌速度,均匀流出,减缓绳扣被揭开后下料的冲击力对集装袋产生的破坏。( 2 )双开口的密封性更强,货物不容易洒漏。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循环集装袋的底部封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第二筒体对折,用第二绳索套在对折的第二筒体中部;
b)将第二绳索上的塑料管拉紧至对折后的第二筒体中部;
c)将第二绳索在塑料管与对折后的第二筒体中部之间缠绕2-3圈;
d)将缠绕2-3圈后的第二绳索对折后穿入塑料管与第二绳索之间的缝隙,从而将第二筒体封闭;
e)将拴好绳扣的第二筒体放入集装袋的袋体内;
f )然后拉紧第一绳索,重复上述步骤b) - d)的系绳法,将第一开口通过第一绳索收紧并封闭。在解绳卸货时只需将露在塑料管外侧的绳头轻轻拉动,绳索自然松开,货物流出。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底部的双开口密封性好,集装袋底部的圆形密封形式,不存在开口角,包装袋不易受损,结实耐用,易于操作;每个开口处均环绕式穿有绳索,绳索上具有塑料管,采用活扣方式解系绳索,该系绳方式,使得在卸货的过程中不会损坏集装袋,集装袋可以反复多次使用,循环再利用率极高,促进了节能减排,节约资金,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装卸生产效率。


图1是本发明所述循环集装袋具体实施例整体结构正视 图2是本发明所述循环集装袋具体实施例底部示意图(底部封闭);
图3是本发明所述循环集装袋具体实施例底部卸货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3所示,一种循环集装袋,该集装袋包括矩形袋体I和固定在矩形袋体I外侧面上的承重带2,承重带2固定在袋体I外侧面上有四根,并围绕外侧面均匀分布,其中相邻的两根在承重带2的上端形成倒U形挂接部21,并对称设置,形成类似手提包的两个提手。袋体I的顶部具有装料口 11,袋体I底部12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一开口 3,在该第一开口 3边缘处缝制连接第一筒体4,第一筒体4用于封堵第一开口 3,第一筒体4的下端开口处的圆周上穿有第一绳索5,第一绳索5将第一筒体4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活扣封闭;
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 3边缘处内侧还缝制连接第二筒体6,第二筒体6长于第一筒体4,使得第二筒体6探出第一筒体4外部,同样的,第二筒体6的中上部外侧缝制连接第二绳索7,第二绳索7将第二筒体6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活扣封闭。其中,第一筒体4为锥形体,下面开口大于上面开口,使得第一绳索5方便收紧,并且封闭后,密封性较好。第二筒体6为长的圆柱形体,长度为80cm,便于对折扎紧封闭。图2即是集装袋底部12封闭后的结构示意图,第二筒体6被第一筒体4封闭于集装袋内部,第一筒体4上的第一绳索5系扣后将第一开口 3封闭。可以用来盛装粮食等散货。所谓活扣是指只需单手将绳索的绳头轻轻拉动,绳索自然松开,货物即可流出。集装袋底部采用双开口,第二筒体6可以减缓货物流淌速度,均匀流出,而且双开口的密封性更强,货物不容易洒漏。第一绳索5、第二绳索7上均穿有塑料管8,塑料管8将货物的重压与绳扣间隔开来,减轻货物对绳扣的压力。通常,如图2所示,承重带2位于袋体底部12的部分对称设置在第一开口 3的两侦牝承重能力强。其中,第一开口 3的直径40cm,塑料管8的长度10cm,第一绳索5、第二绳索7的长度均是160cm。上述循环集装袋的底部12封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第二筒体6对折,用第二绳索7套在对折的第二筒体6中部;
b)将第二绳索7上的塑料管8拉紧至对折后的第二筒体6中部;
c)将第二绳索7在塑料管8与对折后的第二筒体6中部之间缠绕两圈;
d)将缠绕两圈后的第二绳索7对折后穿入塑料管8与第二绳索7之间的缝隙,从而将第二筒体6封闭;
e)将拴好绳扣的第二筒体6放入集装袋的袋体I内;
f)然后拉紧第一绳索5,重复上述步骤b)_d)的系绳法,将第一开口 3通过第一绳索5收紧并封闭。本发明中的第一、第二绳索的系扣方式很关键,不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死扣方式(死扣是需要双手同时去解扣,还比较费劲),解扣方便快捷,而且第二筒体设置较长,将第二筒体对折再系扣,既密封严密,而且在卸货时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会给集装袋造成很大的冲击力。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集装袋,包括袋体和固定在袋体外侧面上的承重带,所述承重带的上端具有挂接部,所述袋体的顶部具有装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底部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一开口,在该第一开口边缘处缝制连接用于封堵第一开口的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开口处的圆周上穿有第一绳索,第一绳索将第一筒体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扣封闭; 所述第一开口边缘处内侧还缝制连接第二筒体,第二筒体长于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中上部外侧连接第二绳索,第二绳索将第二筒体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扣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集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绳索上均穿有塑料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集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为圆柱形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集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为锥形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循环集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带位于袋体底部的部分对称设置在第一开口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循环集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带上端的挂接部为倒U形,对称设置在袋体顶部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循环集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45-50cm,第二筒体长度75-80cm,所述塑料管的长度8-lOcm,所述第一、第二绳索的长度160-170cm。
8.一种循环集装袋的底部封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第二筒体对折,用第二绳索套在对折的第二筒体中部; b)将第二绳索上的塑料管拉紧至对折后的第二筒体中部; c)将第二绳索在塑料管与对折后的第二筒体中部之间缠绕2-3圈; d)将缠绕2-3圈后的第二绳索对折后穿入塑料管与第二绳索之间的缝隙,从而将第二筒体封闭; e)将拴好绳扣的第二筒体放入集装袋的袋体内; f )然后拉紧第一绳索,重复上述步骤b) - d)的系绳法,将第一开口通过第一绳索收紧并封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集装袋及其封闭方法,该集装袋包括袋体和固定在袋体外侧面上的承重带,所述承重带的上端具有挂接部,所述袋体的顶部具有装料口,所述袋体底部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一开口,在该第一开口边缘处缝制第一、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下端开口处的圆周上穿有第一绳索,第二筒体的中上部外侧连接第二绳索,第一、第二绳索分别将第一、第二筒体的下端开口收紧并系扣封闭。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循环集装袋的底部封闭方法。本发明的底部采用双开口密封性好,每个开口处均环绕式穿有绳索,绳索上具有塑料管,采用活扣方式解系绳索,使得在卸货的过程中不会损坏集装袋,循环再利用率极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装卸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65D90/54GK103193042SQ20131016316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7日
发明者宫继伟, 闫志庭 申请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