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其包括输送轨道以及能沿输送轨道移动的输送机,其中,输送机包括移行骨架、驱动滚轮组件、从动轮组件与电机,移行轨道通过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驱动滚轮组件设置在移行骨架的一端,从动滚轮组件设置在移行骨架的另一端,驱动滚轮组件与从动滚轮组件均安装在移行轨道上,电机通过半联轴器与万向联轴器与驱动滚轮组件传动连接;输送轨道上设置有输送机定位机构,用于定位输送机的位置。利用电机减速机驱动,驱动滚轮移行输送,可实现载荷较大的工件输送,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已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人工搬运或板链组件装置输送,板链组件装置主要由驱动装置、张紧装置、链条、面板、工件支架及工件夹具装置等组成。由于车身及支撑车身橇体载荷较重,跨度较大,该种板链组件装置制造成本高,也无法适应跨度大的工件输送。而采用人工搬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并且在输送过程中经常使用移行骨架等机构,一般移行骨架在运行到指定位置停止运动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惯性或者由于加速度等原因,导致移行骨架停止位置出现少量位移偏差,致使移行骨架上的定位销不能准确插入定位孔,影响工作效率。引入输送机定位机构能够明显减小移行骨架停下后的位移。但传统的输送机定位机构大多用定位销定位输送机,虽然准确,但是当位移较大时,无法将移行骨架推会定位点位,出错率较高。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其包括输送轨道以及能沿输送轨道移动的输送机,其中,输送机包括移行骨架、驱动滚轮组件、从动轮组件与电机,移行轨道通过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驱动滚轮组件设置在移行骨架的一端,从动滚轮组件设置在移行骨架的另一端,驱动滚轮组件与从动滚轮组件均安装在移行轨道上,电机通过半联轴器与万向联轴器与驱动滚轮组件传动连接;输送轨道上设置有输送机定位机构,输送机定位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一固定架,固定架的一侧布置有主动轴,另一侧布置有从动轴,主动轴上设置有主动轮,从动轴上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相啮合,主动轮两侧的主动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主动带座轴承,从动轮两侧的从动轴上分别设置有从动带座轴承,主动带座轴承与从动带座轴承设置在固定架上,位于同一侧的主动带座轴承与从动带座轴承相对,两个主动带座轴承上均设置有主动转臂,两个从动带座轴承上均设置有从动转臂,位于同一侧的主动转臂与从动转臂能转动形成一用于夹紧移行骨架的夹紧钳口,两个夹紧钳口位于同一轴线上。
[0007]所述的输送系统,其中,固定架包括左固定架与右固定架,其均为三角形固定架,主动带座轴承设置在左固定架上,从动带座轴承设置在右固定架上。
[0008]所述的输送系统,其中,主动轴与一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
[0009]所述的输送系统,其中,主动转臂与对应的从动转臂互为镜像,主动转臂包括用于设置在主动带座轴承的固定端与用于形成夹紧钳口的夹持端,夹持端为一矩形夹紧块。
[0010]所述的输送系统,其中,所述电机通过第一半联轴器与万向联轴器连接,所述万向联轴器通过第二半联轴器与驱动滚轮组件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利用电机减速机驱动,驱动滚轮移行输送,可实现载荷较大的工件输送,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在保证大跨度工件输送的前提下,用两个齿轮的啮合带动两个转臂同时运动形成夹紧钳口,实现了两个转臂对输送机的准确定位,当输送机位置偏移较大时,可利用转臂把输送机推回到正确位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定位准确等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机定位机构展开的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机定位机构形成夹紧钳口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机定位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机定位机构布置在输送轨道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如图1与图5所示的,其包括输送轨道I以及能沿输送轨道移动的输送机,输送机包括移行骨架2、驱动滚轮组件3、从动轮组件4与电机5,输送轨道I包括两条平行的轨道体,其通过底座6固定在地面上。驱动滚轮组件3焊接在移行骨架2的一端,从动滚轮组件4焊接在移行骨架2的另一端,驱动滚轮组件3与从动滚轮组件4均安装在输送轨道I上,驱动滚轮组件3及从动滚轮组件4的走轮与输送轨道I接触。电机通过半联轴器与万向联轴器与驱动滚轮组件传动连接,具体为电机5通过第一半联轴器7与万向联轴器8连接,所述万向联轴器8通过第二半联轴器9与驱动滚轮组件3连接。如图2、图3与图4所示的,并且输送轨道I设置有输送机定位机构11,输送机定位机构11其包括基座12,基座12可以采用钢材等材料制成,基座12上设置有一固定架13,固定架13的一侧布置有主动轴14,另一侧布置有从动轴15,主动轴14上设置有主动轮16,从动轴15上设置有从动轮17,主动轮16与从动轮17相啮合,主动轮16两侧的主动轴14上分别设置有一主动带座轴承18,从动轮17两侧的从动轴15上分别设置有从动带座轴承19,主动带座轴承18与从动带座轴承19设置在固定架13上,位于同一侧的主动带座轴承18与从动带座轴承19相对,两个主动带座轴承18上均设置有主动转臂20,两个从动带座轴承19上均设置有从动转臂21,位于同一侧的主动转臂20与从动转臂21能转动形成一用于夹紧移行骨架2的夹紧钳口 23,两个夹紧钳口 23位于同一轴线上。
[0019]当主动轴14转动时带动主动轮16与从动轮17同步转动,实现了主动转臂20与从动转臂21的同步转动,使主动转臂20与从动转臂21同时展开或相向转动。当移行骨架2行到指定位置停止时,主动转臂10与从动转臂11相向转动夹紧移行骨架某一位置,实现了移行骨架2的定位,即使移行骨架2产生的位移较大,其在主动转臂20与从动转臂21的夹持下也会回到正确的定位位置。当移行骨架2准备运行时,使两转臂张打开到不妨碍移行骨架2运动的程度,从而使移行骨架2离开。
[0020]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的,固定架13包括左固定架22与右固定架23,其均为三角形固定架,主动带座轴承18设置在左固定架22上,从动带座轴承19设置在右固定架23上。并且主动轴14可以任意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比如其与一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主动转臂20与对应的从动转臂21互为镜像,主动转臂20包括用于设置在主动带座轴承18的固定端与用于形成夹紧钳口的夹持端24,夹持端为一矩形夹紧块。
[0022]并还可以在底座6上设置有导向装置10,以防止移行骨架2偏离输送轨道I。更进一步的,还可在输送轨道I的两侧增设防偏移的导向板。
[0023]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输送汽车配件的输送系统,其包括输送轨道以及能沿输送轨道移动的输送机,其特征在于,输送机包括移行骨架、驱动滚轮组件、从动轮组件与电机,移行轨道通过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驱动滚轮组件设置在移行骨架的一端,从动滚轮组件设置在移行骨架的另一端,驱动滚轮组件与从动滚轮组件均安装在移行轨道上,电机通过半联轴器与万向联轴器与驱动滚轮组件传动连接;输送轨道上设置有输送机定位机构,输送机定位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一固定架,固定架的一侧布置有主动轴,另一侧布置有从动轴,主动轴上设置有主动轮,从动轴上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相啮合,主动轮两侧的主动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主动带座轴承,从动轮两侧的从动轴上分别设置有从动带座轴承,主动带座轴承与从动带座轴承设置在固定架上,位于同一侧的主动带座轴承与从动带座轴承相对,两个主动带座轴承上均设置有主动转臂,两个从动带座轴承上均设置有从动转臂,位于同一侧的主动转臂与从动转臂能转动形成一用于夹紧移行骨架的夹紧钳口,两个夹紧钳口位于同一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固定架包括左固定架与右固定架,其均为三角形固定架,主动带座轴承设置在左固定架上,从动带座轴承设置在右固定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动轴与一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动转臂与对应的从动转臂互为镜像,主动转臂包括用于设置在主动带座轴承的固定端与用于形成夹紧钳口的夹持端,夹持端为一矩形夹紧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第一半联轴器与万向联轴器连接,所述万向联轴器通过第二半联轴器与驱动滚轮组件连接。
【文档编号】B65G35/00GK204057057SQ201420374198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8日
【发明者】胡奇, 翟朗, 陆明 申请人: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