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装水泥罐车用罐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6578阅读:14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铁路运输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装水泥铁路罐车用罐体的设计与制造。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散装水泥铁路罐车主要采用罐体内置夹层式流化床装置的结构,如u61系列、u70型水泥罐车及u80型水泥罐车等,该结构普遍采用圆柱形筒体和具有贯通中梁的底架,保持了铁路罐车刚度、强度大,纵向载荷传递能力强等优点,同时继承传统铁路罐车罐体与底架的连接方式,结构可靠,组装工艺成熟。其缺点是自重大、重心高、卸货效率不高、容积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了一种散装水泥罐车用罐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直圆锥斜底结构筒体,内置夹层式流化床装置的散装水泥铁路罐车用罐体结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一种散装水泥铁路罐车用罐体,包括流化床装置、中部进风口、排水管、下罐板、端部进风口、人孔装置、上罐板、封头、侧板、侧柱、端板等组成,所述罐体的筒体由下罐板、上罐板、封头组焊为直圆锥斜底结构,具有大锥度的特点。在筒体的上部开设三处人孔用于安装人孔装置,在罐体底部设置倾角更大的流化床装置。流化床装置分别与侧板、端板、封头、下罐板共同形成夹层式气室结构。在筒体的两端分别开设两处端部进风口和中部进风口使气室与外接压缩风源连通。

所述流化床装置设置于罐体内底部纵向形成v型结构,并通过支柱与下罐板连接。

所述侧柱的一端与流化床装置的边梁连接,另一端与上罐板连接,有多组侧柱设置于流化床装置的两侧,与流化床装置的流化面形成凹形结构。

所述侧板铺设在侧柱上,与侧柱接触位置开设有塞焊孔便于与侧柱组焊固定,且侧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所述端板为环状扇形结构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45°,其一端与流化床装置的端梁连接,另一端与封头连接,两侧与侧板连接。

所述上罐板与下罐板为上薄下厚的不等厚结构。

所述排水管设置于筒体斜锥底部,有利于冷凝水顺着筒体斜锥面流入排水管,排出罐外。

与采用直圆柱筒体夹层式流化床的传统罐体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及创新点在于:

(1)采用了直圆锥斜底结构的筒体,具有锥度大的特点,再配合无贯通中梁的牵枕装置可有效降低车辆自重和车辆重心高度。

(2)在直圆锥斜底结构的底部设置一定角度的流化床装置形成的楔形气室容积小,充气速度更快,减少能源消耗。

(3)筒体的上、下罐板采用不等厚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车辆重心高度和自重。

(4)端部和中部共设置三处进风口提高进风效率的同时也优化了气室压力场分布,使进风压力更均匀,有利于提高卸净率和卸货效率。

(5)斜锥底部设置的排水管更利于冷凝水的排出,减少水泥板结,有利于提高卸净率和卸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图、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罐体包括流化床装置1、中部进风口2、排水管3、下罐板4、端部进风口5、人孔装置6、上罐板7、封头8、侧板9、侧柱10、端板11,罐体的筒体由下罐板4、上罐板7、封头8组焊为直圆锥斜底结构,具有大锥度的特点。在筒体的上部开设三处人孔用于安装人孔装置,在罐体底部设置倾角更大的流化床装置1。流化床装置1分别与侧板9、端板11、封头8、下罐板4共同形成夹层式气室结构。在筒体的两端分别开设两处端部进风口5和一处中部进风口2使气室与外接压缩风源连通。

流化床装置1设置于罐体内底部纵向形成v型结构,并通过支柱与下罐板4连接。

侧柱10的一端与流化床装置1的边梁连接,另一端与上罐板7连接,并设置于流化床装置1的两侧,与流化床装置1的流化面形成凹形结构。

侧板9铺设在侧柱10上,与侧柱10接触位置开设有塞焊孔便于与侧柱10组焊固定,且侧板9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端板11为环状扇形结构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45°,其一端与流化床装置1的端梁连接,另一端与封头连接,两侧与侧板9连接。

上罐板7与下罐板4为上薄下厚的不等厚结构。

排水管3设置于筒体斜锥底部,有利于冷凝水顺着筒体斜锥面流入排水管3,排出罐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装水泥罐车用罐体;包括流化床装置、中部进风口、排水管、下罐板、端部进风口、人孔装置、上罐板、封头、侧板、侧柱、端板等组成,具有大锥度的特点;在罐体底部设置倾角更大的流化床装置,分别与侧板、端板、封头、下罐板共同形成夹层式气室结构;在筒体的两端分别开设两处端部进风口和中部进风口使气室与外接压缩风源连通。本发明在罐体底部设置倾角更大的流化床装置,分别与侧板、端板、封头、下罐板共同形成夹层式气室结构,在筒体的两端分别开设两处端部进风口和中部进风口使气室与外接压缩风源连通,从而解决了传统采用直圆柱筒体内置夹层式流化床罐体自重大、重心高、卸货效率低、容积利用率低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黄瑞;杨诗卫;李建超;王爱民;袁亮;赵寿鑫;张瑞国;王毅;马会;钟晓峰;谢林;薛海莲;谷美娜;张超德;陆强;杜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10
技术公布日:2018.02.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