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6097发布日期:2021-01-01 13:2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



背景技术:

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

现有的背篓使用过程中,由于茶农采茶会来回走动,走动时背篓晃来晃去,给贴身使用带来了不便,且背篓内茶叶放满后,背篓重量也会增加,卸下背篓倾倒茶叶时也比较费时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使用不便和背篓内茶叶放满后,背篓重量会增加,卸下背篓倾倒茶叶时也比较费时麻烦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包括篓框,所述篓框的一侧安装有合页,所述篓框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篓框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底板,所述活动底板靠近通孔一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弹性杆,所述弹性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所述篓框的背面粘接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两侧向外延伸固定设置有夹板,所述篓框的顶部开设有开口,所述篓框的对角处固定设置有带头,所述带头的顶部设置有背带。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垫板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所述垫板与篓框粘接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弹性杆为塑料杆结构,所述弹性杆的长度为四厘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活动底板由靠近通孔一侧顶部的弹性杆以及弹性杆顶端的按压头组成,所述按压头的直径与通孔的内径相适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夹板与篓框的背面一起呈向内弯曲状态,所述夹板与篓框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合页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合页位于篓框与活动底板的交接处,所述篓框与活动底板通过合页活动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采茶用便携式篓框,通过设置的垫板以及夹板,茶农在使用篓框过程中,由于背带是单肩式,且背带是对角设计的,茶农背着篓框时,篓框的背面正好贴合于茶农的背部,夹板可以起到固定茶农腰部作用,避免茶农采茶走动时篓框晃来晃去,使用更加方便,且垫板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比较柔软,与茶农背部接触时更加舒适。

2、该种采茶用便携式篓框,通过设置的活动底板、弹性杆、按压头以及通孔,茶农采集好茶叶从开口抛入篓框内,篓框内茶叶放满后,不必卸下篓框,只需找好承放的容器对准,按下按压头,抓住活动底板向下稍微拔出活动底板就会完全打开,茶叶倾泻而出,完全不需要卸下篓框倒出茶叶,节省了很多时间,且此种方式到处茶叶操作方便快速,倒完之后重新装回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通孔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垫板;2、活动底板;201、弹性杆;202、按压头;3、夹板;4、合页;5、背篓;501、通孔;6、带头;7、背带;8、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包括篓框5,篓框5的一侧安装有合页4,篓框5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501,篓框5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底板2,活动底板2靠近通孔501一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弹性杆201,弹性杆2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202,篓框5的背面粘接有垫板1,垫板1的两侧向外延伸固定设置有夹板3,篓框5的顶部开设有开口8,篓框5的对角处固定设置有带头6,带头6的顶部设置有背带7。

本是实例中,具体的,垫板1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垫板1与篓框5粘接连接,垫板1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比较柔软,与茶农背部接触时更加舒适。

本是实例中,具体的,弹性杆201为塑料杆结构,弹性杆201的长度为四厘米,弹性杆201为塑料杆结构具有足够的弹性,可以在按下按压头202时往内弹去。

本是实例中,具体的,活动底板2由靠近通孔501一侧顶部的弹性杆201以及弹性杆201顶端的按压头202组成,按压头202的直径与通孔501的内径相适配,按压头202可以起到与通孔501固定柱的作用,且按下按压头202也比较方便。

本是实例中,具体的,夹板3与篓框5的背面一起呈向内弯曲状态,夹板3与篓框5固定连接,茶农背着篓框5时,篓框5的背面正好贴合于茶农的背部,夹板3可以起到固定茶农腰部作用,避免茶农采茶走动时篓框5晃来晃去,使用更加方便。

本是实例中,具体的,合页4设置有两个,两个合页4位于篓框5与活动底板2的交接处,篓框5与活动底板2通过合页4活动连接,合页4的设置使得活动底板2开合更加方便。

工作原理:首先检查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安装以及安全防护,茶农只需将背带7悬挂于肩部佩戴即可使用,茶农采集好茶叶从开口抛入篓框5内,篓框5内茶叶放满后,不必卸下篓框5,只需找好承放的容器对准,按下按压头202,抓住活动底板2向下稍微拔出活动底板2就会完全打开,茶叶倾泻而出,完全不需要卸下篓框5倒出茶叶,节省了很多时间,且此种方式到处茶叶操作方便快速,倒完之后重新装回即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背带7是单肩式,且背带7是对角设计的,茶农背着篓框5时,篓框5的背面正好贴合于茶农的背部,夹板3可以起到固定茶农腰部作用,避免茶农采茶走动时篓框5晃来晃去,使用更加方便,且垫板1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比较柔软,与茶农背部接触时更加舒适,这样就完成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包括篓框(5),其特征在于:所述篓框(5)的一侧安装有合页(4),所述篓框(5)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501),所述篓框(5)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底板(2),所述活动底板(2)靠近通孔(501)一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弹性杆(201),所述弹性杆(2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202),所述篓框(5)的背面粘接有垫板(1),所述垫板(1)的两侧向外延伸固定设置有夹板(3),所述篓框(5)的顶部开设有开口(8),所述篓框(5)的对角处固定设置有带头(6),所述带头(6)的顶部设置有背带(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1)由橡胶材料加工而成,所述垫板(1)与篓框(5)粘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杆(201)为塑料杆结构,所述弹性杆(201)的长度为四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底板(2)由靠近通孔(501)一侧顶部的弹性杆(201)以及弹性杆(201)顶端的按压头(202)组成,所述按压头(202)的直径与通孔(501)的内径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3)与篓框(5)的背面一起呈向内弯曲状态,所述夹板(3)与篓框(5)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页(4)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合页(4)位于篓框(5)与活动底板(2)的交接处,所述篓框(5)与活动底板(2)通过合页(4)活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茶用便携式背篓,包括篓框,篓框的一侧安装有合页,篓框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篓框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底板,活动底板靠近通孔一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弹性杆,弹性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篓框的背面粘接有垫板,垫板的两侧向外延伸固定设置有夹板,篓框的顶部开设有开口,篓框的对角处固定设置有带头,带头的顶部设置有背带,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背篓使用过程中,由于茶农采茶会来回走动,走动时背篓晃来晃去,给贴身使用带来了不便,且背篓内茶叶放满后,背篓重量也会增加,卸下背篓倾倒茶叶时也比较费时麻烦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汪海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兴市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0
技术公布日:2021.01.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