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2789发布日期:2022-06-10 21:17阅读:1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如图1、图2所示,两个对重轮11、12平行设置在对重框架10顶部,当轿厢20平行于对重框架10结构方向尺寸不够大时,会造成井道平行于对重框架10结构方向尺寸加长,井道利用率变低,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缺陷,提供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该结构通过使对重轮一与对重轮二同轴设置,减小对重框架占用的面积,优化利用电梯井道的空间,解决了当轿厢与对重框架长度方向尺寸不匹配时,井道利用率低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包括对重框架、轿厢,所述对重框架设置在轿厢侧部或者后面,所述对重框架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轿厢垂直设置,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所述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的正上方设置有对重反绳轮,且所述对重反绳轮相对于所述转轴轴线方向夹角为45
°‑
90
°
,所述轿厢顶部设置有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所述轿顶轮一和轿顶轮二相对于对重框架垂直设置,且所述轿顶轮一与轿顶轮二上方设置有两个轿厢反绳轮。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6.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运行稳定,通过将对重轮一与对重轮二同轴设置,使得对重框架长度方向尺寸变短,不会超出同方向轿厢一侧尺寸,从而让井道摆脱对重框架长度方向尺寸的干扰,提高了井道利用率;
7.2.通过将对重反绳轮转角度设置在对重轮一与对重轮二的正上方,有效避免电梯运行过程中曳引绳缠绕,有利于电梯运行平稳。
附图说明
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9.图1为现有电梯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10.图2为现有电梯布置结构曳引绳绕绳方式;
11.图3为本发明创造电梯布置结构第一实施例俯视图;
12.图4为本发明创造电梯布置结构第二实施例俯视图;
13.图5为本发明创造电梯布置结构曳引绳绕绳方式;
14.图6为本发明创造部分结构示意图。
15.对重框架10、轿厢20、曳引轮30、对重轮二11、对重轮一12、转轴13、对重反绳轮14、对重绳头板15、轿顶轮一21、轿顶轮二22、轿厢反绳轮23、轿厢绳头板24、曳引绳一31、曳引绳二32。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7.实施例一
18.参考图3、图6: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包括对重框架10、轿厢20,所述对重框架10设置在轿厢20侧部,所述对重框架10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转轴13,所述转轴13相对于所述轿厢20垂直设置,所述转轴13上设置有对重轮一12和对重轮二11,所述对重轮一12和对重轮二11的正上方设置有对重反绳轮14,且所述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所述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45
°‑
90
°
,所述轿厢20顶部设置有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所述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相对于对重框架10垂直设置,且所述轿顶轮一21与轿顶轮二22上方设置有两个轿厢反绳轮。
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重轮一12与对重轮二11相邻设置,这样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对重框架10的体积,节省井道空间,提高井道利用率。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所述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45
°‑
90
°
,优选为60
°‑
80
°
,在实施测试中,当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60
°
时,电梯的运行较为平稳;当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80
°
时,电梯的运行相对平稳,当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72
°
时,电梯的运行最为平稳,且有利于进一步防止曳引绳缠绕。
21.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轿厢20反绳轮与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曳引绳的另一端从轿顶轮一21进入,再依次经过两个轿厢反绳轮23进入到轿顶轮二22,最后连接有轿厢绳头板24,这样设计使得电梯运行时震动小,提升了电梯运行的舒适感。
22.实施例二
23.参考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对重框架10的布设与实施例一不同,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对重框架10设置在轿厢20后面,所述对重框架10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转轴13,所述转轴13相对于所述轿厢20垂直设置,所述转轴13上设置有对重轮一12、对重轮二11,所述对重轮一12和对重轮二11的正上方设置有对重反绳轮14,且所述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所述转轴13倾斜设置,所述轿厢20顶部设置有轿顶轮一21、轿顶轮二22,所述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相对于对重框架垂直设置,且所述轿顶轮一21与轿顶轮二22上方设置有两个轿厢反绳轮23。
24.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一致。
25.参考图5,实施列一与实施例二的绕绳方式:曳引绳悬挂在曳引轮30上,垂落的两段曳引绳分别为曳引绳一31、曳引绳二32,所述曳引绳一31从对重轮一12进入,再经过对重反绳轮14进入对重轮二11,最后连接有对重绳头板15,所述曳引绳二32从轿顶轮一21进入,
再依次经过两个轿厢20反绳轮进入到轿顶轮二22,最后连接有轿厢绳头板24。
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梯布置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运行稳定,通过将对重轮一12与对重轮二11同轴设置,使得对重框架10长度方向尺寸变短,不会超出同方向轿厢20一侧的尺寸,从而让井道摆脱对重框架10长度方向尺寸的干扰,提高了井道利用率;通过将对重反绳轮14转角度设置在对重轮一12与对重轮二11的正上方,有效避免电梯运行过程中曳引绳缠绕,有利于电梯的平稳运行。
27.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框架(10)、轿厢(20),所述对重框架(10)设置在轿厢(20)侧部或者后面,所述对重框架(10)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转轴(13),所述转轴(13)相对于所述轿厢(20)垂直设置,所述转轴(13)上设置有对重轮一(12)和对重轮二(11),所述对重轮一(12)和对重轮二(11)的正上方设置有对重反绳轮(14),且所述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所述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45
°‑
90
°
,所述轿厢(20)顶部设置有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所述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相对于对重框架(10)垂直设置,且所述轿顶轮一(21)与轿顶轮二(22)上方设置有两个轿厢反绳轮(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轮一(12)与对重轮二(11)相邻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反绳轮(14)相对于所述转轴(13)轴线方向夹角为72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23)与轿顶轮一(21)和轿顶轮二(2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电梯布置结构,属于电梯结构设计领域,包括对重框架、轿厢,对重框架设置在轿厢侧部或者后面,对重框架顶部中心处设置有转轴,转轴相对于所述轿厢垂直设置,转轴上设置有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对重轮一和对重轮二的正上方设置有对重反绳轮,且对重反绳轮相对于转轴轴线方向夹角为45


技术研发人员:丁特 朱政政 王健 常志杰 胡志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巨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6/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