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储油罐用高效切水器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罐切水技术,是对现有储油罐切水装置的改进,也适合对类似的储油设备进行切水,还可用于将比重不同、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
所谓油罐切水是将沉积在油罐底部的积水从油罐中排放出去的过程。现有的油罐切水设备主要有固定式放水管、带放水管的排污孔和排水槽三种形式,其中固定式放水管适用于重质油罐切水,带放水管的排污孔和排水槽适用于轻质油罐切水。根据实用情况看,上述切水装置均存在有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切水带油量大,经多次测试表明,切水初期带油量为10%左右,随着切水的进行,带油量逐渐增加,当操作者认为切水带油量较大,需调小阀门开度时,实际带油量已经达到总排放量的30-60%。这种切水带油的主要原因是现有切水设备在制造和安装时,对流体力学的有关特性考虑不足,在切水过程中,切水设备入水口的上方易产生立轴旋涡,造成油水掺混;积水在油水界面以下流动的流速较快时,也易产生油水掺混。
现有切水装置排放的水,有的直接进入下水管网,有的经罐外的油水分离等回收装置进入下水管网,由于回收装置投资大,耗能高,特别仍未解决切水带油问题,所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污染环境,影响下水管网的畅通,也不利于油罐区的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究一种切水速度快,不带油的储油罐高效切水器及其安装方法。
本发明储油罐高效切水器,由排水管组成,其特点是采用了隔油罩,沿隔油罩下边缘安装了一圈过渡斜板,在过渡斜板的下边缘安装了底板,底板上开有进水孔,排水管一端从隔油罩外部穿入到罩内,并用支架将其固定在隔油罩内壁上,排水管另一端与总排水管相接,总排水管穿过罐体伸向罐外。
隔油罩是一个中空的旋转体(圆台型较好)或棱台,隔油罩的侧面(或侧面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为25°-155°。过渡斜板上边缘与隔油罩下边缘过渡斜板下边缘与底板的边缘均为固定连接,过渡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γ为60°-70°。
本发明切水器的安装方法是,将切水器安装在储油罐内部靠近罐底的上面,在切水器底板与罐底之间形成缝隙,使隔油罩的下边缘与罐底之间构成一个环形侧面切水口,切水口的高度可为20-200mm,依用户要求而定。
切水质量(即带油量),与积水流经切水口的速度有很大关系,流速小,切水质量高,因此切水口的总面积与总排水管的截面积有一定比例关系,一般取切水口总面积为总排水管截面积的17-600倍。
根据罐体大小、积水多少和排水时间的不同,在一个储罐内可安装一台或多台切水器,安装多台切水器时,总切水口面积是各台切水口面积的和,每个切水器的排水管均与总排水管相连,当只安装一台切水器时,切水口面积即为切水口总面积,排水管即为总排水管。
切水时积水经切水口进入到隔油罩内,油品和积水就被隔开,积水经总排水管、放水阀进入地下管网。
本发明切水器及其安装方法较现有切水器有如下优点1、由于本切水器在结构设计和安装时考虑了流体力学的有关规律,采用了隔油罩和过渡斜板,所以切水速度快,不夹带油滴,并可以用自动控制仪表监控,大大减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本切水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现有的固定式放水管、带放水管的排污孔和排水槽等切水器,只要安装上隔油罩、过渡斜板就可成为高效切水器。
3、本切水器应用广泛,效果好,成本低,可以切水,还可以将不相溶的、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分离开,而且剩余量较少。
图1是储油罐用高效切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K向视图,是切水器底板上一种进水口的开口形状;
图3是在储油罐内安装二个切水器的示意图。
图中有排水管1、隔油罩2,支架3、切水器底板4、底板4上的进水孔5,过渡斜板6,储油罐底7、切水口8、总排水管9、、储油罐壁10,放水阀11,下水井12。
按照上述设计方案制造了两台圆台型切水器,安装在5000立方米油罐内,该切水器高400mm,最大直径650mm,隔油罩上平面直径200mm,切水器底板直径450mm,总排水管直径100mm。安装时,切水口的高度为100mm,水在切水口处流动平稳,不夹带油滴,效果很好。
权利要求
1.一种储油罐用高效切水器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切水器安装在储油罐内部靠近罐底的上面,在切水器底板与罐底之间形成缝隙,使隔油罩的下边缘与罐底之间构成一个环形侧面切水口,该切水口高度可取20--200m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切水口总面积可为总排水管载面积的17-600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储油罐用高效切水器是由排水管、放水阀、隔油罩和隔油罩下边缘的过渡斜板以及底板、支架组成,排水管一端插入隔油罩内部,另一端接到总排水管,再接到罐体外面,切水器安装在油罐内靠近罐底的部位,使隔油罩下边缘与罐底之间形成一个环形侧面切水口。该切水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应用广泛,切水效果好。
文档编号B65D90/54GK1093672SQ93111068
公开日1994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199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16日
发明者周继宏, 孙昌华 申请人:周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