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行车式生活垃圾储运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城镇生活垃圾中转储运设备,可定点布置于城镇人口生活区、工矿企事业单位较集中地区,用于生活垃圾集中储运。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卫生环境,特别是生活区的卫生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垃圾储运条件的改善,是改善城市卫生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方便生活垃圾的集中和储运,国内出现了多种型式的垃圾中转站,各具特色。特别是设置在地表面以下的多工位落地式垃圾中转站,因其占地面积小,不影响交通及市容,密闭性好,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落地式垃圾中转站的提升机构主要有液压提升机构,机械螺旋式提升机构等,由于受提升机构的限制,目前的落地式垃圾中转站只能做到双工位,且需预制一个深达3~4米的承重载地坑,给垃圾中转站的安装、维护,地坑的清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增加了安装费用,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这类设备的安装,使用受到了限制。另外,这类设备结构复杂,没有垃圾箱自动脱挂机构,汽车托板窄,地坑深,使环卫人员及汽车司机的操作繁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留落地式垃圾中转站优点,又能减少地坑深度,增大汽车装卸及垃圾箱自动脱挂机构,垃圾箱工位数不受限制,使用安全,便于安装,维护,清理地坑,设计精巧,结构简单紧凑,降低制造成本和安装费用的行车式生活垃圾储运站。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行车式起升机构,由行车上的卷扬系统带动自动脱挂装置,完成垃圾箱的起升和降落,行车行走小车完成垃圾箱在汽车上的装卸、换箱,从而改变了以前提升机构总成在垃圾箱下面的状况,大大减少了地坑深度,增加了装卸时的安全性,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二次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由行车1,自动脱挂吊具2,垃圾箱3等组成。行车1可以是桥式行车,也可以是龙门式行车等,安装在予先铺设好的道轨4上。行车1包括行走机构11和卷扬机构12,行走机构11能使行车1在道轨4上自由行走,行车1通过卷扬机构12与自动脱挂吊具2吊挂联接,卷扬机构12能使自动脱挂吊具2上下升降。自动脱挂吊具2与垃圾箱3吊挂联接。
自动脱挂吊具2由吊架21、电磁吸铁22、摆杆23、连杆24、挂钩25等组成。电磁吸铁22安装在吊架21上、并与摆杆23联接,连杆24的一端与摆杆23铰接联接、连杆24的另一端与挂钩25联接,挂钩25装在吊架21的两端,控制电磁吸铁22通过摆杆23、连杆24使挂钩25涨开和挂起。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是这样实现的当封闭式垃圾箱3中的垃圾装满时,管理人员操纵行车1,使行车1运行到垃圾箱3上方,然后放下自动脱挂吊具2,启动自动脱挂吊具2,吊挂上垃圾箱3,通过行车1上的卷扬机构12,将垃圾箱3提升到一定高度,再运行行车1,将垃圾箱3吊装到已经到位的汽车上。同样,可实现空垃圾箱3放入地坑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行车1,代替了现有垃圾中转站的提升机构,设计了自动脱挂吊具2起吊垃圾箱3,从而使地坑深度大大减小,同时,由于用行车1进行装车,省去了现落地式垃圾中转站设置汽车过桥等繁杂机构,使结构简单,操作更加安全,因此本实用新型除了具有落地式垃圾中转站的优点密封性好,无二次污染,安全卫生,操作简单等,还具有结构简单,减少地坑深度,便于安装、维护和地坑清理,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等优点,另外,也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管理方便,可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城镇地区推广使用。由于行车1活动范围较大,在一个垃圾中转站内可安放多个垃圾箱3,特别适用于居民较集中的地域,如居民小区等。为城市垃圾储运设备增加了一个较大型的垃圾中转储运设施,必将为改变城市环境卫生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权利要求一种由垃圾箱(3)组成的行车式生活垃圾储运站,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含有行车(1)、自动脱挂吊具(2),行车(1)通过其卷扬机构(12)与自动脱挂吊具(2)吊挂联接,自动脱挂吊具(2)与垃圾箱(3)吊挂联接;自动脱挂吊具(2)包含有吊架(21)、电磁吸铁(22)、摆杆(23)、连杆(24),挂钩(25),电磁吸铁(22)安装在吊架(21)上,并与摆杆(23)联接,连杆(24)的一端与摆杆(23)铰接联接,连杆(24)的另一端与挂钩(25)联接,挂钩(25)装在吊架(21)的两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由行车(1)、自动脱挂吊具(2)、垃圾箱(3)组成的行车式生活垃圾储运站,行车(1)通过自动脱挂吊具(2)可自动脱、挂垃圾箱(3),由于行车(1)活动范围大,一个储运点可设数个垃圾箱(3),并方便了垃圾箱(3)的装卸,因此,具有密封性好、无二次污染,安全卫生,操作管理方法,结构简单,地坑浅等优点,为城镇的垃圾储运提供了一种新型设施,特别适于居民较集中的地域。
文档编号B65F9/00GK2401509SQ99246819
公开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23日
发明者杨涛, 张仁甲, 张春强, 丁金华 申请人:泰安华鲁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