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胚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8731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瓶胚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胚输送系统,主要通过于轨道的线性位移段两端与环绕段的衔接处设置了分别具有2×2矩阵排列空间的调整区间,并通过瓶胚座于各调整区间内以X方向与Y方向交替位移的方式环绕位移,使得整体输送系统得以在一次位移工序下位移两个瓶胚座的距离,据此而能使整体输送系统上配置一次对应两个瓶胚座加工的工作站,据此大幅提高加工效能,并能确保每次加工过程中所有瓶胚具有相同的加工时间,而能大幅提高加工精准度、产品质量,也能更便于加工时间的掌控。
【专利说明】
瓶胚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瓶胚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至3所示为一种现有技术的瓶胚输送系统10,该瓶胚输送系统10主要由一第一带动单元11以及一第二带动单元12带动复数瓶胚座13于一轨道14上循环位移,而各瓶胚座13上供以插设两个瓶胚。
[0003]该瓶胚输送系统10的轨道14由一线性轨道段141的两端之间衔接一半圆弧形轨道段142构成,第一带动单元11设置于线性轨道段141 一端的第一端El,第二带动单元12设置于线性轨道段141另一端的第二端E2。
[0004]该第一带动单元11为压缸并具有一第一伸缩杆111,第二带动单元12亦为压缸并具有一第二伸缩杆121,第一伸缩杆111与第二伸缩杆121的位移方向垂直,第一带动单元11带动其中一瓶胚座13由该线性轨道段141的第一端El向该半圆弧形轨道段142内位移,而该第二带动单元12则由该线性轨道段141的第二端E2推移位于该线性轨道段141内的瓶胚座13向该第一端El位移,据此循环运作完成连续输送的目的。
[0005]然而,该瓶胚输送系统10的第一带动单元11一次仅能带动单一个瓶胚座13位移,因此,该瓶胚输送系统10的最佳使用态样是适用于对应两个瓶胚(一个瓶胚座13)工作的工作站,但如此配置的生产效率不佳。而若以该瓶胚输送系统10配置对应四个瓶胚(两个瓶胚座13)工作的工作站时,则由于该第一带动单元11 一次仅能带动单一个瓶胚座13位移一个瓶胚座13的距离,因此在工作时,进入对应两个瓶胚座13工作的工作站内的两个瓶胚座13将产生工作时间的时间差,导致产品质量不易掌控的缺陷;而若改变每个工作站的工作态样,使每个工作站成为间歇式的工作状况则又无法有效提高产能,因而确实有待改善的空间。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潜心研究并更深入构思,历经多次研发试作后,终于创作出一种瓶胚输送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瓶胚输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一般输送系统具有工作效率待提升或是生产质量待改善的缺陷。
[0007]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瓶胚输送系统,包含:
[0008]—轨道,供乘载复数瓶胚座,而该轨道包含一线性位移段、一环绕段以及二调整区间,二该调整区间衔接于该线性位移段的两端,而该环绕段概为半圆弧形,且该环绕段的两端再分别衔接于二该调整区间,各该调整区间分别具有2X2矩阵排列的空间,且各该调整区间内的空间以相垂直的一X方向与一 Y方向区隔;
[0009]至少一环绕动力单元,接邻其中一调整区间设置,且该环绕动力单元能带动接邻的该调整区间内的其中两个瓶胚座进出该环绕段与该调整区间;
[0010]二调整驱动单元,分别接邻二该调整区间设置并能带动位于二该调整区间内的瓶胚座以X方向与Y方向交替位移的方式环绕位移;以及
[0011]一转向动力单元,接邻于其中一个该调整区间设置,且接邻该转向动力单元的调整区间内的其中两个瓶胚受该转向动力单元带动而进入该线性位移段。
[0012]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于轨道的线性位移段两端与环绕段的衔接处设置了分别具有2X2矩阵排列空间的调整区间,并通过瓶胚座于各该调整区间内以X方向与Y方向交替位移的方式环绕位移,使得整体输送系统得以在一次位移工序下位移两个瓶胚座的距离,据此而能使整体输送系统上配置一次对应两个瓶胚座加工的工作站,据此大幅提高加工效能,并能确保每次加工过程中所有瓶胚具有相同的加工时间,而能大幅提高加工精准度、产品质量,也能更便于加工时间的掌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一般瓶胚输送系统的配置图。
[0014]图2为一般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不意图一。
[0015]图3为一般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示意图二。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配置图。
[0017]图4A为图4的简图。
[0018]图5为图4状态中A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19]图6为图4状态中B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图一。
[0021]图7A为图7的简图。
[0022]图8为图7状态中A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23]图9为图7状态中B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图二。
[0025]图1OA为图10的简图。
[0026]图11为图10状态中B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图三。
[0028]图12A为图12的简图。
[0029]图13为图12状态中B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30]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图四。
[0031]图14A为图14的简图。
[0032]图15为图14状态中A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33]图16为图14状态中B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34]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动作图五。
[0035]图17A为图17的简图。
[0036]图18为图17状态中A调整区间侧的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
[0037]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0038]10为瓶胚输送系统;11为第一带动单元;111为第一伸缩杆;12为第二带动单元;121为第二伸缩杆;13为瓶胚座;14为轨道;141为线性轨道段;142为半圆弧形轨道段;El为第一端;E2为第二端;20为轨道;T为瓶胚座;21为线性位移段;22为环绕段;30为调整区间;30A为A调整区间;3IA为第一A象限区;32A为第二A象限区;33A为第三A象限区;34A为第四A象限区;30B为B调整区间;31B为第一 B象限区;32B为第二 B象限区;33B为第三B象限区;34B为第四B象限区;40为环绕动力单元;41为马达;42为皮带轮;43为皮带;44为带动板;50为抵推板;60为调整驱动单元;61为第一转位驱动源;611为第一转位带动件;62为第二转位驱动源;621为第二转位带动件;622为挡件;70为转向动力单元;71为转向动力件;X为X方向;Y为Y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瓶胚输送系统的较佳实施例如图4至18所示,包含:
[0041 ] 一轨道20,供乘载复数瓶胚座T,且每一个该瓶胚座T上供设置两个瓶胚。而该轨道20包含一线性位移段21、一环绕段22以及二调整区间30,二该调整区间30衔接于该线性位移段21的两端,而该环绕段22概为半圆弧形,且该环绕段22的两端再分别衔接于二该调整区间30;
[0042]而二该调整区间30分别为一 A调整区间30A以及一B调整区间30B,该A调整区间30A包含呈2X 2矩阵排列的四空间,该A调整区间30A内的四空间分别为一第一A象限区31A、一第二 A象限区32A、一第三A象限区33A以及一第四A象限区34A,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一 A象限区31A、该第二 A象限区32A、该第三A象限区33A以及该第四A象限区34A是由相垂直的一 X方向及一Y方向所区隔,且该第一A象限区31A、该第二A象限区32A、该第三A象限区33A以及该第四A象限区34A分别依循直角坐标系的四象限区域排列,该第一 A象限区31A位于第一象限的位置,该第二 A象限区32A位于第二象限的位置,第三A象限区33A位于第三象限的位置,该第四A象限区34A位于第四象限的位置;且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一 A象限区31A、该第二A象限区32A、该第三A象限区33A以及该第四A象限区34A分别可容纳一个该瓶胚座T;
[0043]而该B调整区间30B包含一第一 B象限区31B、一第二 B象限区32B、一第三B象限区33B以及一第四B象限区34B,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一 B象限区31B、该第二B象限区32B、该第三B象限区33B以及该第四B象限区34B由X方向及Y方向所区隔,且该第一B象限区31B、该第二 B象限区32B、该第三B象限区33B以及该第四B象限区34B分别依循直角坐标系的四象限区域排列,且该第一B象限区31B位于第一象限的位置,该第二B象限区32B位于第二象限的位置,第三B象限区33B位于第三象限的位置,该第四B象限区34B位于第四象限的位置;且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一 B象限区31B、该第二 B象限区32B、该第三B象限区33B以及该第四B象限区34B分别可容纳一个该瓶胚座T;
[0044]据此,该A调整区间30A的第一A象限区31A衔接于该环绕段22的一端,该环绕段22的另一端衔接于该第三B象限区33B,而该第三A象限区33A位于该第一 A象限区31A与该线性位移段21的一端之间,该线性位移段21的另一端与该第三B象限区33B之间则为该第一 B象限区31B;
[0045]二环绕动力单元40,分别接邻该A调整区间30A与该B调整区间30B设置,各该环绕动力单元40能分别带动所接邻的该调整区间30内的其中两个瓶胚座T进出该环绕段22与该调整区间30,而本实施例的各该环绕动力单元40是带动一抵推板50沿Y方向位移,而接邻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环绕动力单元40带动该抵推板50于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四A象限区34A以及该A调整区间30A及该环绕段22的交界处之间循环位移;而接邻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环绕动力单元40则带动该抵推板50于该B调整区间30B及该环绕段22的交界处以及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三B象限区33B之间循环位移;
[0046]而本实施例的二该环绕动力单元40分别为一马达41、二皮带轮42、一皮带43以及一带动板44的组成,该马达41驱动其中一个该皮带轮42转动,该皮带43圈绕二该皮带轮42而能随之循环运转,该带动板44固定结合于该皮带43上并与该抵推板50固定结合;
[0047]二调整驱动单元60,分别接邻该A调整区间30A及该B调整区间30B设置,且二该调整驱动单元60能分别带动位于二该调整区间30内的瓶胚座T以X方向与Y方向交替位移的方式环绕位移;本实施例的二该调整驱动单元60分别包含一第一转位驱动源61以及一第二转位驱动源62,该第一转位驱动源61具有一第一转位带动件611,该第一转位带动件611可沿X方向位移地相对该第一转位驱动源61位移,且接邻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调整驱动单元60的该第一转位带动件611位移于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三A象限区33A及该第四A象限区34A之间;接邻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调整驱动单元60的该第一转位带动件61位移于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三B象限区33B及该第四B象限区34B之间,本实施例的该第一转位驱动源61为压缸;
[0048]该第二转位驱动源62具有一第二转位带动件621,该第二转位带动件621可沿Y方向位移地相对该第二转位驱动源62位移,且该第二转位带动件621的自由端固定连结一挡件622,本实施例的该挡件622为L形结构,接邻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调整驱动单元60的该第二转位带动件621位移于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二 A象限区32A及该第三A象限区33A之间;接邻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调整驱动单元60的该第二转位带动件621位移于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一B象限区31B及该第四B象限区34B之间,本实施例的该第二转位驱动源62为压缸;以及
[0049]一转向动力单元70,接邻于该B调整区间30B设置,且该转向动力单元70具有一可沿X方向相对该转向动力单元70位移的转向动力件71,接邻该转向动力单元70的该B调整区间30B内的其中两个瓶胚T受该转向动力单元70带动而进入该线性位移段21;本实施例的该转向动力件71位移于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二B象限区32B及该第一B象限区31B之间,且本实施例的该转向动力件71为压缸。
[0050]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瓶胚输送系统的结构组态及特征,其运作时,主要是于该轨道20上容置复数瓶胚座T,而该轨道20的环绕段22上可对应配置入料工作站、预热工作站、成形工作站或出瓶工作站;如图4、图4A、图5、图6所示为本说明实施例的初始态样(A调整区间30A的第二 A象限区32A、第三A象限区33A及B调整区间30B)为未容置瓶胚座T的状态;
[0051]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瓶胚座T于环绕段22内位移的主要动力能单独由其中一个该环绕动力单元40产生动力带动瓶胚座T由A调整区间30A位移进入该环绕段22,并能沿该环绕段22位移至B调整区间30B,当然,也能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图4至图18所示设置两个环绕动力单元40,通过接邻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环绕动力单元40推抵瓶胚座T由A调整区间30A位移进入该环绕段22,而接邻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环绕动力单元40则改变该抵推板50的位置以限制瓶胚座T的位移路径终端位置;值得说明的是,本案图4A、图7A、图1OAJ12A、图14A、图17A分别为图4、图7、图10、图12、图14及图17的配置简图,通过更清楚直接地看出瓶胚座T于该A调整区间30B及该B调整区间30B内的位移状态。
[0052]而该环绕动力单元40的带动方式主要是驱动该马达41运转带动其中一个该皮带轮42转动,该皮带轮42转动即能带动圈绕其上的皮带43转动,而当皮带43转动时也就能带动固定其上的带动板44带动该抵推板50位移;
[0053]此时,接邻于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环绕动力单元40的抵推板50就能推抵位于该第四A象限区34A内的瓶胚座T位移通过该第一 A象限区31A进入该环绕段22,如图7、8的状态,该环绕动力单元40的一次运转使每一个瓶胚座T位移两个瓶胚座T长度的距离,而接邻设置的瓶配座T相互推抵下,便使得接邻于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环绕段22内的两个瓶胚座T位移至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二B象限区32B及该第三B象限区33B内,如图7、9的状态。
[0054]接着,该调整驱动单元60的第一转位驱动源61动作,接邻于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一转位驱动源61的该第一转位带动件611沿X方向位移并将位于该第三B象限区33B内的瓶胚座T推移至该第四B象限区34B内;如图10至11的状态;
[0055]紧接着,该调整驱动单元60的该第二转位驱动源62动作,接邻于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二转位驱动源62的该第二转位带动件621沿Y方向位移并带动该挡件622将位于该第四B象限区34B内的瓶胚座T推移至该第一B象限区31B内;于此状态下,该A调整区间30A内完全未容置瓶胚座T,且该B调整区间30B的该第三B象限区33B及该第四B象限区34B内未容置瓶胚座,如图12至13的状态;
[0056]接着,该转向动力单元70的该转向动力件71沿X方向位移并将位于该第二B象限区32B及该第一 B象限区31B内的瓶胚座T推移进入该线性位移段21,并成为如图14至16的状态;
[0057]接着,接邻于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二转位驱动源62的该第二转位带动件621沿Y方向位移并带动该挡件622将位于该第二 A象限区32A内的瓶胚座T推移至该第三A象限区33A内,如图17、图18所示;
[0058]接着,接邻于该A调整区间30A的该第一转位驱动源61的该第一转位带动件611则沿X方向位移将位于该第三A象限区33A内的瓶胚座T推移至该第四A象限区34A内,据此回复至与图4相同的初始状态,也就能接续如上说明无限循环连续动作。
[0059]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于该轨道20的线性位移段21两端与该环绕段22的衔接处设置了分别具有2X2矩阵排列空间的该A调整区间30A及该B调整区间30B,并透过瓶胚座T于各该调整区间30A、30B内以X方向与Y方向交替位移的方式环绕位移,使得整体输送系统得以在一次位移工序下位移两个瓶胚座T的距离,据此而能使整体输送系统上配置一次对应两个瓶胚座T加工的工作站,据此大幅提高加工效能,并能确保每次加工过程中所有瓶胚具有相同的加工时间,而能大幅提高加工精准度、产品质量,也能更便于加工时间的掌控。
[0060]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轨道,供乘载复数瓶胚座,而所述轨道包含一线性位移段、一环绕段以及二调整区间,所述二调整区间衔接于所述线性位移段的两端,而所述环绕段概为半圆弧形,且所述环绕段的两端再分别衔接于所述二调整区间,各所述调整区间分别具有2X2矩阵排列的空间,且各所述调整区间内的空间以相垂直的一 X方向与一 Y方向区隔; 至少一环绕动力单元,接邻其中一调整区间设置,且所述环绕动力单元能带动接邻的所述调整区间内的其中两个瓶胚座进出所述环绕段与所述调整区间; 二调整驱动单元,分别接邻所述二调整区间设置并能带动位于所述二调整区间内的瓶胚座以X方向与Y方向交替位移的方式环绕位移;以及 一转向动力单元,接邻于其中一个所述调整区间设置,且接邻所述转向动力单元的调整区间内的其中两个瓶胚受所述转向动力单元带动而进入所述线性位移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调整区间分别为一A调整区间以及一B调整区间,所述A调整区间包含一第一A象限区、一第二A象限区、一第三A象限区以及一第四A象限区,所述A调整区间的所述第一A象限区、第二A象限区、第三A象限区以及第四A象限区是由X方向及Y方向所区隔,且所述第一A象限区、第二A象限区、第三A象限区以及第四A象限区分别依循直角坐标系的四象限区域排列,所述第一 A象限区位于第一象限的位置,第二 A象限区位于第二象限的位置,第三A象限区位于第三象限的位置,第四A象限区位于第四象限的位置;且所述A调整区间的所述第一 A象限区、第二 A象限区、第三A象限区以及第四A象限区分别可容纳一个所述瓶胚座;而所述B调整区间包含一第一 B象限区、一第二B象限区、一第三B象限区以及一第四B象限区,所述B调整区间的所述第一B象限区、第二B象限区、第三B象限区以及第四B象限区由X方向及Y方向所区隔,且所述第一B象限区、第二B象限区、第三B象限区以及第四B象限区分别依循直角坐标系的四象限区域排列,且所述第一B象限区位于第一象限的位置,第二 B象限区位于第二象限的位置,第三B象限区位于第三象限的位置,第四B象限区位于第四象限的位置;且所述B调整区间的所述第一B象限区、第二B象限区、第三B象限区以及第四B象限区分别可容纳一个所述瓶胚座;且所述A调整区间的第一 A象限区衔接于所述环绕段的一端,所述环绕段的另一端衔接于所述第三B象限区,而所述第三A象限区位于所述第一A象限区与所述线性位移段的一端之间,所述线性位移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B象限区之间则为所述第一 B象限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动力单元的数量为二且分别为一马达、二皮带轮、一皮带以及一带动板的组成,所述马达驱动其中一个所述皮带轮转动,所述皮带圈绕所述二皮带轮而能随之循环运转,所述带动板固定结合于所述皮带上并与一抵推板固定结合,所述二环绕动力单元分别接邻所述A调整区间与B调整区间设置,所述各环绕动力单元带动所述抵推板沿Y方向位移,而接邻所述A调整区间的所述环绕动力单元带动所述抵推板于所述A调整区间的第四A象限区以及所述A调整区间及所述环绕段的交界处之间循环位移;而接邻所述B调整区间的所述环绕动力单元则带动所述抵推板于所述B调整区间及所述环绕段的交界处以及所述B调整区间的所述第三B象限区之间循环位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调整驱动单元分别接邻所述A调整区间及所述B调整区间设置,且所述二调整驱动单元分别包含一第一转位驱动源以及一第二转位驱动源,所述第一转位驱动源具有一第一转位带动件,所述第一转位带动件可沿X方向位移地相对所述第一转位驱动源位移,且接邻所述A调整区间的所述调整驱动单元的所述第一转位带动件位移于所述A调整区间的第三A象限区及第四A象限区之间;接邻所述B调整区间的所述调整驱动单元的所述第一转位带动件位移于所述B调整区间的第三B象限区及第四B象限区之间;所述第二转位驱动源具有一第二转位带动件,所述第二转位带动件可沿Y方向位移地相对所述第二转位驱动源位移,且所述第二转位带动件的自由端固定连结一挡件,接邻所述A调整区间的所述调整驱动单元的所述第二转位带动件位移于所述A调整区间的第二 A象限区及第三A象限区之间;接邻所述B调整区间的所述调整驱动单元的所述第二转位带动件位移于所述B调整区间的第一 B象限区及第四B象限区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动力单元接邻于所述B调整区间设置,且所述转向动力单元具有一可沿X方向相对所述转向动力单元位移的转向动力件,所述转向动力件位移于所述B调整区间的第二 B象限区及第一 B象限区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位驱动源以及第二转位驱动源为压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动力单元为压缸。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胚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瓶胚座分别定位两瓶胚。
【文档编号】B65G47/32GK205471445SQ20162018584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1日
【发明人】杨文镛, 谢树林, 罗致中, 洪绍伦
【申请人】铨宝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