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竿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尤其是涉及由将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强化纤维浸渍于合成树脂而得的预浸渍材构成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由这样的竿体构成的钓竿中,存在一种钓线从竿体内部穿过的钓竿,即所谓的“中空竿”。作为这样的中空竿用的竿体,多采用在制造竿体时一体形成钓线支承凸起部的竿体,所述的钓线支承凸起形成于竿体内部的钓线通道内周面上,呈连续的螺旋状。由于钓线支承凸起部这样形成在竿体内周面上,钓线通道周面与钓线之接触面积减少,能够抑制被水浸湿的钓线与竿体的粘连,而且也减少滑动阻力。
也就是说,对于钓竿来说,愈靠近梢尖侧的竿体部分,其直径愈小,愈靠近梢尖侧愈易弯曲。而且,位于最梢尖侧的梢竿的直径要做的尽可能小,使之易弯曲,这样在鱼上钩时反应敏锐,比较理想。然而,在竿体的内周面上形成钓线支承凸起部的情况下,(钓线可能穿过的最小直径)+(钓线支承凸起部的高度)的直径是必需的,这样就存在小直径化的极限问题。
这样,需要提供不形成钓线支承凸起部而使钓线能够在竿体内滑爽地移动的竿体的制造方法,尤其是小直径的梢竿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制造方法,使钓线在竿体内可以滑爽地移动的小直径竿体容易制造。
发明方案1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构成钓竿的、前端变细的筒状体的竿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在预定的前端变细的锥形芯材之外周,从该芯材的竿底侧部开始,依次部分重叠地、螺旋状地卷绕分型带的工序;在卷绕有分型带之外周卷绕预浸渍材的工序;将预浸渍材置于炉内烧制的工序;使芯材脱落并剥离分型带的工序;在脱落芯材的预浸渍材之内周涂抹防水涂料的工序。
根据该方法,部分层叠地用预定的分型带卷绕芯材,可以在其外周上依次形成具有分型带的厚度的斜面及高度差。而且,在其外周上卷绕预浸渍材,分型带的斜面及高度差可以转印给预浸渍材。烧结之后,抽出芯材并剥离分型带,上述斜面及高度差便残留于由预浸渍材形成的筒状的竿体内周面上。在这样的有斜面及高度差的内周面上涂抹防水涂料,防水涂料能够很好地附着于其上。另外,竿体内周面的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能够减少该内周面与钓线的接触面积。
采用这样的制造方法形成内周面上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可以不必象以往那样形成钓线支承凸起部而使钓线能够滑爽地移动。而且,与以往的竿体相比,可以实现充分的小直径化。
发明方案2的制造方法在发明方案1的制造方法中,分型带为幅宽5~15mm的聚丙烯带,在芯材之外周,以1~3mm的节距使靠近竿底侧的带依次部分重叠地、螺旋状地卷绕该聚丙烯带。
这样,用预定的分型带卷绕芯材,能够在筒状的竿体内周面上形成良好地斜面及高度差。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钓竿的整体图。
图2是图1中的梢竿4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的梢竿4的制造工序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梢竿4的制造工序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梢竿4的制造工序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梢竿4的烧结之后的状况示意图。
(钓竿整体的构造)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采用的钓竿,由筒状的底竿1、从底竿1的梢端侧按依次抽出的形式而连接的多个筒状的中竿2、3和与中竿3的梢端侧相连结的梢竿4构成。这些底竿1~梢竿4,如在后面将要说明的,为由碳纤维强化树脂、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制成的预浸渍片状材、预浸渍带状材形成的前端变细的锥形筒状部件。
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可拆装地嵌入式连结有底塞9,周面可拆装地设有渔线轮座5。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钓竿为所谓的“中空竿”,底竿1上的渔线轮座5的梢尖侧周面上形成有一个钓线导入口6,通过该钓线导入口6可将钓线从渔线轮处导入竿体内部;在上述周面上配置有钓线导入导轨7,用于将钓线导入钓线导入口。
另一方面,梢竿4的梢尖侧连结有顶端导轨8,钓线经由钓线导入口6导入竿体内部,而后依次被送往顶端,再由顶端导轨8将其导出竿体。
另外,这些竿体中的靠近底竿的第二节竿2和中竿3之内部,可在钓线通道的内周面上也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钓线支承凸起部。该钓线支承凸起部可以用众所周知的方法形成。例如,螺旋状地卷绕形成钓线支承凸起部专用的预浸渍带状材,与竿体本体一体形成等方法。
(梢竿4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竿体中位于最梢尖侧的、直径最小的梢竿4与靠近底竿的第二节竿2和中竿3不同,其结构及制造方法说明如下。
如图2中的模式所示,梢竿4为前端变细的锥形筒状部件,由内周面有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的竿本体10和竿本体10之内周面上层叠的防水性涂料层11构成。竿本体10的部分由依次层叠预浸渍片状材和预浸渍带状材并一体化烧制而形成,其中,所述的预浸渍片状材和预浸渍带状材由将碳纤维浸渍于环氧树脂等合成树脂而得的碳纤维强化树脂、将玻璃纤维浸渍于环氧树脂等合成树脂而得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形成,其构造将通过后面的制造方法的说明更加详细、明了。在这一制造工序中,形成内周面上的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斜面的设定以凹陷的梢尖侧成为较平缓的斜面而竿底侧成有较陡的斜面较为理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样的倾斜不会妨碍竿体内部的与钓线一同侵入的水从梢尖侧流出。
另一方面,防水性涂料层11在竿本体10制成之后,采用将防水性涂料注入筒状的内部等方法涂抹而成。
下面,依次说明梢竿4的制造方法。
如图3所示,首先,预备预定的前端变细的锥形筒状芯材50,在其周面上根据需要涂抹分型剂等。其次,在其外周螺旋状地卷绕聚丙烯等制的分型用带51。该分型用带51受其预制造的梢竿4的大小的制约,但一般为幅宽5~15mm,厚度20~30μm左右的比较理想。然后,从芯材50的靠近竿底侧开始,以2mm左右的节距(依次从竿底侧开始沿芯材之轴向间隔2mm地)部分重叠地卷绕这样的分型带51(参照图4)。
下面,如图5所示,在这样的卷绕有分型用带51的外周,卷绕加工成片状或者带状的预浸渍材52,其中,该预浸渍材52由将拉伸取向的碳纤维、玻璃纤维浸渍于环氧树脂等而得的。这样卷绕的预浸渍材52构成上述竿本体10,也可以卷绕数张不同的预浸渍材52。例如,直接卷绕在分型带51之外周的预浸渍材52位于最内层侧,要想提高竿体的轴向弯曲刚性,使用碳纤维在轴向拉伸取向的片状预浸渍材52比较理想;而要想提高断裂方向的刚性,则可以再在其外周卷绕碳纤维、玻璃纤维在长度方向上拉伸取向的带状预浸渍材52。
这样的在分型带51之外周,边加压边卷绕预浸渍材52的方法,使得预浸渍材52的树脂进入层叠的各层之间并与之紧密配合,并如图4所示,将分型带51的斜面及高度差转印给构成预浸渍材52之层的内周面上。
此后,根据需要在预浸渍材52之外周卷绕成型带,并将其置于炉内烧制,使预浸渍材52硬化而成为一体。接下来,抽出芯材50,切齐两端以调整至适当的长度,剥离外周面的成型带、内周面的分型带51,研磨周面使之平滑而制成梢竿4。在该阶段,由于分型带51从内周面上剥离下来,在由预浸渍材52形成的竿本体1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斜面及高度差(参照图6(a))。在这里,采用将防水涂料注入梢竿4之内周并使其附着于内周面的方法设置防水型涂料层11(参照图6(b))。
这样制造的梢竿4,在竿本体10之内周面上形成有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在这样的有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的内周面上涂抹防水涂料,防水涂料能够很好地附着于其上,防水性涂料层11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而且,由于这样的竿体内周面的细微的斜面及高度差可以减少其与钓线之间的接触面积,且防水性涂料层11能够排除与钓线一同侵入的水,使得不形成钓线支承凸起部也能使钓线滑爽地移动。另外,与以往的竿体相比,成为直径十分小且反应敏锐的梢竿4。其它实施方式(a)分型带51的节距、厚度等可以根据所制造的梢竿4之大小任意设定。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只是特别需要小直径化的梢竿4采用了上述方法,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梢竿,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竿体。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较容易地制造在竿体内钓线可以滑爽地移动的小直径竿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竿体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构成钓竿的、前端变细的筒状体的竿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预定的前端变细的锥形芯材之外周,从该芯材的竿底侧部开始,依次部分重叠地、螺旋状地卷绕分型带的工序;在卷绕的上述分型带之外周卷绕预浸渍材的工序;将上述预浸渍材置于炉内烧制的工序;使上述芯材脱落并剥离分型带的工序;在脱落芯材的上述预浸渍材之内周涂抹防水涂料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中的竿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型带为幅宽5~15mm的聚丙烯带,在芯材之外周,以1~3mm的节距使靠近竿底侧的带依次部分重叠地、螺旋状地卷绕该聚丙烯带。
全文摘要
提供钓线可以在竿体内滑爽地移动的小直径竿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预定的前端变细的锥形芯材50之外周,从该芯材的竿底侧部开始,依次部分重叠地、螺旋状地卷绕分型带51的工序;在卷绕有分型带51之外周卷绕预浸渍材52的工序;将预浸渍材52置于炉内烧制的工序;使芯材50脱落并剥离分型带51的工序;在脱落芯材52的预浸渍材之内周涂抹防水涂料的工序。
文档编号B29C70/10GK1406471SQ0213226
公开日2003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6日
发明者川岛公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