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19714发布日期:2019-12-04 00:2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有一塑料产品,包括本体圆盘101、内圈102和外圈103,内圈102和外圈103位于本体圆盘101的底部,内圈102位于外圈103内且两者之间有间距,内圈102一圈的侧壁设有多个缺口,从而内圈被分割成几段,内圈102和外圈103的底部的外侧均倒钩10。在注塑成型时,如内圈102和外圈103采用常规的滑块来分布脱模,那么由于尺寸太小,没有安装滑块的空间,从而无法实现正常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两步开模,能保证内圈和外圈的倒钩正常脱模、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的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动模仁、静模仁和托板,所述动模仁与后模板固定,所述静模仁与前模板固定,所述托板与后模板固定,它还包括芯棒、芯棒固定套、芯棒固定块、弹簧和拉钩,所述动模仁与静模仁合模后形成成型产品的本体圆盘的型腔,所述芯棒活动连接在芯棒固定套的中心孔内,且芯棒和芯棒固定套之间设有成型内圈和外圈的型腔以及成型倒钩的凹腔;所述芯棒的底部伸出在芯棒固定套外并与芯棒固定块固定,所述芯棒固定块与托板,所述弹簧套在芯棒外,顶端与芯棒固定套的凸块相抵,底端与芯棒固定块相抵,所述拉钩为一组且底部固定在托板上,顶端嵌入在后模板的底部孔内并且位于芯棒固定套外,所述芯棒固定套的底部设有凸起,所述拉钩顶部的内径大于芯棒固定套本体的外径且小于凸块的外径;合模时,所述动模仁与静模仁合模,所述动模仁、静模仁、芯棒的顶部以及芯棒固定套的顶部形成成型产品的型腔,所述芯棒和芯棒固定套的顶部与本体圆盘相抵;所述拉钩的顶部与凸块的顶面之间设有间距;开模包括第一步和第二步,开模第一步,所述托板第一次向下移动距离a,所述托板带动芯棒向下,所述芯棒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和外圈,使内圈的内壁形成空腔;开模第二步,所述托板第再次向下移动距离b并带动拉钩往下,所述拉钩往下拉动芯棒固定套的凸台,所述芯棒固定套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和外圈同时成型后的内圈径向收缩,最后前模板、后模板、动模仁、静模仁完成脱模。

所述拉钩的顶部设有两个向内折弯的限位块,两块限位块对称位于芯棒固定套的外,两块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大于芯棒固定套本体的外径且小于凸块的外径,所述拉钩向下两块限位块驱动凸块同步向下。

所述芯棒固定套的内壁顶部设有成型内圈倒钩的缺口,所述芯棒固定套的顶部外径较小在合模时与动模仁形成成型外圈的型腔。

开模第一步,所述芯棒固定套的顶端低于内圈的底部。

所述芯棒固定套的上部与后模板、动模仁的内孔间隙配合。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两步开模,开模第一步,所述托板第一次向下移动距离a,所述托板带动芯棒向下,所述芯棒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和外圈,使内圈的内壁形成空腔;开模第二步,所述托板第再次向下移动距离b并带动拉钩往下,所述拉钩往下拉动芯棒固定套的凸台,所述芯棒固定套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和外圈同时成型后的内圈径向收缩,最后前模板、后模板、动模仁、静模仁完成脱模,采用这么结构的模具,不用滑动结构脱模,在空间狭小的内圈和外圈之间能保证内圈和外圈的倒钩正常脱模、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成型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合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开模第一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开模第二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开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芯棒与限位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芯棒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前模板,2、后模板,3、动模仁,4、静模仁,5、托板,6、芯棒,7、芯棒固定套,7.1、凸块,7.2、缺口,8、芯棒固定块,9、弹簧,10、拉钩,10.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发明的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动模仁3、静模仁4和托板5,所述动模仁3与后模板2固定,所述静模仁4与前模板1固定,所述托板5与后模板2固定,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芯棒6、芯棒固定套7、芯棒固定块8、弹簧9和拉钩10,所述动模仁3与静模仁4合模后形成成型产品的本体圆盘101的型腔。

所述芯棒6活动连接在芯棒固定套7的中心孔内,且芯棒6和芯棒固定套7之间设有成型内圈102和外圈103的型腔以及成型倒钩104的凹腔;所述芯棒6的底部伸出在芯棒固定套7外并与芯棒固定块8固定,所述芯棒固定块8与托板5,所述弹簧9套在芯棒6外,顶端与芯棒固定套7的凸块7.1相抵,底端与芯棒固定块8相抵。

所述拉钩10为一组且底部固定在托板5上,顶端嵌入在后模板2的底部孔内并且位于芯棒固定套7外,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底部设有凸起7.1,所述拉钩10顶部的内径大于芯棒固定套7本体的外径且小于凸块7.1的外径。

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内壁顶部设有成型内圈102倒钩的缺口7.2,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外径较小在合模时与动模仁3形成成型外圈103的型腔。

开模第一步,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顶端低于内圈102的底部。

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上部与后模板2、动模仁3的内孔间隙配合,使后模板2、动模仁3能与芯棒固定套7滑动连接。

合模时,所述动模仁3与静模仁4合模,所述动模仁3、静模仁4、芯棒6的顶部以及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形成成型产品的型腔,所述芯棒6和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与本体圆盘101相抵;所述拉钩10的顶部与凸块7.1的顶面之间设有间距。

开模包括第一步和第二步,开模第一步,所述托板5第一次向下移动距离a,所述托板5带动芯棒6向下,所述芯棒6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102和外圈103,使内圈102的内壁形成空腔;开模第二步,所述托板5第再次向下移动距离b并带动拉钩10往下,所述拉钩10往下拉动芯棒固定套7的凸台7.1,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102和外圈103同时成型后的内圈102径向收缩,最后前模板1、后模板2、动模仁3、静模仁4完成脱模。

所述拉钩10的顶部设有两个向内折弯的限位块10.1,两块限位块10.1对称位于芯棒固定套7的外,两块限位块10.1之间的距离大于芯棒固定套7本体的外径且小于凸块7.1的外径,所述拉钩10向下两块限位块10.1驱动凸块7.1同步向下。



技术特征:

1.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动模仁(3)、静模仁(4)和托板(5),所述动模仁(3)与后模板(2)固定,所述静模仁(4)与前模板(1)固定,所述托板(5)与后模板(2)固定,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芯棒(6)、芯棒固定套(7)、芯棒固定块(8)、弹簧(9)和拉钩(10),所述动模仁(3)与静模仁(4)合模后形成成型产品的本体圆盘(101)的型腔,所述芯棒(6)活动连接在芯棒固定套(7)的中心孔内,且芯棒(6)和芯棒固定套(7)之间设有成型内圈(102)和外圈(103)的型腔以及成型倒钩(104)的凹腔;所述芯棒(6)的底部伸出在芯棒固定套(7)外并与芯棒固定块(8)固定,所述芯棒固定块(8)与托板(5),所述弹簧(9)套在芯棒(6)外,顶端与芯棒固定套(7)的凸块(7.1)相抵,底端与芯棒固定块(8)相抵,所述拉钩(10)为一组且底部固定在托板(5)上,顶端嵌入在后模板(2)的底部孔内并且位于芯棒固定套(7)外,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底部设有凸起(7.1),所述拉钩(10)顶部的内径大于芯棒固定套(7)本体的外径且小于凸块(7.1)的外径;合模时,所述动模仁(3)与静模仁(4)合模,所述动模仁(3)、静模仁(4)、芯棒(6)的顶部以及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形成成型产品的型腔,所述芯棒(6)和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与本体圆盘(101)相抵;所述拉钩(10)的顶部与凸块(7.1)的顶面之间设有间距;开模包括第一步和第二步,开模第一步,所述托板(5)第一次向下移动距离a,所述托板(5)带动芯棒(6)向下,所述芯棒(6)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102)和外圈(103),使内圈(102)的内壁形成空腔;开模第二步,所述托板(5)第再次向下移动距离b并带动拉钩(10)往下,所述拉钩(10)往下拉动芯棒固定套(7)的凸台(7.1),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远离成型后的内圈(102)和外圈(103)同时成型后的内圈(102)径向收缩,最后前模板(1)、后模板(2)、动模仁(3)、静模仁(4)完成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10)的顶部设有两个向内折弯的限位块(10.1),两块限位块(10.1)对称位于芯棒固定套(7)的外,两块限位块(10.1)之间的距离大于芯棒固定套(7)本体的外径且小于凸块(7.1)的外径,所述拉钩(10)向下两块限位块(10.1)驱动凸块(7.1)同步向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内壁顶部设有成型内圈(102)倒钩的缺口(7.2),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顶部外径较小在合模时与动模仁(3)形成成型外圈(103)的型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开模第一步,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顶端低于内圈(102)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固定套(7)的上部与后模板(2)、动模仁(3)的内孔间隙配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动模仁(3)、静模仁(4)和托板(5),所述动模仁(3)与后模板(2)固定,所述静模仁(4)与前模板(1)固定,所述托板(5)与后模板(2)固定,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芯棒(6)、芯棒固定套(7)、芯棒固定块(8)、弹簧(9)和拉钩(10)。本动模侧筋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采用两步开模,能保证内圈和外圈的倒钩正常脱模、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钢;陈志军;方永杰;赵树桐;胡迪;王靖宇;万相;严帅;郭文跃;雷李波;万开放;胡理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正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9
技术公布日:2019.12.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