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表面覆盖件的压塑成型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塑成型工艺,尤其是一种制造汽车、摩托车表面覆盖件的压塑成型工艺。
目前,工程塑料的成型方式主要采用注塑、挤塑、吸塑及吹塑等几种工艺,而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表面覆盖件的制作一般为注塑成型工艺,但因汽车、摩托车的表面覆盖件其投影面积大,则要求相应的加工设备——汽塑工作母机及模具规格大,且表面覆盖件的厚度及强度要求,使所需的汽塑力须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普通工作的要求,故采用现有的注塑工艺制作汽车、摩托车的表面覆盖件,制作成本高,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必须采用凸模及凹模成型,制作而成的覆盖件表面光洁度不甚理想,给汽车、摩托车的外表美观带来缺憾。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工艺简便,制作成本较低,且制成的覆盖件厚度、强度及表面光洁度均能达到标准要求的表面覆盖件的压塑工艺。
本发明所述的表面覆盖件的压塑成型工艺,其工艺步骤如下(1)采用工程塑料原料,按要求加工成工程塑料板材,并将工程塑料板材置于烘箱内,预热干燥;(2)将已预热的板材,在设有成型模具、板材压紧加热装置及加压罩的专用设备上热熔至软化;(3)移动设备上的模具,使之与板材接触,先加负压,利用吸塑原理将热熔软化后的板材吸附于模具上的;同时,压紧加压罩,密封板材的四周,并锁紧设备。
(4)在加压罩内充入高压气体,压塑吸附在成型模具上的板材,使已热熔软化的板材在模具上成型,形成覆盖件;(5)打开设在加压罩上的水阀,用高于加压气体压力的水均匀喷洒在已成型在模具上的覆盖件上,冷却覆盖件;(6)至覆盖件完全冷却后,停止喷水,释放高压气体,移开加压罩,取出覆盖件,按要求切边,完成加工。
本工艺中所采用的成型模具为单面模具。
本工艺所涉及的注入加压罩内的高压气体,压力在5~15kg/cm2,加压时间为0.5~10分钟。
本工艺所涉及注入的冷却水,其压力高于加压空气压力的5~10kg/cm2。
本工艺是利用加热软化后的塑料板材,通过高压空气在模具上压塑成型,由于压缩空气可十几倍于负压真空压力,因此能理想地按要求达到成型目的,达到表面覆盖件所要求的厚度、强度标准。因工艺采用了单面模成型,使覆盖件外表面不接触模具,而是与高压空气接触,故能使覆盖件表面光洁度达到较高标准。采用本压塑成型工艺,其模具仅为原注塑工艺模具的几十分之一,且对工作母机的性格、规格等要求也大为降低,其成本相对原注塑工艺有大幅度下降。本工艺较适合制作投影面积大及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覆盖件,尤其是汽车、摩托车的表面覆盖件。
以下参照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将工程塑料原料(ABS聚乙烯等PVC有机玻璃),加工成工程塑料板材,在60℃左右的专用烘箱内预热干燥12小时。将已预热的板材在设有成型凸模、板材压紧装置和加压罩的专用设备上在140℃温度条件下加热3分钟,板材软化,上开或下降成型凸模,使板材与之接触,加负压,根据吸塑原理,板材吸附在凸模上,同时,设备上的加压罩紧压板材四周,使之密封,并锁紧。在加压罩中充入压力为10kg/cm2高压气体,压塑3分钟使热熔软化的板材在凸模上完全成型。待成型结束后,打开设在加压罩上的水阀,用高于气体7kg/cm2左右的水喷洒已成型在模具的塑料上,使之冷却。约1~3分钟后,覆盖件完全冷却,停止喷水,释放高压气体,移开加压罩,取出覆盖件,按要求切边,制作工艺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表面覆盖件的压塑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工艺步骤如下(1)采用工程塑料原料,按要求加工成工程塑料板材,并将该板材置于专用烘箱内,预热干燥;(2)将已预热的板材在没有成型模具、板材压紧装置和加压罩的专用设备上热熔软化;(3)移动成型模具,与板材接触,加负压,热熔软化后的板材吸附于成型模具上,同时压紧加压罩,密封板材四周;(4)向加压罩内充入高压气体,压塑吸附在成型模具上之板材,该热熔软化的板材在成型模具上成型,形成覆盖件;(5)打开设在加压罩中的水阀,用高于加压气体压力的水均匀喷洒在覆盖件上,冷却;(6)覆盖件完全冷却后,停止喷水,释放高压气体,移开加压罩,取出覆盖件,按要求切边,完成加工工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塑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加压罩内充入的高压气体,压力为5~15kg/cm2,加压时间为0.5~10分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塑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自水阀中注入的冷却水的压力高于高压气体5~10kg/cm2。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覆盖件的压塑成型工艺。采用工程塑料板材经预处理后,在专用设备上通过高压空气的压塑在单面模具上成型。本工艺制作过程简便,制作成本较低,制成的表面覆盖件其厚度、强度及表面光洁度均能达到标准要求。本工艺适于制作投影面积大,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覆盖件,尤其是汽车、摩托车的表面覆盖件。
文档编号B29C51/10GK1136991SQ95105899
公开日1996年12月4日 申请日期1995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26日
发明者杨清时 申请人:杨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