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膏体物料灌装机是广大日化、医药、食品、农药等行业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在室温条件下,粘稠膏体物料的流动性较差,这对膏体物件灌装过程中会造成粘壁或者堵塞等困难,不利于快速高效的灌装作业。虽然现有的灌装系统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会采用一定的加热设备对粘稠膏体进行加热,但这些设备大都是敞开式的,直接将膏体暴露在空气中,这对膏体的卫生状态带来了隐患,尤其是药物类等对卫生感染状况要求较高的产品,更是不利。
[0003]另外,现在的膏体灌装系统结构大都结构复杂,效率慢,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配合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浪费了人力资源,不符合高效生产的现代化理念。
[0004]在室温条件下,粘稠膏体物料的流动性较差,为了将膏体物料制作成一定的形状,需要在物料灌装后在模具内插入芯棒,待膏体物料凝固后,将芯棒用机械或人工抽出,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由于传统的模箱和芯棒都用钢铁或型料等硬质材料制成,密封性很差,漏浆厉害,不仅浪费浆料,清理时也较麻烦,粘模严重,脱模后清模时间长,影响产量,抽心力太大,为了方便抽出,需要不停的转动或用机械的方法强力旋转抽出,结构复杂、功率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包括模具输送线、模具灌装区和模具插芯区;
[0008]所述模具输送线包括第一链板输送机、第一模具输送滚道、第一密辊输送机和第二模具输送滚道和第二密辊输送机;所述第一链板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一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一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出端与第一密辊输送机相连,第二密辊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二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出端与第二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二链板输送机输入端连接。
[0009]所述模具灌装区包括一级料箱、二级料箱和第一支架,所述一级料箱的输出端与二级料箱的输入端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驱动二级料箱上下移动的料箱驱动装置,所述二级料箱的输出端设置有若干个灌装头,灌装头的底部设置有灌嘴,所述灌嘴上设置有真空罩连接板,所述真空罩连接板上一面固定有真空罩,另一面对称设置有两个真空罩升降油缸,所述真空罩升降油缸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上,在所述灌嘴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机械手卡扣,第一定位机械手卡扣上设置有第一夹紧油缸。
[0010]所述模具插芯区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吸芯轨道轴承,所述吸芯轨道轴承上设置有吸芯油缸、所述吸芯油缸下设置有插芯油缸;所述插芯油缸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机械手卡扣,所述第二定位机械手卡扣上设置有第二夹紧油缸。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料箱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料箱升降轨道和料箱升降油缸,所述的各灌装头通过定位装置I定位,所述一级料箱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一级料箱管夹阀。
[0012]优选的,自动膏体灌装机的灌装头的个数为三个。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芯棒输送轨道。
[0014]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结构紧凑,拆卸方便,便于清洗保养,灌装过程自动化高,可实现无人操作,能适应多种模具的灌装,需要更换模具时,调节机械手定位装置即可,还可根据灌装量的多少,设置灌装头的个数以及相对应的配置,灌装后物料与模具的口齐平,物料的精度高,误差在正负I克内;插芯区域可实现无人操作,整个插芯周期在15秒,插芯速度可达12根/min,适合易燃、易爆,粘性较大的膏体物料,插入模具的深度在10—85mm可调,插芯的精度为正负1mm。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灌装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具插芯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实施例
[0021]如图1-3所示,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包括模具输送线、模具灌装区和模具插芯区;
[0022]所述模具输送线包括第一链板输送机1、第一模具输送滚道2、所述第一链板输送机I的输出端与第一液压升降输送机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升降输送机4的输出端与第一模具输送滚道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模具输送滚道2的输出端与第一密辊输送机15,在接近模具灌装区的一段第一模具输送滚道2上设置有加热隧道3对模具进行预加热。第二密辊输送机17的输出端与第二模具输送滚道4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模具输送滚道41的输出端与第二液压升降输送机4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液压升降输送机43的输出端与第二链板输送机44输入端连接。
[0023]所述模具灌装区包括一级料箱10、二级料箱7和第一支架30,所述一级料箱10的输出端与二级料箱7的输入端对应连接;所述一级料箱10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一级料箱管夹阀9,所述第一支架30上设置有驱动二级料箱7上下移动的料箱升降轨道6和料箱升降油缸5,所述二级料箱7的输出端设置有3个灌装头31,所述的各灌装头通过定位装置I 11定位,灌装头的底部设置有灌嘴13,灌嘴上设置有真空罩连接板32,所述真空罩连接板32上一面固定有真空罩12,另一面对称设置有两个真空罩升降油缸8,所述真空罩升降油缸8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30上,在所述灌嘴13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机械手卡扣14,第一定位机械手卡扣14上设置有第一夹紧油缸16。
[0024]所述模具插芯区包括第二支架40,所述第二支架40上设置有吸芯轨道轴承21,所述吸芯轨道轴承21上设置有吸芯油缸19、所述吸芯油缸19下设置有插芯油缸20 ;所述插芯油缸20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机械手卡扣22,所述第二定位机械手卡扣上设置有第二夹紧油缸18,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芯棒输送轨道25。
[00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输送线、模具灌装区和模具插芯区; 所述模具输送线包括第一链板输送机、第一模具输送滚道、第一密辊输送机和第二模具输送滚道和第二密辊输送机;所述第一链板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一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一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出端与第一密辊输送机相连,第二密辊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二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模具输送滚道的输出端与第二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液压升降输送机的输出端与第二链板输送机输入端连接; 所述模具灌装区包括一级料箱、二级料箱和第一支架,所述一级料箱的输出端与二级料箱的输入端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驱动二级料箱上下移动的料箱驱动装置,所述二级料箱的输出端设置有若干个灌装头,灌装头的底部设置有灌嘴,所述灌嘴上设置有真空罩连接板,所述真空罩连接板上一面固定有真空罩,另一面对称设置有两个真空罩升降油缸,所述真空罩升降油缸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上,在所述灌嘴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机械手卡扣,第一定位机械手卡扣上设置有第一夹紧油缸; 所述模具插芯区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吸芯轨道轴承,所述吸芯轨道轴承上设置有吸芯油缸、所述吸芯油缸下设置有插芯油缸;所述插芯油缸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机械手卡扣,所述第二定位机械手卡扣上设置有第二夹紧油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箱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料箱升降轨道和料箱升降油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装头的个数为三个。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料箱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一级料箱管夹阀。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输送滚道上设置有加热隧道。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芯棒输送轨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包括模具输送线、模具灌装区和模具插芯区;所述模具输送线包括链板输送机、模具输送滚道、密辊输送机,所述模具灌装区包括料箱和支架,料箱上设置有若干个灌装头,灌装头的灌嘴设置有真空罩;模具插芯区包括第二支架、吸芯油缸、和插芯油缸;所述模具灌装区和模具插芯区的正下方的模具输送滚道上设置有定位机械手卡扣,所述定位机械手卡扣上设置有夹紧油缸。该自动膏体灌装、插芯系统,结构紧凑,拆卸方便,可实现无人操作,能适应多种模具的灌装,灌装后物料与模具的口齐平,物料的精度高,误差在正负1克内,插芯时插入模具的深度在10—85mm可调,插芯的精度为正负1mm。
【IPC分类】B29C39/24, B29C39/36, B29C39/06, B29C39/38, B29C33/30
【公开号】CN204640638
【申请号】CN201520194907
【发明人】任浩, 陆振敏, 周建根, 罗斌, 刘领, 邓琪明
【申请人】无锡海邦机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