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6402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热交换器。
现有的空气热交换器,有径向排列的动力惯性式、金属管板式、交叉叠装式和空心柱体套装式。其中交叉叠装式和空心柱体套装式具有高的热交换效率,但加工难度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具有高的热交换效率,构造简单,易于加工,更可适用于特薄卷材、板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有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单元有一个热交换板,在热交换板边缘上有墙,有一个固定物,在固定物内有按顺序层层叠装的热交换单元,叠装后的固定物内由各贯通的小通道组成二个整体互不干扰的交叉的空气通道、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板其一个面处在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内时,另一个面必定处在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内。
以上所述热交换板是平面板,或者是凹凸形状的板。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板的相对称边缘上至少有一对同方向的墙,或者同时在热交换板背面另一边缘上有一个墙。
以上本实用新型热交换板边缘有墙,或者墙上还有托板。
本实用新型固定物是一个框架,或者是一个二对贯通风口的箱。
以上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单元叠装是热交换单元之间的墙面或者墙边的相叠,或者是热交换单元之间墙的托板的相叠,或者是一热交换单元的墙边与另一热交换单元的墙的托板的相叠。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单元的墙与相邻单元热交换板无墙的一边缘相叠,或者是由热交换单元的墙的托板与相邻单元热交换板无墙的一边缘的相叠。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为六面体,其中四个面对应于二个整体空气通道贯通。
以上本实用新型的二个互不干扰的整体空气通道,其在空间的位置任意并交叉,热交换单元的几何形状与尺寸,墙、托板的几何形状与尺寸均可任意选取。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二股不同温度的空气气流分别经过二个互不干扰的整体空气通道时,由处于通道中的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面实现二股不同温度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无气流源的空气热交换器产品中、有气流源的如双向热交换式换气机中、有气流源的空气调节器等产品中。其作用是使吸入的新鲜空气在本实用新型中充分进行热交换,回收从空调环境中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冷量或热量,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具有高的热交换效率,构造简单,易于加工,还可适用于特薄卷材、板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单元构造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单元A-A剖面构造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单元立体构造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用于叠装热交换单元的框架构造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单元叠装后构造的示意图;图6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板同一面的相对称的二短边有同方向墙的构造示意图;图7本实用新型热交换板同一面的相对称的二长边有同方向墙的构造示意图;图8本实用新型用于叠装有二短边墙的热交换单元的框架构造示意图;图9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单元叠装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单元托板位置、构造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用于叠装正方形热交换单元的框架构造示意
图12本实用新型有托板的热交换单元叠装后构造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单元热交换板同面对称二边缘墙上托板位置、构造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用于叠装热交换器单元有二对贯通通风口箱的构造示意图。
实施例一根据
图1、2、3、4、5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如
图1、2、3所示的热交换单元和图4所示的框架组成。热交换板为正方形,其热交换单元成形为在热交换板3的一对称边缘上有同方向的墙1;在热交换板背面另一对称边缘上有同方向的与墙1方向相反的墙2。将
图1所示的单元放入图4所示方向的框架底部,再将图2所示的单元放入图4所示方向框架内并叠装于下面的单元上、使墙2与下面单元的墙1面相叠,然后按上述方法交替装
图1和图2所示单元至完毕。此时,热交换单元叠装后在框架内的构造如图5所示,已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从图5所示可知,正面由下向上数的偶数层共6个小通道组成了该方向的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同样,从右侧由下向上数的奇数层共6个小通道组成了该方向的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热交换单元的墙相叠有阻挡该方向空气流入的作用,达到二个整体空气通道互不干扰、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板3其一个面处在一个整体通道内时,另一个面必定处在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内目的,当二股不同温度的空气气流分别经过上述二个互不干扰的整体空气通道时,即由热交换单元完成二股空气的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的框架是六面体,其中四个面对应于二个整体空气通道贯通。
实施例二根据图6、7、8、9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如图6、图7所示的热交换单元和图8所示的框架组成。热交换板为长方形,其热交换单元成形为如图6所示,在热交换板3短边的一对边缘上有同方向墙2;如图7所示,在热交换板3长边的一对边缘上有同方向墙2。将图6所示的单元放入图8所示方向的框架底部,再将图7所示的单元放入图8所示方向的框架内并叠装于处于下面的单元上、其二个墙叠于热交换板3的上表面无墙的另二个边缘处,然后按上述方法交替叠装图6和图7所示单元至完毕。此时,热交换单元在框架内叠装后的构造如图9所示,已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从图9所示可知,正面由下向上数的奇数层共3个小通道组成了该方向和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同样,从右侧由下向上数的偶数层共3个小通道组成了该方向的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热交换单元的墙有阻挡该方向空气流入的作用,达到二个整体空气通道互不干扰、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板3其一个面处在一个整体通道内时,另一个面必定处在另一整体空气通道内目的,当二股不同温度的空气气流分别经过上述二个互不干扰的整体空气通道时,即由热交换单元完成二股空气的热交换。
实施例三根据
图10、11、12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如
图10所示的热交换单元和
图11所示的框架组成。热交换板为正方形,其热交换单元成形为在热交换板3底面的一对边缘上有同方向墙2、在上表面另一边缘上有墙1并有墙1的托板4。将
图10所示的单元放入
图11所示方向的框架底部,再将
图10所示的单元向左或右翻转180度角后放入
图11所示方向框架内并叠装于下面的单元上、使二个托板4各与热交换板3相叠,再将
图10所示的单元放入
图11所示方向的框架内并叠装于下面的单元上、使墙2与下面单元的墙2面相叠或墙边的相叠,然后按上述方法交替装
图10所示单元至完毕。此时,热交换单元叠装后在框架内的构造如
图12所示,已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从
图12所示可知,正面由下向上数的偶数层共6个小通道组成了该方向的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同样,从右侧由下向上数的奇数层共6个小通道组成了该方向的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热交换单元的墙相叠有阻挡该方向空气流入的作用,达到二个整体空气通道互不干扰、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板3其一个面处在一个整体通道内时另一个面必定处在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内目的,当二股不同温度的空气气流分别经过上述二个互不干扰的整体空气通道时,即由热交换单元完成二股空气的热交换。
实施例四同实施例一,只是热交换板3的平面上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凹凸形状构造,可以扩大热交换面,从而提高热交换效果。
实施例五同实施例一,只是热交换单元的叠装是热交换单元之间墙边的相叠。
实施例六同实施例一,只是热交换单元的叠装是热交换单元之间墙的托板相叠。
实施例七同实施例二,只是热交换单元的叠装是热交换单元的墙面与相邻单元无墙的二个边相叠。
实施例八同实施例二,只是热交换单元的叠装如
图13所示,其叠装是由墙的托板与相邻单元热交换板的无墙的二个边缘处相叠。
实施例九同实施例一,只是固定物如
图14所示,箱是六面体,其中四个面对应于二个整体空气通道贯通,即是有二对贯通风口的箱。
权利要求1.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有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单元有热交换板,在热交换板边缘上有墙,有一个固定物,在固定物内有按顺序层层叠装的热交换单元,叠装后的固定物内由各贯通的小通道组成二个整体互不干扰的交叉的空气通道,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板其一个面处在一个整体空气通道时,另一个面必定处在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板是平面板,或者是凹凸形状的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板的相对称边缘上至少有一对同方向的墙,或者同时在热交换板背面另一边缘上有一个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板边缘有墙,或者墙上还有托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固定物是一个框架,或者是一个有二对贯通风口的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单元叠装是热交换单元之间的墙面或者墙边的相叠,或者是热交换单元之间墙的托板的相叠,或者是一热交换单元的墙边与另一热交换单元的墙的托板的相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单元的墙与相邻单元热交换板无墙的一边缘相叠,或者是由热交换单元的墙的托板与相邻单元热交换板无墙的一边缘的相叠。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其特征是框架或者箱是六面体,其中四个面对应于二个整体空气通道贯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叠装式空气热交换器,它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单元有热交换板,在热交换板边缘上有墙,有一个固定物,在固定物内有按顺序层层叠装的热交换单元,叠装后的固定物内由各贯通的小通道组成二个整体互不干扰的交叉的空气通道,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板其一个面处在一个整体空气通道时,另一个面必定处在另一个整体空气通道内。本实用新型有高的热效率,构造简单,易于加工,更可适用于特薄卷材、板材。
文档编号F28F3/08GK2453380SQ0024011
公开日2001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0日
发明者邓金荣 申请人:邓金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